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影視的崛起與沒落,與邵氏抗衡十幾年,終被收購的連渣都沒剩

2020-12-28 新鷹娛樂

80-90年代,香港電影行業創作了不少經典的佳片,現在回看都感覺非常的有味道。而在這麼多的影片中,大部分都是由一個電影公司製作的,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嘉禾」。

「Golden Harvest」這個畫面想必許多人都比較的熟悉,這是電影公司嘉禾獨有的標識。巔峰時期的嘉禾,是唯一一位能夠和邵氏電影相抗衡的存在,兩家的恩恩怨怨長達幾十年。

奈何,最後嘉禾還是沒有逃過衰敗的結局,被收購的連渣都沒剩下。

1958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影業」,當時在全國各地搜尋有實力的導演、演員等,鄒文懷、何冠昌、蔡永昌、梁風等人就是這個時候進去的。

50-60年代,邵氏影業可以說把持著香港的影視行業,賺了不少的錢,堪稱是香港的唯一的一個大佬。不過,在60年代末期,邵氏兄弟感覺電影已經到了一個頂峰,電視劇的市場則更大了,與之他們將更多的資源向電視劇傾斜。

這樣一番操作也締造了不少的佳片、明星,但是,鄒文懷、何冠昌、蔡永昌、梁風一群元老卻不願意了,四人在1970年的時候脫離了邵氏,建立了嘉禾影業。

嘉禾影業的地址選在了國泰片場舊址,即是斧山道,誰都沒有想到它未來會取得那麼大的成就。

「嘉禾」的成功不是一個人帶起來的,而是由一群人帶起來的,第一個加盟嘉禾的便是李小龍。1970年,李小龍在美國的事業不順利,隨後便回到了香港發展,也不算是太紅吧。

當時,他首先去找的邵氏影業,但是邵逸夫卻不怎麼待見他,片酬2000美元與李小龍的10000相差很多,還需要籤訂合約(相當於綁死了)。

對於這種條件,李小龍自然是不會答應的。此時,嘉禾的鄒文懷立刻來遊說李小龍,他提出了7500美元的報酬,同時還外加電影票房的分紅。

對於鄒文懷的條件,李小龍很快就答應了下來,開始與嘉禾合作拍攝電影,果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雙方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叫做《唐山大兄》,該片一上映便狂買了350萬的票房,一舉刷新了香港的票房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唐山大兄》的導演叫做羅維,因為在拍攝的過程中,與李小龍的性情不合,兩人鬧掰。

再加上鄒文懷與羅維的前期有染,一氣之下羅維走了,後期還挖掘了成龍。與羅維分開之後,李小龍自導自演了許多電影,《精武門》就是其中之一。不僅在香港本地大賣票房,在國外也收益良多,也幫李小龍打開了日本、美國的市場。

李小龍的大火,也幫助嘉禾氣勢如虹,在香港正式佔據了一席之地,邵逸夫對當年的決定也非常後悔。

可惜的是,1973年,李小龍去女明星丁佩家中玩耍,結果一睡不起。對於李小龍的去世,很多人將它視為一個謎,其實如果不是正常去世,那就是動了別人的「奶酪」。

李小龍的去世給嘉禾的打擊非常大,畢竟是「扛把子」的演員。好在1974年「許氏兄弟」加盟嘉禾,這才讓嘉禾緩過來一口氣。「許氏兄弟」分別是許冠文、許冠武、許冠英、許冠傑,除了許冠武是做幕後的之外,其餘三兄弟都是影壇的明星。

許冠文是搞笑片,許冠英是殭屍片,許冠傑走紅的則是「最佳拍檔」,更甚至還開創了「粵語音樂」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許氏兄弟加盟嘉禾與李小龍的情況很相似,都是邵氏電影不要、嘉禾撿漏。

許冠文是「許氏兄弟」的老大哥,原本他拿著《鬼馬雙星》的劇本去談合作,卻遭到了邵逸夫的抵制。隨後,許冠文便帶著劇本投靠了嘉禾,該片上映後大賣600萬票房,又再度刷新了票房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時嘉禾推出了一套「獨立製片人制度」,為後來嘉禾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獨立製片人制度」簡單的說支持導演和演員成立衛星公司,然後嘉禾可以投資,一塊共同搞電影。

這與邵氏影業的「籤約制」相比,極大地提高了演員的積極性。畢竟別人投資,自己只需要出力就行了,賺了大家一起分錢,不賺自己也不會虧太多。這套體系制度和現在的「母公司—子公司」差不多,對於剛成立公司的發展、擴張非常有利。

由此,一批又一批的電影演員投向嘉禾,洪金寶、吳宇森等大牌導演都是這個時候來的,洪家班、成家班都是這樣來的。吳宇森在香港是非常有名的導演,大導演徐克都得稱呼他為一聲前輩,《英雄本色》就是他導演的作品之一。

在嘉禾的日子裡,他不僅打破了東南亞的票房記錄,而且還打入了日本的這個大市場。在他的那個時期,嘉禾成為了全球最大華語電影製作公司。

洪金寶也是在70年代末期加盟嘉禾的,比吳宇森晚幾年,他開創了「諧趣功夫片」的先河。甚至最早期的「殭屍片」《鬼打鬼》、《人嚇人》就是他搞得,驚恐中又不缺乏搞笑的元素。

嘉禾迎來另一個巔峰則是成龍的到來,前面咱們提到過,羅維與李小龍決裂後,發掘出了成龍。奈何,羅維不太會用成龍,一直生搬硬套李小龍,結果將成龍搞的「啥也不是」。

後來,大導演吳思遠花了5萬元從羅維手中租借了成龍,先後拍攝了《醉拳》和《蛇形刁手》,兩部片子大賣,更是刷新了香港的票房。

當時,嘉禾老闆之一的何冠昌,更是帶著錢直接去籤約成龍。或許是為了報答羅維,面對480萬的籤約金,成龍居然拒絕了。要知道當時羅維只給成龍3000的月薪,還有極少的片酬。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直接造成了羅維、成龍的決裂。當時,羅維為了「捆綁」成龍,直接將違約金「十萬」加了一撇變成了「千萬」。這件事情被陳自強知道了,他願意為成龍作證,結果擅該的合約作廢、成龍選擇了嘉禾。

在嘉禾中,成龍受到了極高的待遇,可以自編自導自演電影,直白的說就是「嘉禾出錢、你去玩吧」!據說,他還認了何冠昌做乾爹。

同時,成龍也沒有辜負何冠昌的重託,在嘉禾的贊助下,洪金寶、元彪等師兄弟的幫助下,拍攝了像《A計劃》系列、《快餐車》、《醉拳2》等,不斷地刷新著香港的票房,被打上了「兩成一周」的標籤。

更厲害的是,《警察故事》系列、《尖峰時刻》系列,也讓成龍打進了好萊塢,成為第二個真正打進好萊塢的電影演員,甚至還拿到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80年代末期,是成龍高產、當紅的年代,那個時候邵氏影業的電影萎靡,反觀嘉禾形式則一片大好。而這一切都要得益於「獨立製片人制度」,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創業平臺,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色彩。

隨著嘉禾的勢頭飆升,鄒文懷、何冠昌等人試圖打入過好萊塢。1990年,購買了《忍著神龜》的改編權,不僅在香港大賣,在美國票房也是亮眼,當年全球票房拍第三。

1994年是嘉禾最輝煌的一年,他在香港上市了,鄒文懷一個人的身家就高達6億港元。可想而知,整個嘉禾影業的市值值多少錢。

奈何,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迎來衰退期,何冠昌也去世了,嘉禾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難。娛樂違規被停牌、電影停止巨額虧損,與此同時,嘉禾原來的斧山道片場則被政府收回,競標新地點也被邵氏影業「狙擊」了。

當時,有不少人盯住嘉禾這塊肥肉,想要收購它。據說,鄒文懷找到了李嘉誠幫忙,才勉強保住了「嘉禾」這塊招牌。

此後,嘉禾為了迎合新的市場變革,減少了電影的製作數量,提高了電影的製作質量。 《千機變》、《無間道III》、《頭文字D》、《新警察故事》、《寶貝計劃》及《門徒》等,一大批經典的電影問世。

然而,何冠昌畢竟去世了,其它的一群元老也老了,嘉禾相當於後繼無人,沒有一個人能挑得起這麼大的擔子。雖然一度有復甦的跡象,但也無法重複當年的輝煌了,慢慢地又消沉了下去。同時,成龍離開了嘉禾,開始闖蕩自己的事業。

終於,2007年已經老得不行的鄒文懷,將「嘉禾」賣給了「橙天娛樂」,一代影壇界的「大佬」就這樣謝幕了。據統計,當時的嘉禾亞洲影院網路包括33個影城,合共260個影院,這樣大的體量足以傲視任何一個電影公司。

回想當年的「新藝城」,巔峰時期的它有著黃百鳴、麥嘉尚、曾志偉、徐克等人坐鎮,也迎來了黃金十年的發展。在那個時候,除了邵氏電影、嘉禾影業之外,第三名就是它了,然而到最後還是被收購了。

如今的嘉禾影業又何嘗不是在重複「新藝城」的老路呢。巔峰時期的嘉禾足以和邵氏影業抗衡,然而今天卻連點渣都沒剩下,被橙天娛樂收購後,名字還被改了「橙天嘉禾」,讓人有點唏噓。

其實,無論是好萊塢的大型製片廠,還是香港的大型電影廠,如果沒有好的經營都會面臨著困局。嘉禾走到今天這一步,一方面是沒有好的繼承人,另一方面就是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還製作了那麼多的「爛片」,你不虧損誰虧損。

不管怎麼說「Golden Harvest」(嘉禾)差不多影響了兩代人的記憶,即使現在已經不在了,但依然是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對於嘉禾的衰落,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邵氏電影(TVB)比嘉禾存在的時間更長,為何能夠持續至今呢?

相關焦點

  • 嘉禾被收購,邵氏已停產,香港四大電影公司,只剩下兩家風雨飄搖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娛樂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影視公司如同雨後春筍誕生,想在娛樂這塊兒大蛋糕上切上一刀,其中聲名最為顯赫的主要有4家,分別是嘉禾、邵氏、星輝與永盛,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這些公司拍過的影視劇。
  • 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去世,曾與邵氏恩怨50年!
    :邵氏兄弟和嘉禾影業。邵逸夫因為熟稔傳播學,又獨具辦事效率,初入邵氏的鄒文懷深得邵逸夫賞識,甚至啥一天十幾個小時都緊隨在其身旁。鄒文懷說,他帶走了自己培育出來的那批人,包括邵氏製片部副主任何冠昌、邵氏刊物《南國電影》總編輯梁風等,以僅僅200萬的初始資金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嘉禾影視」。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小小的作坊卻在接下去的20年間以雄獅的姿態與邵氏分庭抗禮。
  • 嘉禾被賣了,邵氏也停產了,香港四大電影公司,今飄零的只剩兩家
    因為受到好萊塢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人流失等因素的影響,2000年之後的香港電影市場明顯大不如前,那些傳統的電影公司很多也都面臨倒閉和轉型的危機。而這些公司中,嘉禾、邵氏、星輝、永盛這四家作為最具代表性的爭霸諸侯,考驗更是堪比生死存亡,一旦衰落就很難東山再起。
  • 新藝城七怪:敢與邵氏嘉禾兩大巨頭分庭抗爭,最後還是敗給了利益
    ,卻能在邵氏和嘉禾兩大老牌電影公司的統治下分一杯大羹。70年代嘉禾平地而起,前有李小龍後有許冠文,讓嘉禾有了與邵氏抗衡的實力。新藝城就是誕生在這兩大公司的夾縫之中,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卻接連創下多項紀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神話」。
  • 香港那些電影公司,嘉禾、邵氏、星輝、永盛等等,現在還有嗎?
    像是周星馳、成龍、周潤發、張國榮、李連杰等等,直到現在都有著很高的聲望。這背後都離不開電影公司的力捧,那當初那些電影公司如今還有麼?嘉禾電影公司是1970年鄒文懷、何冠昌和梁風三人共同創立,為香港製作了600多部電影。尤其是隨著成龍和李小龍的走紅,嘉禾電影開始在國際上走紅,也是華人市場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娛樂公司。不過隨著香港電影逐漸沒落,嘉禾電影在08年就被橙天娛樂公司收購了。
  • 香港4大電影公司,邵氏停產、嘉禾被賣,現今存活的就只剩兩家
    香港電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歷過輝煌,這個時期的電影,可謂是撐起了整個亞洲電影的半邊天,功夫片、喜劇片、鬼片等都曾橫行一時,如今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不禁讓人感到遺憾。雖然如今香港電影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我們也不能忘記曾經輝煌的香港影業。
  • 與李連杰決裂,被成龍傷了元氣,嘉禾終在歲月中飄零,走向沒落
    此時,他不會想到38年後,歷經風雨,他一手塑造的影視帝國,會落到無奈轉手他人結局。今天皮哥就與大家一起聊聊,鄒文懷與他的嘉禾帝國。1951年,在媒體人吳嘉棠的引薦下,鄒文懷加入邵氏,並為邵氏從國泰電影公司挖走陶秦、嶽楓、嚴俊,李麗華、陳厚、林黛、林翠等知名導演與演員。在開創邵氏武俠片上,鄒文懷立下汗馬功勞。
  • 邵氏VS嘉禾,邵逸夫與鄒文懷不為人知的爭霸往事
    在香港,有兩個電影公司對香港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的發展、崛起壯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邵氏和嘉禾。這兩個電影片頭LOGO,就算沒見過第一個,也必對第二個有印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邵逸夫的邵氏公司以大製片廠制度,使香港電影「起飛」。
  • 打得「邵氏+嘉禾」聯手的新藝城,為何只輝煌十年就落敗?
    邵氏兄弟新logo 上世紀60年代,邵氏電影幹倒了電懋,成為香港影壇的無冕之王,正在邵氏將重心轉移到電視劇上時,結果嘉禾又異軍突起成為了一時之秀
  • 邵逸夫的風雲史:「統治」香港影壇近40年,為了一步步沒落了?
    上個世紀60-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有大量的電影公司成立、崛起,比如:邵氏兄弟、嘉禾、新藝城、佳視、永盛、星輝等。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衝擊,也只有嘉禾(橙天嘉禾)、邵氏、星輝(周星馳)、永盛(中國星)存在著,不過也只能算是苟延殘喘吧,似乎衰落已成為必然。
  • 邵逸夫的風雲史:「統治」香港影壇近40年,為了一步步沒落了?
    上個世紀60-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有大量的電影公司成立、崛起,比如:邵氏兄弟、嘉禾、新藝城、佳視、永盛、星輝等。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衝擊,也只有嘉禾(橙天嘉禾)、邵氏、星輝(周星馳)、永盛(中國星)存在著,不過也只能算是苟延殘喘吧,似乎衰落已成為必然。
  • 2001年,成龍這部電影巨虧1.3億,讓嘉禾開始從輝煌走向沒落
    說到香港電影,那就不得不提到「嘉禾」這個「大哥大」級別的電影公司了,在那個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它留下了非常濃墨的一筆。然而,後來嘉禾卻突然走了下坡路,不復往日光彩,甚至在2007年的時候被鄒文懷賣給了橙天娛樂,結束了經典的影視傳說。
  • 2001年,成龍這部電影巨虧1.3億,讓嘉禾開始從輝煌走向沒落
    年的時候被鄒文懷賣給了橙天娛樂,結束了經典的影視傳說。面對邵氏公司和嘉禾影視同時拋來的橄欖枝,成龍最終選擇了報價較低的嘉禾,原因是嘉禾給了他更大的獨立製片權而這也是導致嘉禾從輝煌走向沒落的關鍵,導火索則是2001年的
  • 曾逼得邵氏和嘉禾聯手的新藝城,卻只輝煌了十年,它經歷了什麼?
    新藝城最巔峰的時刻,曾令香港影壇兩大巨頭邵氏和嘉禾聯手來對抗它。邵氏和嘉禾本是死對頭,各自有自己的院線,為了對抗新藝城,他們破天荒的允許對方的電影在自己的院線上映。新藝城能在短短幾年迅速崛起,成為令邵氏和嘉禾都頭痛的新巨頭,一是有雄厚的資金後臺,二是有新藝城七怪這樣頂級的精英電影人才。
  • 在香港影壇叱吒30多年的嘉禾影業為何走向衰落?西瓜視頻帶你了解
    西瓜視頻創作人「阿貴錄像廳」在其西瓜視頻中向大家分享了嘉禾影業的誕生、發展和沒落史,讓大家更了解這方面的知識。 接下來,由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以及《猛龍過江》等都非常賣座,嘉禾終於翻身。 據說當年為了不讓李小龍被別人挖走,鄒文懷不惜貼身保護,連對方上廁所的時候也要跟著。 但是1973年,李小龍不幸離世,正在迅速發展的嘉禾電影再度遭遇危機。
  • 嘉禾和邵氏的恩恩怨怨
    邵氏時期的鄒文懷,也可謂懷才不遇。在邵逸夫徹底掌控邵氏兄弟的大權時,鄒文懷被邵逸夫挖掘,並深受器重,邵氏兄弟公司的大小事務都由這個記者出身的鄒文懷負責,可見邵逸夫對鄒文懷的重視。嘉禾對付邵氏的第一個武器在1970年出現了,當時風光一時無兩的李小龍想回香港發展,其實最先接洽的是邵氏,但是邵氏的低片酬和態度惹怒了李小龍。這時,鄒文懷看出小龍哥的價值,同意了李小龍的一切要求,李小龍很滿意隨即跟嘉禾籤了兩部電影。
  • 邵氏電影: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它錯過了多少黃金機會?
    邵氏不僅是香港影壇第一個巨頭,也差點是唯一的巨頭,只可惜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機會,然後完美的錯過了這些機會,最終成就了其他電影公司,也成就了香港電影整體百花齊放的繁榮。1950年,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逸夫二哥邵邨人收購,並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想重振電影製片業務,與二哥分道揚鑣;1958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 嘉禾公司創始人鄒文懷:香港電影黃金教父、全球化先驅,曾經栽培李小龍、成龍等明星
    他們都將因卓越的人品和貢獻為世人所銘記。鄒文懷(1927年10月8日-2018年11月2日),原名鄒定鑫,廣東梅州大埔縣茶陽人(大埔古屬潮州府),客家人。1927年出生於香港,於香港聖士提反書院就讀,1949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以後返港。於1959年加入邵氏集團,1970年出走創立嘉禾電影。1998年,鄒文懷獲香港政府頒發金紫荊星章。
  • 1970到1999年,30年票房冠軍:嘉禾完勝邵氏和新藝城
    鄒文懷這個名字你可以不熟悉,不過他出品的電影你一定看過,「嘉禾」,這個自帶噔噔蹬蹬聲音出場的電影公司名字,是許多人的回憶。鄒文懷影響有多大,嘉禾電影公司有多厲害,我們今天用數據說話,盤點從1970年到1999年,這30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冠軍,其中有14部出自嘉禾,新藝城5部,邵氏4部,永盛4部,然後思遠影業公司、羅維電影公司和星輝電影公司各佔一部,可以看出嘉禾完勝邵氏和新藝城。
  • 邵氏沉浮錄:獨霸香港市場二十年的邵氏為什麼突然間落寞了?
    就這樣,早期的邵氏家族企業於1925年在上海成立,取名天一影片公司。「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公司成立之初,從劇本到攝影再到剪輯發行全是四兄弟親力親為,幹勁十足,試圖打造中國電影公司巨頭。雖然這樣做很好的壓縮了製作成本,但是卻有著很大的詬病。那個時候邵氏追求商業化的苗頭已經初現,這與之後邵氏娛樂至死,過度商業化的沒落有著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