每年為1200 位顧客提供選書服務,鎮上的書店奇蹟——巖田書店

2021-01-10 bookthing

創業於1958年,位在北海道砂川市街角的小書店— — 巖田書店,目前第二代的店主,66歲的巖田徹,是從1975年開始幫忙店裡的工作,一直到1990年才正式接手經營。

從小就對閱讀展現大量興趣的巖田先生,是大家眼中名副其實的書蟲,學生時期除了幫忙店內,其他時間就都是沉浸在圖書館裡,長年下來累積超過上萬本的閱讀量。

在這個什麼都能在網路上買得到的時代,面對銷售數字的惡化,以及出版與書市的不景氣,一度也讓巖田先生差點無法經營下去。

2007 年,某次與高中母校的人聚會時,巖田先生向在場的學長及友人們透露了書店經營的困窘,於是大家討論後提議,每一個人付一萬元給巖田先生,並由他負責為大家挑選適合的書籍後寄送,自此便開始了「萬元選書」的服務。

而這個「萬元選書」的服務,分別是在每年的4 月及10 月舉行,並在事前公開募集欲參加的人,在媒體及電視臺這幾年陸續的報導介紹之下,報名申請的人也越來越多,甚至曾有一次就收到將近7,000 份的報名申請,但最後僅能靠抽籤的方式,抽出600 名,以每個月100 名的速度陸續將書寄出。

巖田先生選書的依據,一部分是來自於他自己大量的閱讀經驗,另一部分,則是讓報名參與的人填寫一份3 張A4 的調查表,上頭除了基本的資料以外,還有一些十分耐人尋味的問題,像是「對你來說,幸福是什麼?」、「若能夠回到過去,妳希望回到幾歲的自己?」等。

藉由讓申請者回答這些問題,巖田先生會從字裡行間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就像是能夠感同身受一般,理解這些申請者的內在需求與想望,進而挑選出最適合他們的書籍。

每年申請參加萬元選書的人將近有6 千人,最後也只有1,200 人能夠幸運地被選中,在這個人口數大約只有一萬七千人的小市鎮,仍能有如此參與的盛況發生,這全都要歸功於巖田先生的努力與細心,以及他大量的閱讀所累積出來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夠讓這樣的服務奇蹟持續超過11年。

相關焦點

  • 日本巖田書店生意經 誠信創造商機
    巖田書店是巖田先生經營的一家小小的個人書店,巖田先生是一個文學少年,中學時代就幾乎讀完了圖書館的藏書,後來開始經營書店,更是讀書破萬卷。但由於大環境的影響,書店的經營越來越困難。11年前,他的很多同學和朋友看到他的困境,紛紛給他寄來一萬日元,說:你看著給我選幾本我能讀的書吧。巖田先生就根據每個同學不同的興趣、愛好、職業精心挑選,在同學中引起好評。
  • 書店尋路
    建投書局、大眾書局、碼字人等書店則開設了抖音帳號,選擇以短視頻為渠道切入線上。「在抖音介紹一本書,其實和在店裡對顧客講書是一樣的道理」,書萌的創始人孫謙認為,抖音日活龐大,製作簡單易學,她向書店分享運營抖音的案例與經驗,鼓勵書店們在新的環境下重新找到消費者。
  • 快速印書機或許未能贏得書店,但讓書店看到服務的潛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書店內的出版服務會消失。反之,它們離消失還很遠。即便沒有印刷機器,書店也能夠創造性地從出版中尋求獲利良機。比如,與地方作家和一些組織機構合作開展按需出版業務;或是在某些情況下仿照傳統的出版程序,通過支付版稅和提供大範圍的分銷來獲利。
  • 「新華書店」裡的顧客只看不買,常年提供免費服務,它靠什麼賺錢
    正常情況下書店的老闆都不會喜歡這樣的顧客,不過有這麼一個全國連鎖的書店卻顯得尤其與眾不同,它來來往往的顧客裡大多都是只看不買的,即便是這樣,書店還是貼心地為顧客提供免費服務,它裝修精緻,書籍種類繁多,而且冬天暖氣夏天空調,上班時間它的燈光永遠柔和又明亮,沒錯,它就是新華書店。
  • 誠品書店-非一般連鎖書店,如何為你打造文藝創意結合的文青體驗
    "書與非書之間"的複合創新1989年3月,誠品由臺灣臺北市仁愛圓環的人文藝術專業書店邁出第一步。30多年來,懷抱著對於善、愛、美、終身學習的生命理念,並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致力在「書與非書之間」複合創新,發展至今已成為涵蓋書店、畫廊、藝文展演、零售通路、文化創意品牌、藝文行旅、人文住宅、餐酒美食等以文化內容為基底的複合式文化場域。
  • 1200bookshop發出求救的一個月後,獨立書店的危機解除了嗎?
    在臺灣感受到的那種人文關懷,讓我在廣州開了第一家24小時書店——1200bookshop體育東店。  細心的朋友會留意到,1200體育東店的門口沒有店員或保安值守。因為1200和其他店不同,它是24小時書店,這本身就是一種包容和溫度。
  • 書店扎堆賣盲盒 與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魅力嗎
    「很多讀者面對一個龐大的書庫,不知道如何開啟閱讀,所以比較貼心的方式就是我們幫你挑選,這也是創造人與書的一種緣分。」先鋒書店品牌運營經理李新新說。後來,先鋒書店把盲盒從網店搬到了實體書店,由書店的選書師挑選圖書。這時,「盲」的成分就更大了,讀者有時候完全不知道裡面裝的什麼,等於是一場冒險,而書店能保證的是選品品質。
  • 書店故事丨高額的租金是書店面臨的最大壓力
    「光愛書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會選書」,曹蓉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好在我先生讀書量很大,有幾千本書作為知識儲備,好多顧客都稱讚我們書店書選得好。」開店前的積累與準備,對一家書店至關重要,5月4日,疫情還未走遠,江濤和小七在嶽麓山下的阿克梅書店開張了。
  • 書店生存:為「詩與遠方」提供閱讀「島嶼」
    「每當繁忙工作後,周末能抽空來書店,都心懷幸福感,如果有人把圖書館比作天堂的樣子,我覺得書店也有這樣的實力,這裡對我來說,是一方世外桃源」。5月17日,在新華書店銀川書城三樓文學書架旁,35歲的王林杺正在過道裡靜靜地閱讀。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周末到家附近的書店逛一逛,成了同王林杺一般都市人生活中充滿文藝氣質的事情。
  • 想開書店?或許這家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能給你一些啟發-虎嗅網
    「不進大學」是因為每年高校有四個月的假期,交1年房租實際上只能正常經營8個月。而且大學自帶圖書館,而學生購書的可支配金額也有限,反而買書的人也許不是很多。關於獨立書店的樣本,我在多種場合以及給讀本屋的客人都會推薦我最喜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不止是覺得他們的選書太棒了,還特別欣賞他們的經營態度,當年下架諾貝爾獎得主的書,讓我很是佩服了一番。並且我也非常贊同萬聖的創始人劉蘇裡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獨立書店因其獨立,所以能活」。可以說,我經營書店無不是在踐行著這句話。
  • 蔦屋書店丨人性尺度的把握讓我們更接近幸福
    或者說,憑什麼蔦屋書店就能夠在實體書店整體唱衰的情形下獲得成功?增田宗昭認為,書店之所以限制了自身發展,就在於書店的目的限定在了賣書上,他認為,顧客要買的並不是書,而是書的內容,但顯然,很多書店只想把書賣掉完事。
  • 電影《書店》
    熱愛閱讀的二戰遺孀弗蘿倫絲·格林在失去丈夫後將悲痛放在一邊,賭上全部身家決意在英格蘭海邊小鎮哈堡開一家私人書店。她執著地認為,書籍是人類的必需品,不閱讀的人生並不完滿。她殷切期望著能為百年未曾擁有過書店的小鎮居民帶來當代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幫助他們豐富有限的人生體驗。可是,百年沒有書店的小鎮也許並不需要書店。
  • 這些書店頻頻帶給人驚喜
    向來以「打造平臺、提供內容讓消費者快樂」為目標的蔦屋書店,凡是在老年人口較多的社區開店,一定會按照老年消費者的活動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處處體現溫暖貼心的服務;在少年兒童較多的地區,店鋪會裝修得更加明亮一些,放更多兒童書和繪本,還會設立兒童活動中心,讓小朋友流連忘返;如果是在年輕人多的地方,書店整體風格也會變得年輕、新潮又充滿活力,打造成年輕人喜歡的樣子。
  • 東京書店二三事 : 書店裡賣的首先是書
    這篇「流水帳」不同於其它書店介紹,作者分析了書店所處的周邊環境、書店自身定位的相互影響,國內書店缺少的「選書力」與「」再販賣價格保護制度「,為我們分析與體驗書店帶來了獨特的角度。作者認為,無論如今有多少書店選擇開在百貨商場中,或是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多少美學理念,一個書店的主角永遠是書籍。這一點需要書店經營者與讀者牢記於心。
  • 傳統書店會消失嗎?好消息:肯定不會!壞消息:很多書店肯定會!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連鎖書店的快速崛起,網絡平臺的興起,以及每年2位數以上增長的電子書籍市場,對於實體書店而言,帶來的都是巨大的衝擊。因此,據日本書店商業組合(日書連)石井和之今年3月初接受媒體有關「街の書店次第消失」專題訪問時透露,全書連頂峰時期有1.3萬家書店會員,現在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的3000多家,而且仍然存在每年300多家的速度消失。
  • 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
    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本報製作BGM:海邊 椰樹 落日 與你一家開在劇場中的書店,將提供給愛書者們怎樣的想像?「讓閱讀無處不在,讓藝術觸手可及」,九棵樹藝術書店是一家專業書店,在選書上有其側重,大隱書局總經理何旋介紹道:「我們聚焦藝術主題,側重戲劇、電影、美術、設計、建築等藝術書籍。
  • 日本蔦屋書店:全球最火書店的秘密
    為顧客提供多元化體驗,將成為實體書店的趨勢:實體書店應該以美學體驗向顧客展示品牌性格,吸引消費人群;以設計體驗給人以視覺、聽覺、觸覺與嗅覺的舒適感,提升品牌價值;以服務體驗增進與消費者的互動,促進消費行為,使顧客對品牌產生忠誠度,增強消費黏性。 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核心的代官山T-SITE生活方式中心由此形成了。
  • 誠品書店:被《時代》評選為亞洲最佳的書店
    誠品將書店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零售業,它在活動行銷上的創意,更是其他連鎖書店望塵莫及。除了以精緻優雅的閱讀空間規劃、精心陳設展現閱讀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至少舉辦4500場演講與展覽,範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開創了書店與讀者各種對話的可能。
  • 蔦屋書店:日本最火書店,全國一半人是會員,年收入3607億日元!
    蔦屋書店將這三者融合,並且提供品味的場所,逐漸塑造了一個具有文化品位的空間,告訴顧客:「嘿,那位對生活品質有追求的人,這裡能找到你合適的東西」!前面我們提到,蔦屋書店已不只是單純的書店,它本質上是以書為中心的百貨綜合體,圖書、餐飲、美容、汽車等等都在這個空間有機地串聯了起來。 蔦屋書店既然不同類別的書目能通過這樣方式串聯起來,那麼書能不能再關聯其他相關的商品呢?蔦屋書店還真的這麼做了。
  • 文創 誠品書店品牌一覽
    發展至今,誠品已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文化場域,21萬種書目,逾40萬種文具、影音等各式非書商品。每年不定期舉辦黑膠市集,成為黑膠音樂熱愛者的年度盛事。 誠品音樂黑膠館坐落於誠品生活松煙店,為全臺首家黑膠主題專賣店,超過8000片不同的樂種選擇,每月策畫側重臺灣音樂、彰顯在地精神的黑膠主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