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山東省電視臺、省歌舞劇院聯合推出的古裝歷史情景劇《莒魯會盟》在莒縣浮來山風景區華麗上演,吸引了大批市民、遊客前來參觀。
春秋時期,魯莒兩國不睦。莒雖為子爵之國,但自恃有較強的軍事、外交優勢,經常魯國發生邊界摩擦。就在這時。紀國娶魯公長女伯姬,兩國聯姻,關係密切。伯姬眼看著魯莒兩國長期對立,兩敗俱傷,多次忠言勸父,都不奏效。嫁與紀君後,夫妻恩愛,伯姬因魯莒不和心中不悅,丈夫紀君決定從中調停魯莒關係。同年冬季,紀子帛與莒子在密會盟。這次兩國會盟的議題是:由紀子調停魯國與莒國的緊張關係問題,莒子深知長期與毗鄰大國抗衡,不是良策,也想與魯國修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魯國也接收了紀君之勸,同意與莒國會盟修好,但是在會盟地點上,兩國遲遲達不成一致。最後,魯公拗不過莒子,即於隱公八年屈尊前往浮來。這裡既不是莒國的都城,又無魯國的軍事威脅。莒子在此地隆重接待了魯公,會盟成功。此後,魯、莒、紀等國維持了較好的關係。
《莒魯會盟》歌舞劇就是再現了當時魯隱公和莒子會盟的情景。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全程欣賞這場歌舞劇的盛況。
畫外音:春秋時期,莒地封國。「莒國雖小乃東夷之雄也」。莒與魯不睦,兩國經常發生戰事,為調停紛爭,友好睦鄰,經紀國國君紀帛多次斡旋,兩國終於化幹戈為玉帛達成會盟,公元前715年9月26日,魯隱公遠道而來與莒子盟於浮來山銀杏樹下。
紀子名帛,紀國國君,是莒子的睦鄰朋友,是魯國國君之婿。
魯公:莒國果然錦繡山河也。而今,各路諸侯戰亂紛紛,民不聊生,魯國與莒國也因邊界糾紛,時有爭戰,寡人三番五次奔波於莒魯之間,曉以大義,陳以利害,終於達成會盟。今魯公將至,待我先行一步,告於莒子。
畫外音:莒子,莒國國君。年少有為,莒魯會盟的東道主。
莒子:日出東方,昊昊金光,皇天厚土,佑我莒人萬世英昌。我莒國西倚泰岱,東臨海天,山川秀麗,人傑地廣,尚信崇武,傲視群雄。與魯國多年邊界爭端,今日在紀子調停之下,達成和解。魯公即到,寡人前往迎接。
畫外音:魯隱公,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在位十一年,時為隱公八年。
魯公:離魯赴莒,一路觀望,東夷之邦,果然另番風光。寡人,據泰山之陽,乃華夏禮儀之地。向以和平安邦,對外交好。今與莒會盟,重修舊好,實乃寡人之夙願也。
莒子:魯公,今日風清氣朗,天地祥和。公不遠長途跋涉,與寡人相聚在這千年銀杏樹下,兩國盟會,共謀和平,足見公之誠意,寡人不勝感激。實乃百姓福祉也。
魯公:莒乃上邦,仁義流芳,民風淳厚,物產富饒,與莒國結盟,我心安矣!今在這千年銀杏樹見證下,與君結百世之好,互通物埠,罷兵息戈。願千年之後,後世子孫,仍然和睦一家。
莒子:好!莒乃大義之國,信守盟諾,今與公遊仙山,賞聖樹,品壽果,飲美酒。願與魯罷兵休戰,永世修好。也願天下黎民蒼生,不再受戰亂之苦,安居樂業,和平昌盛。
莒子:哈哈哈哈,天賜莒國聖仙山,人到浮來福自來。讓我等共同祈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畫外音:後人云: 大樹龍盤會魯侯,煙雲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
《莒魯會盟》演出吸引大批遊客的到來,當日景區客流達2.5萬人次,創下景區當日人流量新高。
遊客:剛才我們看了這個節目,我們了解到當時的莒國特別強大,特別是軍事力量特別強大,當時的莒子和魯隱公曾在樹下和談,充分顯示了當時莒國的力量。
莒縣旅遊局工會主席 王亞蕾:我們莒縣有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源,有非常優美的景區,為把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我們自己創作了劇本,與山東省歌舞劇院合作,打造了這麼一臺舞臺劇——莒魯會盟,想把這種文化旅遊資源以這種更豐富的形式展現給遊客。
《莒魯會盟》的成功上演,展現了2700年前莒國風採,廣大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莒國文化的魅力。(記者:許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