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解放日報原創稿件,如需轉載請在文首註明出處。
日前,在北京首都圖書館舉行的臺灣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新書《樹,不在了》發布會現場,陳文茜和前來助陣的央視名嘴白巖松面對現場主持人的提問,妙語連珠,暢談全球經濟、年輕人的成長等話題。經授權,精編對話內容,以饗讀者。
臺灣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
我們都是全球化經濟分工的一部分
主持人:《樹,不在了》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的書。就陳老師您最直觀的感受,當下臺灣和大陸的年輕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陳文茜:有時候憤怒是一樣的,但是大家找出來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拿來遷怒、洩憤的稻草人是不一樣的。
臺灣地區經濟真正開始發展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臺灣是日本的衛星工廠,經濟逐漸步入快車道。到了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股市和房地產出現泡沫,經濟停滯,大量的產業外移。正如我在書裡寫的,當時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享有的繁華是永遠的,並不知道這個禮物也會被瓜分到別的地方。
而大陸的經濟其實是很年輕的。作為一個年輕而有活力的經濟體,它在全球經濟中快速崛起,「Made in China」成為很多人在21世紀初期對大陸最重要的記憶。所以,現在也許會有不少人覺得這個禮物不會離開。
但是,我不得不說,這個禮物總有一天會離開。現在有一個新的名稱叫「新常態」,確實要適應「新常態」。我們都是全球化經濟分工的一部分,我們各自承接了全球不同經濟中一個階段的角色。
有的臺灣人認為我今天會這麼倒黴,是因為我的工作被大陸人搶走了。我就告訴他們,如果這樣講,上世紀70年代我們臺灣人的工作,就是我們從美國黑人手上「搶來」的。因為上世紀60年代美國黑人開始罷工,導致很多企業遷址亞洲,所以「亞洲四小龍」崛起了。因此,如果臺灣人覺得大陸人「偷走」了他們的工作,美國的黑人則可以認為臺灣人的工作是從他們那裡「偷走」的。這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我們只是各自被分配到的一個時代的角色而已。
年輕人也要買房,說明我們的觀念出了問題
主持人:聊一個現實的問題,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比如說我從1997年畢業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還買不起房子。請問兩位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陳文茜:要做一個聰明人,傻瓜才現在買房子。全球很多地方的人都在罵高房價,因為解決金融海嘯的唯一方法就是降息,接近零利率,逼你把錢投到別的地方去。這就造成錢往房地產跑、往股市跑,而且中國人特別相信安居樂業,因此房價越來越高,臺灣地區的房價更是高得離譜。但是我給年輕人保證說,如果你是沒有什麼錢的人,你不是投機客,就不要輕易買房子。因為只要有升息的那一天,利率如果升回來5%到6%,你的貸款利息那麼高,房價就會下來,就會大幅度得到修正。
你們有青春,不像老得快離世的人,非有一個房子不可,所以,你就乖乖地租房子,等房價跌下來那一天才去買房子。你看中國這幾年經濟發展這麼快,房價當然會變貴,但是房價一定會下跌,多出來的房子怎麼辦?只好出租。我之前一直拒絕置產,不買房子,我是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房價大幅度下跌的時候才買房子,我買房子那一年45歲。
白巖松:在全世界的國家中,有幾個會說年輕人28歲就應該買房子?可能只有大陸的年輕人會有這個要求。曾經有個統計,大陸人買第一套房子的年齡是27歲到29歲之間。這太神奇了!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的年輕人都做不到,只有大陸人做到了,而且不做到的話,還會罵這個時代有問題。
我在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一對外地年輕夫婦,是北漂一族,結婚的時候在北京買了一套很大的房子,代價是他們兩個在農村的父母都把家裡的大房子賣掉,換了一個小房子。我只能說,是我們的觀念出了問題。
不管你多憤怒、多質疑,你都應該把自己變成一個公民
主持人: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80後、90後比父輩們在某些方面要面臨更多挑戰,比如我們面臨的環境汙染嚴重,工作壓力也大,所以有時我們會有一種憤怒的情緒。這種憤怒應該如何釋放呢?
陳文茜:當你覺得憤怒的時候,最好三思而後行。我對臺北的高房價,也是很憤怒的,但你不僅僅要憤怒,最好還要思考這個憤怒的原因在哪裡,它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當青年人把憤怒當作思考的起點,而不僅僅止步於憤怒時,憤怒是好的。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實踐行動者,跟一個暴民的差別。你是社會的改革者,還是社會的暴民,差別就在於你是否深思熟慮地知道你的行動會把這個社會帶到更好的方向。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因為我了解年輕人的痛苦,也知道時代的憤怒。可是中國歷史中,我們嘗過很多的苦,我們做過很多因為憤怒而產生的愚蠢的行為,這些行為都會使社會受傷。
我常常對年輕人說,除了一戰、二戰時期,可能歷史上很少有像你們今天所處的年代,年輕人需要這麼認真地學習政治經濟學。你們以為只要學MBA就好了?這是錯誤的。你們必須要了解這個時代的問題,了解這個時代全球的政治、全球的經濟,它們在不斷地改變,它們的秩序在不斷地被設定。我今天跟幾位朋友在談亞投行這件事,美國人關心得不得了,可是我發現在這裡有些年輕人並不關心這件事,也並不知道這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事實上,只有當你關心和了解這些事情以後,你才會知道問題是怎麼來的、你該怎麼面對,由此你提出的方案才會有助於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白巖松:我覺得可以把憤怒換成另一個詞——叛逆。有一句話說得好:「年輕的時候不叛逆,是身體有病。歲數大了還叛逆,是腦子有病。」現在經常會看到很多憤怒的中年人和安靜的年輕人,這說明我們的身體和精神都病了。年輕的時候叛逆、質疑,很正常。我們年輕的時候剛好趕上上世紀80年代,我們憤怒、質疑,但是一點不影響我們學習別的東西,去接近我們該接近的東西,去建設我們的家園。
文茜這本書的名字叫《樹,不在了》,書名看似是一個結束,而這本書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樹不在了怎麼辦?這裡面有好幾層含義。2008年開始,原來的金融秩序被打破了,需要重建。我還可以理解為,過去的大樹不見了,我們需要自己成長。但不管你多憤怒、多質疑,你都應該把自己變成一個公民。當這個社會人人都變成公民的時候,這個社會差不到哪兒去,因為公民不僅意味著權利,還意味著義務。
沒有一樣財富比青春更好,它像一張空白的紙,你填什麼都可以
主持人:現在有的年輕人願意去追求夢想,但是追求夢想可能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離鄉背井、不能陪伴父母。如果向現實妥協的話,則可能會找一份所謂的穩定的工作,過上讓父母安心的理想生活。面對現實與追求夢想,年輕人應該怎樣去平衡?
陳文茜:我覺得年輕人不應該那麼現實,因為你們有追求夢想的資本。你們現在不需要陪父母,你們的父母跟我年齡差不多,我們不需要你們陪,你們出去以後只要回來看看我們就可以了。等到你們的父母老了,他們真的需要你們照顧的時候,你們再考慮這個問題也不遲。
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原來有一個夢想,我想到法國普羅旺斯去學習那裡的文化,我從來沒有想過圓這個夢會很困難。可是,就在40多歲的時候,我生了一場很嚴重的病,當時亞洲沒有技術治好這個病,我只能去美國開刀、治病。我在紐約待了8年,這幾年仍然不斷在醫院裡進進出出,所以我真的不太可能再去普羅旺斯生活了。換句話說,你的身體、你的健康、你的青春就是你最大的財富,你可以隨時隨地去任何地方追求自己的夢想。
我年輕的時候經常一個月換一個工作,不是為了跳槽,而是為了各種不同的理由。這些理由讓我不斷地換工作,不斷嘗試新的角色,享受不同工作帶來的樂趣。我是臺灣最大的報紙《中國時報》副刊的主編,之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我在大學念法律專業,高中時候學作曲。因為青春歲月是我的財富,所以我可以學習很多東西。等它們積累到一定階段,這些東西就變成了我的「資產」。
沒有一樣財富比青春更好,它像一張空白的紙,你填什麼都可以。我現在這張紙都填滿了,而且是皺皺的,我必須跟我的健康妥協,而你們離這一切還差得很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