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的一生猶如劃破夜空流星,雖然短暫,但是卻發出耀眼的光芒。他把中國功夫推向了世界。
李小龍年幼時候體弱多病,他父親李海泉讓他習武強身,沒想到兒子非常痴迷武術,雖然他的身體條件並不好,可是他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李小龍能夠做到在一秒鐘的時拳打出9拳,踢出6腳的速度。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很難想像他得付出多麼刻苦的努力。
可惜歲月不久,人命飛霜,1973年,當時只有33歲的他用撲朔迷離的方式離開人世。一代功夫巨星就這樣隕落,而他的離去讓事業剛有起色的嘉禾影業落入深淵,因為他和嘉禾有兩部片約。
其中一部《死亡的遊戲》才只拍了一點片段,而另外一部還在醞釀,《死亡遊戲》並非不是他真正的遺作,他是由未完成的作品《死亡的遊戲》而來。
嘉禾此時改了劇本,找到韓國的影星唐龍來出演李小龍的替身。在這部電影中,李小龍只有10多分鐘鏡頭的出現,後來的劇情都是唐龍的背影完成,劇情改得越來越俗套。
《死亡遊戲》這部電影中李小龍鏡頭太少,而主題和李小龍背道相馳,很多電影中的武打片段全是從他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中剪輯出來的。
1978年電影上映,憑著李小龍的影響力仍然引起轟動,取得了344萬港元的票房好成績。
《死亡遊戲》讓他們感覺出了李小龍的票房號召力,另一部電影也有了辦法。依然沿用這一招。這樣也就有了後為那一部《死亡塔》。《死亡塔》是吳思遠挖掘李小龍剩餘價值的用心之作,而也萬萬沒想到這部電影嘉禾創辦人鄒文懷蒙羞。
這部電影打著《死亡遊戲》續集的名號,繼續用影像拼接完成,又想再賺一筆。
這一次沒有讓替身唐龍繼續做替身,這次由他來出演李小龍的弟弟。武打還是很紮實的,可是故事什麼的就是浮雲了 。如果不打著李小龍的旗號,那應該勉強算是一部湊合的武打片。整部片子全部英文對話,當看著老和尚也在說英語,是挺有意思的。
如果說《死亡遊戲》違背了李小龍的最初的創作初衷,但不管怎樣還是盡力留下了李小龍電影的特色,而《死亡塔》就不一樣了,風格完全不同,李小龍本人也不曾真實參與一分鐘的演出,出現的鏡頭全是未用的膠片。
在《龍爭虎鬥》 中裁剪出來,最初出現的「李小龍」也 唐龍扮演,完全就是一人出還了兩個角色,說這部電影是李小龍的有些不妥。
這部片子的唯一價值也就是《龍爭虎鬥》的刪減片段,讓大家也知道了《龍爭虎鬥》裡李小龍扮演的「lee」的中文姓名為「李振強」。1981年《死亡塔》上映,這部影片也沒有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