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麥熟,隨著一股股清甜的自來水流入千家萬戶,中國最大的乾旱區新疆徹底告別「苦水」。
「過去,伽師縣的水氟砷超標,味道苦鹹,各類水致疾病很多。」伽師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賈仲虎說,多年來,各族居民一直盼望能喝上安全水。
與伽師縣一樣,因夾於大漠和大山之間、終年乾旱少雨,千百年來生活在新疆塔裡木盆地的居民,難尋一口乾淨水。澇壩水、苦鹹水,曾讓這裡的人們貧病交加,卻又無力捨棄。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讓群眾喝上安全水,國家和自治區投入巨大財力物力,但要在茫茫大漠和崑崙山腹地找到一捧清泉,絕非易事。近年來,特別是脫貧攻堅戰打響後,國家不惜代價保障新疆貧困地區飲水安全,這一惠民工程建設迅疾提速。
今年夏季,以伽師縣為主的最後1.53萬人喝上「放心水」,一場歷史性巨變正在發生:中國最大的乾旱區新疆家家接通自來水。
曾經 人畜共飲澇壩水
「要饢給饢,要水給命。」一句古老諺語,道出了塔裡木盆地水的珍貴。
上個世紀90年代,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一位農民在一處澇壩邊取水(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 沈橋 攝
為了在沙漠邊緣生存下來,千百年來,人們在綠洲各處挖出星羅棋布的蓄水坑,當地人稱之為「澇壩」。澇壩大小不一,春夏汛期,將河渠水或冰雪融水引入其中,這一坑死水就是人和牲畜的「命根子」。
澇壩水是什麼味道?「苦,苦得就像嚼了青樹葉子。」
家住和田地區墨玉縣喀瓦克鄉乃再爾巴格村的古麗妮婭罕·圖蓀尼亞孜說,年輕時她用扁擔挑過水,也用毛驢馱過水。苦的不僅是水,還有運水的過程。沙土路上,人和驢不時被尖尖的沙棗刺掛出血痕。
澇壩水還有多種顏色。
「有時像紅茶一樣,有時又是綠色的。」和田縣布扎克鄉布扎克村村民艾比布拉·託合提說,「澇壩裡只剩『鍋底子』時,小蝌蚪、飛蟲和垃圾,什麼都有,坑裡的水就變成綠沫子。」
「喝水時,得用紗布或者頭巾過濾,常常是人在這邊喝,牲畜在對面喝。」68歲的艾比布拉說,有時渴急了牛羊還和人搶水喝。
喝口澇壩水有時還有危險。
艾比布拉家緊挨著澇壩。他曾看見鄰居為取水不慎掉進澇壩被淹死。「幾乎每年夏天,都有失足掉進澇壩淹死的孩子。」
常年飲用不衛生的澇壩水,導致疾病肆虐,加上部分區域水高氟低碘等,和田等地成為介水傳染病和水致地方病的高發區。
有數據顯示,改水工程實施前,新疆1100多萬農村人口中,有1054萬人需要人工解決飲水水源問題,其中248萬人生活在水質很差的高氟病區。當地群眾病在「水」上,窮在「水」上,也盼在「水」上。
改變 棄壩打井清水流
綠樹掩映的布扎克村村頭,15米見方、三四米深的澇壩早已乾涸。這是當地人主動廢棄的第一座澇壩。
澇壩千年使命的終結,源於國家對南疆地區「苦水」的宣戰。
布扎克村位於新疆和田縣。1994年10月,在中央支持下,新疆大規模農牧區改水工程從這裡拉開序幕。這是國家「防病改水」工程在新疆啟動10年後,又一次大規模改水。
隨著布扎克村第一眼深水井開鑽,新疆用3年時間結束了人畜共飲澇壩水的歷史。
正是新疆各族群眾對乾淨水源的迫切需求,讓學鑽探的董仕富從找礦轉為找水。
1997年,董仕富遇到職業生涯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伽師縣玉代克力克鄉找水打井。
地處克孜勒蘇河下遊的玉代克力克鄉,地質結構複雜。「優質水層都在200米以下,有些甚至超過260米,必須使用千米鑽來完成。」董仕富說,黏土層遇水膨脹,稍有不慎卡住鑽機機頭,一口井就報廢了。
奮戰20多天後,董仕富和打井隊員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任務。這口獲得當時的地礦部「找礦獎」的深水井,為喀什地區找水打井奠定了基礎。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新疆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的投入,尤其是集中力量解決塔裡木盆地重旱區、重病區人畜的飲水問題,到2004年,新疆水廠、水站與水井交織成網,全區鋪設供水管道超過7萬公裡,解決了954萬人飲水難題。至此,新疆農牧區介水傳染病和水致地方病發病率大幅下降,農牧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治病負擔開始減輕。
吃水不忘挖井人。布扎克村的澇壩乾涸棄用,但村民並未將它填平,而在周圍抹上水泥、砌好欄杆,將它作為歷史見證永續保存。
不遠處,一座白色「飲水思源紀念碑」上,刻著數百名改水工程捐款者的名字。捐款者中有國家領導人,有普通農民和企業家,還有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這裡已成為一處景點,有外地客人到來,村民總會帶他們在此轉轉。
如今 「苦盡甘來」自來水
南疆大地上,改水還在持續。
大部分農牧區飲水問題得到解決後,新疆改水重點由「解困型」轉向「安全型」。特別是對口援疆和脫貧攻堅系列舉措向深度貧困的南疆四地州傾斜,加快了南疆改水步伐。
2016年夏天,北京援疆和田指揮部從北京邀請供水專家「問診」和田水質。
在新疆喀什地區城鄉供水總水廠裡,工作人員檢查清水池工作情況(6月8日攝)。這些安全水將通過近112公裡的主管道直達伽師縣,供應當地居民用水。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不僅要喝衛生水,還要喝上健康水!」援疆幹部說。隨後,北京援疆資金投入水廠改造,先進的納濾膜處理工藝徹底解決了當地水質高礦化度問題。
從澇壩水到地下水,從地下水再到「北京標準」的自來水,和田各族居民飲用水實現「三級跳」。
與此同時,隨著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的實施,越來越多配備了水處理設備的現代化、規模化水廠分布在沙漠綠洲大小鄉村。
阿克蘇、克孜勒蘇、和田、喀什……清水潺潺,流向塔克拉瑪幹沙漠村莊,流向崑崙山牧區,流向帕米爾高原鄉村,並以日進寸功的頑強,向著最終勝利持續邁進。
直至最後的伽師縣。
「我們從未放棄找水,但伽師一帶不斷發生地震,導致地下水質惡化,打出的井很快報廢。」賈仲虎說,特殊的地質條件使伽師縣成為南疆改水的難中之難。
如今,伽師縣在國家支持下完成跨城引水。總投資17.49億元的改水工程跨越3個縣,總管線長度達1827公裡。
隨著伽師縣改水工程建成並投入使用,新疆全面實現飲水安全。這也意味著,南疆千萬人口在水與沙、甜與苦的戰鬥中,取得歷史性勝利。
在墨玉縣最後一個自來水入戶的村莊,古稀老人伊敏·吐爾遜回憶說,自己喝過三種水:40年澇壩水,20年地下水,現在則是通到家裡的自來水。
老人說水有「三味」:苦味、鹹味和甜味。實際上,這是南疆群眾對新疆防病改水、氟砷改水、飲水解困、飲水安全多個階段改水歷史的特殊記憶。
在喀什市老城,「百年茶館」老闆買買提·吾斯滿滿心歡喜。「從澇壩水到自來水,水質越來越好,茶館現在用的是甜水沏茶,老顧客和遊客越來越喜歡。」
說話間,一壺熱水傾入桌上的茶碗,熱氣氤氳而起,茶館裡的滋味瞬間變得綿厚悠長。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一目了然!政府工作報告的20個關鍵詞,與你有關
5月2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這份萬字報告,篇幅與往年相比雖短,乾貨、實貨卻不少。20個關鍵詞,有今年必須達到的硬指標,也有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包。
抗疫特別國債
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加大疫苗、藥物和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投入,增加防疫救治醫療設施,增加移動實驗室,強化應急物資保障,強化基層衛生防疫。
穩住上億市場主體
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要堅決把減稅降費政策落到企業,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真正過緊日子
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
硬任務
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堅持現行脫貧標準,強化扶貧舉措落實,確保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健全和執行好返貧人口監測幫扶機制,鞏固脫貧成果。
「六穩」「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不斷線就業服務
今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要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
自願緩繳
我國包括零工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數以億計,今年對低收入人員實行社保費自願緩繳政策,涉及就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取消。
以訓穩崗
資助以訓穩崗,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以工代賑
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擴大以工代賑規模,讓返鄉農民工能打工、有收入。
一網通辦
推動更多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做到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理。
「揭榜掛帥」
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幹就讓誰幹。
線上線下融合
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兩新一重」
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應出盡出
各地要清理取消對就業的不合理限制,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應延盡延
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
湖北發展一攬子政策
實施好支持湖北發展一攬子政策,支持保就業、保民生、保運轉,促進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
生命至上
堅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制,完善傳染病直報和預警系統,堅持及時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
應保盡保
擴大低保保障範圍,對城鄉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城鎮失業和返鄉人員及時納入低保。對因災因病遭遇暫時困難的人員,都要實施救助。
憲制責任
我們要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落實特區政府的憲制責任。
來源:綜合新華網、網友評論、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