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一部拍得很漂亮的電影。美術、服裝考究,用光和攝影也十分精緻。為了講述17世紀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故事,影片將每一幀的畫面都拍得有油畫般的質感。
影片以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引,講述了維米爾與女僕葛麗葉之間的一段故事。女僕葛麗葉到畫家維米爾家做傭工,處處受到欺凌和壓迫,唯有欣賞男主人維米爾的畫能夠給她帶來慰籍。另一方面,維米爾的創作始終不能得到妻子的理解。此時維米爾發現了葛麗葉的繪畫天賦,並以她為模特,畫下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海報
影片中的女僕葛麗葉由斯嘉麗·詹森主演。有人會認為斯嘉麗所飾演的葛麗葉十分性感,其中科林·費斯飾演的維米爾為其扎耳洞的橋段更是充滿了性隱喻。
然而在我看來,影片沒有半點情色的影子,也和愛情都無關。是一部從女文青視角出發,對畫家維米爾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想像。
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然而他的繪畫在其生前並不有名,在其死後仍沉寂了兩個世紀之久。關於維米爾的生平事跡,歷史並沒有十分詳盡的記載,甚至有人質疑《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否為維米爾所畫。
因此,關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油畫與其相關的故事,史書的記載更是寥寥。影片改編自美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1962-)的同名小說,是一個對畫作和畫家想像而成的故事,並非真實故事。
維米爾畫作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影片本改編自一位女作家的小說,這解釋了為什麼影片的導演彼得·韋伯是一位男性,鏡頭的感覺卻細膩、敏感得像一首詩。
全片是從女僕葛麗葉的視角講述,許多鏡頭都拍攝的極端唯美且曖昧。導演彼得·韋伯有過女性題材的剪輯經歷,他的影壇處女作是為一部女同性戀短片擔任剪輯。故他所執導的這部影片無論從視角還是質感,都與其他男性導演拍攝的影片全然不同。這是一位男導演通過女作家的腳本模仿女性視角所敘述的故事。
影片的鏡頭質感極端柔和,不僅是為了貼合維米爾油畫的感覺,也是為了營造一種女性敘事的氛圍。
電影油畫般的質感
正因為是女性敘事,影片中的女僕葛麗葉無論從相貌還是靈魂都極端完美。即使在受盡折磨的情況下,她也有一雙欣賞美的眼睛,因此目不識丁的她能成為畫家的知己。更可貴的是,她是聖潔的。戴珍珠耳環確實激起了她的情慾,讓她不能自已。但是她有自己的信仰,不能委身於畫家或是畫家背後更有權勢的人。最終她選擇把貞潔獻給了自己未來的丈夫。
這部影片確實無關情色,也無關愛情。會有人對這部影片過分解讀,認為咬嘴唇和扎耳洞都有性暗示。但實際上,葛麗葉是純潔的,她只是被畫作吸引;維米爾也是純潔的,他對葛麗葉並沒有更多的非分之想。這只是兩個在現實之中受到傷害的人心心相惜、一起躲在畫室裡互相安慰的故事。
當畫作完成、葛麗葉離開,他們並沒有什麼遺憾。相反,在日後的生活中若有困苦或是孤獨,他們也能回憶起這段經歷,相互慰籍。
電影中純真完美的 葛麗葉
不知從何時開始,「文藝女青年」這一稱呼儼然已成為一個標籤化的貶義詞。大家把任何喜歡寫文章、聽音樂、看展的女孩扣上「文藝」扯的帽子。若是性觀念再開放些,那更是「文藝女青年」無疑。
這樣的觀念其實是十分貶低甚至歧視女性的。真正的文藝女性與這些都無關,特別是與性觀念開放與否沒有關係。有一些男性將文藝中的自由解放與女性的性開放嫁接在一起,這種做法只是一種意淫且極端猥瑣。
真正的文藝女性是像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葛麗葉那樣的女孩,沒有標新立異,也不會什麼自由奔放。她們只是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和看待世界的獨特態度。
本篇作者
根根
北影未畢業生;金牛座
特長:發呆、睡覺、吃自助餐和碼字
一個從小到大活得特別浪漫主義的女生,希望有從一而終的浪漫愛情與最浪漫的工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由空鏡solo原創,引用或其他用途請聯繫小編,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