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沙皇」來了?

2021-01-18 環球時報

執筆/叨叨姐

拜登過渡團隊發言人13日證實,坎貝爾將會是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亞洲事務主管,也有說法是白宮的「印太協調員」。

對於在美國決策機構中提升亞洲戰略重要性方面,這個新職位是前所未有的。

因而有輿論將其形容為「亞洲沙皇」。

這個職位很重要,坎貝爾更有分量,以至於《華盛頓郵報》評價說坎貝爾的任命「讓緊張的亞洲盟友放心了,因為拜登政府正在認真對待中國挑戰」。

顯然,坎貝爾將是拜登政府制定對華政策的關鍵人物。

灣灣一些人呢,對這位「亞洲沙皇」的人選很是興奮,覺得不用擔心川普卸任後美臺關係會有所倒退,但真是這樣嗎?

1

坎貝爾,美國外交界的老面孔。

他曾先後在柯林頓政府、歐巴馬政府擔任國防部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和東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也是「亞洲再平衡」戰略的設計師。

我們用三個關鍵詞再重新認識一下坎貝爾。

第一是分量。

坎貝爾可謂民主黨內的「外交大佬」。

他2013年曾經獲得「國務卿傑出服務獎」,這是美國外交界的最高榮譽。

希拉蕊2016年競選總統時,他是團隊的核心成員,也曾被認為是希拉蕊政府國務卿的有力競爭者。希拉蕊敗選後,坎貝爾轉入民主黨智庫界。

2007年他與弗洛諾伊共同創立新美國安全中心,後者曾被認為會是拜登的國防部長。2013年,坎貝爾又創立諮詢公司亞洲集團,為有意進入和開拓亞洲市場的企業提供戰略和商業建議。

他的妻子布雷納德,是美聯儲理事。

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布雷納德也曾擔任要職,職位比坎貝爾還高,是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

她曾是拜登政府財政部長的有力爭奪者,敗給耶倫後,媒體猜測,她將在鮑威爾卸任後接替美聯儲主席一職。

頗有點《紙牌屋》中華盛頓權力夫妻的味道。

再來看坎貝爾的朋友圈。

雖然說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是他的頂頭上司,但相較於63歲的坎貝爾,43歲的沙利文,算得上是後生輩了。

兩人在希拉蕊時期就共事過,對中國有著類似看法。

2019年9月,他倆曾在《外交事務》上撰文《沒有災難的競爭:美國如何既挑戰中國又與中國共存》,闡述了他們與中國打交道的理論。

還有同屬希拉蕊派系的拉特納。

他在國務院時就是坎貝爾的下屬,負責中國事務,現在是坎貝爾創建的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執行副總裁。兩人關係一直不錯,多次聯合發表關於中國的文章。

拜登當選後,拉特納被普遍認為會繼續進入拜登政府工作,因為他2002年就開始為拜登工作了。

除卻這兩位關鍵人物,坎貝爾在外交界的門生眾多,即使在川普時期也遍布國務院各大部門,他的外交理念對美國外交界影響較大。

麥凱恩和其他共和黨議員也經常向坎貝爾尋求有關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建議。有一次,麥凱恩即將前往新加坡,坎貝爾就強烈呼籲麥凱恩在中國對臺灣施加越來越大壓力之際,在臺北停留以表支持,麥凱恩當場同意。

2

第二是知華。

活躍在智庫這些年,坎貝爾一直將中國和亞洲作為他的主要研究對象,在《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系列文章。

影響力最大的,要數2018年他和拉特納合寫的《思慮中國》,當時引發了一場關於美國對華接觸政策是否失敗了的中美學界大討論,王緝思、約瑟夫·奈、芮效儉、託馬斯·克裡斯滕森等學者均參與其中。

《思慮中國》提出了一個直截了當的論斷:美國對華政策,尤其是冷戰後的對華政策,並未如預期般推動中國政治和經濟的自由化,也沒能將中國轉化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的一名「負責任的利害攸關方」。「美國總是高估自己決定中國發展道路的能力」,因此需要重新評估對華政策。

但坎貝爾和拉特納不同意像遏制蘇聯那樣對待中國,而是建議更加現實些。

在日後的文章裡,坎貝爾延續了這一思路。

上面提到過,坎貝爾和沙利文2019年有過一篇合著的文章《沒有災難的競爭》,當時即再度明晰了他們建議的對華政策。

他們認為,川普政府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是正確的,但不應就此切入冷戰模式,要防止兩國關係滑入危險的衝突狀態。

聽起來似乎比美國現政府全方位挑戰中國的態度理性多了。

但並不值得樂觀。

1月12日,坎貝爾和布魯金斯學會中國戰略倡議組織主任拉什·多希發表的最新一篇文章就著重探討了「美國如何構建亞洲秩序」。

其中明確提到「中國不斷增長的力量確實破壞了印太地區的微妙平衡,並鼓舞了北京的領土冒險主義」,所以美國應該與盟友一起「向北京傳達一個信息,即中國目前的道路存在風險」。「這項任務將是最近美國治國史上最具挑戰性的任務。」

坎貝爾和多希給出的具體建議是,為了應對中國,可在七國集團(G7)的基礎上邀請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組建D10國家集團。

去年7月,坎貝爾和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亞洲安全問題高級研究員胡珀還在《外交事務》撰文《中國的外交忍耐結束了?》,直接批評中國放棄了「克制政策」,認為「中國的外交攻勢肯定也將成為未來美國政府的頭等大事」。他們把「重新調整與歐洲和亞洲盟友的關係」視作「這是未來幾十年制衡中國的唯一機會」。

競爭為主,但鬥而不破,以聯盟制約中國,這就是坎貝爾對華思路的核心內容。

3

第三是挺臺。

坎貝爾的可能任命,灣灣一些人很興奮。

所謂「外交部」用了一個「非常」和兩個「正面」表達自己的「滿意」:「對臺灣非常友好」「正面看待他上任後的臺美關係」「相信美國對臺政策的正面元素」。

在灣灣一些媒體的表述中,坎貝爾是蔡英文的老朋友,兩人的交情甚至可以追溯到李登輝總統時期美日臺三方的「明德小組」會議。而且,在蔡英文當選地區領導人後,坎貝爾曾於2016年4月訪問臺灣,見過蔡英文。

灣灣媒體還扒出坎貝爾和臺灣交往的點點滴滴,無論大小,都被冠以「密切」之說。

比如坎貝爾曾與前「外交部長」胡志強同在牛津求學,並曾給陳水扁時期的「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與華府公關公司牽線。

比如坎貝爾在擔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期間,推動美國出售長程預警雷達給臺灣。

更讓灣灣這些人歡欣鼓舞的是,就在上個月,坎貝爾兩度公開表態肯定臺灣。

比如在「2020臺美日三邊印太安全對話」上,坎貝爾表示,「不了解臺灣重要性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同時說的「親臺灣,但我們並不反中國」,乾脆就被灣灣忽略掉了。

不過,灣灣這些人大概是過於一廂情願了。

不管是拜登還是坎貝爾,首先考慮的肯定還是美國利益。臺灣,在美國那裡,至多是一張牌。這是我們理解美臺關係的一個底色。

坎貝爾如果負責亞洲事務的話,美國對臺政策大概率將基本回調至歐巴馬時期的政策框架,不會像川普時期這樣橫衝直撞。但是,諸如對臺軍售、提升美臺實質關係等規定動作還會繼續。

對於可能觸犯到中國大陸自身紅線的地方,拜登政府包括坎貝爾都將會有更強的底線意識,不會貿然挑釁。

4

可以想見,坎貝爾出任「亞洲沙皇」,凸顯了拜登政府內亞洲事務的重要。

2001年,國家安全委員會裡,歐洲部門的規模是亞洲部門的3倍。2005年時,這兩個部門的規模差不多。而就目前而言,拜登在白宮的新亞洲班底,將會使亞洲部門3倍於歐洲部門,成為國安委的主要力量。

還要看到,坎貝爾這位「亞洲沙皇」的對華思路基本反映了美國智庫對華的共同認識,這和川普團隊對華強硬政策背後的原理有些相通的地方。

所以,意識形態的中美博弈不僅會存在,還將變得尖銳,在涉及意識形態事務上,民主黨的做法和美國現政府恐怕不會有太大差別。我們還將面臨美國試圖結盟施加的壓力。

不過,中美在經濟領域恐怕會有大的變化,國際議題協調方面也會有大的變化。

總的來說,以坎貝爾為主的美國新上任的外交官們,的確比較了解中國,但也僅僅停留在美國式的了解。

中美博弈這條路,還長著呢。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拜登提名的所謂「亞洲沙皇」,為什麼是坎貝爾?
    對於在美國決策機構中提升亞洲戰略重要性方面,這個新職位是前所未有的。多家美國媒體也因此給了坎貝爾一個頭銜——「亞洲沙皇」。除此之外,他還被認為是歐巴馬政府時期「亞太再平衡」戰略幕後設計者之一。在被川普政府「隔」了四年,這個即將回到白宮的坎貝爾,會讓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未來怎麼走?「亞洲沙皇」?
  • 「亞洲沙皇」談美中:各讓一步 各進一步
    歐巴馬時期任美國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坎貝爾批評蓬佩奧下臺前的一系列行為,意在苛刻對待拜登政府,包括在臺灣問題上的做法是政治化的,意在以黨派分裂的外交行動,將之作為武器來對付拜登政府。 白宮國安會新設的印太事務協調員職位,被外界稱為「亞洲沙皇」(Asia Czar),由歐巴馬時代「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主要推手坎貝爾出任這個職務,顯示拜登政府面對美中戰略競爭,試圖「加固亞洲秩序」(Shore Up Asian Order)。
  •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然後最終的結果是沙皇一家被滅門,連續數百年的羅曼諾夫家族滅亡了。尼古拉二世1894年10月20日登基,他在作為皇太子時曾遊歷埃及、印度、日本和中國,是歐洲皇室裡唯一一個到過亞洲的君主。1891年5月11日,尼古拉來到日本大律,被日本警察津田三藏刺傷,造成了尼古拉非常仇恨日本的性格。1894年11月14日,沙皇大婚,娶德國黑森-達姆施塔特大公國的公主,是為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皇后。
  • 《末代沙皇》關於末代沙皇家庭命運的一點看法
    尼古拉是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唯獨不是好沙皇。這對夫妻終其一生都想過安安穩穩的中產階級小日子,可偏偏身為王儲,又在王朝風雨飄搖、時代風口浪尖的時候被推上王座。如果他們真的只是普通貴族鄉紳,或許的確可以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作為龐大帝國的獨裁統治者,還想關起門來過自己的簡單家庭小生活,這就是原罪了。
  • 《末代沙皇》從另一個角度看末代沙皇
    關於末代沙皇一家的各種書和影片我還看過蠻多的。這部劇裡著重表現了尼古拉斯在政治上的失敗,其實他在生活裡是很好的丈夫和爸爸。末代沙皇一家的生活方式受英國影響挺大,皇后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尼古拉斯也是當時英國國王的表兄弟,他們家所有的家具和孩子的衣服都是在倫敦買的,儘管極其富有卻在鄉間過著英式中產階級的簡單生活。
  • 末代沙皇與皇族的最後命運
    沙皇決心孤注一擲,他要親自平息這次「騷亂」。凌晨4點到5點,兩列專車先後開出。與此同時,沙皇向皇宮發出了一封密碼電報:尼古拉將於3月15日下午3時30分抵達皇村。3月14日,沙皇不僅不知道他的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羅夫已經被逮捕,而且萬萬想不到,連他自己回皇村的路也被堵死了。
  • 俄國沙皇裡的「另類」國君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俄羅斯沙皇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項使命。但即便是沙皇,有時候也會拋開所有國務,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的沙皇喜歡畫畫,有的喜歡管樂,有的愛觀看星星,有的不願錯過給屬下拔牙的機會。
  • 60萬大軍沒能打敗沙皇,拿破崙卻用自己的失敗,終結了沙皇家族
    十二月黨人覺得這是個好機會,趁新沙皇的權威還沒有樹立起來,用武力來實現君主立憲。這天,十二月黨人組織三千多官兵,在尼古拉的宣誓典禮上進行武裝起義。可惜的是,先是革命黨事先安排去刺殺尼古拉一世的人選臨陣退縮,接著是起義開始後,作為領導人的特魯別茨科依卻始終沒有露面。
  • 《末代沙皇》末代沙皇
    《天選之人》:沙皇居然是一夫一妻制。這好像跟他們的宗教有關。反觀天朝後宮多少人,還有不少皇帝沒兒子呢!從擴大繼承人選擇基數,優選太子的角度來說,還是中國後宮制更有益。
  • 末代沙皇: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
    本書雖然是按照時間來講述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但主要是通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視角,尤其注意通過分析尼古拉二世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家庭關係來呈現他作為沙皇的失敗是如何加速了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並對其整個家族的終極命運做了交代。
  • 《末代沙皇》沙皇是個傻白甜?
    感覺沙皇全程就是個純情傻白甜,最後被槍殺的時候也是個懵逼貨,除了愛家愛妻子,這個懵逼就是等著被擺布,完全沒有帝王氣質,劇情表現得他連暴君和昏君都沒資格,~這個和真實差距很大吧,不成功的劇,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湊字數
  • 《末代沙皇》王朝結局已定,皇帝際遇難明
    片中有評論說有不少人同情末代沙皇,但他的悲劇正是他自己一個個災難式的決定造成的。當時有同感,但再想想,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三百年,按歷史周期也差不多了;又逢工業強國碾壓農業國、獨裁君主制逐漸消亡(沙皇是歐洲最後一個獨裁君主),王朝終結本是大概率事件。
  • 末代沙皇:悲慘的尼古拉斯二世與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
    不斷的社會不穩和對改變的渴望也導致了各自革命黨派、團體、組織的滋生和壯大,各行各業的民眾開始使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如罷工、罷課、遊行、示威乃至暗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沙皇參戰的命令卻遭到了皇后和拉斯普丁的反對。
  • 【名人軼事】亞歷山大一世 鍾情於妹妹的沙皇
    亞歷山大一世是俄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沙皇之一。
  • 沙皇未來或將重做:持續傷害大幅提升?
    1.增加敵人在面對沙皇時的一個應對手段有一些英雄非常克制沙皇,有一些英雄則非常被沙皇克制,我們都知道沙皇擁有出色的輸出範圍,他的沙兵在一級的時候就擁有出色的傷害和穿刺傷害(推線),和沙皇對線並不容易,拳頭想要改進這一點。
  • 法貝熱彩蛋:來自沙皇的復活節禮物
    沙皇會親自接見禁衛軍官,一一進行傳統的問候儀式(Paschal Greeting)。沙皇會先說:「基督復活了!」另一位則要回應:「他真的復活了!」並互相親吻對方的臉頰三次以示祝福。站在沙皇身後的皇后則會在人們親吻她的手後,贈與他們由礦石或陶瓷做成的彩蛋。某位親王回憶道:在大批人員參與的復活節問候之後,「沙皇不得不去洗臉和鬍子,洗的水都變黑了。皇后的手也變得又黑又腫」。
  • 世界上最貴的彩蛋,來自俄羅斯沙皇的私人收藏
    【彩蛋的實體形態】早在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時期,世界各地就出現了各種將蛋染色來祭拜神靈、慶祝節日的儀式。道理其實很簡單,雖然文化結構大相逕庭,但蛋作為「生命」、「新生」和「重生」的象徵,基本上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認可。基督教興起之後,將每年春分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定為了「復活節」,來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之後復活的事跡。
  • 沙皇伊凡四世,為什麼被稱為「恐怖的伊凡」
    俄國最早的沙皇公元1223年,蒙古進攻沙俄前身羅斯諸公國,戰爭中打死了6名羅斯王公,並承諾羅斯人投降免死。當羅斯人投降後,蒙古軍隊食言,殺掉了所有投降的王公和士兵。從此之後,羅斯諸公國就被置於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 沙皇炸彈:迄今為止威力最強的核武器,是小男孩原子彈的3864倍
    蘇聯研製的沙皇炸彈是有史以來人類試驗的個頭最大、威力也最大的核武器。史無前例的「沙皇炸彈」正是這一思路的產物,也正是這枚氫彈的爆炸,讓赫魯雪夫在幾天後的聯合國大會上能用俄式粗話咆哮:「也不看看現在的老大是誰?」 然而,雖然「沙皇炸彈」的威力如此巨大,世界似乎並沒有從這次震撼中分清誰是老大,美國仍在蘇聯周邊國家按部就班地架設飛彈系統,甚至公開放言「沙皇炸彈」是個華而不實的勞什子。
  • 俄羅斯的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為何被稱為「恐怖伊凡」?
    他還要求切斷他的另一個年輕朋友的舌頭,因為那位年輕朋友罵了沙皇。伊萬四世在17歲時那年正式被加冕成為沙皇。 在沙皇伊凡的一生中,他爆發了令人難以承受的憤怒,殺死了一些服侍他的僕人。這種兇猛的脾氣根本原因還是在他的童年和幼年時期的遭遇,他曾看到他的家人被暴亂的莫斯科謀殺,並且由於宮廷的陰謀與詭計多端,他成為了一個生性殘暴偏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