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在一個電影的前半程就激動得手發麻,電影從80年代女排訓練場開始講起,陽光是溫暖而明亮的,透過舊舊的玻璃窗照在樸素的訓練場上,同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一樣,女排也是在艱苦的環境中卓絕奮鬥的,每個隊員的臉上都是不服輸的神情,那麼堅定又充滿力量。那時候,說起理想這個詞,並不渺茫,那是在平實的土地裡努力開花的年代,每個中國人都有理想,國家有理想,民族有理想,女排也有理想,這個理想清晰而堅定,奪冠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多麼振奮人心。
「再不拼就沒機會了」,是的,「拼搏」這個詞和"理想"一樣,都是時代標籤,電影的前半段詮釋的,就是這兩個核心詞彙。其次,電影中加入了一個虛構的女排隊員,說出了這句重要的臺詞,「我也有自己的人生」。郎指導和陳指導的人生,與中國女排已經緊緊相連,而每一個中國女排的隊員,都是人物性格鮮明、充滿多面性的人物,這在人物眾多的電影裡面想要做到並不容易。
發球時一直在轉沙子的張常寧、個性90後丁霞以及迷茫困惑到最後突破自己的朱婷,每個人物都有進行刻畫。就像電影中郎平說的,不僅僅希望她們的優秀的運動員,也希望是優秀的人。可以感受到,導演關注的,是每一個個體。「我更理解她了」。
再者,在影片三分之一處,中國隊對戰日本隊的比賽段落,是運動—影像的充分運用,人物群像的鏡頭快速剪輯,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對切,不同記錄媒介的混合使用,陳可辛的技法與影像直覺,在此即讓人嘆為觀止——混淆真實與虛假、過去與當下,這也是我看來全片最出色的段落。全片的構圖、機位、角度等多個鏡頭元素,具有電影的畫面質感,中規中矩,只能說是一部很「標準」的作品。
當然,我們也不能要求商業片在兼顧市場的同時,還要進行美學層面的探索。最後,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場戲是在影片的第一幕,一位年輕運動員因為太辛苦,想放棄訓練,走到了門前,她決定還是要繼續訓練。她轉身,走到教練前接對方的發球,此刻,她接的每一個球,伴隨的是淚水與聲嘶力竭的吶喊。對我來說,這就是體育電影的精髓:能讓觀眾感受到運動員們為了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價。
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人類潛能發揮的極限。導演選擇讓非職業演員去扮演運動員,其實是個非常大的賭注,可是,結果我們有目共睹:這些年輕人們讓我們看到的,已經超越了一般電影中的「表演」。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有幸看到的,是她們的生活,她們真正的血、汗水,與淚水。光是這一點,已經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