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抗非典犧牲的葉欣生前所在科室,這次怎麼應對疫情?請看

2020-11-24 金羊網

17年前抗非典犧牲的葉欣生前所在科室,這次怎麼應對疫情?請看

金羊網  作者:董柳  2020-02-06

這個春天,二沙島上行人稀少。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17年前在「非典」中犧牲的葉欣烈士半身雕像靜靜佇立在風中,凝視著眼...

文/圖 金羊網記者 董柳,通訊員李雪

這個春天,二沙島上行人稀少。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17年前在「非典」中犧牲的葉欣烈士半身雕像靜靜佇立在風中,凝視著眼前這個紛繁變化的世界和行色匆匆的路人。

17年前,「非典」肆虐廣東,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葉欣主動包攬「非典」病人的搶救、治療和護理工作,最終感染病毒不幸離世。17年後的今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葉欣生前所在的急診科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戰役,有的踏上了援助武漢的行程,有的堅守崗位時刻準備投身救治一線。

退掉往返車票,全部人員在崗

臘月二十八那天,李芳做了一個決定,把回山西老家的高鐵票退掉了。

「糾結了幾天,面對日益嚴峻的疫情,終於在最後期限之前,把帶兒子回家探親往返的高鐵票退了。」退票後,她如釋重負,在朋友圈上發了一段話:「2003年,我在SARS救治的第一線,17年後的今天,作為科室的管理者、葉欣護士長曾經的戰友,也必須和身邊的同事們在一起,在疫病到來之前,未雨綢繆,嚴防布控。」

李芳是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主任,在2003年的抗擊「非典」戰役中,她與葉欣是戰友,也因為在抗擊「非典」中的突出表現,她2003年入了黨。

本來,今年李芳買票特別順,早早買到了往返山西老家的高鐵票,大年三十回去、正月初三回來廣州——如果一切順利便是這樣。但就在她準備離開廣州回老家的前幾天,廣東出現了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

作為急診科醫生的她,敏銳地判斷出這種疾病「有可能是影響面很廣的傳染病,對社會的衝擊也比較大」,而急診又是防控重大傳染病的前沿陣地。

「一聽到有疫情,我知道沒辦法走,作為急診科主任肯定不能走,因為崗位需要、職業需要,就算領導不要求,也應該具備這個自覺性。」李芳告訴記者,後來事情的發展證實了她留下不走的正確性。

「我沒有走,這對科裡其他員工也起到帶頭作用,他們也就能意識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李芳所在的急診科共有40名醫護人員,其中8名黨員。「當時,我要求大家儘量都在崗,如果有特殊事情可以向我請假離開廣州。本來有的員工也已做好了回老家準備,但最終我們科室所有的醫護人員沒有一個離開,全部在崗。」

守好急診關口,確保兩個「零」

疫情發生後,24小時「在線」的急診科成為防控疫情的一道「關口」。

李芳說:「這個關口特別重要,一旦在關口上漏診了患者,後果很嚴重,所以我們力爭做到兩個『零』,一是零感染,包括醫護人員自身的零感染和病人零感染,因為醫護人員感染了會影響病人;二是零漏診,只要在我們二沙島分院急診科看過病的人,我們力爭做到把所有可疑的病人都篩選出來,不漏診。」截至目前,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共曬查出約10名疑似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者。

透過急診科辦公室窗戶,能清楚看到窗外的葉欣漢白玉半身雕像,雕像基座上,是「大醫精誠」四個字。

「辦公室通向雕像專門有扇窗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扇窗一直都是打開的,相當於葉欣護士長一直在跟我們一起工作,我們也相信她能聽得到我們的聲音。」李芳說,這個「傳統」自現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任急診科主任時就保留了下來,延續至今。

張忠德也是抗擊「非典」的英雄,是葉欣的戰友,也曾感染過「非典」。如今的他,又奮戰在武漢的抗擊疫情第一線。

工作在烈士生前所在的科室,急診科的同事們不甘人後。

1月26日,正月初二,廣東省中醫院發出廣東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報名通知,短短兩小時內,二沙島分院急診科就有12人報名。疫情發生後,李芳兩次報名參與一線救治工作,甚至專門給院長發了簡訊,但最終沒能如願。院裡綜合權衡後,派出武漢參與救治工作的均為男同志,其中二沙島分院急診科護士長凌傳仁被選中。

儘管如此,作為急診科主任,李芳時刻保持戰時狀態。以往的春節期間,她只需每隔兩到三天到科裡查一次房,就已達到醫院要求,而今年春節期間,自1月23日至今,她每天都會回到科裡,待上半天甚至一天的時間,一是檢查科室運作情況,看流程上有無漏洞,確保零感染、零漏診,二是差看科裡的病人情況,如有大的異動,及時處置。三是及時協調解決科室人員面臨的困難或問題。

「時刻準備著」,參與救治一線

「時刻準備著參與救治一線。」李芳告訴記者,經歷了『非典』,她的思想準備非常充分。

疫情來襲,讓人們再次想起了葉欣及其所承載的大醫精誠精神。在蘇教版的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孩子們通過學習課文《永遠的白衣天使》而永遠地記住了她。

上下班經過葉欣雕像前,作為曾經與葉欣共同奮戰在抗擊「非典」一線的戰友,李芳有著異於常人的心情。

「『非典』屬於突發事件,那時候我們在應對經驗上存在不足,葉欣護士長總是挺身而出,發出『這裡危險,讓我來吧』的聲音,她在跟疾病作鬥爭過程中也有很多感人的事跡,當時的我們已經深有體會了。面對這次疫情,回過頭來看葉欣,我覺得我們好像又重新上了一次戰場。再次面對這些看不見的敵人,我認為我們應該能比以前做得更好。」

「如果葉欣護士長現在健在的話,她跟我們一起繼續戰鬥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我們能夠更好地保護她。」說到葉欣時,李芳常常不自主地哽咽起來。

編輯:白茶

相關焦點

  • 這位香港醫生,17年前非典挺身而出,犧牲後全港哀悼.
    17年前非典時香港的一位醫生——「香港女兒」謝婉雯。一般這種情況,院裡會安排抽生死籤決定誰上(這次新型肺炎香港也是這樣的),但誰也沒想到她會主動請纓,向院裡申請從內科病房調往非典ICU病房,自願上前線。
  • 緬懷烈士葉欣 弘揚抗疫精神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承擔著接診非典患者的任務,葉欣正是這裡的急診科護士長。「這裡危險,讓我來吧!」這是葉欣在抗擊非典時留下的平凡卻感人的一句話。她像一臺永不疲倦的機器全速運轉著,從死神手中奪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然而,此時,非典病毒正在悄然入侵她的身體。「我好像發燒了。」3月4日午覺後,她跟身邊護士說。果真,39℃。此後,葉欣被隔離,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
  • 山西援鄂醫生父親:把17年前抗非典的行李箱傳給了女兒
    送女兒登上大巴的那一刻,王衛國想起了17年前母親坐著輪椅送別自己時的情景。2003年5月14日,他以長治唯一一批49人組成的救援醫療隊成員的身份,坐上汽車,前往疫情嚴重的太原。 17年過去,在非典前線的細節已經有些模糊,但當初隨身攜帶的行李箱,仍被王衛國完好保存至今。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葉欣:白衣戰士
    新華社廣州1月24日電(記者李雄鷹)17年前,「非典」來襲。在抗擊這場災難時,湧現出許多值得我們紀念的英烈,葉欣就是其中之一。葉欣,1956年出生於廣東徐聞一個醫學世家。1974年,葉欣被招進廣東省中醫院衛訓隊。
  • 葉欣是誰?
    在17年前,那個非典肆虐的危險時刻,這個柔弱的女子毫不猶豫衝鋒在前。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裡危險,讓我來!」被病人傳染之後,她要求自己護理自己,以便節約人手去照顧別人;她救活了許多病人,自己卻死在了戰場上。17年後,她的名字,依然是無數白衣戰士們衝鋒的號角!
  • 經歷過非典的青島姐妹花 17年後再戰疫情
    「非典我們都挺過來了,這次再戰一場!」青島姐妹花17年後再戰疫情「我參加過抗擊非典,有防控經驗,肯定能戰勝這次疫情!」 1月29日,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中醫醫院肺病門診,換下防護服,做過消毒處理,從發熱門診匆匆趕來的張紅說。
  • 2003年的非典疫情,影響非常大,最後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結束的?
    雖然最先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懶得去醫院,但是後來看自己情況太過嚴重了,真的害怕出什麼事情,於是他走到了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沒想到的是,在這裡,他被送進了隔離室。 「我壓根沒有想到,以前常常開玩笑說:『離我遠點啊,我非典了啊,其實壓根沒往心裡去,我怎麼可能得非典呢?』」
  • 莫莉:從「非典」看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其應對
    17年前,「非典」疫情持續時間長達8個月,對我國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如今回看「非典」過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預判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精準應對,可儘量減少疫情造成損失,早日度過疫後恢復期。
  • 17年前,中國人是怎樣戰勝非典的?
    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到隨後的專家組調查、火神山醫院投入使用……這一切都像極了17年前的那場非典。據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中發現的SARS相關病毒有87.1%的相似度。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員給出結論:新型冠狀病毒屬於SARS相關冠狀病毒。
  • 17年前嶽陽抗擊非典的回顧與借鑑
    如湖南省嶽陽市檔案館在疫情發生後迅速行動,市檔案館館長餘友安撰寫了7000多字的調研報告《17年前嶽陽抗擊「非典」回顧與啟示——對我市當前疫情防控的一點思考》,並報送市委、市政府,為全市疫情防控提供參謀服務,得到了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其後,中國檔案資訊網、福州市檔案局等官網相繼轉發轉載,在全國引起較好反響。
  •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張忠德分享援鄂抗疫故事
    2020年9月,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中,張忠德同時獲得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兩項國家級榮譽,他帶著兩枚意義重大的勳章來到節目現場,拉開分享的序幕。17年後再次逆行而上「因為我們經過2003年非典的生與死,知道這個傳染病的烈性和不可預測性,所以這次的遭遇戰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更大的生死考驗。」17年前,張忠德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不幸被感染,他把遺書放在了枕頭下,在ICU內與病魔苦鬥19天,最終才艱難挺過「生死關」。
  • 非典17年後,抗擊新冠疫情雕塑作品也將在廣州雕塑公園展出
    3月22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廣州市雕塑公園非典紀念碑舉辦廣州市第50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介紹如何用檔案、藝術、城市空間等綜合手段記錄「戰疫」大事件。 非典17年後,將抗擊新冠疫情的雕塑作品選址定在雕塑公園,對此有何構想?
  • 17年前母親戰非典,今天她也上「戰場」
    江蘇Women+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關注這些天,堅守在鎮江老城區防控一線的金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王泓,總是隨身攜帶著一隻特殊的防護包,這是17年前參加非典防疫的母親精心為她準備的。兩代人,同是護士,17年的歲月流轉,那份堅持、信念、和責任始終沒有變。王泓說,防護包是2月3日媽媽為她特別準備的生日禮物,裡面的東西都非常實用,醫用的帽子、口罩、一次性的手套、一次性的鞋套、自製的酒精噴壺……除了防護用品外,裡面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泓兒:守護生命、職責所在,注意防護好自己。媽媽囑"。
  • 面對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國電影是怎麼度過的?
    而也是從2003年後,電影行業採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放開市場,放寬政策,推動電影產業化改革,才讓中國電影迅速從非典的創傷中恢復。回首2003年,或許會對當下肺炎疫情影響下的電影產業提供一些借鑑。春節檔向來都是年度爆款的集結地,對於盤活電影市場和對於年度票房總量的貢獻不可估量,而隨著肺炎疫情的持續蔓延,緊接著春節檔的情人節檔期影片也悉數撤檔,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受疫情影響國內第一季度票房或將面臨「一片空白」的景象。而回顧17年前非典疫情爆發後,中國電影市場也幾乎遭遇了同樣的境況。
  • 葉欣:永遠的白衣戰士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葉欣,1956年出生於廣東徐聞一個醫學世家。1974年,葉欣被招進廣東省中醫院衛訓隊。1976年畢業時,因護理能力測試成績名列前茅,葉欣被留院工作。1983年,葉欣被提升為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急診科護士長。 急診科是廣東省中醫院最大的護理單位,下設120、補液室、抽血室、注射室、留觀室、治療室六個部門。葉欣在急診科一幹就是幾十年。
  •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 再戰抗「疫」前線的15天
    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 再戰抗「疫」前線的15天 2020-02-26 17:36:28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供圖   中新網南京2月26日電 題:從「非典」到「新冠」:時隔17年再戰抗「疫」前線的15天  作者 陳豔萍 徐珊珊  2003年,39歲的馮旰珠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奮鬥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時隔17年,56歲的他再次出徵湖北黃石,直面「新冠」。
  • 戰「疫」故事|北醫三院抗疫「90後」:從「非典」時的小學生,成長為...
    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波及全國,4萬多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迅速集結,馳援湖北,一群年輕的身影格外耀眼,他們就是人們常說的「90後」。他們是父母眼中還未長大的孩子,也是抗「疫」戰場上的戰士,勇敢挑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
  • 廣州市政府新聞辦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第五十場)
    在這樣一個偉大時代如何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傳播我們城市大愛、城市文明,如何通過媒體的傳播來記錄抗疫整個光輝歷程,值得我們共同關注今天新聞通氣會在廣州雕塑公園舉行,我們看這個方向的那個雕塑,這是2003年的非典記憶,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和世界醫務界最具標誌性的人物鍾南山院士的雕像。反映了城市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的時候,城市是如何在國家和省的統一領導下,共同打贏一次又一次的戰「疫」。
  • 那些跟2003年「非典」有關的電影
    2003年的那場「非典」疫情已經過去17年了,一場武漢新冠狀病毒肺炎又捲土重來,愈演愈烈。武漢封城,確診和疑似病例與日俱增,原定春節檔上映的7部電影集體撤檔。這個春節,每個人都該選擇留在家中,減少出行,更要儘量避免到人群集中的公眾場所。留在家中,可能很多人的娛樂項目就是玩玩手機,看看春晚,追個電視劇,或者看網絡平臺上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