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可防可治的(健康直通車(第41站))

2020-12-27 人民網

在中國,什麼病是最嚴重的死亡原因?腫瘤。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腫瘤發病率數據,2018年全國有393萬新生惡性腫瘤患者,相當於平均每7.5分鐘就有一個人患癌,每天有1萬多人會發生惡性腫瘤。其中,大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治療效果並不明顯。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騰訊醫學ME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主任醫師蔡三軍表示,大腸癌在診斷時候的分期對治療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二期可以達到80%,三期在60%左右。但是,在實際診斷的時候一期的腸癌只有10%,晚期腸癌的比率比較高。

「上海有一位著名的胃腸腫瘤專家,當他確診的時候已經是結腸癌合併肝轉移,雖然經過了中國目前最好的治療,他的生存時間也僅僅是兩年,所以早期發現非常重要,會有很好的效果。」蔡三軍說,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判斷,1/3的腸癌可以預防,1/3的腸癌可以治好,1/3的腸癌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生存質量。

做好三級預防

儘量減少發病

面對這樣一種惡性腫瘤,能不能夠預防呢?

據蔡三軍介紹,大腸癌的發生發展,從正常黏膜到增生息肉、腺瘤、早期癌和進展癌這樣一個過程,大概需要5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樣長的一個時間,就給了我們一個能夠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我們不應該喪失。」他說,「惡性腫瘤有三級預防的概念,第一級預防就是病因預防,第二級就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發現,第三級就是臨床病人的規範治療。」

因此,一級、兩級預防的價值非常重要。一級預防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變;二級預防,篩查起了很大的作用。「通過篩查和普查能夠降低發病率。所以大腸癌在漫長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我們是有機會通過篩查普查來早期發現,甚至於減少它的發病。」蔡三軍說。

具體來說,第一,改變生活方式,減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細飲食,減少醃炸、煙燻食品,增加蔬菜、水果、粗糧的攝入,減少吸菸、過量飲酒,加強運動,減少肥胖,適當地應用鈣、硒、阿司匹林這類藥物。第二,積極開展篩查普查早期發現。這是最重要的手段。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只要參與篩查

就會有所獲益

資料顯示,美國、英國等國家在上世紀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根據不同的危險度選用不同的篩查方法,不在不同的危險度採用同一種方法,這樣會浪費很多醫療資源。

2011年,上海啟動了400萬目標人群的大腸癌篩查。2012年,天津開展了大腸癌篩查。2015年,廣東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2016年,香港開展了大腸癌的篩查……這些篩查只是在幾個大城市裡開展,還沒能夠在全國開展。

據蔡三軍介紹,大腸癌的篩查方法有7種,包括大便隱血、乙結腸鏡、纖維結腸鏡、CT模擬腸鏡、磁共振模擬腸鏡、大便DNA分析和Septin9。「沒有任何一種研究方法優於其他篩查方法,只要參與篩查,都會有所獲益。」他說,「進行大腸癌篩查時要注意篩查年齡、區域經濟狀態和服務能力,以支持我們能夠開展篩查,並能夠獲益。」

外科治療主攻

化療放療有效

能預防的預防了,已經發生的大腸癌能不能治好?蔡三軍發現,很多病人在診斷明確以後都會發生以下過程。

先是否認,「我怎麼會得惡性腫瘤?」然後是恐懼和焦慮,「我怎麼辦?我的家庭怎麼辦?工作怎麼辦?我的未來怎麼辦?為什麼沒能夠早一點發現?」接著是鬱悶、焦躁不安。但通過醫院就診,會逐漸接受。蔡三軍提醒,這樣一個過程需要周圍人的幫助。

蔡三軍表示,外科治療是大腸癌治療最主要的決定性手段。「可以講,大腸癌治療的5年生存率的85%到90%是由外科來決定的,包括腹腔鏡手術、內鏡手術、機器人手術都在腸癌的治療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他說,「但僅僅依靠外科治療是不夠的,腫瘤的內科治療也可以在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化學藥物治療。」

很多人一談化療就怕,覺得要掉頭髮、要噁心、要吐,甚至覺得化療並沒有效。「其實醫生用化療的時候一定是經過證明可以提高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的。」蔡三軍說,除了化療以外,還有耙向藥物治療和免疫治療,這兩種治療在提高大腸治療的有效率方面也有幫助,但在提高生存率方面目前還做得不夠好。

此外,「放射治療是惡性腫瘤治療的三大手段之一,它在進展期直腸癌的治療上,可以明顯降低局部復發率和提高生存率,同時在復發轉移腸癌裡可以增加局部的控制率,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蔡三軍說。

按照指南治療

能得八十五分

蔡三軍表示,在惡性腫瘤治療中,要強調規範性治療,就是照著國家發布的診療指南進行治療。「按照這樣的指南去做,就可以獲得目前世界5年生存率的中位水平,簡單講,可以考試考85分左右,再結合一些經驗和綜合治療的話,可以達到90分。」他說。

此外,外科、內科、放療、內鏡、病理、影像、肝外科、胸外科等很多學科都牽涉到大腸癌的治療,所以一個好的治療計劃必須結合大家的智慧,進行多學科綜合治療,來保證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任何一種疾病,都不像過去單打獨鬥了。」蔡三軍說,多學科綜合治療,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根據病人情況,所有的診斷完成以後,制訂治療計劃,比如,是先化療三次根據化療反應決定是不是開刀,還是要再化療三次再開刀,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避免不必要、不規範的治療,可以讓病人總體上獲得更好的結果。

快問快答

問:應該在多少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

蔡三軍:篩查年齡的選擇主要靠發病率的高低來決定的。簡單講,10歲到80歲都去查,檢出率可能是3%,如果是40歲到80歲,檢出率可能就到15%。花的錢大量減少,效果得到明顯增加。目前是採用50歲—74歲,為什麼74歲以上不查了?雖然發病率很高,但期望壽命決定了,到這個時候再查出來,獲益很少。

問:篩查方式應該怎麼選擇?

蔡三軍:在這7種方法裡,最簡單、最常用的是大便隱血檢查,基本上70%左右可以通過大便隱血檢查來發現。通用的方法是,大便隱血檢查陽性了,再去做腸鏡檢查。

問:日常飲食中,哪些吃的跟大腸癌的發病率相關?

蔡三軍:最相關的是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現在的菜大都是葷的。素菜比例要提高,醃的、燻的、炸的要減少。擼串,這個烤那個燒的,明顯不好。蒸的煮的是好的,生菜也是好的。

問:什麼情況下應該去醫院做大便隱血檢查?

蔡三軍:一般到50歲就去查是最好的。有症狀就更應該查,比如,到了40歲以上,大便習慣改變了,過去一天一次,現在一天兩次三次,拉不乾淨的感覺;過去大便蠻成型的,現在經常是稀的。另外,有些帶黏液帶血的都需要及時去看。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說大便帶血可能是痔瘡,實際上可能被耽誤了,所有40歲以上的人發現不舒服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去檢查排除腫瘤。除非明顯是劃破了,發炎了,那再考慮炎症,其他的首先考慮腫瘤,因為現在腫瘤的發生率太高了。

問:是不是天天排便才健康?

蔡三軍:每天排便一到兩次是很正常的。當然現在便秘的人很多。便秘很難治,女性到四五十歲,20%—30%是有便秘的。兩天三天都不大便,肯定不好,希望通過各種促進排便的方法,保持大便通暢。

相關焦點

  • 醫院院長談丨黃慶軍: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一樣「可防可治」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廣大醫務工作者戰鬥在最前線,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進程中,醫院和廣大醫務工作者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
  • 廣州大腸癌篩查對象年齡範圍擴大
    無論首輪是否已經接受過大腸癌篩查服務,都歡迎參加新一輪的大腸癌篩查。  據了解,參加了首輪篩查的41萬廣州居民中,檢出了518名大腸癌患者,其中近4成仍處於早期,還有近1700名居民發現癌前病變。參與篩查的決定讓他們得以及早了解病情、接受治療。絕大部分參與居民都認為,大腸癌篩查項目十分有意義。
  • 又一知名主持人因大腸癌去世,為什麼這麼多人易得大腸癌?
    又一位名人因大腸癌離世!據臺媒報導,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享年64歲。他上個月拍攝的《我愛冰冰Show》節目錄影竟成為其最後一次錄影。據悉,賀一航有「綜藝大哥」的稱號,是臺灣知名主持人,曾拿下第41屆金鐘獎「歌唱綜藝主持人獎」。
  • 80%大腸癌發現已晚期!做好3件事,降低發病率
    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確診大腸癌是消化系統發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惡性腫瘤我國2018年診斷大腸癌521,490人平均每天1429人診斷為大腸癌即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確診!排便習慣改變、肛門墜脹,腹部隱痛黏液血便、暗紅血便腹痛、腹脹,大便不易排便前腹有硬包塊,排便後消失等異常以及乏力、貧血、消瘦等症狀建議出現以上不適的朋友儘早就醫做詳細檢查,更安心大腸癌可防可治
  • 讓孩子牙齒「立正站好」(健康直通車·第3站·護牙三部曲)
    牙齒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標誌。  全國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兒童患齲齒情況呈上升趨勢;中年人牙周狀況較差;老年人口腔健康狀況向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牙齒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其咀嚼功能關係到人體的營養攝入,維繫著機體的能量平衡。
  • SIFF國際直通車第三站 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繼威尼斯、多倫多電影節之後,2016年SIFF國際直通車到達第三站——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 永春人喜歡的豬哥亮因患大腸癌凌晨逝世,這種癌很多人都容易患!
    豬哥亮2009年豬哥亮被媒體拍到吃黑輪(臺灣的一種小吃)照片,成為他復出的契機,再主持《豬哥會社》還拿下第45屆金鐘獎。2014年,豬哥亮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醫生預告只剩2、3年可活,但因開刀後必須裝人工造口,豬哥亮正在拍攝電影,他覺得會影響工作,不願就醫。
  • 臺灣知名主持人因大腸癌病逝,面對癌症我們能做什麼?
    又一位名人因大腸癌離世!據臺媒報導,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享年64歲。他上個月拍攝的《我愛冰冰Show》節目錄影竟成為其最後一次錄影。據悉,賀一航有「綜藝大哥」的稱號,是臺灣知名主持人,曾拿下第41屆金鐘獎「歌唱綜藝主持人獎」。
  • 佳和肛腸醫院|臺知名主持人因大腸癌病逝,他只有64歲!
    又一位名人因大腸癌離世!據臺媒報導,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享年64歲。他上個月拍攝的《我愛冰冰Show》節目錄影竟成為其最後一次錄影。據悉,賀一航有「綜藝大哥」的稱號,是臺灣知名主持人,曾拿下第41屆金鐘獎「歌唱綜藝主持人獎」。
  • 打造糖尿病醫防融合的廣東模式,他們將健康直通車「開」進基層
    當前,青少年超重與肥胖比例日趨上升,不健康飲食和缺乏運動導致的超重肥胖是引起我國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近日,2020年珠江內分泌代謝科醫療專科聯盟暨2020年廣東省肥胖糖尿病健康直通車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 大腸癌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有這5個症狀,警惕大腸癌
    大腸癌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總稱,它是指大腸黏膜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我國2018年診斷大腸癌521,490人,平均每天1429人診斷為大腸癌,也就是說,每小時診斷59.5人,幾乎每分鐘就有一人診斷為大腸癌。
  • 只要不是第四期,大腸癌都有根治機會
    根據美國 2005 至 2011 年的統計數字,所有大腸癌(含第一期至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 64.9%,跟其他癌症(胃癌為 29.3%、食道癌 17.9% 以及胰臟癌 7.9%)相比實在好太多了。
  • 臺灣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去世!
    2019年6月4日,據臺灣媒體報導,6月3日20時50分許,臺灣著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去世,享年64歲。賀一航本名曾新民,身兼主持人、歌手、演員數職。在進入演藝圈之前,他曾當了8年傘兵。其主持的代表作為《黃金夜總會》,他曾憑該節目拿下拿下第41屆金鐘獎「歌唱綜藝類最佳主持人獎」。
  • 臺灣名嘴賀一航因大腸癌離世,如果你有這四個信號,那就要小心了
    又一位名人因大腸癌離世!據臺媒報導,知名主持人賀一航因大腸癌病逝,享年64歲。他上個月拍攝的《我愛冰冰Show》節目錄影竟成為其最後一次錄影。據悉,賀一航有「綜藝大哥」的稱號,是臺灣知名主持人,曾拿下第41屆金鐘獎「歌唱綜藝主持人獎」。
  • 臺灣主持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病逝 與其談癌色變不如做好預防
    臺灣主持天王豬哥亮近幾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2014年確診罹患大腸癌2期,堅持不開刀,拖著病體不就醫,直到到2016年9月,因為腹水達6600c.c.、惡化末期,被醫生宣告壽命只剩4個月,才緊急住院開刀撿回一命。
  • 大腸癌手術後怎麼吃?做對4件事,身體更健康
    在我國,每年約有14萬人被確診患大腸癌,發病率每年遞增,在2.5%~5.0%,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2%。27歲的小劉曾是一位大腸癌患者,無家族史。大腸癌有許多治療方式選擇,包括傳統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以及其他新穎的療法。現今手術越來越傾向微創、無創,不過最傳統的開腹手術目前仍然有在執行,因為有些病人發現大腸癌的時候腫瘤已經太大,甚至已經侵犯到了其他的器官,手術比較複雜,這時候就會採用最傳統的開腹手術。
  • 健康科普動畫片《66兔家》(第41集) | 儘早戒菸有益健康
    健康科普動畫片《66兔家》(第41集) | 儘早戒菸有益健康 《中國公民健康素養66—基本知識與技能》第36條:任何年齡戒菸均可獲益,戒菸越早越好,戒菸門診可提供專業戒菸服務。
  • 早期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90%
    在深圳啟動,項目配套一百萬資金用於深圳市民的肛腸疾病篩查及建立深圳市民肛腸健康大數據。該基金的設立理念與廣州去年啟動的大腸癌篩查項目有異曲同工之妙。據廣州市衛計委數據顯示,大腸癌已成為廣州人癌症的「二號殺手」,平均每天有7.5人新診斷為大腸癌,而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腸癌篩查帶來的受益顯著。日前,信息時報社聯合廣州東大肛腸醫院發起大腸癌公益篩查項目。
  • 大便出血,是痔瘡還是大腸癌?四方法來判斷,定期體檢,預防惡變
    而某些發炎性腸病也可導致痔瘡。久站久坐,長期跟久坐久站有關的職業,比如如設計師、司機、白領、理髮師等容易讓肛門直腸靜脈血液聚集。門靜脈高壓患者,腹部靜脈系統高壓,影響肛門直腸靜脈回流。老年人,老年人肛門周圍結締組織鬆散。
  • 《黑豹》43歲男主特域克保斯曼患大腸癌去世 大腸癌預防方法
    Marvel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男主角查特域克保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去世,終年43歲。一起了解它的成因和預防方法。查特域克保斯曼在2016年確診患上第三期大腸癌,與癌症抗爭4年,但一直也沒有公開病情,最終演變為第四期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