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好戲》一場深刻的社會學實驗

2021-01-10 聽哲說

原本我並不想寫下這一篇文章。

因為,電影的熱度已經過了,寫出來可能也沒有什麼人會看了。

但是,剛剛看完電影的我,卻遲遲沒有從電影中的那些情節裡走出來。我安靜地想了一想,有些電影只是流量,看過就忘,帶不走一片雲彩;而有些電影卻成為了經典,不斷被人們傳頌,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

我想,《一齣好戲》,就有成為後者的潛質。

一開始點開這個電影,看著這個名字,還有它的主演(黃勃和王寶強),以為只是一個輕鬆幽默的喜劇片。

但是它的開頭……

還有後續的發展……

讓我感覺自己是在看流浪地球。。。

影片有很強的紀實感,開頭那種災難片常用的套路:面對災難展開各種語言的新聞報導,雖然被用過無數次,但在這個電影中,依然有它的表現力,從一開始就把整個電影的逼格提升了上去。

而後,電影中又多次出現變色龍趴在石頭上的鏡頭

不知道導演是想就此表達什麼,反正我是在這種畫面中,看出了紀錄片般的紀實感。

它的拍攝手法、背景音樂、電影特效,可以說都達到了一定的水準,不僅超出了我對國產片的預期,甚至還給我帶來了一種震撼。

這一切,讓我願意認真地,把它與那些膚淺的國產片,區別開來。

這樣的故事很吸引人,至少很吸引我。

所以我願意去談一談這個故事。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隕石墜海,出來旅遊的一群人被海嘯衝到了一個荒島上,然後就在荒島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生存實驗與社會學實驗。

荒島很美,風景獨好

但對於這群毫無準備,被遺棄到荒島上的人來說,風景再美也沒有用,當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自己眼中,就只有恐懼。

但恐懼也沒有用,他們還是不得不要為生存而奔波。

因此,一場引人深思的社會學實驗,就此展開。

在這場實驗中,有三個關鍵人物(確切地說是四個):

司機小王、張總、馬進與小興。

圍繞著司機小王,荒島上的人們展開了第一個社會學實驗:

原始社會

基於對生存的迫切需要,大家推舉了有過荒野求生經歷的退伍軍人小王當了領導者。

於是,領導小王就制定規則,給大家分配任務,人人勞動,多勞多得,一起尋找食物資源,來維持這幾十人的小團體的生存。

但是,隨著小王權威的建立,他不僅有了自己的特權,還越來越傾向於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對不服從自己的張總、馬進不僅惡語相向,甚至還暴力攻擊。

原始社會似乎也因此進入了封建社會,階級、暴力、特權,都初步顯現了出來。

然後,就進入了第二個社會學實驗:

資本社會

張總一直不苟同現在的活法,當慣了老闆的他,自己並沒有多少體力,無法在小王的體系中獲得地位。於是,他一直在尋找時機,去建立自己的勢力。

他在暗中發現了一個廢棄的大船,完成了初步的資本積累,於是在洞穴中與小王決裂後,在大船上建立了自己的勢力。

由於大船上的資源更多,於是,原來跟隨小王的人紛紛跑到了王總這邊,小王慢慢勢微。

王總在他的勢力中,用紙牌建立了貨幣體系,再次重現了他當年自己不勞動,僱傭人勞動的生活。

但是,資本社會並沒有美好多少,階級、暴力、特權反而更加明顯。

一直游離在小王勢力和王總勢力之外的馬進,想向王總借漁網捕魚,但是捕回來的魚,卻要像交稅一樣地交給王總,馬進不服,於是被王總的保鏢暴打了一頓。

這部電影中的暴力場景雖說算不上觸目驚心,但也能讓人感同身受。看著馬進被打得血肉模糊,我這個旁觀者竟也憤憤不平,想要上前揍施暴者兩拳。

有時候,暴力,能夠更深刻地表現人性。

第三場社會學實驗:

馬進作為島上唯一的異類,他想要的並不是在島上生存去搞出什麼社會,而是想離開這個小島,回到自己原來的世界,就算別人告訴他,世界已經毀滅。

{{12}}$他的動力來源於一張彩票,他中獎了(6000萬),但是他也遇難了,於是,他就一心想回去兌獎,也不相信世界的毀滅。

但希望終究破滅了,兌獎期限已過,他依然沒有辦法離開小島。

他很痛苦,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希望。

因為老天爺來了一場天降大魚,再次給了他希望。

他痛定思痛,用魚換來了島上所有的人造物品,然後運用了自己的小弟(小興)的才能,改造了這些人造物品,最終成功製造了發電機,掌握了核心技術。

同時,他通過製造時機,將自己的理想(回到原來的世界)傳達給了所有人,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就這樣,所有人的目標都得到了統一,也真正團結了起來。

而馬進與小興也因為掌握了核心技術,為大船帶來的電力,帶來了文明,自己也在人群中得到了崇高的地位。

有人說,這個階段,所有人都團結了起來,糧食也不再緊缺,已經是各取所需的共產社會了

但我,並不這樣認為

想要各取所需,就必須要有足夠的生產力,顯然,這一階段的生產力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它依然是資本社會。

不過,這一階段揭示了兩個核心要素:信念與技術。

是發電的技術,讓馬進有了話語權,有了地位。

是共同的信念,讓這一群人團結在一起,提高了生產力。

現代社會不就是如此?我們依然沒有離開資本,依然浸染在全球資本市場之中,但是在今天,科學技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人類的共同信念也在持續發酵之中,為消解世界的戰爭而努力。

荒島上的這三場實驗,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同時展現了人性的光芒與黑暗,資源、階級、暴力、資本、貨幣、技術、信念……各種社會要素被集結在一起,這既可以說是一場社會學實驗,也可以說是一場中國電影的實驗。

黃渤導演真的是有太多的話要講,硬生生地把電影拍出了四個多小時,最後還是不得不忍痛割愛,把電影剪輯成了兩個小時放映。

在這部影片中,原本應該堅持喜劇風格的黃渤,卻劍走偏鋒,去探討一些深刻的話題,因此,也就帶來了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的對立。

痛苦與壓抑,往往是深刻的。

而喜劇元素,往往會抵消這種深刻。

如果真的要去探討社會,探討人性,充分地展示痛苦展示壓抑,會得到更好的效果。

但中國觀眾並不喜歡這樣。大家都喜歡大團圓結局,都喜歡喜劇,一味地壓抑,無論深刻與否,都會失去票房。

於是,如何平衡好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就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大難題。

完全的喜劇,就可能淪為膚淺。

完全的壓抑,也許就失去票房。

《一齣好戲》,在它原本應該進行下去的喜劇路線上,願意去探討一些深刻的東西,雖說它不一定就很好地維持了喜劇元素與壓抑元素之間的平衡,但是它願意嘗試,願意花心思,這就值得我們的肯定。

我希望,中國電影,能有越來越多像這樣的探索

也希望,中國電影,能有一天,得到世界的認可

END

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如果您喜歡作者的行文風格,可以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哲說)、分享文章,您的關注與分享將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

相關焦點

  • 《一齣好戲》:一場太過溫柔的人性實驗
    圖 | 電影《一齣好戲》劇照像所有災難片一樣,生命回到最原始的狀態,人性中的野蠻、暴力、自私都會漸漸顯現,這些也是《一齣好戲》劇情推進的動力。的確,在我以往的觀影經驗中,類似的「人性實驗」的故事大多是以嚴肅、陰暗的風格被講述的,但黃渤選擇用喜劇的方式,這正好能發揮他的特長,也符合一直以來觀眾對於黃渤電影的期待。這個強設置的電影框架已經讓《一齣好戲》具備了賣點,電影在一些橋段的設置上也能看出導演的靈氣。
  • 支付寶春晚紅包,其實是一場超大規模的社會學實驗
    支付寶春晚紅包,其實是一場超大規模的社會學實驗 iwangshang / i天下網商 / 2016-02-08 摘要:在網際網路時代,支付寶紅包、微信紅包等電子紅包的出現,可謂紅包的一次顛覆式創新。
  • 新科學家:網絡時代的社會學實驗
    刊物: 《新科學家》7月24日 導讀者: 韓晶晶 原文: 請看這裡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社會學研究可以獲得大量的數據了。雅虎研究中心的Duncan Watts很早就意識到了網絡的力量,他和同事設計了一個下載網站來研究歌曲流行的原因。
  • 分析電影——《一齣好戲》
    《一齣好戲》有很多缺點,有些地方甚至難以說好,但他雙層故事呈現結果讓人眼前一亮,整體來說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片。拍攝結構和手法方面整部影片的結構與手法和《禁閉島》比較類似。都是往表層故事裡面加入違和元素來闡述裡層故事。比如一開始上島前,《禁閉島》安排了一個奇怪的掛滿手銬的船艙,而《一齣好戲》裡面安排了平時幾乎看不到的奇怪公交車。
  • 《一齣好戲》一場關於人性和良知的自我救贖
    《一齣好戲》是黃渤導演的處女作,電影以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為基礎展開,講述了一群人在參加公司組織的團建活動時意外流落荒島而求生的故事。電影中大家為了生存,各顯其能,在以馬進和姍姍的感情為基調中,電影逐步拉開了一場善良與邪惡的較量,馬進最終勇敢面對自己做出了正確選擇,沒有泯滅內心的良知。
  • 黃渤對電影的「野心」都在《一齣好戲》裡了!
    在《鬥牛》與《殺生》裡的表演,尤其能顯露出黃渤對於角色與劇本的深刻理解。敢拍老導演都不敢觸及的主題,一上來就這麼生猛,這些年的名人拍電影裡,當屬第一人。《一齣好戲》是一部孤島群體生存片。孤島片本來就難拍,還要用群體表演,這真的是難上加難。這是說他生猛的原因之一。
  • 每日聊影視,從《一齣好戲》談反烏託邦
    每日聊影視,從《一齣好戲》談反烏託邦看完黃渤的《一場好戲》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蠅王》。雖然這不是他劇本的原型,但美劇《迷失》和劇情片《太平洋逃亡》更接近他對故事的想像。但是一部好劇本的劇本結構可以和《蠅王》相互參照。一群人被厄運困在島上,被困在一個未開化的環境中。故事裡的兩個人,一開始,一起工作,長辣椒,到草地上。
  • 從《一齣好戲》到《好戲一出》?電影高票房後電視劇強勢來襲
    在網上無意刷到9月27號《好戲一出》在愛奇藝上線,心想不是《一齣好戲》嗎?而且電影不是已經上線了?後來仔細一看,原來是電視劇版的《一齣好戲》,原班人馬打造,叫《好戲一出》。仍是講述一場海上災難後,三十餘眾男女集體淪落荒島之上,並為了生存和利益而引發的一系列衝突與人性問題的故事。
  • 《一齣好戲》:世道艱難,活著總歸得靠一絲希望
    《一齣好戲》海報單看黃渤自編自導自演和王寶強、張藝興等人領銜出演,都會讓人想當然的認為《一齣好戲》會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喜劇,包括預告片也更多凸顯了荒島求生的喜劇元素,而這其實是用預告來迷惑人的代表,甚至可以說單看預告會讓人失去對這部電影的興趣
  • 《一齣好戲》當真是一齣好戲
    《一齣好戲》以一個類似科幻的場景開端,乍看如同要效仿影史上諸多正經或荒謬的類似開頭,伴隨媒體採訪史教授的聲音同步推出的落實到地球的鏡頭
  • 光是荒島生存這個題材,都可以知道要上演一齣好戲了
    不過,叫得了「一齣好戲」,那表示,「好戲在後頭」。 荒島誠然阻隔了馬進的財運,但是,未必沒有新希望。 《一齣好戲》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把一群人扔在荒島上,看他們能生出什麼化學反應。 從《一齣好戲》中也能看到,馬進他們到海邊捕來了魚。而在這個植被豐富的荒島上,素食也不缺乏。
  • 《好戲一出》影劇聯動,能否上演「一齣好戲」?
    如9月30日《好戲一出》暢聊會上,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所言,劇版《好戲一出》是導演黃渤的「野心」。同在現場的黃渤本人沒有否認,在他看來,劇版是與創作初衷最吻合的。此番,黃渤導演首秀電影版《一齣好戲》和劇版《好戲一出》,能否打開中國影劇聯動的新局面呢?
  • 《一齣好戲》,實在是一齣好戲
    前幾日看了黃渤的《一齣好戲》。說實話,我是非常驚訝的。我沒有想到黃渤能夠將他的第一部作品製作得如此用心。黃渤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來作為初次執導的嘗試,是非常有膽量的。很多「新人」導演往往會採用喜劇或是文藝這樣或討喜或小眾的電影來作為初次的試水。而拍攝一部商業片則需要莫大的勇氣。
  • 從《一齣好戲》看黃渤的電影人擔當
    接受採訪時,黃渤執導的首部電影《一齣好戲》正處於宣發期,奔波的行程和無數的通告讓黃渤稍顯疲憊。「現在是電影上映前的最後一公裡,當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它。畢竟這麼多人這麼長時間的努力,你得對得起所有人。」黃渤說。
  • 看冷門題材電影《一齣好戲》是如何以荒誕形式呈現人性社會主題的
    荒島題材的非典型性:社會—權力—人性邏輯黃渤的《一齣好戲》靈感來源於災難電影《2012》,他試圖構思一部災難發生登上諾亞方舟後的人類生存圖景,開展一場與世隔絕的荒島上、社會「試管」中的人類生存實驗,進而藉由荒島題材完成導演黃渤、編劇黃渤海對社會、權力、人性的深度思考。
  • 「影評」《一齣好戲》:世道艱難 活著總歸得靠一絲希望
    《一齣好戲》海報 單看黃渤自編自導自演和王寶強、張藝興等人領銜出演,都會讓人想當然的認為《一齣好戲》會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喜劇,包括預告片也更多凸顯了荒島求生的喜劇元素,而這其實是用預告來迷惑人的代表,甚至可以說單看預告會讓人失去對這部電影的興趣。
  • 《人生加減法》:劉畊宏學員宿舍突擊檢查 開展封閉社會學實驗心身...
    《人生加減法》以一場「封閉性社會實驗」為當代都市焦慮人群畫像,為迷失於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們提供觀察自身,反思自身的機會。劉畊宏學員宿舍突擊檢查劉畊宏突擊檢查宿舍 學員自評「注孤生」本周,劉校長突然空降學員宿舍,來了一場衛生突擊檢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位於一層的四人間凌亂得讓劉校長「無語凝噎」!
  • 郭星華: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各種因素的獨特組合,你能做的就是:在既有的條件下,做最好的自己!看到了吧,懂一點社會學,對於你的社會生活是很有幫助的。當然,這些都還只是一些社會學的皮毛。如果要以社會學為專業,你要學的還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先來說說理論。社會學的理論猶如夏夜的天空,群星璀璨,那都是社會學自創立170多年以來,無數社會學家智慧的結晶。
  • 看電影《一齣好戲》是如何展現故事背後的思想內涵及創作導向的
    黃渤執導的電影《一齣好戲》可以說是一部極致的電影,講述了一公司員工團建出遊,集體遭遇海難流落荒島,為求生存,他們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的故事。黃渤曾經說過:「『極致』是一個形容詞,就是我們希望它更佳,它不是形式上的,是態度上的。」
  • 荒島餘生 一齣好戲
    大屏上展示的外太空景象讓很多人忍不住叩問鄰座:「請問這是《一齣好戲》麼?」而他們帶著這樣的疑問,看到了黃渤與張藝興的形象之後。才將心裡懸著的石頭放下:「原來沒有走錯影廳。」《一齣好戲》是一部喜劇麼?他是一部喜劇,但不單單是一部喜劇。電影當中黃渤、王迅、王寶強、于和偉、張藝興、舒淇等人通過肢體與臺詞的演繹呈現出了諸多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