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大腸癌風險有多高?篩查方法和建議全在這裡

2020-12-27 騰訊網

作者:武漢市第三醫院藥學部中心實驗室 吳思燃

大腸癌也叫做結直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根據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報告,2015年結直腸癌的發病情況高達全國第3。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上升較快,並且逐漸趨於年輕化。

很多人可能會說,癌症離自己遠著呢!但一些高危人群還是不能掉以輕心。

腸癌的發生,絕大部分都是從息肉演變成為的腫瘤,這個時間可以長達7-10年。在這個時間段中,患者其實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早期篩查手段及早發現,及時接受治療。目前,大部分患者被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生存率不高。同時,約1/3的腸癌患者還存在著遺傳特徵。因此,早期篩查在預防和治療腸癌中特別重要,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起來了解一下常用的篩查方法吧!

糞便隱血試驗(FOBT)

FOBT是臨床常用的化驗方法之一,用於診斷消化道出血,現常用作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的一個篩選指標。

結腸鏡檢查

被認為是進行大腸癌篩查的金標準,鏡頭通過肛門探入可以觀察全結腸與直腸。

在檢查過程中可以直接切除腺瘤樣息肉來預防大腸癌。

CT結腸仿真成像(CTC)

通過多層螺旋CT進行全結腸的仰臥位及俯臥位薄層掃描,將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影像處理,再三維重建,生成類似於普通腸鏡的三維檢查圖像。

直腸指診

也叫肛門指檢,通過觸診檢查直腸部分,憑醫生的經驗來判斷患者直腸上有沒有息肉和腫瘤。

基因檢測

目前有兩種檢測方式,一是糞便DNA 檢測,通過檢測糞便樣本中的大量腸道脫落細胞的DNA甲基化狀態來分析大腸癌的發生;二是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

了解完大腸癌的幾種篩查方法,

再來看看專家們的篩查和預防推薦吧!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其中關於大腸癌的篩查和預防內容如下:

預防建議

1、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纖維、新鮮水果攝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飲食;

3、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可能對預防腸癌有效,老年人可嘗試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可能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和腸癌發生的風險,具體使用須諮詢醫生;

4、戒菸,避免其對消化道的長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在此提醒大家,可以根據推薦內容來「對號入座」,判斷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人群,根據臨床醫生建議選擇合適自己的篩查方法。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腸癌治癒率。

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一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降低腸癌發生率。

審稿專家:武漢市第三醫院 主管藥師 楊秋香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相關焦點

  • 廣州大腸癌篩查對象年齡範圍擴大
    無論首輪是否已經接受過大腸癌篩查服務,都歡迎參加新一輪的大腸癌篩查。  據了解,參加了首輪篩查的41萬廣州居民中,檢出了518名大腸癌患者,其中近4成仍處於早期,還有近1700名居民發現癌前病變。參與篩查的決定讓他們得以及早了解病情、接受治療。絕大部分參與居民都認為,大腸癌篩查項目十分有意義。
  • 大腸癌早期檢測除了做腸鏡還有哪些方法
    鋇劑灌腸檢查是的大腸癌篩查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臨床上分為單純鋇劑灌腸和氣鋇雙對比造影。兩者在對腸道佔位性病變及潰瘍均有較高的臨床檢出率。尤其後者能夠檢查出大多數進展期腺瘤和癌,但對息肉檢測尚不如內鏡檢查敏感,有較高的假陰性率。腸癌分期診斷方面,鋇餐要稍差於內鏡檢查。 2、CT結腸成像技術。CT結腸成像是大腸癌篩查的放射學方法之一。
  • 大腸癌篩查今年走進社區
    長江商報消息 武漢每千人就有一人患大腸癌本報訊(記者 韓立山 通訊員 吳賀憲 何妍荔)耗時9年,武漢大腸癌篩查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共為15.4萬名市民免費提供了檢測。昨日,負責該項目的武漢市第八醫院介紹,今年擴大篩查範圍,將走進社區,首先進駐百步亭小區百合苑,並逐步在百步亭小區及丹水池街展開。
  • 大腸癌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有這5個症狀,警惕大腸癌
    因此,對於有上述不適者,建議到醫院就診,完成大便潛血、結腸鏡等檢查,以明確或排除診斷。圖片來源於網絡三、這五類人注意,患大腸癌風險高符合下列幾項中任意2項者:①慢性腹瀉(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②慢性便秘
  • 第二大癌症——大腸癌,7大高危人群,用好篩查「金標準」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公眾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要超過500g。  ●吸油蔬菜:很多人認為多吃蔬菜就能控制油脂的攝入,但往往忽略了某些蔬菜的吸油能力,例如韭菜、油麥菜、茄子,含有很多孔隙,與油脂類食物一起烹調時,會吸收大量的油脂。  ●多脂肪的「瘦肉」:排骨、肉餡、羊肉卷等肉類看上去很「瘦」,其實油脂並不少,建議烹飪這些食物時,先煸炒出油。
  • 早期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0%
    該基金的設立理念與廣州去年啟動的大腸癌篩查項目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廣州市衛計委數據顯示,大腸癌已成為廣州人癌症的「二號殺手」,平均每天有7.5人新診斷為大腸癌,而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腸癌篩查帶來的受益顯著。日前,信息時報社聯合廣州東大肛腸醫院發起大腸癌公益篩查項目。
  • 篩查腸癌,除了做腸鏡,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那有能不能先不做腸鏡,也能篩查腸癌的方法呢?根據《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 (2019,上海) 》,可有以下幾種篩查手段:1是否是高危人群我國指南建議的是50-75歲的目標人群,但大多數醫生建議從40歲開始。
  • 大腸癌患者年輕化,30歲以下超10%,如何防患於未然
    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以往大腸癌好發於中老年,高發年齡在50歲以後,但近年來發病年輕化趨勢明顯。
  • 子宮內膜癌篩查規範建議
    (一)依據子宮內膜癌發病風險的人群分類按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不同分為3類人群:普通人群、風險增加人群和高風險人群,建議不同人群採取不同的篩查方法。1. 普通人群:是指沒有子宮內膜癌風險增加因素的人群。不推薦對普通人群進行常規篩查。
  • 又一知名主持人因大腸癌去世,為什麼這麼多人易得大腸癌?
    得了大腸癌早期的症狀主要會出現便血,因為大腸癌病變的地方離肛門相對比較近,所以在大便時特別容易便血,一般血液呈鮮紅,或者是暗紅色,而且還有的血會和大便分離,血量有多有少。 ,或許是因為日常的飲食習慣導致的,很多人喜歡吃醃製類食物,喜歡吃油炸辛辣過燙的食物,這些都是大腸癌爆發的誘因,若想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這些食物都要避免食用,日常多以低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素,再搭配一些粗糧作為每日飲食的攝取,既有利於健康,同時也能避免患上大腸癌的可能。
  • 不起眼的大便異常,竟是大腸癌導致的!
    另一方面,也明確有無惡性腫瘤或息肉。哪些人容易患大腸癌?1.中老年人群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腸癌發病會隨著年齡的遞增而越來越高,5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達到一個高峰。2. 喜不良飲食人群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極易誘發大腸癌。因此,「無肉不歡」和不喜蔬果的人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3.
  • 結腸癌又上榜,早期篩查很有必要
    早發現早治療還是有不錯的效果。  結直腸癌是什麼  結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也叫大腸癌,是中國的五大癌症之一,也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新發病例約38.8萬,死亡病例18.7萬。
  • 大腸癌早期有症狀,及時預防很重要!看完你大概就清楚了!
    大腸癌早期有症狀,及時預防很重要!看完你大概就清楚了!! 身冷的人和衣裳親近,有病的人和醫生親近,與其尋求靈丹妙藥,不如堵截致病之源,與其得病託關係看病,不如平時找場地運動!我是《婦康張醫師 》給您分享健康養生小知識!
  • 大腸息肉的治療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
    恩施慧宜中西醫結合風溼醫院 鄭曉輝2019年1月,國家癌症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肺癌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首位,其他高發惡性腫瘤依次為胃癌、大腸癌、肝癌和乳腺癌等。目前,全世界範圍大腸癌發病率處於惡性腫瘤的前三位,正在以每年4.2%的速度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 大便出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四方法來判斷,定期體檢,預防惡變
    上廁所時發現大便見紅,有人滿不在乎認為這是痔瘡發作了,也有人會很擔心,生怕是腸道的惡性疾病,比如大腸癌,其實大便有血確實是大腸癌和痔瘡都可能有的症狀之一,很容易讓人混淆,有些人會因此驚慌失措,也有些人掉以輕心,結果延誤疾病治療。
  • 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健康直通車(第41站))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腫瘤發病率數據,2018年全國有393萬新生惡性腫瘤患者,相當於平均每7.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癌,每天有1萬多人會發生惡性腫瘤。其中,大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治療效果並不明顯。一級預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二級預防,篩查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篩查和普查能夠降低發病率。所以大腸癌在漫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我們是有機會通過篩查普查來早期發現,甚至於減少它的發病。」蔡三軍說。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惡性腫瘤|...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7. 診斷為遺傳性大腸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超過 20 歲。篩查建議1.關於篩查方法推薦:(1) FOBT 檢測 + 問卷調查是篩查主要手段,證據充分;(2) 血液的多靶點基因檢測可能有助於提高篩查準確度,價格較為昂貴;(3) 有條件者,可聯合糞便和血液方法進行篩查。預防建議1. 運動可有效減少腫瘤發生,堅持體育鍛鍊,避免肥胖;2.
  • 腫瘤科醫生帶你一文讀懂大腸癌
    4對於結直腸癌的預防,及早發現和處理結直腸息肉就去掉了癌症的發病基礎。此外,對於存在家族史的人群,建議進行結直腸篩查和基因檢測。存在結直腸癌相關症狀者,要及早行腸鏡檢查。然而,結直腸癌症狀隱匿,是少數能通過篩查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惡性腫瘤之一。最近,有較真網友在後臺提問:結直腸癌有哪些症狀?日常生活中要如何預防呢?較真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二病區主任步召德醫生,來講講結直腸癌(大腸癌)的那些事兒。
  • 80%大腸癌發現已晚期?做好這件事情可以救命
    那麼,哪些人需要做結直腸癌篩查?盛劍秋教授列舉了結直腸癌篩查的幾大指南:美國指南篩查建議美國癌症協會(ACS)根據流行病學數據和數學模型研究建議:對於平均風險人群,建議從45歲開始進行結直腸癌篩查。1次或每2年1次免疫化學法糞便隱血試驗(FIT)或一次乙狀鏡檢查或一次腸鏡檢查;3、對於未來15年累積風險<3%者,篩查獲益很小、存在不確定性或可能有潛在危害,不建議篩查。
  • 大腸癌復發率超過50%,第四期腸癌治療方法
    張寬耀醫生和朱建華醫生分享大腸癌的治療方法:大腸癌可以如何診斷?這種病的發現率和復發率高嗎?朱:由2015年起,香港每年大腸癌新症數目大約為5000宗,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雖然大腸癌的發病率高,但卻是少數能夠預防的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