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周大發:隱姓埋名一輩子,身份曝光僅4天就辭世

2020-08-28 今荊有味

文/李光榮

8月21日上映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將83年前「八百壯士」孤軍禦敵,死守四行倉庫的英雄史詩再度搬上大熒幕。

電影《八佰》公映版海報

在「八百壯士」倖存者中,有一個人,「隱姓埋名」,在南京默默無聞地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用他最後的記憶還原了那段交織著勇氣和血淚的歷史。而當新聞媒體將被「冷落」了72年的他身份曝光、被確認為大陸尚存的第4位「八百壯士」僅4天,96歲高齡的他就匆匆趕去「歸隊」,與他的戰友們在另外一個世界重逢……

這位親歷過民族抗戰血與火洗禮、曾用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老兵,就是湖北省監利市汪橋鎮人周大發。

到上海參加國民革命軍改名周大發

江蘇省南京鼓樓醫院,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在醫院檔案室裡,解開布滿灰塵的繩索,一份編號為「045」的檔案上,出現了「周大發」三個字。檔案袋上使用的是繁體字,印著「幹部檔案」字樣,封面上有用鋼筆寫的「工人」字樣,表明了其主人的職業身份。檔案中,有十多份相關材料,發黃的紙張,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透漏出驚天的秘密。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周大發很少在外人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實經歷,周邊的朋友也只知道「他曾經參加過國民黨」,但更詳細的情況卻是無人知曉。但對自己工作的單位,周大發完全敞開了心扉,向組織詳細講述了自己充滿傳奇的前半生歷史。

在周大發的履歷表右上方,貼著一張黑白半身照片,與發黃的檔案紙形成鮮明的對比。照片上的他,表情嚴肅,眼神堅毅。從檔案資料上可以看出,周大發原名周列東,籍貫是湖北省監利縣汪家橋,出生日期是1914年6月27日。

周大發的檔案照片

周大發,在家裡排行老二,祖輩都是篾匠。由於家境貧窮,他12歲開始幫人家放牛、學做竹手工。在洪湖蘇區發生了幾十年未有的大水災時,他逃荒外出,到赤壁幫人做竹箱、給地主種田。

1936年,只有小學5年級文化程度的周大發,通過老鄉餘澤民介紹,在赤壁新店參加了當地的「保安師」,也就是國民黨時期地方保安部隊。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大發隨同保安師赴上海,被補充到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當初周大發進保安師時,由於是頂別人的缺參加,一直用的名字是郭滇初,到了上海88師後,他才正式改用了周大發的名字,這個名字也一直伴隨他終身。

四行倉庫保衛戰時周大發是班長

周大發到國民革命軍第88師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日本人攻打上海,周大發所在的524團奉命保衛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也稱「四行孤軍」)與日軍浴血奮戰四晝夜,後來撤退到如今上海膠州路一帶的英租界,被英國軍隊關在了膠州路附近的一個拘留所裡。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英軍才將周大發等300餘人交給日方。日本軍隊先是將周大發等人關押在上海,後被轉到了南京關押,兩年後才被釋放。

周大發在1999年5月1日所寫自述中這樣說:「抗日,我參加保安師,到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隊)撤退,(我所在的團)死守四行倉庫,由英美法三(方)調解,當時南京政府下令撤出四行倉庫,(我)被英軍拘留上海膠州路。1937年—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由英軍把我們四行倉庫人員交給日軍,(我們被)押送南京老虎橋關押。1943年10月12日,我被日軍釋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當時)日本還沒有投降。日本投降後,我到鼓樓醫院工作,1980年退休。」這段文字直白而簡單,看不到槍林彈雨,然而那段硝煙歲月恍如昨天。

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

在周大發的一份檔案中,簡歷中有「1937.7—1937.8.9,在上海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二連步科任下士班長」的記載,說明四行倉庫保衛戰時,周大發是班長。

在周大發的日記裡,夾有一張剪報,是從1988年4月4日的報紙上剪下來的。在這篇名為《上海名人墓園小記》文章中,周大發用紅筆畫下了這樣一段話:「率先進入墓區的是抗日名將謝晉元,這位名將原葬膠州路墓地。」謝晉元就是周大發曾經的團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帶領壯士們孤軍抗日。當時距四行倉庫保衛戰已經51年,但是周大發始終惦記著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惦記著這場戰鬥的指揮者。歲月流逝,他的心卻始終和他們在一起。

參觀者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裡觀看謝晉元的雕像

1990年,周大發的女兒周潔在上海工作。為了看望女兒,年逾古稀的周大發趕到了上海。他特地把女兒帶到了四行倉庫遺址,一向沉默的他變得很激動,手舞足蹈地向女兒描述了他曾經歷的慘烈戰爭。

「那個時候,我們在這裡和日本人打仗,打得很厲害,拼命啊!」周潔回憶,她還記得父親說過,「謝團長一鼓舞,我們都很玩命。」周大發圍著並不大的四行倉庫轉了一圈又一圈,「那時候,我是步槍手,可班裡的機槍手倒下了,我就升任了機槍手,打了好幾天。」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這一次,是周大發時隔53年重返曾經戰鬥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次。他在四行倉庫足足逗留了一個下午,久久不肯離去。

退伍證明證實「八百壯士」身份

在南京鼓樓醫院周大發檔案裡,還保存著他主動遞交的幾份證明材料,都是保衛四行倉庫時當時報紙刊登的事跡報導。其中有一份報紙,標題是《忠貞照汗青,勝利莫忘四行孤軍,孤軍同志,潔身自好,頭可斷,決不做違犯法紀的事情》,這足以說明在當時,社會各界已經對這支孤軍奮戰的部隊給予了很高評價。

檔案裡還有一份發黃的退伍證書,全稱是「四行孤軍特準退伍證明書」。這是迄今發現的證明周大發為當年「八百壯士」身份的最有力證據。和這份退伍證在一起的還有一些剪報,都是媒體關於88師的報導,是周大發從當時的報紙上剪下留存的。

周大發四行孤軍退伍證明書

關於這張退伍證書,周大發當年在給相關部門寫的材料中也有說明:「1946年夏天,請假到上海吳淞路466號孤軍辦事處領證」。領取這個證書時,同時還領到了200多元的「偽幣」,這筆錢在當時價值「六七擔大米」。

1943年11月被釋放後,周大發來到位於南京鼓樓大方巷口的一家日本合作社裡打雜。1946年7月,經朋友推薦,他來到鼓樓醫院工作。在這裡,周大發先後從事過炊事員和大內科勤雜工兩個工種。他沒有想到這一做,幾乎就是一輩子。一直到1975年11月,他才辦理了退休手續。

由於周大發很少提及自己的過去,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八百壯士」之一。

義工發現身份曝光老人四天後辭世

周大發真正為人所知,需要感謝一個人——義工小陳,是她首先發現了南京的「八百壯士」。小陳網名「我愛七」,她開始只對這位只有小學文化卻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個日語單詞的「周爺爺」很好奇。他偶爾也會聊到1937年的上海,說起謝晉元的名字,小陳並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迎接抗日將士遺骸回國」活動的報導後才反應過來:也許她照顧了兩年多的周爺爺就是「八百壯士」的倖存者。於是,她就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打了電話。

發現周大發身份的養老院義工小陳與周大發老人

2009年3月27日,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副館長沈健中會同上海媒體來到南京與周大發會面,雖然當時老人身體不是太好,但是誰也沒想到,3月31日,老人就安然辭世,遺體在南京火化,安葬於南京南象山公墓。老人在生前日記中,牽掛著他的團附他的團,如今他「歸隊」,終於可以與戰友們重逢了。

兒子周世榮拜祭亡父

據周大發的一位親友透露,曾有人建議在老爺子墓碑上刻上「八百壯士」的「名號」,但周家後人認為老爺子一生低調,不喜張揚,故墓碑還是按普通碑文刻制。

周大發及其家人雖然不計較榮譽,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孤軍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成為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從四行倉庫抗戰紀念牆遺留的400多處彈洞彈痕中,可以深度感知中國人民英勇抗戰之頑強。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講話中,高度讚譽:「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

相關焦點

  • 八百壯士的結局:曾有揭不開鍋的日子,去世,靈堂播放大刀進行曲
    日本戰敗後,八百壯士獲得自由,其後,他們返回上海,來到了謝晉元的墓前。只是此時他們只剩下100餘人了。這中間還包括36名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壯士,他們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於1946年3月回到上海。隨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住在了吳淞路466號一幢小三層樓房裡,工作生活都沒有著落。
  • 最後一位「八百壯士」,隱姓埋名68年!生前期盼《八佰》上映
    他是最後一位「八百壯士」,隱姓埋名68年!這名壯士,正是現實中最後一位「八百壯士」!,原來他竟是「八百壯士」,而且還是最後一位壯士。,但還是期盼能夠看到《八佰》的上映。就這樣,現實中最後一位「八百壯士」,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 七位影帝集結《八佰》!還原八百壯士浴血抗戰日軍,4天4夜!
    上圖為《八佰》中展示硝煙裡的四行倉庫;下圖為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戰至10月30日,謝晉元部接到撤退命令,次日夜,他們衝出重圍,退入租界,卻被租界方繳械,困守「孤軍營」達4年。1941年12月,日軍突入租界,將手無寸鐵的「八百壯士」餘部300餘人俘獲押走,分散關押到國內及南洋島國,強迫他們做苦力,肆意虐待。直至日本投降,一些壯士才回歸故裡,但大多數選擇隱姓埋名。
  • 83年前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壯士」主要人物的結局
    由於當時中國軍隊對外宣稱防守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團,且謝晉元中校要求所有人對外宣稱在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一個團共有800人,連日軍第三師團的師團長都堅信中國軍隊有一個團不少於600人,所以就有了「八百壯士」這麼一說。
  • 對比《八百壯士》,《八佰》淡化謝晉元、楊惠敏,故事性更弱了
    《八佰》的票房火爆程度超乎了想像,對於影院復工後的大盤提振作用無疑是明顯的。上映4天斬獲超9億票房,不到5天的時間即將突破10億大關,在當前的大環境之下,無疑是驚豔的。當然對於《八佰》的故事大眾是陌生的,在影片的開頭也寫道,該片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所以《八佰》對於普通人,普及這一真實歷史事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 「八百壯士」與孫元良
    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在謝晉元的指揮下鎮守上海四行倉庫,與日軍孤軍奮戰4晝夜。他電文回復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上將,指出若把全軍88師留守上海造成犧牲並無意義,向顧祝同爭取到僅留下一團死守的命令,孫元良將「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親手交給國軍524團團附謝晉元。
  • 八百壯士的傳說與史實
    命令下達後,孫師長在執行時打了折扣,沒能按命令要求派兵一團,而是僅派524團的一個營,即該團第一營擔負此項任務。八百壯士就是這麼留下來的。八百壯士26日夜或27日晨進入四行倉庫,30日夜或31日晨撤離進入租界,總共四天時間。在這期間,在這之後,淞滬戰鬥仍在激烈進行中。遠的不說,就說與四行倉庫近在咫尺的蘇州河攻防作戰,就一直打到11月4日,才以日軍的戰勝而結束。如果再說到整個上海,戰鬥更是進行到11月11日方告結束。所謂淪陷,只是閘北區淪陷了,只是在閘北區,八百壯士才是最後的孤軍。
  • 八百壯士孤軍激戰真實歷史影像 四行倉庫內部情況首次曝光
    八百壯士孤軍激戰真實歷史影像 四行倉庫內部情況首次曝光 原標題:八百壯士孤軍激戰真實歷史影像 四行倉庫內部情況首次曝光
  • 《八佰》沒有展現的結局:4天血戰後,那些倖存者後來怎樣了?
    電影《八佰》將這為時4天的戰役全景式地呈現出來。戰鬥的慘烈程度、人物的悲壯命運,讓人百感交集,內心五味雜陳,甚至淚灑衣襟。1946年,名揚天下的「八百壯士」才從各地回到上海,總計100餘人。他們請回老團長的遺孀,在老團長的陵墓四周搭起棚子住了下來。
  • 《八佰》口碑兩極分化,《八百壯士》帶你回顧真實歷史
    電影《八佰》遲到400餘天,終於在8月14日進行了點映,與之前眾位業內人士預料不同的是,《八佰》的口碑在上映不到一周便兩極分化,票房更是遲遲無法破億。雖然商業表現方面不盡如人意,但是影片所講述的這段史實,卻值得我們再次回顧。《八百壯士》一書則詳盡地記載了這段歷史。
  • 讀書 | 「八百壯士」 謝晉元
    日軍一邊武力攻打,一邊請公共租界工商部總董費信惇將中國軍隊趕出倉庫,遭到謝晉元的堅決拒絕,但在堅守了四天之後,蔣介石讓謝晉元撤入英租界,至此謝晉元的部隊已殺死日軍兩百多人,自己傷亡了二十七人。1937年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立刻發動進攻,受到「八百壯士」的猛烈阻擊。
  • 「八百壯士」背後的故事
    《八佰》聚焦於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了四天四夜。現在很多人說,「八百壯士」最後太悲慘,實際上他們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犧牲個人,他們忍辱負重,最後也鼓舞了民族精神。
  • 電影《八佰》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多為通城男兒
    這部以抗戰時期淞滬會戰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真實故事編劇的電影,因「八百壯士」中大多為通城男兒,一下子點燃了當地人觀影熱情,當天,通城狀元國際影城的3場點映影票全部售罄。 8月17日19時45分,通城狀元國際影城一號廳,《八佰》在通城的第一場點映開始放映。
  • 電影《八佰》中「八百壯士」後來怎麼樣了?
    《八佰》這部電影講述的是淞滬會戰,在四行倉庫堅守了四天四夜的英勇將士們的故事,當時堅守在此的是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五二四團,實際兵力420人。到了租界區,英軍還把這些勇士的武器給收繳了,然後又違背了當時讓八百壯士返回部隊的諾言,把他們圈禁在一個稱之為「孤軍營」的地方,生活條件非常惡劣,還受到白俄士兵的欺壓。 從此,「八百壯士」失自由,再次淪為孤軍。他們被關在鐵絲網內,不能出大門一步, 上海淪陷後,形勢越來越惡化,日偽方面多次想要勸降謝晉元,都被他罵了出去。
  • 電影《八佰》與其背後真實的「八百壯士」
    但這樣做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八百壯士的性命,他們需要死守住四行倉庫,一直到九國公約會議召開。所以我特別忍受不了某些人的言論,說八百壯士就是演一齣戲,最後也成功撤退,沒有生命危險,歌頌他們就是美化國民黨。請問當你作為八百壯士的一員被留在四行倉庫時,你會覺得自己在演戲、沒有生命危險,還是必死無疑,能殺一個是一個?
  • 《八佰》背後的戰爭真相:八百壯士 四行孤軍
    文|圖南自從最近,電影《八佰》在各大影院熱映。該片講述了「八百壯士」——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這個故事取材於淞滬會戰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許多人看過電影後,都被「八百壯士」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所折服,進而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產生了興趣,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 「八百壯士」精神,與時代同行!電影《八佰》熱映,四行倉庫火了→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毛澤東同志為其題詞:「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八百壯士」聞名天下。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在四行倉庫駐紮的「八百壯士」眾志成城,英勇抵抗日軍進攻。
  • 一個關於「八百壯士」的真實故事
    或許因為我是一名紀錄片導演,我拍攝的影片又正好和「八百壯士」有關。電影情節與歷史真實的偏差,以及片中部分虛構情節,令人出戲。用一句玩笑話來形容,那就是 「我知道得太多了」。在我看來,四行倉庫保衛戰絕不僅僅是一場豪情四溢的悲壯戰鬥,「八百壯士」是那段壓抑的歷史中,苦難中國人民的縮影。「八百壯士」和謝晉元將軍並沒有全部犧牲在對敵的戰場上。在那四天的高光時刻之後,伴隨他們的是長久的磨難和無聲無息的湮滅,他們中的許多人,不要說是一張照片,就連一個真實的姓名、一個最終的埋骨所在都不為人知。
  • 最後一位「八百壯士」在重慶去世,生前熱盼《八佰》上映,影片中展現他受傷過程
    8月22日下午,一場特殊的《八佰》觀影活動在渝北區恆大中渝廣場CGV影院舉行,去參加的大多是關愛重慶抗戰老兵志願者和八位抗戰老兵的家屬,而他們懷念的是2010年在重慶去世的最後一位「八百壯士」楊養正老人,在影片放映結束之時,《八佰》的累計票房正式突破了5億元。
  • 「八百壯士」的最後歸宿
    電影《八佰》在全國公映後,好評如潮。一位朋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說:「遲到了一年的《八佰》,看了叫人淚流不止。蘇州河南岸燈紅酒綠,歌舞昇平;北岸炮火連天,滿目瘡痍……很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希望人類永遠都不會有戰爭。」 幾乎所有的戰爭題材影片都是反戰的,《八佰》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