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江湖」是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會存下的文化情結。究竟什麼是江湖?在真實的歷史上,是否存在著這樣的地方?那裡又住著些什麼人呢?
2000年,香港導演林超賢拍了一部另類的黑幫電影:《江湖告急》。一開篇的時候,電影旁白說:
你們聽過江湖這個地方嗎?不要想在地圖裡面找,你是找不到的。江湖是一個不講法律的地方,這裡只有規矩、道義以及恩怨。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江湖,如果你曾經來過我的江湖的話,你就一定聽過「任因久」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江湖告急》
江湖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呢?一顆出生在華夏文明以外的頭腦可能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人口中的江湖。而聽著江湖故事長大的我們,也往往看不清它的真容。江湖就像一團神秘的煙嵐霧氣。遠遠兒地眺望,它無處不在;一走到跟前兒,卻又消失無蹤。
電影裡的任因久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江湖,其實還不如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些渺小而眾多的人就像涓滴霧露,凝聚著,裹挾著,交融著,奔騰著,匯聚成廣川大澤,激蕩起滔天濁浪。
什麼人才能匯水成川,衍為江湖?我們不妨看看《水滸傳》。水泊梁山就是江湖,108好漢就是構成江湖的水滴。要說這個江湖的形成,最早該是從「七星聚義」時起的。智取生辰綱的七位好漢,如果把他們的原始身份都擺出來,是這樣的:
晁蓋:富戶鄉紳,東溪村保正。
吳用:村塾先生,沒有功名的底層讀書人。
公孫勝:雲遊道士。
劉唐:販夫走卒,從事走私活動。
阮氏兄弟:漁民。
白勝:混跡賭場的閒漢。
七位好漢中為首的晁蓋是唯一一個像做官兒的人。因為他頂著一個「保正」的頭銜。但所謂「保正」其實並不是北宋官僚體系中的一個正式官職,也不會定期向政府領取薪俸。它只是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後負責地方上緝捕盜賊、維護治安的雜役,通常由那些威望素著的鄉紳兼領。
所以晁蓋這個保正如果說還有一點官威的話,那也僅僅是從質樸的鄉民眼中看來罷了。
不入流的晁保正有兩位左膀右臂——吳用和公孫勝。前者是個沒考中功名的窮秀才,後者是個沒有度牒、無處掛單的野道士。無論甲、乙,俱是在各自的行當裡被邊緣化的小人物。至於販私貨的劉唐和混賭場的白勝之流,那就更是等而下之。
這七位江湖上響噹噹的好漢卻是被主流社會漠視的邊緣人。其實不光是他們,梁山108兄弟的其餘諸位也都是這樣的邊緣人:衙門裡的小吏雜役,軍隊裡的低級軍官,當然還有越獄流亡的罪犯……。只有一種人是絕不會上梁山的,那就是考中過科舉的讀書人。
因為趙宋王朝的家法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旦考中科舉,走入仕途,這些讀書人也就成了全社會瞻望的明星,他們才不會去過那些邊緣人的亡命生涯呢。
如果把趙宋王朝比喻成一棵參天大樹,那皇權就是這棵樹的主幹,而由它上頭衍生出來的各級文官就像盤根錯節的根系。對古老的農業中國來說,土地是它的骨、肉,人口是它的血液。
龐大的文官集團通過制定一系列繁瑣複雜的禮法制度去約束和控制普通百姓的生活,儘可能地為政府抓緊可用的人力資源,防止它失血,這就好比一顆樹要立得穩,它的根系就必須努力盤住泥土不讓它流失。
但人算不如天算,總有細小的砂石粒泥經不住雨水的衝刷,逸出了樹根的掌控,再嚴格的保甲制度也無法徹底阻斷奉法鄉民向無業游民的蛻變。梁山上那些肇事逃逸的罪犯、沒有度牒的僧道、販運私貨的商人不都是逸出政府簿籍的顆粒塵埃嗎?
北宋政治家範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居廟堂之上的皇帝和文官們試圖用禮樂文化的光明照亮整個社會,但總有那光照不到的角落——例如水泊梁山——悄悄地聚起了塵埃。
所謂江湖,就是你站在廟堂上一眼看不到的角落和隱藏那裡的遊民。這是一個在「燈下黑」裡形成的隱性社會,也可以被簡稱為:黑社會。
我不知道是否還有哪個國家的遊民歷史比中國更長,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上,自戰國時代起,遊民和江湖就已經出現。為什麼江湖會誕生在這個亂世?楊寬《戰國史》說:
正因為自耕小農的普遍存在,小農經濟成為當時各國的立國基礎。自耕小農的生產成為各國政權的經濟基礎,小農每年上繳的租稅成為國家財政上的主要收入。戰國初期各國先後實行變法,都是為了維護當時普遍存在的小農經濟,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為了獎勵和幫助小農發展生產,從而富國強兵,以便在對外兼併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戰國史》
弱肉強食的戰國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自耕小農為主體的社會。
雖然這些被拴在土地上的自耕農構成了各諸侯國割據紛爭的實力基礎,但各國執政者對自耕農的壓榨都要遠勝於給它的保護。繁重的徭役、頻仍的戰爭、再加上不期而遇的天災人禍,都會導致脆弱的小農經濟一次次破產。農民一旦逃離土地,四散流亡,就會成為各國政府無法控制的遊民,進而被遊俠所裹挾。
司馬遷和班固著史都不約而同地稱「俠」為「遊俠」?什麼是遊——俠?那絕不是說這些俠客們遊走江湖、居無定所。事實上,絕大多數有史可考的秦漢遊俠都是據地為豪的,因此他們的江湖名號在史籍中往往和郡望連稱: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眾,敖而無足數者。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滷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蹠居民閒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史記·遊俠列傳》
遊俠並不遊走於天下。這個稱號只是表明他們是遊民的領袖,黑社會中的豪強。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
王先謙《漢書補註》;
章太炎《訄書》。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