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非常熱血,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女排勇敢頑強的精神

2021-01-11 影迷愛追劇

我很少在一個電影的前半程就激動得手發麻,電影從80年代女排訓練場開始講起,陽光是溫暖而明亮的,透過舊舊的玻璃窗照在樸素的訓練場上,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一樣,女排也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卓絕奮鬥的,每個隊員的臉上都是不服輸的神情,那麼堅定又充滿力量。那時候,說起理想這個詞,並不渺茫,那是在平實的土地裡努力開花的年代,每個中國人都有理想,國家有理想,民族有理想,女排也有理想,這個理想清晰而堅定,奪冠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多麼振奮人心。

「再不拼就沒機會了」,是的,「拼搏」這個詞和"理想"一樣,都是時代標籤,電影的前半段詮釋的,就是這兩個核心詞彙。其次,電影中加入了一個虛構的女排隊員,說出了這句重要的臺詞,「我也有自己的人生」。郎指導和陳指導的人生,與中國女排已經緊緊相連,而每一個中國女排的隊員,都是人物性格鮮明、充滿多面性的人物,這在人物眾多的電影裡面想要做到並不容易。

發球時一直在轉沙子的張常寧、個性90後丁霞以及迷茫困惑到最後突破自己的朱婷,每個人物都有進行刻畫。就像電影中郎平說的,不僅僅希望她們的優秀的運動員,也希望是優秀的人。可以感受到,導演關注的,是每一個個體。「我更理解她了」。

再者,在影片三分之一處,中國隊對戰日本隊的比賽段落,是運動—影像的充分運用,人物群像的鏡頭快速剪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對切,不同記錄媒介的混合使用,陳可辛的技法與影像直覺,在此即讓人嘆為觀止——混淆真實與虛假、過去與當下,這也是我看來全片最出色的段落。全片的構圖、機位、角度等多個鏡頭元素,具有電影的畫面質感,中規中矩,只能說是一部很「標準」的作品。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商業片在兼顧市場的同時,還要進行美學層面的探索。最後,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場戲是在影片的第一幕,一位年輕運動員因為太辛苦,想放棄訓練,走到了門前,她決定還是要繼續訓練。她轉身,走到教練前接對方的發球,此刻,她接的每一個球,伴隨的是淚水與聲嘶力竭的吶喊。對我來說,這就是體育電影的精髓:能讓觀眾感受到運動員們為了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價。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人類潛能發揮的極限。導演選擇讓非職業演員去扮演運動員,其實是個非常大的賭注,可是,結果我們有目共睹:這些年輕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已經超越了一般電影中的「表演」。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有幸看到的,是她們的生活,她們真正的血、汗水,與淚水。光是這一點,已經值回票價。

相關焦點

  • 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中國女排》
    曾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盃、1982年和1986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冠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並又在2003年世界盃、2004年奧運會、2015年世界盃、2016年奧運會、2019年世界盃五度奪冠,共十度成為世界冠軍(包括世界盃、世錦賽和奧運會三大賽)。 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一個拿到冠軍獎盃的隊伍。
  • 幕後臺前—評電影《奪冠》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三、幕後眾拾柴,聚之燃臺前1、拼搏演繹,震撼心靈首次以螢屏向觀眾展示出中國女排迸發出的蓬勃感染力。>中國女排輝煌歷史階段的前一個暗潮艱苦期,對於蟄伏的展示均上水平,豪奪五連冠的強勢與裡約奪冠爆冷的互文對比,進行了藝術化的探索和解讀。
  • 重溫女排奧運三次奪冠,場場熱血沸騰,哪次最能詮釋女排精神?
    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不會贏,也要竭盡全力;哪怕艱難險阻,也不忘在絕境中揮拳和怒吼,無論結果如何,都要把殺氣和猙獰留給對手。 女排姑娘們就是憑藉著這股精神,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在國際賽場上一次次為國爭光!
  • 《奪冠》今天終於「上場」,鞏俐黃渤拿出「女排精神」完成這部戲
    如今《奪冠》王者歸來,熱血再戰,一眾主創究竟會如何演繹這樣一段輝煌傳奇,再現女排精神?▶▶重現女排光輝歲月,還原「名場面」掀起回憶殺電影《奪冠》回溯了中國女排40年風雨徵程。5個世界盃冠軍、2個世錦賽冠軍、3個奧運會冠軍,中國女排共10次站上世界最高領獎臺。 40年前,萬人空巷,億萬國人守著電視機熱淚紛飛,見證中國「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誕生。
  • 《奪冠》帶我們細看中國女排的成長史,一種精神,兩代傳承
    ,看過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導演功底也是十分強大的,這次對於《奪冠》不管是選材還是影片的效果都是很成功的,而他成功的秘訣就是對於女排精神傳承的一種深刻的理解用三個故事完美的體現了女排精神的時代傳承。中國女排幾十年的發展史,選用三場真實的比賽(1981年大阪世錦賽的中日對決,2008年奧運會的中美對決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巴對決)來概述了中國女排40年的起落一種精神兩代傳承三個傳奇。
  • 《奪冠》票房近3億!復刻女排熱血戰記
    1:1復刻40年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  「太像了,簡直刻骨銘心!」郎平探班《奪冠》劇組,穿上球員時期訓練服,嚮導演陳可辛描繪看到復刻版80年代中國女排漳州基地後的感慨心情。中國女排五連冠光輝之路從漳州基地起源,80年代的老女排姑娘在這裡豁出命訓練,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千萬遍蹲舉、億萬次攔網扣球與單兵防守……中國女排用血肉為基地帶著竹篾倒刺的地板「包漿」。
  • 《奪冠》首輪口碑爆棚,鞏俐黃渤狂飆演技,落淚重溫中國女排輝煌
    9月25日,電影《奪冠》全國正式上映,作為一部體育片,《奪冠》完全超出了觀眾的預期,他比想像的要燃,也比預想的要熱血,同時,也比我想像中還要專業。郎平為代表的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2008年奧運會舉國關注的中美排球大戰;2016年奧運會以朱婷為代表的中國女排再創輝煌。
  • 被《奪冠》燃哭,中國女排值得
    但是,女排精神究竟是什麼?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現在,中國女排40年,每一步都身體力行的踐行著什麼是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對待科技、對待偏見、對待逆境,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縱使平常不看排球,但在大熒幕上看著比賽現場,比分一點點拉近,最後時刻的絕地反擊。熱血燃燒,用盡全身力氣去拼搏。誰能不為之所動呢?
  • 奪冠:以影視直觀展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典範——「女排精神」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掛帥執教中國女排,帶領著中國女排開啟了新的歷史階段。2016年里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中國隊對戰東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隊,最終獲得了奧運會的金牌。
  • 中國女排《奪冠》最全素材彙編,素材解讀+女排精神+金句+標題+時評...
    永不言敗、永不放棄、永遠拼搏,是女排精神的真實寫照。 2004年,雅典奧運會,成為奪冠熱門的中國女排面臨重重困難:為中國女排奪得2003年世界盃的主力功臣趙蕊蕊受傷缺陣,中國女排亦在較早前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宣告衛冕失敗。 不過,中國女排在比賽中越戰越勇,最後殺入決賽。
  • 《奪冠》熱映,口碑炸裂,看完才知什麼是中國女排精神
    作為一部講述中國女排歷經艱辛奪冠的一部電影,這部作品本身的題材特別好,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這部作品,故事情節也無可挑剔,單就作品的題材來說就非常值得大家去支持。在看完《奪冠》這部電影之後我們也終於理解了什麼叫女排精神,在作品中的三場關鍵比賽,向我們觀眾展示了中國女排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站起來,中間的歷程還有經歷的那些磨難,都無一不牽動觀眾的內心。而電影中的中國女排合作精神和愛國主義,還有超越自我等中華民族不怕苦、不怕累,敢打敢拼敢闖的頑強精神都深深的激勵著我們觀眾。
  • 【第56部電影】《奪冠》:女排精神的繼承和創新
    影片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展現陳忠和教練作為女排主教練的豐功偉績,不管是片名《中國女排》還是《奪冠》,都應該展現中國女排在陳忠和教練的帶領下,再次站在冠軍領獎臺上的坎坷。可是,別忘了,陳忠和是做了20多年陪練後做的主教練,這樣一個特定身份決定了陳忠和身上很多複雜的特質,有體育精神,有職業挑戰,有人性熱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兩位演員喜劇感太強,總容易出戲,幽默有餘,熱血不夠。
  • 《奪冠》定檔上映,黃渤,鞏俐演繹中國女排精神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出演的中國女排電影《奪冠》定檔上映。這部《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原定於20年春節上映,由於疫情原因沒有上映,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中國女排跨越35年的故事,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在影片中致敬了為中國女排奉獻的運動員,展現出中國女排一路的成長曆程,打造出了一部熱血、感動的中國勵志體育競技電影。
  • 電影《奪冠》上映 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
    影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主線,再現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期間,幾代中國女排不同階段的狀態與精神風貌。中國女排一路成長的經歷是幾代中國人共同見證的,要把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拍成電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鞏俐《奪冠》燃哭,女排精神深深刻進骨血裡,讓人腎上腺刺激拉滿
    》,展示的就是這群以「最嚴女團篩選標準」選出的「國家門面」——中國女排,究竟是如何成團的?03 女排精神,不僅是贏,而是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奪冠》作為一部承載了國人情結的體育電影,創作難度可想而知,但它不僅展示勝利和榮耀,同樣也直面低谷、敢於革新。時代在變遷,但女排精神不會變。吳剛、黃渤、鞏俐三位「女排總教練」執教方針的改變,其深層含義是女排精神隨著時代進步而演變。
  • 電影《奪冠》上映中 中國女排精神就是這麼「燃」,先哭為敬
    影片以中國女排傳奇人物郎平為主線,再現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期間,幾代中國女排不同階段的狀態與精神風貌。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也表示對《奪冠》非常期待,在他看來,「這部影片原本是在春節檔上映,吊足了觀眾的胃口。那麼,該片也應該會成為國慶檔觀眾的選擇,無論陣容也好,還是影片內容表達也好,正好與國慶檔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慶非常吻合」。
  • 電影《奪冠》:勇敢拼搏,勇敢做自己
    《奪冠》,這部由陳可辛導演,鞏俐、黃渤、中國第一天團女排主演的體育傳記電影,展現了中國女排將近40年的歷史,也展現了以郎平為首的老一屆中國女排人鮮為人知的,跌宕起伏的奮鬥史和新一屆女排漫長的成長故事。這是一個關於奮鬥,選擇,友誼以及職場的故事,也重新詮釋了新時代個人與國家的關係。鐵榔頭郎平的故事,喜歡排球的人,都知道。
  • 《奪冠》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女排精神」世界冠軍
    票房突破一億《奪冠》於2020年9月25日在中國內地各大影院上映,上映2天票房突破一億,擠下《八佰》奪得單日票房第一的寶座。鞏俐,黃波,吳剛,彭玉昌,白浪和中國女排率領並出演。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獲得第一屆世界冠軍到2019年獲得第十屆世界冠軍的歷史。影片講述了幾代女排的傳奇經歷,她們經歷了起伏不定但不屈不撓,不斷戰鬥。
  • 《奪冠》熱映,女排姑娘本色出演,感受女排精神的力量
    可以很鄭重的說,中國女排以及女排精神是那個年代最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支撐我們面對列強也能抬頭挺胸也能敢拼敢比,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趕超歐美列強,建設偉大祖國。郎平對中國女排訓練方式的突破與改進,打破常規,走在世界前列,釋放了女排姑娘最大的能量也留住了她們最真實的自我。
  • 《奪冠》上演,女排精神激發復興動力
    無論是熟悉那一段歷史的人,或者未曾經歷過中國三大球唯一衝冠激動人心時刻的年輕人,都能從影片的娓娓敘述中產生共鳴。情感共振、心理碰撞,難免產生代入感,有了共同語言與共同感受,電影《奪冠》火爆順理成章。女排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女排精神是中國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和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