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霍金離世兩周年。
一大早郝姐姐的兩個朋友又槓上了。起因是一個男生說:
霍金確診漸凍症後還敢要三個孩子,真勇敢!
女生就不樂意了,女生說:
這不是他妻子勇敢嗎?!
對這位天才留意不多,其夫人聞所未聞,去搜了搜資料。看到這張結婚照我是震動的。
照片上的男青年拄著一根棍,神情愉快灑脫,女青年也是快樂的,倒是有些拘謹。
她知道啊!從決定與他結婚,她就知道,這個人得了絕症。
「為家庭付出一切養大三個孩子以後卻被離婚!」,是不是很聳人聽聞。又或者,要是說「男人啊,輪椅上縮成一團說不出話都攔不住他拋棄髮妻移情別戀。」,「外語博士賢妻良母還不是不如護工!」還有「不要跟天才談道德,科學家有多少渣男」是不是也夠扯一壺?
我把能找到的一些事實,按照時間順序列下來。你慢慢看,順著時間的河流,體會一下每一步的抉擇。這是什麼樣的人生!
故事的時間線
1963年,霍金21歲,劍橋大學研究生。聰明嘚瑟,愛喝酒愛塗鴉的英式浪少,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病,醫生當時預判他最多只能再活兩年。
同一年,倫敦大學預科生簡王爾德在派對上遇到霍金。
1964年10月,已經知道霍金得了絕症的簡決定嫁給他。
1965年7月14日正式結婚。這一年,霍金在劍橋當研究員,簡在倫敦上學,周末才能見面。
1966年,簡畢業。她決定繼續深造。
1967年,大兒子Robert出生。
1970年,Lucy出生。
1975年,霍金髮表黑洞輻射理論
1977年,簡寫到過10歲的大兒子經常幫忙照顧父親,才讓她免於壓力崩潰,並拿下西班牙中世紀古詩博士學位。為此對兒子感激兼愧疚。
同一年,BBC紀錄片讓霍金知名度出圈。
1978年,簡認識教會合唱團管風琴演奏家瓊斯建議友誼。這一年霍金獲得理論物理最高獎「愛因斯坦獎」。
1979年,第三個孩子Timothy出生。
1982年,霍金第一次有了寫《時間簡史》的念頭,除了科普還是為了想給女兒掙學費,所以挑選出版社時候就把版稅作為重要標準。
1985年,霍金訪問歐洲嚴重肺炎,簡決定用切開氣管代替維生系統,並且不留在公立療養院而是回家。霍金徹底不能說話了。
同時,他們申請到基金支持護理費,請來三班護工輪流照顧霍金,其中包括伊蓮梅森。
伊蓮的丈夫大衛給霍金裝了一臺小電腦,他發現這樣表達比殘疾的語音表達更自由。
1988年,《時間簡史》出版。
1990年,霍金和簡離婚。離婚原因,除了護工伊蓮的介入之外,據猜測還因為簡是基督徒而霍 金已經成為極端無神論者。
1995年,霍金與伊蓮結婚。
2004年,媒體發現霍金手腕嘴邊有不明傷痕,懷疑家暴。霍金否認。
2005年,霍金病情繼續惡化,只能用臉部肌肉變化來控制電腦。霍金仍不放棄開始與神經科學家合作研究可否將腦電波翻譯出來。
2006年,霍金與伊蓮離婚。
之後,霍金和簡又跟兒孫一起出現在公眾面前。簡還特地將已經出版的自傳中最後部分修改,加進了「希望」。
一起參加電影首映
兩個都不退縮的人。
「上世紀60年代,我們都生活在核戰爭的陰雲之下,宣傳中說,一旦核彈爆炸,我們只能活4分鐘,這讓年紀輕輕的我倍感壓抑。我當時這樣想:如果史蒂芬還有兩年時間,核彈爆炸後我們還有4分鐘時間,那麼兩年和4分鐘對我們來說有什麼區別呢?」
「醫生說史蒂芬還有兩年生命,我想,我一定要全身心地陪伴我所愛的人,他是那樣聰明,我希望自己能幫他發揮熱情、實現理想。」
帶著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簡霍金決定要照顧霍金的時候,才20歲。宗教觀念的加持下,她應該並沒有我們網絡流傳的那種恐婚恐育式自珍,信仰上帝的人,不會因為丈夫隨時會死掉,就不生養孩子。最讓我吃驚的,是霍金肺炎中,她決定切管而不是長期用機器維生,選擇讓他坐起來而不是躺著,這是深刻理解工作對於丈夫有多麼重要。能為彼此生命決斷,這是心理很堅強的女人。說勇於對付日常瑣碎是英雄,豈止如此,在穿越了瑣碎以後,淡定地認為那值得,這是簡最讓我動容的。
冰桶挑戰的時候,霍金家三個孩子罕見地一起出現,表示支持。
這家人的出現一直是和睦乖巧的樣子,看來媽媽的基因很強大。
並且,簡從未放棄做自己。
「讀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應該陪孩子玩,真的陪孩子玩時我又想,自己應該把時間用在寫論文上。我們的第3個孩子出生的前兩天,我終於寫完了論文。」
「在劍橋定居之後,我發現這裡有很多已為人母的女性,母親這一角色的地位在學術氛圍濃厚的劍橋卻很卑微。嫁給劍橋人的女人,生活會發生巨變,她們很難活出自己。如今在劍橋的一些地方,女性如果不是學者或者正在進修學業,仍然會受到各種排斥。」
簡是一名現代語講師,如今已經退休,一心致力於創意寫作。她現在正在寫的是《永恆的靈魂》三部曲的第3部小說,上一部小說的名字叫《再次追夢》,已於2018年出版。
那霍金是渣男嗎?一般人打前面兩關的時候就該崩潰了,該覺得世界欠他好多吧,在肢體完全被剝奪以後,仍然自信腦子是可以生產的,這人的意志力多麼強大。對家庭霍金沒有放棄責任,不能做科研就做科普,儘量去上報紙上電視,操心著女兒上私校的學費,這不是跟普通的爸爸們一樣嗎。有人說霍金是個早期網紅,善於炒作,科學貢獻配不上盛名。
我想人們愛他,是因為看到一個奇蹟,呈現了被剝奪所有身體尊嚴以後,一個人的腦子,能有多體面。
愛的核心不是佔有。當初簡想要做的,去幫助他實現夢想,她做到了。愛情並不是只有從一而終這一個標準。霍金葬禮兩年前的三月底在西敏寺舉行,這裡是喬叟、牛頓和瓦特以及英國那些開闢疆土的將軍們的國葬地。簡跟雜誌記者說,站在其中聽著莊重的音樂,她感到幸運,也為霍金感到幸運。
像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而不是咂摸八卦。
上帝說霍金:幹嘛呀兄弟,宇宙就是個樂子,誰會去解釋一個樂子?
電影《萬物理論》2014年底公映,簡對小雀斑的演技倍加推崇,說在現場看到他迎面走來的姿勢,仿佛穿越了。影片編導善意地不想說太多霍金的桃色故事,而是把信仰作為其中的主線。信仰衝突這個處理,簡是並不贊成的,她說不同信仰在他們倆之間並不是問題。
「一天,我問他:『你是怎麼確立一個科學理論的?』他說:『你必須從各種不同領域的研究角度來推斷全部的可能性,再確定你感興趣的是什麼。接下來,你要做的是選擇一個最有可能給出積極答案的研究領域。也就是說你選擇了你的理論,你選擇了你感興趣的領域,那麼你就能堅定信念。』 」
「我說:什麼?有些人相信科學,另外一些人相信宗教,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嗎?他聽了,笑了起來。」
從氣質上說,乖乖女和調皮的男人,本是互補的絕配。簡認為是上帝安排了自己去照顧霍金,而霍金最後成為了一個最不信上帝的人。為什麼如此極端的信仰不同,兩個人還能聽著笑了起來?
因為,這是兩個可以互相尊敬的人。
紀念霍金去世兩周年,京東圖書有13日到15日三天特價活動,還有滿減。
從專題裡選了幾本。
據說沒有人看得懂的《時間簡史》,不知道為什麼翻譯了40多種語言,幾十年來一直有人買。
如果你一定要在書架上放一本鎮宅,推薦插圖本,能大大減弱閱讀時候的挫折感。
同樣專治不服的另一本,僅供陳列。
玩笑開過,正經推薦,可能是霍金作品中有一般閱讀經驗的人,唯一能看進去的。
謝謝你讀到這裡。那麼,你覺得霍金夫人值得嗎?
點一點在看告訴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