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實習生尤思迪 李晨)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這樣的故事,在疫情影響下,正變得越來越多。

受疫情影響,此前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媒諮詢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而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報告顯示,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了在線醫療的發展。

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今年3月,小李的父親因「口腔潰瘍」問題受到困擾,「嘴巴裡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來越嚴重。」

小李告訴記者,當時受疫情影響,縣醫院只有發熱門診可以接診,別的科室一律停診。自詡「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小李,決定通過網絡問診幫父親看病。

他問診的第一名醫生是安徽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在給對方看過父親的口腔照片並書面描述相關症狀後,該醫生回復認為,其父應為「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吃一點消炎藥,注意休息就沒事了。」

這名醫生還為小李的父親開具了消炎藥處方,囑其線下購藥。但兩天之後,小李父親的病情又加重了。小李隨後又選擇了其他兩家網際網路問診平臺上的幾名口腔科醫生,提供的還是同樣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這幾個醫生說得七七八八,都不帶重樣的。」小李說,有人診斷是「重度口腔潰瘍」,有人診斷是「念珠菌感染」,還有人說就是「口腔發炎」。每一名線上醫生,都給小李父親開具了不同的藥,「我實在被弄糊塗了,所以乾脆啥藥也沒買,拖著吧」。

最終,小李的父親在縣中醫院開診後線下問診,確定他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經過幾個禮拜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

上海一所三甲醫院口腔科資深醫生告訴記者,「念珠菌感染」對口腔科醫生來說實在算不上是什麼疑難雜症,也不需要專門請口腔科細分領域專家問診。之所以造成「一張圖片,不同醫生給出不同診斷」的原因,他認為是網絡問診的「天然局限」造成的。

「在網上,你拿著正規大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的病理報告來複查、複診、諮詢都可以,但首診肯定不行。」這名醫生介紹,口腔科醫生線下問診時除了觀察口腔內部情況、病情問詢外,還會輔以觸摸、按壓等動作,僅憑口腔照片和病情問詢,很難實現「準確診斷」,更別說是開具處方了。

線上購買處方藥,消費者「賺到了」?

除了網絡問診外,在網際網路平臺上購買處方藥,也成為「網際網路+」便民的一大特色。

小吉是一名在讀研究生,因學習、生活壓力大等問題,他近段時間出現了脫髮症狀。在網上查詢了相關資料以後,他認為自己所患的應當是「雄性激素脫髮」病。網上搜索顯示,服用非那雄胺可能會有效果。但非那雄胺是處方藥,且其副作用可能會對男性生育功能造成影響。通常去醫院問診時,醫生也不會隨便開具這款藥物。

記者注意到,有病網上查一查,成為當代青年人遇到疾病時的一個重要反應。廣州日報此前一項針對網友的調查顯示,42.53%的人每次生病都會利用網絡搜集信息,53.64%的人視疾病情況而定,僅3.84%的人「從不這麼做」。

而小吉就是一個典型的、特別喜歡「自我診斷」的年輕人。為了避免去醫院排隊掛號的麻煩,他在網上隨意找了一家在線問診購藥平臺,跟「線上醫生」簡單介紹有關情況和過敏史後,醫生就為他開具了非那雄胺的處方單。「整個過程不足5分鐘。」小吉告訴記者,醫生全程並未問及其「是否線下就診過」「線下就診診斷」的情況。

而「新手媽媽」小羅,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3歲的寶寶曾在2019年年初時因咳嗽、低燒到兒童醫院就診,當時醫生開具了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處方。今年11月,也就是距離上次處方開具時間近兩年後,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在某線上購藥平臺購買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由於是處方藥,她被平臺方轉到了「線上問診」版塊。「醫生」看過去年年初的處方單後,甩給她一個6盒(每盒10支)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付款連結。

記者注意到,儘管網絡購藥大大方便了消費者,但其中的「處方藥黑洞」仍然不容忽視。

「線上平臺的監管責任,很多時候是落在平臺自己身上。一來,平臺是否有這個動力去掐斷自己的生意;二來,在『品控』方面各大平臺也確實都在探索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絡問診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前,《現代快報》曾曝光稱,一款名為「醫聯」的具備在線問診功能的App存在醫生帳號出租的現象。出租帳號的醫生將診費與兼職者分成,並且不問對方資質就出租帳號,一個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

前述負責人稱,這其實是當前眾多平臺共同面臨的監管難題。

線上醫療平臺的監管之問

「核心問題是,誰來對醫生做出的線上診斷負責。」一名已經辭職並跨界到網際網路診療平臺的醫生告訴記者,在線下,各地的衛健委對醫院進行監管,醫院對旗下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規範和管理,「細化到每一個專病的科室,科室主任都會對自己科室醫生有基本的、成文的診療規範的要求。」

這名醫生說,在線下,醫生是一個「單位人」,有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可以規範其行醫行為;在線上,醫生就是一個「獨立人」,網際網路平臺對他幾乎沒有約束。

雲南昆明某公立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尤某告訴記者,自己在網上問診時,可以開具處方藥,且不需要走什麼嚴格的審批程序,「但我們一般不會去開具相關處方,而只是提供一些建議。我個人認為網絡問診只能提供一些諮詢建議,如果需要開具處方還是會建議患者來線下就診。」

尤某告訴記者,醫生在線上看病幾乎沒有監管,主要靠自覺。

「我們也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醫生回答幾次算是一個完整的問診;如何對那些直接把百度內容粘貼給患者的醫生進行監管、規範;出現誤診、開錯藥的情況,到底算誰的責任,等等。」前述網絡問診平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各大平臺也都在「摸索中」。

記者注意到,隨著我國相關管理規定的陸續出臺,目前至少在線上從業醫生資質審核方面,各大線上問診平臺均有了嚴格管理。以「丁香醫生」為例,其在挑選入駐醫生方面,就設立了兩道門檻——一是準入資格,中級職稱及以上水平醫生提交入駐意願後,平臺的專家評審委員會會對其專業性進行考核;二是日常考察,醫生接受患者打分和投訴,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二次審查,對不合格醫生進行相關處理。

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於2018年頒布《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醫療機構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時,醫師應當掌握患者病歷資料,確定患者在實體醫療機構明確診斷為某種或某幾種常見病、慢性病後,可以針對相同診斷進行複診。

「這裡明確了要先有線下實體機構的診斷、處方,在線機構才能開展複診。且,針對的是慢性病、常見病。」上海一家三甲醫院的行政管理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在審批醫生線上執業申請時,會特別提醒醫生謹慎在線上為初診病人看診、診斷、開具處方,「出診診斷如果僅在線上看看照片,對病人是不負責任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青報:同一病例診斷結果五花八門,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中國青年報12月1日消息,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在線醫療發展飛速,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頻翻車,哪裡出了問題?
    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真的靠譜嗎?今年三月,小李的父親受到了口腔潰瘍的困擾,「嘴巴裡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來越嚴重」。但是彼時正值疫情時期,無奈之下小李只能轉向了線上醫療平臺求助。其實,線上問診所得結果不同也並非是醫生的問題。線上看病不像線下,線下醫生除了可以直接觀察患者的傷口、病情外,還會通過觸摸、按壓等多種方式來確定病情,同時還有相關的儀器用作輔助。而網絡平臺問診開藥,只能依靠照片和問詢,本來就很難實現「準確診斷」。
  • 規範網絡問診也需「對症下藥」
    同一病症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卻五花八門;從網上購藥平臺可以隨便買到處方藥;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在線尋醫問藥時遇到這些問題,恐怕不光是體驗不佳,還會讓人對網絡問診產生不靠譜感。不可否認,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諮詢買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 平安好醫生---在線問診,真的有保證!
    醫生靠譜嗎?診斷安全嗎?買藥放心嗎?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網際網路醫療的便捷,但對於「雲醫院」的諸多疑慮,依然存在於不少患者心中。在線問診,真的有保證!
  • 新冠肺炎疫情對網絡問診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挖掘新冠肺炎疫情激發的網絡問診潛能,進而為網際網路醫療等新型診療模式的推動提供決策依據。基於四川省人民醫院疫情前後網絡問診數據,採用單邊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問診量疫情前後的差異性,進而分析網絡問診的現狀及疫情對網絡問診的激發作用。全院日均網絡問診量疫情後增加2倍以上;85%的二級科室疫情後顯著增加;心血管超聲等少數科室疫情前後無顯著差異且日均問診量極低。
  • 600名醫生在線問診,快遞送藥上門!羅湖醫院網際網路醫院系統上線啦!
    然而有一些居民想了解疫情防控的醫學知識同時個人身體或心理的一些狀況,希望能有專業醫生進行解答,還有一些疾病需要開藥續方、得到連續服務,而到醫院開藥又擔心交叉感染……該怎麼辦呢?李伯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每個月他都要跑一趟羅湖醫院,找醫生複診和開藥。幾日前,李伯發現藥快吃完了,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襲,他擔心到醫院開藥會交叉感染,這讓他犯了愁。
  • 望他山|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可在線開藥醫保結算
    連日來,不少重慶市民在就診時就感受到新變化:在家就能完成問診、開藥、醫保支付等就診流程,藥品還能送上門來。這其實是我市開展的常見病、慢性病門診「網際網路+」醫保服務試點。5分鐘後,蔣宜發起了在線問診,「最近血壓保持得如何?有沒有頭暈等症狀?」在確定老人不需要調整用藥後,蔣宜開了電子病歷和電子處方,經藥師審核後,陳微霖點擊電子處方結算,由於他是特病,醫保報銷後,只需支付27.24元。隨後,出現藥品配送接送界面,陳微霖填好地址後,就等著藥品送上門了。
  • 大連醫保「居家問診購藥」試點上線!七賢嶺社區可在線刷醫保卡
    為了利用好醫保 " 診間結算 " 功能,切實解決百姓疫情期間的就醫買藥難題,特別是針對各類慢性病患者的用藥需求,日前,大連市醫保局在大連高新區七賢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上線了 " 居家問診購藥 " 系統。
  • 線上戰疫|醫師網絡平臺問診個稅如何徵收才合適
    恐慌蔓延之下,我們努力搜尋並同時下載若干個醫師在線問診的APP,以防萬一。當叮噹快藥和阿里送藥成為買藥消費習慣的同時,在線醫師問診也因為突如其來的大眾就醫困境迎來了井噴期。回顧並整理近期催生的各種在線問診相關的福利信息:1月24日,阿里健康聯合支付寶緊急上線了在線義診服務,首先針對湖北省居民開放,以緩解湖北醫療資源的壓力。
  • 張閩光:不愛給病人開藥的中醫 講究「三分醫七分養」
    閩南網12月16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不愛給病人開藥的醫生,相信這輩子都很難遇到。泉州市中醫院肝膽脾胃科主任、主任醫師張閩光,就是一位這麼有個性、有意思的中醫。他常說「三分醫七分養」「脾胃為後天之本」,把中醫中的「治未病」貫穿到自己的專科領域,如果把脾胃養好了,人的身體也就棒棒的,他更多的是指導病人認識自己的體質,如何養生調理。
  • 問診進朋友圈 專家提醒:監管尚處空白 需防醫託
    隨著微信的普及,兒科、中醫甚至寵物醫生也開始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或者APP手機軟體,直接與患者溝通,這種在線問診的方式已覆蓋養娃圈、寵物圈等多類群體。然而專家提示,在線問診尚處監管空白,患者問診也需謹慎。
  • 牙科問診全流程,6大細節你知道嗎?
    在牙科臨床診斷和檢查中,問診這一環非常重要,優質的問診是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的。問診中哪些狀況最棘手?需要注意哪些細節?醫生跟患者交談,問診時就應儘可能地讓語言通俗易懂,讓患者能夠理解自己的話,避免使用醫學術語發問。如,對齲齒患者提問時,可問;「你在夜間睡眠時,有無突然疼醒的情況?」而不是問:「你有陣發性夜間疼痛嗎?」更不應使用具有待定含義的醫學術語另外,提問的語氣也很重要。
  • 中藥祛痘靠譜嗎?為什麼很多人都爛臉了?
    圖源網絡,侵刪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中醫治療痘痘呢?很多人心中可能都有疑問——西醫他不香嗎?圖源網絡,侵刪另外,有一部分人選擇中醫大概是因為所謂的中醫藥成分都是純天然的動植物中藥材,所以覺得沒有什麼毒害吧,實際上卻忘了我們老祖宗所說的『是藥三分毒』。
  • 線上問診率近4成,「卓正醫療」如何打造民營網際網路醫院樣板?
    「現在晚上磨牙還嚴重嗎?最近飲食方面有沒有保證?」當日上午10點多,卓正醫療望京診所兒童齒科醫生、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博士凌龍正在線上接待他的第4位小患者。凌龍表示,「今天上午接待的4位患者中,其中有兩位家長選擇線上問診」,疫情到來後很多患者有點「談醫色變」,很多人都不敢進醫院看病,線上問診患者不斷增加;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很多患者體驗到了「線上問診」的便利性,習慣便延續了下來。由此可見,一場突入其來的疫情足以讓徘徊了幾年的網際網路醫療「大顯身手」。
  • 她隱姓埋名數十年,在醫院問診時醫生悄悄報警,真實身份得以揭開
    河南農婦問診引懷疑在河南的某一家醫院,醫生們都像往常一樣接待著前來問診的病人們。這是平常的一天,卻又透露著不平常。「銀金花」,一位護士喊出了這個名字,話音落下,一位顫顫巍巍的老婦人站起來,緩慢的向著門診室走來。「有哪裡不舒服呢?老人家。」
  • 「雲」看病,在線問診助戰「疫」
    與此同時,眾多網際網路公司也紛紛行動起來,推出在線問診頁面進行答疑,避免為一線醫療資源帶來更大壓力。  醫院啟動「線上問診」  冬季本就是流感高發季,疫情發生以來,有些患者一出現身體發熱的症狀,就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感染肺炎,湧入醫院發熱門診,這實際上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率。
  • 拋棄Appstore榜單吧,在線問診App
    基於問診產品的可比性及針對性,筆者本次評測了除疾病和人群等細分領域的問診諮詢產品,也剔除了未將問診作為重點功能的產品,最終篩選出知名度高、問診諮詢功能突出的綜合平臺產品,並將其分為兩類:領先平臺型、特色問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