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進入票房時代以後,張藝謀做出了一個決定:轉型商業片。
於是,就有了《英雄》,《十面埋伏》等票房可觀但褒貶不一的影片,之後張重新轉戰文藝片,以《千裡走單騎》一舉奪得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獎;但很快,第二年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又招致罵聲一片。那以後,張藝謀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之間輾轉,從《三槍拍案驚奇》到《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又到近年慘遭滑鐵盧的《長城》,張藝謀從未放棄對商業片的執念。
於是,下一站,2018年9月30日,中國內地,《影》。
眾所周知,張導最初在電影行業裡擔任攝影師的職位,向來聞名於對光影、構圖、色彩的調度,這一部電影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大導手筆,極富個人風格。
影片的主要元素可以被簡要概括為:國風、權謀、武俠;但若只以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太極」。
本文將主要從美術風格的角度分析該影片中的美學元素對於闡述劇情和人物的作用。
電影總體採用太極的黑白色調,偶有血色點綴。
素與墨,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江山軸,而後期因為鬥爭傾軋帶來的血色,則成了這幅圖上最好的點綴,使之既清麗典雅,亦不乏妖異靡麗;既蒼茫遼遠,亦不乏驚心動魄。
不知道是否因為上一部商業大片《長城》裡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大量色彩鋪陳被廣泛吐槽,戲稱為「錯把土鱉當時尚」,所以張導這次卯著一口氣精簡色彩,一反常態,只採取最簡約的黑白紅,反而獲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
如圖,我眼中這部電影設計最精彩的海報。
電影的海報和片頭
墨黑底色裡,標題「影」以遒勁的書法形式撐爆整個版面,肆意醒目。這張海報有兩個特別之處:第一個方面,一反常態的使用了黑底白字,更加富有衝擊力,海報的主體——慘白的「影」,在黑色的襯託下顯得越發刺目,驚心動魄、呼之欲出;第二個方面,在巨大的「影」字中間,隱藏著該片主角境州的身影,暗示了他作為「影子」深潛於黑暗、見不得光的身份。中間是紅色字體的英文名「SHADOW」以及導演的名字「張藝謀」,零星一點紅色點綴黑白,既顯眼又精巧。
該片的片頭也同理。在墨黑的底色裡,白色如同水中緩緩散開的墨水,漸漸向四周散去,留下一個白色的「影」字和中間紅色的「SHADOW」。
影片中,一切場景、服裝、道具,都是最原始的黑白。
影片中的外景和內景
外景大多採用了水墨山水的布景特效。遠山如墨,雄厚壯觀;河面寬闊,意境遼遠。山間縈繞著雲煙霧氣,水面上也水霧繚繞,時常陰雨連綿,宮殿樓閣都是依山傍水修建,符合片中沛國的地理環境設定,同時視覺效果極佳。
而內景,則採用了大量遮擋物,如屏風、隔門等等。一個方面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美,另一個方面也暗示了片中的人心——勾心鬥角、彼此算計。
還有一個全片最重要的場景,那就是對戰的太極場。太極貫穿全片,一切轉變,均可與太極的陰陽變化對應。
如圖的電影海報,三位主要人物:境州(影子),子虞(都督),小艾在太極場上的站位自有深意,甚至提前預示了影片的結局。
內有深意的電影海報
境州站在陰魚的陽魚眼,子虞站在陽魚的陰魚眼,小艾則站在場外陰陽交界處,由陰魚走向陽魚。暗示著境州雖然身為影子,見不得光,但最終成功取代了子虞的身份,能夠光明正大地出現在人前;子虞雖然身份光明,但舊傷難愈,體態蒼老無法見人,只能躲在暗室行陰詭之事,最終陷入了永遠的黑暗。而小艾,雖然處於兩人爭鬥的「場外」,正如影片所言「這棋盤上,沒有女人的位置」,但卻對最後的結果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這一切正合了《道德經》推演出的法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片中人物的服裝採用樸素的墨染白布,但墨染程度不一致,有的總體仍是白色,下文稱為「白衣」;有的則幾乎被墨色遮蓋,下文稱為「黑衣」。這裡的服裝色彩,暗示了片中的人物關係和人物性格。
首先,人物關係方面。
片中的女性角色大多穿著偏向於白色的衣服(小艾、青萍公主),而男性角色則大多是黑色,用黑白分割了性別的「陰陽」,如圖,小艾與境州一人白衣,一人黑衣。
影片中的服裝暗示性別
在小艾帶境州體會「以女人身形入沛傘」,對戰子虞的場景,小艾和境州都身穿白衣,而子虞身穿黑衣。一個方面,兩方各自代表太極一半;另一個方面,暗示小艾與境州已經漸漸心意相通,與子虞的夫妻關係漸漸割裂。
影片中的服裝暗示人物關係
接著,人物性格方面。
電影裡的沛王前期的服裝,內穿黑衣,外搭白色外罩,設計松垮隨便,暗示了沛王表面軟弱昏庸,實則滿腹陰謀,扮豬吃老虎的人物性格。後期沛王的算計接近成功時,沛王換了一身色彩統一、正式威嚴的服裝,襯託了沛王撕去偽裝後嶄露的王者霸道。
服裝暗示沛王的形象變化
服裝暗示沛王的形象變化
影片中出現的道具大多糅合國風元素,譬如書法、繪畫、樂器、舞蹈、機關、暗器、竹林等等。
影片中推進主線劇情發展方面的關鍵道具,一是楊刀,二是沛傘。
兩種武器的設計完美化用了太極的思想。楊蒼的刀極陽,代表太極的陽面。電影裡這樣介紹:「傳說楊蒼的大刀,為天下第一鐵匠所鑄,趁月圓之夜打造。此刀,要殺一千七百八十條性命,以祭刀神。刀八十二斤,照夜如晝,白日生寒,三合速殺。」而沛傘,則是沛國獨有的武器,代表太極的陰面。
後期改進的沛傘使用柔韌的刀刃做傘骨,精巧無比:旋轉起來既可以抵擋箭雨,又可以發出利刃作為暗器,上下合一,還可以作為滾動的行進工具。以女人身形入沛傘,交錯的傘骨可以卡住楊蒼的刀,借力破解來勢迅猛的拖刀,以柔克剛,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中的「貴柔思想」。
影片中揭露人物情感變化方面的關鍵道具,一是琴瑟,二是荷包。
琴瑟是小艾和子虞(都督)愛情的見證,只有心意相通方能琴瑟和鳴。第一次出現在沛王試探境州(影子),要求境州和小艾合奏之時。這場危機被小艾機智化解。然而,子虞為了計劃萬無一失,要求境州和小艾練習琴瑟。境州和小艾琴瑟和鳴的達成,暗示著兩人的心意相通。
暗示人物情感的琴瑟
境州對戰楊蒼前一晚,兩人情感爆發,有了肌膚之親。而這一切都被暗室裡的子虞看得一清二楚。當境州戰場廝殺之時,子虞對小艾提出質問,小艾要求與子虞合奏一曲。兩人所奏曲調雜亂激憤,如怨如訴,你來我往,就好似夫妻二人的爭吵一般,最後在巨大的爆發後歸於平靜。小艾用這種方式與夫君撕破臉皮:夫妻二人早已貌合神離。
荷包是小艾贈與境州的,境州一直貼身保存,是兩人愛情的信物。然而影片結尾,境州識破子虞的謊言,接連殺害子虞和沛王,並把沛王之死嫁禍給子虞,取代了子虞的身份,自立為王。小艾全程旁觀,嚇得魂不附體,對接近的境州如避蛇蠍。境州從懷裡掏出荷包,發現原來潔白純淨的荷包已經染上血汙,怎麼也擦不乾淨。
暗示人物情感的荷包
這象徵著兩人的感情,在境州展現出他和子虞一致的謀算和野心,並殘忍弒君弒主的那一刻,就被蒙上了厚厚的血汙,永遠回不到過往了。
在這部影片中,出現了好幾個窺視鏡頭,子虞的窺視鏡頭和小艾的窺視鏡頭。
子虞久居於暗室之中,門上留了一個洞口,搬開磚塊,透過這個洞口,透過層層疊疊的屏風,就可以監視妻子和境州的舉動。
雖然小艾和境州的舉動一直發乎情止乎禮,但境州迎戰楊蒼的前一晚,面對死亡的威脅,兩人終於感情爆發,發生了肌膚之親。但這一幕也被子虞收之眼底。為了不影響自己的計劃,竟然能先按下不表,直到境州離開後才開始試探妻子。
影片的最後,境州反殺子虞,給他蓋上了面具,永遠取代了他,這裡的鏡頭是面具裡子虞的視角,左眼看到的是即將取代自己的影子,右眼看到的則是那一晚看到的境州與妻子發生關係的場景——他把境州當作棋子,可是境州最後不僅取代了他的身份,而且奪走了他妻子的愛情。
子虞的窺視鏡頭
小艾的第二次窺視鏡頭出現在境州出徵後:小艾發現子虞留在密室大門的洞口,因此明白子虞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背叛。因此在子虞試探她時,她才從容不迫地說出「有些事情,本無對錯,做了就不要後悔。」這樣的話,並通過與子虞合奏一曲來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指責子虞只顧權謀計算,並不珍惜兩人的感情。
小艾的第一次窺視鏡頭和第三次窺視鏡頭分別出現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其實出自同一個場景:境州殺害沛王和子虞後走出大殿,小艾驚慌失措地奔向殿門,但仿佛透過門縫看見了什麼,停下猶疑。電影通過把結局的畫面倒敘,增加了電影的懸疑效果,而且使電影首尾圓合,結構精美。
小艾的窺視鏡頭
無論是色調,還是場景、服裝、道具、攝影技巧,都服務於影片對人心叵測、權謀傾軋的刻畫,使得整部影片精美無比。
當然,這部片子還有許多美中不足之處,譬如年輕一代演員的演技不足、對中國元素的表面化膚淺化有討好迎合外國觀眾嫌疑、某些部分過分追求效果而忽視邏輯、反轉集中在後半部分導致情節變換過於密集,不利於營造良好的觀影體驗等等。
平心而論,這是一部比較成功的商業片,雖然仍有瑕疵。我想張導這次,大概算是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