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並不想寫下這一篇文章。
因為,電影的熱度已經過了,寫出來可能也沒有什麼人會看了。
但是,剛剛看完電影的我,卻遲遲沒有從電影中的那些情節裡走出來。我安靜地想了一想,有些電影只是流量,看過就忘,帶不走一片雲彩;而有些電影卻成為了經典,不斷被人們傳頌,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
我想,《一齣好戲》,就有成為後者的潛質。
一開始點開這個電影,看著這個名字,還有它的主演(黃勃和王寶強),以為只是一個輕鬆幽默的喜劇片。
但是它的開頭……
還有後續的發展……
讓我感覺自己是在看流浪地球。。。
影片有很強的紀實感,開頭那種災難片常用的套路:面對災難展開各種語言的新聞報導,雖然被用過無數次,但在這個電影中,依然有它的表現力,從一開始就把整個電影的逼格提升了上去。
而後,電影中又多次出現變色龍趴在石頭上的鏡頭
不知道導演是想就此表達什麼,反正我是在這種畫面中,看出了紀錄片般的紀實感。
它的拍攝手法、背景音樂、電影特效,可以說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不僅超出了我對國產片的預期,甚至還給我帶來了一種震撼。
這一切,讓我願意認真地,把它與那些膚淺的國產片,區別開來。
這樣的故事很吸引人,至少很吸引我。
所以我願意去談一談這個故事。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隕石墜海,出來旅遊的一群人被海嘯衝到了一個荒島上,然後就在荒島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生存實驗與社會學實驗。
荒島很美,風景獨好
但對於這群毫無準備,被遺棄到荒島上的人來說,風景再美也沒有用,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自己眼中,就只有恐懼。
但恐懼也沒有用,他們還是不得不要為生存而奔波。
因此,一場引人深思的社會學實驗,就此展開。
在這場實驗中,有三個關鍵人物(確切地說是四個):
司機小王、張總、馬進與小興。
圍繞著司機小王,荒島上的人們展開了第一個社會學實驗:
原始社會
基於對生存的迫切需要,大家推舉了有過荒野求生經歷的退伍軍人小王當了領導者。
於是,領導小王就制定規則,給大家分配任務,人人勞動,多勞多得,一起尋找食物資源,來維持這幾十人的小團體的生存。
但是,隨著小王權威的建立,他不僅有了自己的特權,還越來越傾向於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對不服從自己的張總、馬進不僅惡語相向,甚至還暴力攻擊。
原始社會似乎也因此進入了封建社會,階級、暴力、特權,都初步顯現了出來。
然後,就進入了第二個社會學實驗:
資本社會
張總一直不苟同現在的活法,當慣了老闆的他,自己並沒有多少體力,無法在小王的體系中獲得地位。於是,他一直在尋找時機,去建立自己的勢力。
他在暗中發現了一個廢棄的大船,完成了初步的資本積累,於是在洞穴中與小王決裂後,在大船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由於大船上的資源更多,於是,原來跟隨小王的人紛紛跑到了王總這邊,小王慢慢勢微。
王總在他的勢力中,用紙牌建立了貨幣體系,再次重現了他當年自己不勞動,僱傭人勞動的生活。
但是,資本社會並沒有美好多少,階級、暴力、特權反而更加明顯。
一直游離在小王勢力和王總勢力之外的馬進,想向王總借漁網捕魚,但是捕回來的魚,卻要像交稅一樣地交給王總,馬進不服,於是被王總的保鏢暴打了一頓。
這部電影中的暴力場景雖說算不上觸目驚心,但也能讓人感同身受。看著馬進被打得血肉模糊,我這個旁觀者竟也憤憤不平,想要上前揍施暴者兩拳。
有時候,暴力,能夠更深刻地表現人性。
第三場社會學實驗:
馬進作為島上唯一的異類,他想要的並不是在島上生存去搞出什麼社會,而是想離開這個小島,回到自己原來的世界,就算別人告訴他,世界已經毀滅。
{{12}}$他的動力來源於一張彩票,他中獎了(6000萬),但是他也遇難了,於是,他就一心想回去兌獎,也不相信世界的毀滅。
但希望終究破滅了,兌獎期限已過,他依然沒有辦法離開小島。
他很痛苦,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希望。
因為老天爺來了一場天降大魚,再次給了他希望。
他痛定思痛,用魚換來了島上所有的人造物品,然後運用了自己的小弟(小興)的才能,改造了這些人造物品,最終成功製造了發電機,掌握了核心技術。
同時,他通過製造時機,將自己的理想(回到原來的世界)傳達給了所有人,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就這樣,所有人的目標都得到了統一,也真正團結了起來。
而馬進與小興也因為掌握了核心技術,為大船帶來的電力,帶來了文明,自己也在人群中得到了崇高的地位。
有人說,這個階段,所有人都團結了起來,糧食也不再緊缺,已經是各取所需的共產社會了
但我,並不這樣認為
想要各取所需,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生產力,顯然,這一階段的生產力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它依然是資本社會。
不過,這一階段揭示了兩個核心要素:信念與技術。
是發電的技術,讓馬進有了話語權,有了地位。
是共同的信念,讓這一群人團結在一起,提高了生產力。
現代社會不就是如此?我們依然沒有離開資本,依然浸染在全球資本市場之中,但是在今天,科學技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人類的共同信念也在持續發酵之中,為消解世界的戰爭而努力。
荒島上的這三場實驗,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同時展現了人性的光芒與黑暗,資源、階級、暴力、資本、貨幣、技術、信念……各種社會要素被集結在一起,這既可以說是一場社會學實驗,也可以說是一場中國電影的實驗。
黃渤導演真的是有太多的話要講,硬生生地把電影拍出了四個多小時,最後還是不得不忍痛割愛,把電影剪輯成了兩個小時放映。
在這部影片中,原本應該堅持喜劇風格的黃渤,卻劍走偏鋒,去探討一些深刻的話題,因此,也就帶來了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的對立。
痛苦與壓抑,往往是深刻的。
而喜劇元素,往往會抵消這種深刻。
如果真的要去探討社會,探討人性,充分地展示痛苦展示壓抑,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但中國觀眾並不喜歡這樣。大家都喜歡大團圓結局,都喜歡喜劇,一味地壓抑,無論深刻與否,都會失去票房。
於是,如何平衡好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就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大難題。
完全的喜劇,就可能淪為膚淺。
完全的壓抑,也許就失去票房。
《一齣好戲》,在它原本應該進行下去的喜劇路線上,願意去探討一些深刻的東西,雖說它不一定就很好地維持了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之間的平衡,但是它願意嘗試,願意花心思,這就值得我們的肯定。
我希望,中國電影,能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探索
也希望,中國電影,能有一天,得到世界的認可
END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行文風格,可以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哲說)、分享文章,您的關注與分享將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