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榮
8月21日上映的國產戰爭大片《八佰》,將83年前「八百壯士」孤軍禦敵,死守四行倉庫的英雄史詩再度搬上大熒幕。
電影《八佰》公映版海報
在「八百壯士」倖存者中,有一個人,「隱姓埋名」,在南京默默無聞地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用他最後的記憶還原了那段交織著勇氣和血淚的歷史。而當新聞媒體將被「冷落」了72年的他身份曝光、被確認為大陸尚存的第4位「八百壯士」僅4天,96歲高齡的他就匆匆趕去「歸隊」,與他的戰友們在另外一個世界重逢……
這位親歷過民族抗戰血與火洗禮、曾用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老兵,就是湖北省監利市汪橋鎮人周大發。
江蘇省南京鼓樓醫院,坐落於鍾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古都。在醫院檔案室裡,解開布滿灰塵的繩索,一份編號為「045」的檔案上,出現了「周大發」三個字。檔案袋上使用的是繁體字,印著「幹部檔案」字樣,封面上有用鋼筆寫的「工人」字樣,表明了其主人的職業身份。檔案中,有十多份相關材料,發黃的紙張,訴說著歷史的滄桑,透漏出驚天的秘密。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周大發很少在外人面前透露自己的真實經歷,周邊的朋友也只知道「他曾經參加過國民黨」,但更詳細的情況卻是無人知曉。但對自己工作的單位,周大發完全敞開了心扉,向組織詳細講述了自己充滿傳奇的前半生歷史。
在周大發的履歷表右上方,貼著一張黑白半身照片,與發黃的檔案紙形成鮮明的對比。照片上的他,表情嚴肅,眼神堅毅。從檔案資料上可以看出,周大發原名周列東,籍貫是湖北省監利縣汪家橋,出生日期是1914年6月27日。
周大發的檔案照片
周大發,在家裡排行老二,祖輩都是篾匠。由於家境貧窮,他12歲開始幫人家放牛、學做竹手工。在洪湖蘇區發生了幾十年未有的大水災時,他逃荒外出,到赤壁幫人做竹箱、給地主種田。
1936年,只有小學5年級文化程度的周大發,通過老鄉餘澤民介紹,在赤壁新店參加了當地的「保安師」,也就是國民黨時期地方保安部隊。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大發隨同保安師赴上海,被補充到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當初周大發進保安師時,由於是頂別人的缺參加,一直用的名字是郭滇初,到了上海88師後,他才正式改用了周大發的名字,這個名字也一直伴隨他終身。
周大發到國民革命軍第88師不久,八一三事變爆發,日本人攻打上海,周大發所在的524團奉命保衛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也稱「四行孤軍」)與日軍浴血奮戰四晝夜,後來撤退到如今上海膠州路一帶的英租界,被英國軍隊關在了膠州路附近的一個拘留所裡。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英軍才將周大發等300餘人交給日方。日本軍隊先是將周大發等人關押在上海,後被轉到了南京關押,兩年後才被釋放。
周大發在1999年5月1日所寫自述中這樣說:「抗日,我參加保安師,到上海抗日,上海(大部隊)撤退,(我所在的團)死守四行倉庫,由英美法三(方)調解,當時南京政府下令撤出四行倉庫,(我)被英軍拘留上海膠州路。1937年—1941年,日本接管租界,由英軍把我們四行倉庫人員交給日軍,(我們被)押送南京老虎橋關押。1943年10月12日,我被日軍釋放,到日本合作社做工,(當時)日本還沒有投降。日本投降後,我到鼓樓醫院工作,1980年退休。」這段文字直白而簡單,看不到槍林彈雨,然而那段硝煙歲月恍如昨天。
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
在周大發的一份檔案中,簡歷中有「1937.7—1937.8.9,在上海八十八師五二四團一營二連步科任下士班長」的記載,說明四行倉庫保衛戰時,周大發是班長。
在周大發的日記裡,夾有一張剪報,是從1988年4月4日的報紙上剪下來的。在這篇名為《上海名人墓園小記》文章中,周大發用紅筆畫下了這樣一段話:「率先進入墓區的是抗日名將謝晉元,這位名將原葬膠州路墓地。」謝晉元就是周大發曾經的團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謝晉元帶領壯士們孤軍抗日。當時距四行倉庫保衛戰已經51年,但是周大發始終惦記著自己並肩作戰的戰友,惦記著這場戰鬥的指揮者。歲月流逝,他的心卻始終和他們在一起。
參觀者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裡觀看謝晉元的雕像
1990年,周大發的女兒周潔在上海工作。為了看望女兒,年逾古稀的周大發趕到了上海。他特地把女兒帶到了四行倉庫遺址,一向沉默的他變得很激動,手舞足蹈地向女兒描述了他曾經歷的慘烈戰爭。
「那個時候,我們在這裡和日本人打仗,打得很厲害,拼命啊!」周潔回憶,她還記得父親說過,「謝團長一鼓舞,我們都很玩命。」周大發圍著並不大的四行倉庫轉了一圈又一圈,「那時候,我是步槍手,可班裡的機槍手倒下了,我就升任了機槍手,打了好幾天。」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
這一次,是周大發時隔53年重返曾經戰鬥的地方,也是最後一次。他在四行倉庫足足逗留了一個下午,久久不肯離去。
在南京鼓樓醫院周大發檔案裡,還保存著他主動遞交的幾份證明材料,都是保衛四行倉庫時當時報紙刊登的事跡報導。其中有一份報紙,標題是《忠貞照汗青,勝利莫忘四行孤軍,孤軍同志,潔身自好,頭可斷,決不做違犯法紀的事情》,這足以說明在當時,社會各界已經對這支孤軍奮戰的部隊給予了很高評價。
檔案裡還有一份發黃的退伍證書,全稱是「四行孤軍特準退伍證明書」。這是迄今發現的證明周大發為當年「八百壯士」身份的最有力證據。和這份退伍證在一起的還有一些剪報,都是媒體關於88師的報導,是周大發從當時的報紙上剪下留存的。
周大發四行孤軍退伍證明書
關於這張退伍證書,周大發當年在給相關部門寫的材料中也有說明:「1946年夏天,請假到上海吳淞路466號孤軍辦事處領證」。領取這個證書時,同時還領到了200多元的「偽幣」,這筆錢在當時價值「六七擔大米」。
1943年11月被釋放後,周大發來到位於南京鼓樓大方巷口的一家日本合作社裡打雜。1946年7月,經朋友推薦,他來到鼓樓醫院工作。在這裡,周大發先後從事過炊事員和大內科勤雜工兩個工種。他沒有想到這一做,幾乎就是一輩子。一直到1975年11月,他才辦理了退休手續。
由於周大發很少提及自己的過去,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竟然是「八百壯士」之一。
周大發真正為人所知,需要感謝一個人——義工小陳,是她首先發現了南京的「八百壯士」。小陳網名「我愛七」,她開始只對這位只有小學文化卻時不時地冒出一兩個日語單詞的「周爺爺」很好奇。他偶爾也會聊到1937年的上海,說起謝晉元的名字,小陳並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她看到「迎接抗日將士遺骸回國」活動的報導後才反應過來:也許她照顧了兩年多的周爺爺就是「八百壯士」的倖存者。於是,她就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打了電話。
發現周大發身份的養老院義工小陳與周大發老人
2009年3月27日,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副館長沈健中會同上海媒體來到南京與周大發會面,雖然當時老人身體不是太好,但是誰也沒想到,3月31日,老人就安然辭世,遺體在南京火化,安葬於南京南象山公墓。老人在生前日記中,牽掛著他的團附他的團,如今他「歸隊」,終於可以與戰友們重逢了。
兒子周世榮拜祭亡父
據周大發的一位親友透露,曾有人建議在老爺子墓碑上刻上「八百壯士」的「名號」,但周家後人認為老爺子一生低調,不喜張揚,故墓碑還是按普通碑文刻制。
周大發及其家人雖然不計較榮譽,但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抗日戰爭淞滬會戰中,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孤軍抗擊侵略者的鬥爭成為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從四行倉庫抗戰紀念牆遺留的400多處彈洞彈痕中,可以深度感知中國人民英勇抗戰之頑強。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講話中,高度讚譽:「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