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際網路界刷爆全網的事非「瓜農」李國慶夫婦「互撕」莫屬。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最掙錢的事可能並不等於最熱鬧的事。這不,拼多多就上演了一幕「低調而又奢華」的戲碼。
本周四,上市剛剛超過一年的拼多多收盤暴漲12.56%,報39.96美元,總市值為464.4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超過3200億元),反超京東的448.16億美元,成為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公司,僅次於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
10月10日晚,拼多多四周年慶的動員會上,創始人和CEO黃崢表示,拼多多真實支付GMV(平臺成交總額)已經超過京東。早前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前的員工大會上,黃崢曾說過未來三年要在GMV上超過京東,已經比預計提前了兩年。
然而,昔日網購明星「當當網」卻錯過最好的機會,淪落到夫妻互撕,醜態百出的地步。這也許是由創業者自身的格局決定,但也不能忽視周期的力量。那麼,這一勝一敗之間,又將會如何演繹呢?
拼多多成立於2015年。在成立之初,市場對這個平臺的評價大體是這樣的:拼多多是個賣假貨、收智商稅的平臺,活不了幾年。關於拼多多的負面新聞也很多。但奇怪的是,這家看上去低調的公司火了。拼多多僅用了4年時間,市值就來到了3200億元的地步。資料顯示,京東成立於1998年6月18日,如今已成立21周年。
從基本面的動作來看,拼多多其實更為「瘋狂」。拼多多僅用 3 年時間就成為了中國第三大電商平臺(按 GMV 計算)。自 2018 年 2 季度起,拼多多活躍買家數已經超過了京東的活躍買家數,並在 2019 年二季度達到了 4.83 億。隨著活躍買家數以及活躍買家人均年度消費額的不斷增加,拼多多 GMV 於 2019 年 2 季度實現了 171%的同比增長,至人民幣 7091 億元。
10月10日,拼多多四周年慶的動員會上,創始人和CEO黃崢表示,拼多多真實支付GMV(平臺成交總額)已經超過京東。不過,從人均年度消費額來看,拼多多仍低於阿里巴巴和京東。
建銀國際今年9月曾發研報表示,隨著拼多多的產品結構不斷的優化以及客 戶粘性和重複客戶的不斷增加,拼多多的活躍買家人均年度消費額將於 2019年/2020年達到人民幣 1831 元/ 人民幣 2546 元。
那麼,拼多多的優勢在哪裡?建銀國際認為,受益於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拼多多能夠更好的利用智能、精準營銷來提升用戶購物頻率,以及更好的運營客戶直連工廠(C2M)模式。因此對於商家來說,使用拼多多在線營銷服務能夠進一步提高他們廣告投入的投資回報率,這是至關重要的。今後拼多多將致力於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優化客戶體驗,預計拼多多 2019-2021 年 GMV 年複合增長率為 48%,並期待 GMV 將於 2021 年達到人民幣 2.2萬億元。
近日,野村證券分析師石家龍對拼多多的評級為中性,目標價為34美元。這位分析師表示,就商品總值而言,該公司已經明顯改善了其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的地位,並且在吸引價格敏感的客戶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
按照國金證券研報的說法,拼多多過的是「真實增長的好日子」,或著說是「基本盤持續擴大的好日子」。從財報上,你看到的全部是好數字、更好的數字、極度好的數字——App MAU 3.66億(已經接近淘系電商的一半,數字可能還在增長),其中還不包括微信小程序;年度活躍買家4.83億(已經接近淘系電商的70%);活躍買家ARPU同比增長92%;銷售與市場費用的增速(105%)顯著慢於營業收入的增速(169%)。
自從拼多多上市以來,一直有人說它的增長是靠拼命砸錢砸出來的,而且砸錢得來的用戶毫無忠誠度,最後只是給淘寶、京東培養用戶。現在的情況是,拼多多有能力做到可持續的用戶增長,砸錢越來越有效率。新用戶一開始不會特別信任拼多多,可能也就拼個襪子、水果之類的;慢慢的越來越信任,白牌標品都會在上面買,因為拼多多的白牌標品性價比是全網第一;再持續信任下去,總有一天會在上面買大牌貨。
國金證券提到,拼多多的白牌標品的性價比是全網第一。低價衣服、手機數據線、插線板、小童車,只要你不在乎品牌和設計,就應該在拼多多上買。最可怕的是,哪怕一件商品在淘寶和拼多多共享供應鏈,它在拼多多的售價一般也比較低。拼多多是低價爆款邏輯,可以給低價單品近乎無窮的流量,而且只有它能充分利用微信社交的裂變式流量。無論是二環內的高級白領,還是五環外的退休工人,都會買白牌標品。
國金證券認為,消費者對每個電商平臺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京東的品牌定位是「3C產品、送貨快」,淘寶的品牌定位是「3C產品外的一切」,唯品會的定位是「特賣」,嚴選的品牌定位是「在這裡找到好產品,然後去淘寶買」——所以嚴選玩完了。拼多多以前的定位是「超低價、拼團、質量未知」,現在慢慢移動到「不需要關心牌子的日常標品」。拼多多的故事還遠遠沒有講完——除非人類有一天能淘汰標品,徹底進入設計+品牌的美麗新世界。
說到了新貴,就不得不說一下昔日的明星「當當網」了。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看他起高樓,看他樓塌了」。
近日,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與其妻餘渝互撕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俞渝早前接受著名主持人楊瀾採訪時曾表示,夫妻不要在一起創業,因為生活本來已經挺不容易。
這可能為後來互撕的事埋下了伏筆,不過事情發展的程度卻超出了大家的預期。根據當當網俞渝在朋友圈的最新回應是:家門不幸,顧客無礙,噹噹更好。但即便如此,基本上也給李國慶時代的「當當網」畫了一個不太圓滿的句號。要知道,在剛剛跨入新世紀的時候,當當網可以頂過1000個阿里巴巴。
在十九年前,噹噹上線,成為中國最早的電商企業之一,當時馬雲還在為阿里的融資犯愁,而劉強東還在中關村賣光碟。當年的李國慶,絕對是馬雲、劉強東們的偶像!
2003年,是中國電商元年。這一年馬雲才正式推出C2C淘寶商業模式,劉強東籌劃將京東轉為線上商城……大家都在燒錢,在這條電商路上艱難摸索前進時,當當網已實現盈虧平衡。
2004年,當當網的銷售額相當於西單圖書大廈,佔網上零售總額的40 %。 當時當當網保持了180 %的年增長率,而傳統書店的年增長率不超過5 %。
2008年,京東給出的銷售額僅僅是當當網的75%,足以證明當當網是行業內老大,京東只不過是一個跑腿小弟。
2009年,噹噹以40%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網上購物的最大平臺;噹噹不僅僅是圖書的代言詞,正在逐步開拓零售百貨市場。
早年,記者本來也是當當網的一名忠實粉絲,買書基本都在這個平臺買。但慢慢地發現,京東可以更快、更便捷,於是當當網就被棄用了。2016年,當當網完成私有化退市,退市時市值約5.3億美元。只有京東的1%,阿里市值的1‰。後來,當當網也有過幾次借殼上市的動作,但均以失敗告終。
夫妻不睦自然是當當網沒落的原因之一,但這應該不是主因。網際網路江湖競爭之慘烈已無須贅述,當當網敗局之根源或許既在於李國慶的商業格局,也在於網際網路這個行業的周期力量。本質上,網際網路是一個流量的生意。當當網的敗與拼多多的勝,區別就在於獲取流量方面,拼多多放下了身架,採取了正確的策略,順應了周期的力量。而昔日的電商驕子「當當網」應該並未做到這一點。
1999年底,身在美國矽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網際網路及中文搜尋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抱著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他毅然辭掉矽谷的高薪工作,攜搜尋引擎專利技術,於 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百度也是夫妻檔,直到目前仍被市場質疑,其業績表現近年一直較為平淡。目前市值已經下降至361億美元。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低調潛行,一夜暴富的神話也時常上演,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事亦常有。至於未來,就把他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