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齊觀 | TVB金庸古龍劇的四個「十年」(三)

2021-02-19 黑江湖

金古齊觀  |  TVB金庸古龍劇的四個「十年」(一)

金古齊觀  |  TVB金庸古龍劇的四個「十年」(二)

八十年代(古龍篇):說黑道白

這個時期,TVB發大招,金古通吃,金庸劇拍了十一部,古龍劇拍了八部,分別是《碧血洗銀槍》《離別鉤》《英雄無淚》《蝙蝠傳奇》《鳳舞九天》《邊城浪子》《絕代雙驕》《鐵血大旗門》。古龍劇是公認的最難改編,因為太寫意,也因為寫的時候太隨意,所以影視劇一般都放飛魔改。

到了自由飛翔的TVB這裡,自然不會手下留情。但也有沒怎麼改的,這應該是八十年代的古龍劇奇觀,值得拍照留念,比如陶大宇版《碧血洗銀槍》,簡直可以和內地於健版《多情劍客無情劍》有一拼,就是連小說原著對白都不動,一開口就是「因為他是個人」之類的古龍調。

因為播放的時候,大多數人家有的還是黑白電視,所以看的時候只能看出穿的黑白顏色衣服,當時就想著等長大,一定要用彩色電視看看服裝的顏色。沒想到,願望實現的時候,發現真的就是黑白兩色。

對比同一時期的金庸劇,古龍劇的人物服裝是黑白分明的,不像金庸劇裡的人物那麼花哨,所以我們這裡也分黑白講起。

白——

那個時代,能穿得上白衣服的,必然是風流倜儻俊採星馳的,TVB把七十年代沒捨得給鄭少秋版楚留香穿的白衣服,一股腦攢到了八十年代,結果正派反派都有的穿。

《離別鉤》主打的是謝賢、狄波拉,謝賢剛剛拍完《蕭十一郎》,是一身黑衣,這裡演的是狄青麟,就是一身白衣,而且風頭比主角楊錚的戲份要更搶眼。謝賢當年是頂流美男,演起反派更具一種反差魅力,加上有後來成為妻子、霆鋒媽的狄波拉加持,這部看似不見經傳的古龍劇在當時是話題之作,搶眼的謝賢、狄波拉也奉獻了養眼的造型和形象。

《鳳舞九天》用萬梓良扮演陸小鳳,對比七十年代的藍色衣服劉松仁,演技不相上下,但造型氣質,白色衣服萬梓良更勝一籌,有古龍筆下的那種瀟灑活潑氣質。只是劇情已經和原著沒有太大關係,畢竟古龍也沒寫完這個故事,後半部分是薛興國代筆,屬於氣死人的爛尾工程。

這部劇貢獻了惠天賜的西門吹雪、黃允才的花滿樓、歐陽震華的老實和尚,都是上上之選,拋開劇情,是最貼合原著的角色。

《絕代雙驕》是大戲,因為用了「五虎將」中的梁朝偉,但TVB只發現了梁朝偉的喜劇天賦,所以小魚兒和韋小寶、石中玉是一個路數。真正驚豔的是吳岱融的花無缺,白衣形象一出場,幾乎就將花無缺這個人物給定為天命了,之前的石修,之後的蘇有朋,在他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很多。

當然,二十集的電視劇撐不起四卷本的原著小說,大量情節都被刪減,不過有了吳岱融、梁朝偉,加上苗僑偉的江楓、關禮傑的江玉郎、陳美琪的邀月宮主,這部劇的看點也是相當值得擁有。可惜結尾用了TVB慣用的魔頭梗,讓江別鶴成了大boss,和同期的《天龍八部》一樣,搞砸了。

《蝙蝠傳奇》是魔改最為嚴重的,只是套了原著的名字,故事都是全新的,而且出現了古龍小說中不多見的朝廷。此劇主打苗僑偉和翁美玲的官配,所以楚留香和一個原著中沒有的人物談起了膩膩歪歪的戀愛。

三哥的造型和演技沒得說,都是頂呱呱,比起七十年代的鄭少秋也不遑多讓,但珠玉在前,此時還沒怎麼演過皇上的秋官比三哥更適合江湖大俠,三哥的戲路應該是楊康、李世民這樣的梟雄角色,有顏值、有野心的那種套路。

《碧血洗銀槍》是陶大宇的主角作品,《刑事偵緝檔案》和《縱橫四海》之前的陶大宇,其實不算如意,接到的都是範遙這樣的龍套角色,偶爾還要到三級片中演床戲。這部劇一共五集,算是小成本,連人物對白都沒怎麼改,陶大宇一身白衣扮演馬如龍,隨說顏值能打,但個人覺得和周潤發一樣,時裝扮相要優於古裝扮相。

黑——

《邊城浪子》是吳岱融的另外一部好戲,《絕代雙驕》是白衣花無缺,這裡就成了黑衣傅紅雪。照理,像吳岱融這樣的大帥哥,要演好身心都有病的傅紅雪,相當不容易。但吳岱融居然就通吃了,而且抓住了傅紅雪冷酷又敏感的複雜,把同場飆戲的張兆輝都比了下去。

所以,說起八十年代的古龍劇,吳岱融是繞不過去的,加上《玉面飛狐》中的卓不凡,吳岱融給八十年代留下了深刻的武俠記憶點。

《鐵血大旗門》集結了石修(鐵中棠)、陳庭威(雲鏗)、劉青雲(雲錚),這裡的黑自然有石修的黑衣服,也有劉青雲的黑皮膚,白衣服給了男三陳庭威。這部劇是魔改中的魔改,劇情走向直接跑偏,就像是讀過原著直接拍的,到了結尾直接蹦出一個「北鬥夫人」,是比《天龍八部》裡掃地僧還要牛的超級神人,等於把日月風雨雷電的超強設定給顛覆了,武俠片變成了玄幻神怪片,還是棄了吧。

《英雄無淚》的劇版叫《青鋒劍影》,主演苗僑偉、劉嘉玲、莊靜而,這三位都參演過同期的金庸劇,劉嘉玲在《射鵰英雄傳》中是婢女、《鹿鼎記》中是方怡,莊靜而在《碧血劍》中是溫青青。

這部戲的黑在於女性角色,劉嘉玲扮演的蝶舞穿黑衣,莊靜而扮演蕭淚血(沒錯,蕭淚血是女人)也是一身黑衣。這部劇的設定也和原著關係不大,是TVB那種權力鬥爭、江湖仇殺的流水線套路,意思不大。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特此致謝

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後臺刪除

一介書生稻粱謀於媒體,二目生光少年始讀武俠

三日繞梁久醉劍氣書香,四望俠影算得羽生淺粉

五色名劍自認古龍中粉,六神有主蓋章金庸深粉

七公義趣當為處世偶像,八友函谷願為自樂書呆

九品之下但求圍城笑傲,十年燈火夜雨筆墨留香

「求叔創意午餐」正式上線

1001頓創意早餐,已拍賣13餐

你會與求叔共進哪一餐?

東宋宇宙

點擊圖片,參與「東宋世界」第四屆年度徵文

獎池10w+

歡迎逛遊

書世家 | 紙世家 | 布世家 | 玉石世家 | 銀世家 | X世家

投稿 | 合作信箱:123953896@qq.com

相關焦點

  • 金古齊觀 | TVB金庸古龍劇的四個「十年」(四)
    這樣的王語嫣,無論金庸先生怎麼解釋她要回到慕容復身邊,我們都不會信的。至於《神鵰俠侶》《笑傲江湖》,更是靠古天樂(李若彤)、呂頌賢撐起服化道粗糙的武俠劇,所以絕情谷用塑料薄膜做瀑布、桃谷六仙變四仙也都可以忍了。TVB經典的套路就是多點美好省點錢,演員要美、人物要好,自然可以減少其他方面的開支,因為觀眾可以忽略或者不計較。
  • 聯動| 金古齊觀:TVB金庸古龍劇的四個「十年」(二)(200908-3)
    ,開始批量生產武俠劇,也誕生了大量金庸古龍劇,這一時期作品眾多,就將金庸劇、古龍劇分而說之,先說金庸劇。  八十年代,除了《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TVB將金庸的長篇小說拍個遍,同樣延續七十年代的明星路數,但已不是鄭少秋那樣一家獨大的獨角戲,而是用「無線五虎」來撐場面賺流量。
  • 古龍和金庸
    說到武俠,古龍與金庸是當之無愧的「雙子」宗師。(一)浪子古龍。浪子就是要喝最烈的酒,睡最美的女人,出最快的刀。酒色財氣,快意恩仇。俠者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俠也是人,有英雄氣短,兒女情長。(二)古龍是浪子。很早就混跡於江湖,醉臥青樓妓院,醒來三教九流。小時候因家庭離異而輟學,後加入黑社會成為「小混混」。
  • 為什麼金庸劇翻拍得快爛了,古龍、溫瑞安、梁羽生作品不見翻拍?
    自從古龍、梁羽生、黃易、金庸相繼離世,就剩下溫瑞安僅存獨苗一根,想問問武俠創作格局怎麼說變天就變天了呢,粗製濫造的網絡文學反而盛行,水軍泛濫,粉絲私鬥
  • 金庸像杜甫,古龍如李賀
    這難道不是標準的很多中學生努力寫出的美文麼?說完這話,我才想起古大爺確實是中學生,並且是肄業。古大爺的電影,經典的有,爛的也爛得出奇。要說好的還是邵氏拍的幾部,「古龍+楚原+狄龍」的組合,《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古龍味兒十足,製作也用心。我還看過爾冬陞當年自己演的三少爺謝曉峰,也是邵氏的片,最後「大決戰」那一場裡,原著裡寫的「楓葉如血」也努力做了個十足。
  • 金庸比古龍厲害在哪裡
    一幫沒機會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上發表意見的人,跑到BBS上說個不停。其中有一塊話題陣地,就是聊武俠。我印象裡全網武俠迷中金庸粉絲起碼有七成以上,佔壓倒優勢,古龍約兩成,剩下不到一成梁羽生、溫瑞安等去分。雖然同是被主流評論邊緣化的武俠迷,大家理應同仇敵愾、團結對外,但也有內部矛盾,最重大的分歧是金庸和古龍誰更厲害?誰是真正的武林盟主?
  • 古龍比金庸好在哪裡?
    以上算是我讀金古過程的簡介,今天我推崇古龍,並不代表就否定金庸,我仍然推崇金庸為空前的武俠大師,他的文字,一千年後必將與唐傳奇明清小說等並列,成為中國文字史上的豐碑。與他同時成為豐碑的,必有古龍。綜合來說,我認為兩人的定位是:金庸大師,古龍天才。
  • 金庸的白月光,古龍的硃砂痣
    對性的描寫,金庸充其量只是個青銅。寫楊過給陸無雙接骨,雙手微微發顫,解開她的肚兜,也只是看到她「乳酪一般的胸脯」。 哎,也不曉得是情慾,還是食慾。 寫得最最最極致的,也不過是《天龍八部》第二十四回《燭畔鬢雲有舊盟》中,白世鏡與馬夫人的對白: 「你身上有些東西,比天上的月亮更圓更白。」
  • 為什麼古龍的男人比金庸的性感
    有沒有人覺得古龍和金庸有個區別——古龍寫的男人,都比金庸的性感一點?楚留香、李尋歡、西門吹雪,要比郭靖、張無忌、段譽甚至楊過都性感?有同感的舉手。看看誰舉手的,都給我打出去。都是叛徒。隨便一試,你們就原形畢露。雖然……我也這麼覺得。
  • 當古龍遇到金庸,誰更牛叉?
    四年裡,他白天替人謄刻蠟紙、編輯刊物,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夜晚到淡江大學的夜間英語科學習。大學畢業後不久,熊耀華在臺北美軍顧問團裡謀得一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生活仍然十分清苦。 那一段日子,他常聽別人開玩笑說:「別怕挨餓,大不了去寫武俠小說。」當時臺灣的租書業鼎盛,武俠小說的市場需求量極大。
  • 古龍和金庸的區別
    古龍的世界裡沒有英雄,沒有完美人格,不信什麼天長地久。再厲害的人有時也讓人窩火。古龍骨子裡的寂寞,骨子裡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以前開懷暢飲只為消除心中寂寞,現在看到陌上花開也可以醉了,境界又高了一層。」金庸的酒喝下的是兄弟朋友,古龍對酒好像除此外又多了點瘋狂與痴狂。好像不僅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醉去同袍沙場歸」。
  • 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有翡》,難道金庸古龍武俠劇就沒槽點嗎?
    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有翡》,難道金庸古龍武俠劇就沒槽點嗎?武俠沒落是近年來很多劇評人常說的一句話,好不容易有個好看的武俠劇,卻有一堆人來說是武俠劇變成古偶劇,沒錯,就是現在熱播的電視劇《有翡》。王一博有翡現在電視劇《有翡》才只有5.7分,但是小編覺得這是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電視劇,很多人都覺得它槽點很多,但是小編想問:難道金庸古龍武俠劇就沒槽點嗎?
  • 古龍筆下的四個江湖十年,被兩對師徒全包,名師出高徒果不其然
    在古龍的筆下有四個江湖十年,在《天涯·明月·刀》中,古龍曾隆重提到過。這四個江湖十年,代表著江湖最輝煌的四個十年。至此之後,江湖再無第五個江湖十年,江湖的輝煌年代一去不復返。第一個江湖十年的締造者是《武林外史》中的沈浪,沈浪是古龍筆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浪子。他的氣質風度儒雅風採武功,都成了後來諸多浪子的原型。沈浪最動人的不是武功也不是睿智,而是他的微笑,他微微一笑能讓少女動容,能令男子嘆息。他是九州王沈天君的兒子,世家名門子弟。在沈天君死後,沈浪散盡萬貫家財,流浪江湖成了一名賞金獵人。
  • 這四部劇,全看過算你厲害
    儘管武俠小說如今已經式微了,但是金庸和古龍的作品依然被孜孜不倦地翻拍,也許是如今仙俠更為流行,武俠小說寫的人少了,但是,更重要的是,金庸和古龍的小說依然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因為古龍的坑品和奇譎的想像,再加上作品中獨特的氣質——使得他的ip不如金庸好影視化,而《絕代雙驕》算是他的頂級ip了迄今為止,包括1977年中國臺灣臺視版、1979年中國香港TVB版、1986年臺視版、1988年TVB版、1999年臺視版,以及2005年內地版(定名為《小魚兒與花無缺》)在內,加上2020版《絕代雙驕》,共有七個影視版本了88年tvb
  • 金庸與古龍,到底誰更勝一籌?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命題,需要寫十萬字也不夠。所以我也只能是略微談談,未必都對,但勉強算是一家之言。相信有讀過兩人作品的朋友,應當會有一些共鳴,能力所限,也只此而已。首先,金庸代表的是舊小說模式下的最高成就。
  • 揭秘 金庸vs古龍——取名的差異
    作為後起之秀的古龍,新武俠主義的創新者,在取名上當然就不能再落窠臼,加之古龍的浪子情懷,所以他筆下的人名往往飄逸出塵,極具詩意美感,如楚留香、西門吹雪、花滿樓、葉孤城、中原一點紅、花無缺、秋鳳梧、蕭別離……這些名字跟金庸筆下的比較,就顯得虛幻了許多,像不食人間煙火似的,直楞楞地就從虛空中走出來,華袍錦服,丰神俊朗…… 簡言之,金庸:傳統仿真而樸實;古龍
  • 「金庸武俠」 與 「古龍武俠」的區別
    在武俠小說界,金庸,古龍這兩位大師是公認的"泰山北鬥"。只要是武俠迷,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兩位大師的作品。那麼,兩位大師的武俠世界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1)主角的身世和成長路線金庸的作品中,基本上主角的身世背景,成長軌跡都是很清晰的。
  • 網友:那顏值能染指金庸古龍三個大俠,你說呢
    但,你說氣不氣人,從1998年到2001年,任賢齊一口氣幹翻了金庸古龍筆下的三個大俠,除了楚留香,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笑傲江湖》裡的令狐衝。 1990年,還在讀大四的任賢齊被唱片公司發掘,兩年發了《再問一次》、《冷漠與溫柔》、《飛向自己的天空》三張專輯。
  • 金庸、古龍和徐皓峰
    現在覺得,金庸寫少年的成長,古龍寫成年人的生活。徐皓峰,寫的是中老年的寂寞。再讀金庸,覺得完全是直男少年的視角。金庸筆下的人物,個個形象鮮明,但是關係模式,卻差不多。比如:女追男終成眷屬。天龍八部裡,批處理殺掉所有沒嫁成段正淳而悽風苦雨的一堆女子後,段譽的媽為避免人間慘劇,出了方案,「兒啊,你把妹子們都娶了吧。」金庸收山《鹿鼎記》,最終仁慈地給所有女性安排了好出路,讓她們全嫁了男主。而且,金庸小說裡,女性角色有魅力的唯一條件是:少女、只能是少女。所以,金庸寫了幾個比較有魅力的妻子,都早早地處死了她們:黃蓉媽、胡斐媽、張無忌媽、楊不悔媽。
  • 古龍的武俠小說在這點上可比金庸高級多了!
    金庸和古龍的小說帶給我們許多快樂,但也留給我們不少麻煩的問題。例如小說的版本問題。眾所周知,金庸喜歡修改小說,古龍常有斷更代筆。於是金庸的小說存在舊版,修訂版,新修版三種版本。但人家金庸在封面上標得清清楚楚。而古龍去世的早,留下的連載版、單行版、新版、翻印版……亂成一鍋粥。哪怕同一本書,報刊連載和實體書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