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關阿爾茨海默病動畫短片:當記憶比生命先離開,記得我愛你

2021-01-08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短片《勿忘我》是法國導演Bruno Collet導演拍攝。這部短片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第29屆安錫國際動畫節的單片水晶獎。

用老年藝術家的視角展示阿爾茲海默症的世界,這個想法非常特別,也把整個作品的藝術性發揮到了最佳。輕鬆詼諧的基調之下也是淡淡的憂傷,構成了非常奇妙的觀影體驗。

這一部短片,不僅有獨特的色彩和紋理,更重要的是表現「愛與記憶」是最美的衣缽。

01、通過「現實」與「非現實」表達升華,創造影片獨特的風格魅力

導演Bruno Collet接受訪談說起拍這部短片的意圖時說:

「雖然我和我的近親都沒有受到阿爾茨海默症的影響,但我很快意識到它正在呈指數級蔓延。它似乎根據我們尚不了解的規則來挑選受害者。無論你是什麼社會階層或以前的職業是什麼,無論你過著放縱的生活還是禁欲主義的生活,這種退化的狀態都會選擇你並毀掉你的生活。」

首先,用泥塑形象以現實生活的場景開頭,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影片開頭以油畫肌理拉伸鏡頭到油畫布,畫面灰暗,夫妻對話普通中帶著孤獨和傷感,一次次令人錯愕的行為,層層推進情節進入高潮。

影片開頭從老年夫妻日常生活對話切入,放在車裡一個月的排骨,吃飯時認不出胡椒粉,吃香蕉忘記剝皮,層層遞進,製造了人物的真實性和情節上的懸疑。當妻子驚恐的望著丈夫時,這一真實化的表達下,觀眾隨之引入深思主人公路易斯得了阿爾茨海默病。

現實社會中,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越來越多,衰老和遺忘都是很殘酷的事,藥物能夠緩解病情,卻無法治癒病症,他們的世界莫名其妙;他們的記憶一點點被抹去。每一位認知障礙的老人背後,都有一位隱形的焦慮病人,那就是他們的家人。

其次,採用誇張抽象的非現實主義藝術手法,增加人物思想中的虛幻性

影片為了在人物設計中增加誇張的非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表現出藝術家頭腦中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在處理問題、辨別事物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方面有嚴重損害;失用和失認;情感由淡漠變為急躁不安的逐漸嚴重的趨勢。

手機在桌子上變成一攤液體,隨即變成液體球形升空;來家裡的醫生,以阿爾貝託·賈科梅蒂雕塑風格的殘缺不全的肢體形態出現,他的兒女們變為了面目扭曲的類似畢卡索風格黏土形態。

只有妻子的輪廓依舊完整無缺,產生強烈對比,影片最後的妻子形象只有幾抹顏料組成,展現路易的記憶流逝的階段和狀態。

在影片中用現實與非現實主義兩種方式滲透刻畫,將一位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能讓人們體驗進入他的腦海世界,通過病人的眼睛來展現症狀。當世界由具像變得抽象,同時也引發觀眾的感情共鳴,即使疾病可以帶有健康和記憶,唯有愛留在心裡。

02、多種敘事方式進行結合,表達「記憶」從清晰到消失的過程

神經病學家布魯斯·米勒醫生解釋說:「老年痴呆症對大腦右頂葉的影響尤其嚴重,而這直接影響了威廉的頭腦視化能力和作畫能力。他的作品變得越來越抽象,可能是大腦頂葉功能受損後,造成了失認症。」

線性敘事方式,病理敘事推動情節層層進展。這部短片採用線性敘事方式,依照敘事進程展現主人公路易阿爾茨海默病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路易斯記憶減退,對近事遺忘突出,判斷能力下降,不能對事件進行分析、思考、判斷,難以處理複雜的問題,但他依舊幽默樂觀。

第二個階段:路易對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辨認面對面的人,已經模糊不清,甚至自己的孩子們。

第三個階段:嚴重記憶力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無法辨認對面的妻子輪廓,但依舊記得已婚和對妻子的愛。

從清晰的現實世界過度到虛實結合的世界,讓觀眾更深入理解患病者的情緒及思維變動。生成生命主體的脆弱與頑強、完整與缺失、回憶與遺忘相互矛盾的二元對立效應。

以油畫做為推動情節的載體,賦予記憶的生命力。油畫在12分鐘的影片中多次出現,首先以一種展現路易藝術家職業背景出現,老年畫家路易在家裡為妻子畫像。

隨著路易逐漸進入病態狀態的過程。畫中的細節漸漸變少,畫風也越來越抽象。可以看出,當疾病蠶食了他的思想時,他的世界開始傾頹,他的視角也變得模糊難定。

影片的最後,當路易已經陷入毫無頭緒的記憶中,落入無數個便籤之中深感無奈和絕望。他還是想到了為妻子畫像,即便畫中人物和大腦中的人物已經分辨不清真實還是虛幻,但依舊顏料勾勒出眉眼、嘴角的樣子。

由之前顏色清晰豔麗的一幅幅妻子的肖像油畫,到人物和背景模糊不清的油畫,再到抽象的人物符號化創作,油畫被賦予了一種記憶的承載方式。成為愛情的紐帶,傳遞著記憶力深處的愛和不舍。

影片最後顏料勾勒的妻子形象,最終變成油畫顏料的原始形態,液態的顏料伴隨著妻子的歡笑永遠的升空飄遠,眼前最終成為一片空白畫面,表達了路易斯最終記憶力消退,但依然帶著對妻子初識的熱愛和一生相伴的依戀的點滴等待著生命的終結。

不同的敘事方式,讓原本普通的故事劇本,透過藝術家的視角展現出唯美和落寞的消逝,生命縱然無法可控,但藝術空間下的愛卻可以用不同形式呈現。

03、鏡頭語言的充分使用,用藝術形式展示阿爾茨海默病群體病症。

對於時長只有12分鐘的短片來說,在短時間內將故事成功敘述完畢,鏡頭語言具有功不可沒的作用。合理而有效的鏡頭語言,對敘述故事營造氣氛,感染和調動觀眾的情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雙重視角的變化組合中展現故事完整的敘事。

12分鐘短片,在前敘事中一種通過第三視角,展現情節發展,從普通的情節出發,使得觀眾更好理解故事性。

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鏡頭的分配比例各有不同。開始出現男主人公路易的特殊病態視角,展現出他眼中的世界已經超出現實的狀態。

在短片中間高潮部分,又採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將路易出現無法辨認自己的絕望想到了自殺,卻把吹風機當做手槍,一聲轟鳴響,讓緊張情節利用荒誕手法轉入另一個聚餐空間,把一個病症中的絕望表現的淋漓盡致。

雙重視角在影片中頻頻出現,一個個短鏡頭之間快速拼接,在鏡頭的配合和音樂的緊張節奏下,展現出人物精神狀態下的虛虛實實。

一系列虛實鏡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特色和藝術風格,獨特的展現主人公的病態發展以及和愛人之前的記憶距離。當阿爾茨海默病讓人失認無法通過某一種感覺辨認以往熟悉的物體,能記得只是一種深遠的記憶,而雙視角下的切換拼接正是加大了恍如隔世的效果呈現。

第二、鏡頭中間的「便籤」是「現實」與「虛幻」的平衡和轉換

路易發現自己正在失去記憶,開始用便籤做一些記錄,便籤是連接記憶的紐帶,是現實世界和虛幻時間轉變的開始。

近鏡頭在檯燈上的便籤飄落,寓意著便籤已經無法使路易記得任何物品。下一組鏡頭隨即就轉入虛幻場景,路易在虛幻白背景中,地上堆起一層層五彩斑斕的便籤紙,路易無表情的坐在椅子裡,任由妻子清理便籤。

「便籤」隱喻著路易的各種「記憶」,落地無法拾起,象徵化路易最終還是無法和疾病抗衡,記憶衰退已經到達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第三,在鏡頭的設計上,開頭與結尾相互呼應,形成了敘事閉環。

在短片中,鏡頭開始的場景和結束時的場景是一致的。開頭的場景路易為妻子畫肖像,從畫面來看,模糊不清,但輪廓可見。但在結尾處,也是對妻子的畫像,已經在畫與對話之前產生幻覺,妻子的畫像已無法完整,但可見眉眼,最重要的是可以與畫對話。

在不同的鏡頭組合下,形成了完整的閉環,讓故事情節達到升華。看似是一場一部講述一位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症的故事,但卻是從家庭危難,生命垂危之時,對愛的表達和依戀。

在這部短片中,鏡頭的組合對情節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刻意為之的鏡頭組合拼接下,劇情的渲染能力達到了巔峰。對於阿爾茨海默症大家是熟悉的,但是把記憶用以藝術形式悽美的展現,會是讓人情不自禁地被短片所感動。

04、即使記憶比生命先離開,愛與陪伴是最堅實的力量。

①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群體,他們正經歷難以想像的痛苦

導演Bruno Collet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美國畫家威廉·尤特莫倫的事跡:儘管他患了阿爾茨海默症,但仍堅持畫自畫像,這讓我們得以進入他的腦海世界。這就解決了我的問題。我的假定就是:通過病人的眼睛來展現症狀。

導演口中這位美國藝術家尤特莫倫在61歲時,被診斷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於是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畫一張自畫像。經年累月,這些畫像一部編年史,見證了他逐漸被一個看不見的敵人蠶食的全過程。

最開始,尤特莫倫筆下的自己還有清晰輪廓,自畫像充滿準確下筆的嫻熟掌控感。但隨著病情加重,自己的形象也變得模糊、抽象、扭曲,臉上的五官變得陌生,一切都失去了控制。

直至2000年,他最後只能用一些簡單線條和明暗對比,來勾勒那個快要消失的「自己」。

畫家威廉·尤特莫倫的畫作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還未找到真正的「元兇」,它的機制和病因尚不明確,年齡是其高危因素,遺傳也是其發病的因素之一。它是繼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風後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殺手。在全球範圍內,每3秒鐘就有1位新確診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但目前仍無合適的治療手段,而且致死率極高。

我們無法感受患病者的苦難過程,但通過這個短篇,以藝術的形式能夠讓人感同身受一切,以一種深入身心的形式了解關注阿爾茨海默病群體正在面臨的思想經歷。

我們抵抗疾病帶來的痛苦,人的生命充滿變幻無常,然而,作為親人和朋友的陪伴,或許才是走出迷霧的燈塔。

②影片借悽美藝術風格告訴我們:離別的痛苦中依舊凸顯,愛與陪伴的可貴。

導演Bruno Collet說:「我不希望《勿忘我》僅僅是一部關於阿爾茨海默症的影片。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愛,是幾十年來維繫這對夫婦的愛。」

縱然生命,當記憶跟不上遺忘的步伐 愛與陪伴是最堅強的力量。

大部分健康人很少關注死亡,甚至會避開關於死亡的話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疾病和即將到來的死亡不只是帶給人痛苦,還可以成為人生最後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對家人和朋友表達未曾說出的愛、感謝、原諒以及告別,也可以完成未竟之事。

當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生命不斷走向衰亡時,人卻可以變得越來越強大,內心能感到更加完整。徘徊在生死邊緣時,除了悲傷痛苦,依然可以懷有希望和愛的陪伴,獲得精神成長。

不要到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不要因為過於理性而喪失擁抱愛情的機會。人生只有僅僅一次,唯有放手抓擁抱愛情,才會給你換來新的人生,給乾枯的靈魂澆上希望之花。

結語

整個動畫呈現了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老人路易,導演用獨特的藝術方式,帶著觀眾感受到路易的觸覺和視覺記憶演變,用心的體會到他腦海中一個逐漸消逝的世界。

健康的我們,試圖感知他人不幸時,更可以體會到溫情是帶給我們反思的一劑止痛劑,我們在品味百態人生的同時,努力的改觀自己當下的窘況,才是最為理智的選擇。

作者介紹:榮榮透過影視看世界,透過閱讀看人生。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阿爾茨海默病:面對記憶的橡皮擦,我們要行動起來~
    阿爾茲海默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種以記憶功能和認知功能進行性退化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多發於老年期,患有這種病的人就好像上帝在他們腦中放了一塊橡皮擦,隨時會替他們擦掉一些記憶,甚至是所有的記憶。今天讀完的這本《阿爾茨海默病自我管理全書》就是一本叫你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書籍。
  • 「記得我愛你!」阿爾茨海默病關愛活動正式啟動
    9月15日,在第24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老年痴呆及相關疾病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支持的黃手環行動「阿爾茨海默病關愛活動」發布會在京舉行。
  • 我忘記很多事情,但我從未忘記愛你 | 阿爾茨海默病
    即便如此簡單,克萊爾也沒辦法實現了:親愛的人、熟悉的場景、斑斕的過往,都將從她的生命裡漸漸淡出,以她無法掌控的方式——罕見的早發性阿爾茨海默,讓正當人生盛年的她,眼看就要漸漸失去所有的記憶……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我要漸漸忘記這個世界了》,講述了一場疾患引發的故事,撕心裂肺,悲喜交加。
  • 阿爾茨海默病人:記住你,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
    阿爾茨海默病人:我的愛人、我的兒子、我的女兒、我的子孫、我的家人們,我想告訴你們,「記住你,是我最後愛你的方式」。什麼是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症候群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年痴呆病。該病在發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在發病初期不容易發現。一旦發現,便形成了不可逆轉的發展。記憶力減退是該疾病的最初症狀。遺忘是指記憶與皮質功能障礙有關的新知識的缺陷。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當一位藝術家遭遇「記憶之殤」
    2020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的動畫《勿忘我》,講述了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藝術家慢慢失去自己記憶的故事。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
  • 《我所認識的「阿爾茨海默」》
    是我的一個病人…… 是我的一個老朋友…… 是我最最敬愛的家人… 一、創意背景: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快,阿爾茨海默病帶來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經濟發展
  • 曾經深愛的你 還認識我嗎?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探秘 生離苦於...
    曾經引以為傲的超強記憶力正在一點點消失 一個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苦惱——很怕有一天我會不認識自己的家人「我去配藥,你不要亂走動,在這裡坐著等我回來哦。」夫妻一場,在生命的最後無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7年前,馮若霜老伴得了阿爾茨海默病,那時馮若霜雖然記憶也有點差,但還是比較清醒的,日常照料著老伴。去年夏天,她因為一場骨折住院後,漸漸出現幻聽、譫妄等症狀,晚上不睡覺、吵吵鬧鬧。家裡人察覺不對勁,將她送到醫院檢查。
  • 關於痴呆症、阿爾茨海默病和記憶喪失,最常見的5個誤解
    原創 袁波 阿爾茨海默病在美國,超過500萬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這個數字還在增長,預計到2050年,超過1300萬65歲及以上的美國人將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而人們對關於痴呆症、阿爾茨海默病和記憶喪失這些問題還有很多誤解。
  • 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我忘記了全世界,卻從未忘記過愛你這件事
    當我的母親患上阿爾茨海默(痴呆症),我網購買了一臺DV。我想記錄下母親尚還記得我的那些模樣,但是DV還未到,母親就發病了,她的病很嚴重,不記得我們全家任何一個人,也不記得她經歷過的事。點點是我的乳名,因為我從小個子很小,所以母親說我是小不點,總是用溫柔的語氣親切地叫我點點。那一刻,我認為她是記得我的,只是不記得她的點點已經是個30歲的男人了。我和妻子有次因為母親的事情吵架了,她想把媽送去老人院,我不同意。妻子收拾了行李離開了家門,我在客廳壓力備至,忍不住默默流了眼淚,母親看見我哭,她突然手足無措,然後很緊張地一直說:「孩子你哭什麼?
  • 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
    阿爾茨海默病這種被人們忽視的老年人常發的病症,因蘇大強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今天就來聊聊阿爾茨海默病和治療藥物。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性痴呆),是由於皮層或皮層下功能障礙導致認知能力減退的症候群。認知能力涉及記憶力、注意力、判斷力、語言、空間構象力、計算力等。痴呆的進程多呈慢性、隱蔽性進展、病程長。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健康大學堂:記憶的橡皮擦
    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病因迄今未明。
  • 你是誰?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得了這個病的患者家屬說,親人和親人之間最近的距離是你認識他(她),他(她)不認識你。比這更遠的距離是,夫妻倆都得了阿爾茲海默病,曾經再熟悉不過的兩個人,現在卻總互問:你是誰?這是一種永無回頭的疾病,不會變的,只會更壞更無藥可救。國外曾做過相關調研,阿爾茨海默病從確診到去世平均病程只有7年。
  • 遠離阿爾茨海默病攻略,趕走「腦海中的橡皮擦」
    昨天(9月21日)是第二十七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有一句詩是這麼寫的:「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和他們的家屬來說,這句詩裡的內容似乎每天都在上演。
  • 阿爾茨海默病面臨「三低」尷尬 最現實的困境是照護
    患病,被奪走的,不止是記憶  早上6:30下樓,騎上電動三輪帶老伴去溜一圈,這是80歲的陳佔青每天雷打不動的作息。  每天早上,老兩口會先去小區附近的早點鋪買上包子豆漿,再騎車圍著小區繞一圈。  「好的養老機構對痴呆老人的收費比普通老人要貴幾乎一倍,就連地段偏遠的養老院也要大幾千,而且對方還要對老人先做評估才能確定收不收。」  陳佔青已經80歲了。這兩年,他越發感到照顧老伴很吃力。一年前,他曾找過一個保姆,但是保姆沒堅持幾個月就因為受不了趙秋榮的古怪行為而離開。他不得不再一次承擔起照護老伴的所有工作。
  • 《伊莉莎白不見了》:關注老人的阿爾茨海默病
    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中國俗稱老人痴呆症。而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影視作品是不枚勝舉的,但幾乎都是一個橋段,並沒有過多去探討分析該病症和患者的生存和生理狀況。
  • 愛熬夜通宵、嗜糖嗜鹹的我們,離阿爾茨海默病有多遠?
    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病),就像是一個可以抹掉大腦記憶的橡皮擦,一個人患病之後,記憶就開始一點點被清除,由輕到重,逐漸喪失基本的工作社交能力,再慢慢喪失生存能力,最終陷入到一片混沌的世界中。 這篇發布在《Science》雜誌上的文章成為首個揭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細胞功能障礙機制的研究。該研究揭示出早在記憶障礙出現之前很久,這種病理性的神經元就被過度激活,從而導致大腦神經元不斷地接收錯誤信號,導致信號處理能力受損。
  • ...茨海默病嗎?既然無法治好,還要不要治?阿爾茨海默病的另幾個問號
    雖然現在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都是對症治療,但只要能把症狀控制住,對於延緩疾病的發展還是非常有益的。我從事痴呆臨床診治與研究26年,從臨床接診的患者來看,不治療和積極治療,呈現的結局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時門診碰到一些患者,剛確診阿爾茨海默病家屬和/或病人就抗拒治療,覺得反正治不好就不用治了,非常消極。等再次見到他們,已經進展到中度甚至重度,很快生活不能自理,六七年時間人就沒了。
  • 一文讀懂:如何從容面對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又被稱為是老年性痴呆。 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2018 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為 5000 多萬,平均每 3 秒鐘就有一位老人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陷入記憶障礙的煩惱。 其實痴呆分為多種,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路易體痴呆等。
  •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生而為人卻尊嚴盡失,千萬...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中晚期是沒有特效藥的,當病人進入到這個階段,也就基本上預示了未來幾年的人生走向:認知逐步退化,生活不能自理,多種併發症導致最後去世。一切仿佛已經註定,面對這些有的只是無力。大小便失禁,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父親去世後,胡茜和身邊人在一起聊天時,總是會聊起帶走父親生命的疾病——阿爾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