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諾獎的傳奇女詩人:她用14本詩集,反抗女人一生的悲劇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她姐本人 她刊

文 | 灣灣

上周,瑞典學院宣布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

關於獲獎理由,頒獎詞這樣說:

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寥寥數字,高度評價了格麗克在文學上的造詣,

卻不足以概括她頗具傳奇色彩的半生。

對於這個名字,坊間似乎會覺得並不熟悉。

實際上,格麗克在國際文壇的地位舉重若輕,摘取無數獎項,

被視為繼狄金森、畢肖普之後,美國最偉大的女詩人。

她能夠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並不是人們所以為的「爆冷」,而是情理之中。

但正如往年一樣,獎項花落誰家,總是會引起大家的熱議和討論。

日本的村上春樹、捷克的米蘭·昆德拉、中國的餘華、殘雪等,

都是百年陪跑的熱門候選人,作品廣為人知,深受喜愛。

卻都意外地輸給了這個「小眾」的美國女詩人。

諾貝爾文學獎已經延續百年。

截至今年,獲獎人數共有117位,男作家佔了101人。

現年已77歲的格麗克,是其中第16位女性。

一生筆耕不輟的她,在這個不太平靜的2020年,

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慰藉和詩意。

在旁人來看,格麗克像是天選之女,

美麗、聰慧、高貴。

從降生起,就已經足夠幸運。

1943年,她出生在一個富裕的移民家庭,是最小的女兒。

她的父親是家中的獨子,繼承了祖父的大筆資產,

加之敏銳的商業頭腦,締造了龐大的家族產業。

但在父親的心中,卻一直有個未曾圓滿的作家夢。

她的母親,在 「女人通常得不到教育、尤其是較好教育的那個時代」,

卻竭力考進了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

這所私立學院,是著名的「七姐妹女子學院」之首。

作為美國最優秀的女子學院之一,曾培養出許多改變世界的傑出女性。

身為高知女性的母親,格外重視對女兒的教育,很早就開始念書給她和姐姐聽。

格麗克在文學上令人驚訝的感悟力,堪稱天才少女。

不到三歲,她已經熟悉希臘神話;

四五歲時,開始讀莎士比亞的文選,後來讀布萊克、葉芝、濟慈和艾略特;

六歲時,就能夠寫出這樣富有創造性的文字:

如果大象在鎮上散步

都披著精緻的絲綢;

如果知更鳥滑行,

它們滑下,哇哇大叫,

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

那麼人們會在何處?

在父母開明的引導下,格麗克獲得了最大的呵護和尊重。

像一隻自由的鳥兒,不受拘束地自在飛翔。

就像她在寫在隨筆中的自述:

姐姐和我,在每一種天賦上都得到了鼓勵。

如果我們哼個不停,我們就上音樂課;如果蹦蹦跳跳,就去學跳舞。

從來沒有人要我們相信,取得榮耀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因為我們的性別或是我們的歷史時期。

然而,思想上過早的成熟,給格麗克帶來了過人智慧的同時,

也成為了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齡,難以承受的負擔。

進入青春期後,她開始對周遭的世界感到混亂,又急於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想法。

這種衝突感越來越強烈,讓壓抑迷茫的她無從排解。

為了讓自我和身體相隔離,她開始拒絕食物,試圖證明靈魂不需要依附於肉體。

這種想法無關宗教信仰,只是年齡尚小的她,叛逆的抗衡。

正如她自己所說,「其目的並非自我摧殘,但結果卻經常是那樣。」

在16歲時,格麗克患上了厭食症,體重一度掉到34公斤。

隨著厭食症的加劇,她還陷入了嚴重的抑鬱,並開始了長達7年的治療。

在漫長的絕望裡,詩歌成為格麗克自我療愈最好的方式。

1963年,她進入到哥倫比亞大學的詩歌班,隨後跟隨許多桂冠詩人學習。

從那以後,她更堅定自己要成為一名詩人。

她的敏感、不安、害羞,終於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現年77歲的格麗克,至今創作也從未間斷。

在長達50年的寫作生涯中,共出版了14本詩集。

她遍獲了國際獎項,詩選也頻繁出現在大學課程中。

同時擔任威廉士學院的英文教授,現任教於耶魯大學。

格麗克大部分的作品,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

她熟知並善用許多有趣的神話典故,回歸傳統,「古希臘是她主要的面罩。」

仿佛藏在這個面罩之下,她才得以獲得內心的坦露和寧靜。

這樣的風格,也為她的文字裹上了一層神秘、典雅的色彩。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同時受到當時美國的五六十年代,

私人化寫作和性解放時期的影響,

格麗克的作品,突出女性的自我表達,也隱喻著對男權社會的不滿和反抗。

她還代表了後現代主義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 — 自白派。

從女性的主體身份出發,自然而然訴說著「她」的內心和想法。

但格麗克的特別之處在於:

她的強項不是說寫一首詩,講講女人日常生活中的小哀怨。

而是把擴大到構建整個環境。

很多女性主義寫作,有時完全是個人的、碎片化的,格麗克的感受不是這樣。

縱觀她五十年來的作品,貫穿著不變的主題:生命和愛。

童年時,經歷二戰後的創傷,經歷了厭食症和抑鬱症的痛苦;

成年後,經歷過兩次失敗的婚姻。

這些過往都讓本就敏感的格麗克,產生對生命的憂思和哀傷。

在她的第一本詩集《頭生子》中,就寫下這樣深刻的詩句:

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我要告訴你件事情:

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但她同樣讓我們了解如何去愛。

她用獨特的女性視角,描述平實又動人的生活,記錄了一個女性的成長。

她的文字並不晦澀,卻飽含真摯,讓人感動。

比如在《感官的世界》中,她呼喊著對愛的執著與渴望:

你將永不放手,你將永不滿足。

你將受傷、留下傷疤,你將繼續饑渴。

你的身體將衰老,你將繼續需要。

你會想要這世間,從這世間取得更多——

莊嚴,淡漠,它到場,但不回應。

在對自我和世界的不斷審視中,格麗克把思想化為文字,

流淌著女性特有的柔軟和溫度,脆弱又堅硬,歌頌美好的情感,

也在無形中,帶給讀者鼓舞的力量。

自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以來,今年恰逢120周年。

然而,在21世紀之前的整整100年中,女性得主僅有9位。

在1909年,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作家,是瑞典的塞爾瑪·拉格洛夫。

但她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代表作是一部著名的兒童文學。

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塞爾瑪·拉格洛夫

之後,每隔幾年或十幾年,才會出現一位的女性獲獎者,

就像是漫天星辰中,九顆孤零零、渺小微弱的星光。

正如回望歷史的長河,那些做出傑出成就的女性,面容模糊,亦不曾被提及。

192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西格裡德·溫塞特

在那個女性普遍被剝奪教育權利、不準參與政治活動的時代,

能夠給到被提名的機會,都已經是莫大的「恩賜」。

在男性主導和建構的世界裡,女性被邊緣化,價值被弱化,似乎理所當然。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賽珍珠

進入21世紀以後,諾貝爾領獎臺上,終於出現了更多女性的身影。

7位女作家陸續摘得桂冠,而且她們的作品無一例外,

「都含有「刺人」的女性主義意識。」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學術界最具權威的獎項之一,是世界文化的掌舵者。

這種頒發標準和傾向的變化,令人欣喜。

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女性地位的提升,還有話語權的提高。

作為諾獎評委之一的昂得斯·奧爾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過:

現在我們有那麼多的優秀的女性作家,不能忽視。

要著力改變「歐洲中心主義」和「男權中心主義」,打開視野。

這句話也意味著:

性別的偏見註定要被打破。

未來必定有更多的女性作家,在國際文壇中被推崇和認可。

而如果說,這和你我有什麼關係。

諾獎評選標準的傾斜及風向的改變,之於我們最大的意義,

是讓每一位女性,不再為自己的性別感到不甘和無力。

這帶來了真實的鼓舞和自信,還有對未來的期許和勇氣。

當機會被平等地給予,女人們的光芒再也無從遮掩。

塵世之巔,本該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原標題:《獲諾貝爾獎的傳奇女詩人:她用14本詩集,反抗著女人一生的悲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夜讀|柳向陽:他用15年將諾獎神秘女詩人的詩歌譯成中文
    2020年10月,柳向陽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企業雜誌主編,一下子變成了各路媒體爭相採訪的「明星」,這都和大洋彼岸一位名叫露易絲·格麗克的女詩人有關。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學院將202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她。
  • 來讀「諾獎」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的詩
    10月8日,來自美國的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得2020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格麗克於1943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現居住在馬塞諸塞州劍橋市,除了詩人身份外,她還是耶魯大學的一名英語教授。
  • 逝者 | 諾獎詩人特朗斯特羅姆逝世,「詩是我讓他醒著的夢」
    這位瑞典詩人在2011年獲得諾獎時,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詩界都收穫了巨大驚喜。諾獎已很久沒有給詩人這樣一頂桂冠了,在他之前是女詩人辛波絲卡。特朗斯特羅姆的詩作喚醒了大眾對自然萬物細膩的感受。他曾說,「醒悟是夢中往外跳傘」,他更常常寫到人的離去,是」走向一座覆蓋白雪的島嶼「,是」月光澆透的天空「。他雖離去,留下永恆、明亮之境,為世人所值。
  • 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她的詩似錐子扎心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美國詩人,1943年生於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逃離一切,只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她逃離一切,只希望用詩歌重構世界 2020-10-09 1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著名女詩人獻給母親的詩|娛道文化傳媒徵文作品選
    曾獲1996年劉麗安詩歌獎;中國新時期十大女詩人殊榮獎;2005年《詩歌報》年度詩人獎;2008年《詩歌月刊》實力派詩人獎;2009年榮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2014年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著名女詩人娜夜娜夜,詩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詩歌寫作。出版《個人簡歷》等詩集多部。曾獲人民文學獎,天問詩人獎,十月文學獎等。
  • 美國女詩人「爆冷」奪諾貝爾獎,看中文版譯者怎麼說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揭曉,來自美國的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的消息公布後,原版圈第一時間聯繫到其中文版詩集的譯者柳向陽先生進行專訪。柳向陽是國內較早翻譯格麗克詩歌的譯者,多年來一直關注這位美國女詩人。那麼,柳向陽是否也與外界一些聲音一樣,認為此次格麗克獲獎有些「冷門」?他又是如何評價格麗克的作品,並從中讀出了哪些不一樣的東西呢?
  • 詩人檔案|娛道文化傳媒父親節徵文入選的女詩人圖集及簡介
    【詩人檔案】安琪,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詩刊》社「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現供職於作家網。出版有詩集《極地之境》《美學診所》《萬物奔騰》及隨筆集《女性主義者筆記》《人間書話》等。【詩人檔案】艾子,著名詩人。海南人,畢業於海南師範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南大學兼職教授。
  • 她是袁世凱的孫媳婦,中國的核彈女王,卻被諾獎虧待一生
    這個女人深入地下600米,用一次實驗敲定了這個定律的真實性,也把李楊二人推向了諾獎的領獎臺。「我愛的是我的事業,而不是諾獎,再說,諾貝爾先生又不是我老公,我愛他做什麼?我的老公叫袁家騮。」她是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講師、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女教授、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
  • 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2020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者稱其「劍走...
    格麗克詩集《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2016年由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引進。諾獎文學獎評審團主席Anders Olsson在宣布獎項時表示,作家本人得知這個消息都覺得十分驚訝。她以自傳性詩歌出名,目前已經出版有12本詩集,家庭生活、親密關係是她寫作的主題和重點,同時也著重創傷、欲望以及自然書寫,並以書寫孤獨、苦澀和寂寞的坦誠態度著稱,讀者遍及美國以及全球。
  •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格麗克被譽為「必讀的詩人」村上春樹陪跑14年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授予作家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獲獎原因:因為她充滿詩意的聲音,樸素的美使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米蘭·昆德拉、《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村上春樹紛紛陪跑。截止到目前,村上春樹已經陪跑了14年。
  • 【新芽文學】女詩人專輯
    《詩刊》社「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獨立或合作主編有《中間代詩全集》《北漂詩篇》《臥夫詩選》。出版有詩集《極地之境》《美學診所》《萬物奔騰》及隨筆集《女性主義者筆記》《人間書話》等。曾獲柔剛詩歌獎、《北京文學》重點優秀作品獎、《詩刊》社中國詩歌網「年度十佳詩人」、《文學港》儲吉旺文學獎等。現居北京,供職於作家網。
  • 德國詩人恩岑斯貝格獲「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他酷愛魯迅
    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都擁有傳奇的一生,但恩岑斯貝格卻為命運所選擇,就像他說的「我的祖先使我降生於德意志」,他的出生也是沒有選擇的。也許是與生具來的叛逆和不順從讓他去經歷去冒險去抗爭。他不相信那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他要親自去感受這個世界。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得
    是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美國桂冠詩人(2003-2004),曾獲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波林根獎等。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2020年10月8日,露易絲·格麗克獲得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我如何愛你》——女詩人用愛和生命寫下最美的十四行詩
    愛情無論你關不關心,他或她就在那裡,等著你用一生的時光去追隨。愛情之於人生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平淡中長相廝守,或熾熱中煙消雲散,或回眸中一生長嘆。著名女詩人麗莎白·白朗寧的人生和愛情獨樹一幟,善男信女不妨一讀:1806年伊莉莎白·白朗寧出生在英格蘭達勒姆的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家中,幼時喜讀書,好作詩。
  • 從演員到詩人到小說家,諾獎得主庫切將她的作品翻譯成英文
    她的作品首次被引進國內,很多讀者大概還對她的生平經歷、她的國家和語言還不了解。在過去的50年中,她以諷刺、頑固和富有同情的聲音豐富了南非荷蘭語文學;她寫過劇本,當過女演員,出版過詩集和小說,但直到1983年諾獎得主J.M.庫切將這本《去往猴麵包樹的旅程》翻譯成英語,才將其影響力擴大到國際。本文來自編輯阿健,她將會為大家介紹這位優秀的女性和這門特殊的語言。
  • 諾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代表詩作由世紀文景引進出版
    瑞典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uck)。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1943— ),美國桂冠詩人,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 2020年諾獎得主揭曉,她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
    在文化媒體、出版圈和文學愛好者連續幾天的猜想、八卦之後,諾貝爾文學獎姍姍來遲,結果賠率榜上的大熱選手阿特伍德、米蘭·昆德拉以及萬年長跑選手村上春樹都遺憾出局,一些言之鑿鑿花落亞非拉作家的斷言也落空,獲獎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美國女詩人露易斯·格麗克(Louise Glück)。
  • 多一個 臺灣女詩人「詩與歌」相遇碰撞出的音樂專輯
    >撐開窗戶把山坡上的百合花迎進屋來(到底幾枝百合花) 到底要翻過幾個山頭追到霧,追到秋天的柚子冬天的橘子 追到那個精算師問他到底怎樣才算是故鄉 2006年收於詩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新詩從生活切入,多探討女性成長的多元面貌;散文則探索生命哲理感,反映個人的生活態度。出版有《抽象的地圖》(1994年)、《骨皮肉》(1997年)、《黑暗溫泉》(1998年)、《她方》(2004年),以及論述、散文、兒童文學,創作入選海內、外選集數十種。
  • 今晚,一起來讀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77歲女詩人格麗克的詩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文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Louise Glück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起頒布,到今天已成為世界文壇影響力最大的獎項之一,每年諾獎頒獎前後,都會引起全球範圍的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