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丨做了7年健身教練,疫情讓他決定變身「送菜小哥「

2020-12-25 騰訊網

做了7年健身教練的單身男士,決定成為一名被需要的騎手。「有人倒了就要有人站起來,如果每個人都抱著僥倖心理,社會是沒法進步的,肯定要靠這些去犧牲的人。」 他厭倦「雲憂國憂民」。在武漢,很多人在疫情中自發行動起來,以微薄之力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整個社會進入緊急狀態時,他們這些處於神經末梢的人,最敏銳地感受著情勢冷暖,也成為維持這個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微小,但源源不絕地輸送著血液、活力和溫度。

湖北孝感志願者,騎車為居民送藥 圖丨新華社

撰文丨施展萍

編輯 丨露冷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立春工作室

健身教練辛野信奉「極簡」生活規則。他30歲,很少囤東西,喜歡的牌子總是那幾個。比如,鍾愛「辛拉麵」,因為和他一樣姓「辛」。與大多年輕人類似,他喜歡網購生活必需品,2019年,他只進過兩趟超市。

但2020年過了不到兩個月,他已經閉著眼便能將附近一家超市的樣子復原出來。剛進去是蔬菜區域,接著是水果,然後是肉,哪個貨櫃賣什麼,他一清二楚。不光如此,他還知道,眼下去超市,不能像往日那樣逛,在不同貨櫃前徘徊。目標要明確,手要快,一進門要直奔掛麵區。其次是蔬菜。白菜最搶手,先拿上五六棵,再去拿土豆和番茄。

經驗是辛野這些天跑出來的。1月23日,武漢封城。2月1日,辛野下載了騎手軟體,註冊、上傳身份證,填寫有無高燒疾病等調查問卷。他騎上那輛辨識度極高的電動車,粉色的,貼滿他喜歡的動漫貼紙《海賊王》《七龍珠》《進擊的巨人》,戴上口罩——黑色海綿的,常見的明星佩戴的那種,開始了騎手生涯。

辛野和他的騎行裝備

做了7年健身教練,辛野自信身體素質好,免疫力強,一個人住,萬一感染,不用擔心將病毒傳染給別人。他決定在這個時候成為一名被需要的騎手。

在武漢這個需要走出困境的龐大城市裡,有一群像辛野這樣人,自發行動了起來。在整個社會進入緊急狀態時,他們這些處於神經末梢的人,最敏銳地感受著情勢冷暖,也成為維持這個社會運轉的毛細血管——微小,但源源不絕地輸送著血液、活力和溫度。

「我不搞哪個搞」

武漢很大。若不做騎手,有些地方,辛野壓根沒去過。2月9日,住在後湖區的豆瓣網友向他求助——連續下了幾天單都沒有人接。辛野家在洪山區,兩人距離將近40公裡路。那女孩又說,父親感冒了,她不敢出門買菜,怕出去沾染了病毒。

辛野想了想,答應幫她。他推掉第二天的訂單,只送這一趟。電動車電池堅持不了那麼長的距離,他是騎共享單車去的。菜得提前買好,否則到後湖區就是下午了,超市該關門了。

上午10點,他就出門買菜。12點多出發,菜掛在車把上,一路顛簸。武漢並非一馬平川,有坡有橋,要過江,得上鸚鵡洲長江大橋。共享單車車頭一重就不好騎,雙腿發力不能過猛,否則膝蓋就會頂著袋子裡的西紅柿。

接近4點,辛野才到達目的地。父女倆戴著口罩下來了。女孩端著碗蛋炒飯,上面點綴著些白菜、洋蔥和雞蛋——用家裡僅剩的一點兒食材炒的。他脫下口罩,就地吃,女孩在一步之外看著。太陽還沒落山,照在身上還很暖和。武漢的冬季,天一黑,氣溫就驟降,他得趕在太陽落山前往回騎。8點多,辛野終於回到家中,雙腿抽筋,膝蓋「特別疼」,「活雷鋒也不這麼做」,他這麼調侃自己。

圖丨煬燚

他說人類的悲歡各不相同,價值感也不相同。他厭倦「雲憂國憂民」,認為大多數人比想像中更「懦弱」。「有人倒了就要有人站起來,如果每個人都抱著僥倖心理,這個社會是沒法進步的,人類也沒法進步,肯定要靠這些去犧牲的人。」他自知衝動、欠考慮,防護措施尚不到位就往人多的地方去,但他又覺得,「是你們考慮太多了」。

辛野出生在內蒙古,小時候扎紮實實窮過。要活下去,必須自己想辦法。他偷過鄰居地裡的瓜,也見過兇猛的動物,靠的全是生存本能,練就了莽撞的英雄情結,橫衝直撞,無所顧忌。

天門姑娘肖雅星也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熱情。她說話聲音又大又急,做事也是,明快麻利,擅用直覺。1月23日,武漢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都停擺了,醫護人員出行成了問題。有人當晚組建愛心車隊,肖雅星沒多想就加入其中。

與醫護人員對接出行時間時,她問:「通勤不方便,你們為什麼不挑附近的酒店住呢?」對方告訴她:「像我們這樣的,別人也不敢接待呀。」

1月24日,大年三十上午,肖雅星經營的一家酒店的員工打來電話說,封城了,要求放假回家。她去店裡,把事情安排妥當,給員工全放了假。下午5點多,她打定主意,把酒店貢獻出來,為醫護人員提供免費住宿。她開始建群,鼓勵更多酒店參與。很快,500人的群滿了,她又建了二群、三群……

過去,她一度不太喜歡武漢人,認為他們話多又暴躁,「老在罵人」。現在她想,他們不過是需要通過言語把情緒發洩掉,把日子過下去。她認識的志願者多是武漢人。那些人總跟她說「我家在這裡,我武漢的,我不搞哪個搞?」

不過,有熱情不意味著事情就能順利進行。因為缺乏專業消殺,又要承擔運營成本,有一百多家酒店無力消受,中途退出了。肖雅星也查了查自己的銀行卡,行,裡頭的錢還夠再撐倆月。她是那種具備樂天精神的人。

肖雅星(右)和志願者

奢侈的口罩

肖雅星把酒店改成臨時倉庫,每天都有幾車物資送過來,口罩、手套、消毒液、蔬菜、方便麵、測溫儀……從世界各地匯集到她這兒。物資有給酒店的、有給醫院的,都由她來安排。

而物資,一度是這裡的人們所緊缺的。最缺的是口罩,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辛野那隻黑色海綿口罩用了很多天。薄薄一片,幹得快,回去洗一洗,第二天接著用。他不知道這樣的口罩沒有防護功能,而即便是有防護功能的口罩,也不可水洗。後來,健身房一名會員看到他的朋友圈,給了他幾隻N95,他一個戴三天,沒捨得換。再後來,一位採訪過他的記者在豆瓣上發帖,幫他要到幾隻口罩,他終於可以一天一換了。

徐一叉一家在三亞過春節。1月23日,武漢封城的消息出來,一家人一早出門買口罩,搶到了藥店的最後一盒。她還打算買些醫用手套回去,跑到第五家藥店依然沒貨。她正準備走,進來一個輾轉買口罩的姑娘,徐一叉將身上揣著的幾隻口罩給了她。店員一看,把她叫了回去,將兩盒自留的手套賣給她們。

居住在武漢的Monki年前進藥店時,正趕上店裡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到貨,她買了100隻。封城後,她在家待著,每半月出門採購一回。想到別人可能買不到口罩,她在豆瓣上發帖,說願以原價勻出60隻,給那些住在她附近的網友。

口罩很快被搶空。Monki將它們分批放在家門口的長凳上,讓事先約好的網友取走。她不認為這個行為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覺得自己只是「大多數現在還在武漢,還安好能保命的一類人。有一部分人在經歷著悲歡離合」。

戴著口罩手套騎行過橋的武漢人 圖丨煬燚

同樣將口罩分出去的,還有姜吉鋒一家。母親在小區業主群裡看到鄰居抱怨買不到口罩,立刻跟家人商量,想把家裡的600隻醫用外科口罩送給他們。她在群裡通知大家,誰要口罩,可去2號門領。然後就和姜吉鋒抱著12盒口罩下了樓。

那天是陰天,母親穿著黑色羽絨服站在樓門口,先把一些口罩給了保安和快遞員,接著有業主來,就抓六七個給對方,一會兒工夫就發完了。那些來領口罩的,有的戴著布口罩,有的一看就是口罩反覆戴,外層毛糙。他們拍下姜吉鋒媽媽,發在網上,說這是中國好鄰居。

送完這些,姜吉鋒家也只剩下幾隻N95和十來只一次性口罩了。家中七個大人、一個孩子。他負責買菜,那些口罩,他覺得足夠了。

以個人名義

嘎子在紐西蘭待了10年,這是第一次感受到口罩的稀罕。2月回國前,他打算給家人帶點回來,還設想過,可以多帶些,假設進價15元,回來可以賣到20元。媽媽一聽,斥責他:「你不可以有這種想法,你這算發國難財。」

嘎子覺得很委屈,加5塊錢怎麼就是「國難財」了?那他在奧克蘭各處開車尋口罩,油費怎麼算?

媽媽又說,前線的人在拼命,你花點錢、花點時間沒關係的。嘎子爸媽退休前都在疾控中心工作,2003年非典爆發時,他們都在防控一線。被媽媽的話觸動後,他開始想自己能做些什麼。

口罩是買不到了,他惦記起防護服。他沒少在微博上看到醫護人員穿著雨衣或披掛塑料工作的場景。他去微博上找了武漢有需求的醫院,跟對方溝通,把符合標準的防護服型號記下來,再在朋友圈籌措資金,最後發動大家各自到零售店採購,總共籌到212件防護服,分兩批帶回國。

疫情期間,防護服需求增加 圖丨煬燚

嘎子在奧克蘭從事旅遊工作,華人是他的主要客戶。往常,春節假期是生意旺季。今年,不少從中國飛往奧克蘭的航班取消了。他接待的最後一撥客人1月28日回國了,緊跟著的那個訂單,一共有9名客人,包括一位上海的醫務工作者。對方告訴他,這次恐怕不能成行了。嘎子說,那行,你們就先待在國內吧,你可以救更多人。

身處杭州的未巍,則第一次意識到酒精是個稀罕物。在他經營的酒吧的微信群裡, 2月3日,有客人說起酒精難買。

這是他那家小型釀酒廠的常備物品。啤酒對衛生要求極高,設備常要消毒。他每月生產1噸左右精釀啤酒,廠裡剩下的酒精存量,夠他用上半年。他從未想過,如今它成了人人求而不得的東西。2月4日零點40分,未巍在酒吧的公眾號發文《東河抗疫互助會》,決定無償提供75%的消毒酒精和0.2%的過氧乙酸消毒液,每罐500ml,由他專車配送。

他留下微信號,新增好友蜂擁而至。4日上午,他關閉酒吧,將搜集到的100多位求助者信息一一列出,在地圖上用星星標註位置,規劃出配送路線。廠裡3桶25公斤重、95%純度的酒精,被稀釋到75%,他與愛人一起,將它們封裝進500ml的銀色易拉罐裡,女兒負責在罐子上貼黑底白字的「東河」貼紙。

「東河」是他酒吧的名字,也是杭州一條上接錢塘江、下連京杭大運河的河。結婚前,他和妻子常在東河邊散步。它與西湖、錢塘江這樣名聲在外的江流、湖水都不一樣,它是本土的,穿越杭州主城區,是只屬於杭州人的地標。他覺得,這條河與他的精釀酒吧氣質一脈相承,也啟迪了他如今的行動,「一個本地的廠牌去做一些力所能及、能夠幫助到本地社區的事」。

他們一家三口跑了三天,把100多罐酒精都送了出去。

擁抱在一起

辛野總是挑選那些不被其他騎手注意的訂單。錢少的、家裡有老人的、被隔離的、有孩子的、有寵物的……這樣的訂單很好辨認,通過購買的東西或者備註就能看出。其實也不用仔細辨認,因為它們總會被剩下來。

他住的洪山區,有大量打工者和老年人。如今社區封閉,老人免疫力低下,不敢出門,子女又不與他們同住。辛野跟看門大爺商量,讓他進去,儘量把菜送至家門口。

2月11日凌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第11號和第12號通告。武漢市所有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多數小區開始辦理通行證,一戶一證,每三天可出入一次。一些社區物業組建了買菜群,解決業主的基本生活所需。

Monki住的小區沒有物業,住戶多是老年人,像一座座孤島,不得不設法自救。社區封閉的頭幾天,她覺得自己和這些老人一樣被拋棄了。漸漸地,人們開始行動起來。有人買了喇叭,在小區內宣傳跟新冠有關的知識。有人建了微信群,將二維碼列印出來,張貼在各個樓棟中,大家在群裡互相打氣,一起想辦法購買物資。還有人主動幫老人買菜、充燃氣費。

武漢街頭的老人 圖丨煬燚

城市當中無數散落的個體,就這樣殊途同歸地緊緊擁抱在一起。當張奇找到物業時,家中已經沒有存糧了。他是外賣騎手,小區裡的租戶,外地人。原本,他打算過年留在武漢賺錢,雖然春節單子少,但能賺一點是一點。現在,他出不去了,這意味著賺不著錢,沒有飯吃。

物業熱情接待了他,把他拉進小區臨時組建的買菜群中。他在群裡一說自己的情況,對門的鄰居立刻給他送來麵條和蔬菜。一位女業主建議,既然他出不去,不妨在小區內有償配送,把群裡團購的物資從小區門口送到各家門口,每單收費10元。業主們一致同意,張奇當天下午就上崗了。

過去當騎手,他沒少受過氣。但這次,他密集地感受到善意。他常常在送單時發現對方在家門口給他留了東西,口罩、牙膏、食物、雨衣、推車……

1月底,在三亞的武漢人互助群裡,徐一叉媽媽看到,有一家人酒店到期了,不允許續住。那家人在三亞找了很多地方,都不接待。徐一叉媽媽找了相熟的中介,幫他們租了房子。為了表達謝意,2月3日,這家人送來了100隻口罩,說讓徐一叉的爸爸回武大上課用。

被忽略的

上海女孩梁鈺想到女醫護人員的需求,不過是出於女性最自然的疑問。她在新聞上看到,女醫生為節省防護服,一天七八個小時不吃不喝,很快想到,她們來月經該怎麼辦。

最初,她想和朋友湊個十來萬,購買安心褲和衛生巾送過去。一番調查才發現,缺口遠比想像中大。數字是他們一個個電話問出來的。整個孝感市,女性醫護人員1.66萬。武漢同濟,超5000。武漢協和總院,約5700。武漢金銀潭,1300。漢口醫院,600。同濟醫院中法院院區,約1000。此外還有13個方艙,火神山、雷神山,各大地級市。在他們聯繫過的醫院中,女性醫護佔比60%以上,但沒有一家醫院獲得衛生巾等生理用品的捐贈。

梁鈺在微博呼籲關注一線女醫護,發起「姐妹戰疫安心行動」,為一線女性醫護人員提供生理期幫助。截至2月26日22:00,行動募捐到的安心褲423657條、一次性內褲303939條、衛生巾80640片、護手霜700支,覆蓋110家(支)醫院和醫療隊,超64000人。更多的品牌和個人加入其中。

除了這些一開始被忽視的與生理有關的問題,心理問題也開始引發人們的重視。

「身體狀態出現問題,心理狀態也會受影響。」長期做殘障公益的韓青說。尤其是殘障人士,「其他人去照顧,因為疫情的原因,也會有芥蒂,很容易出問題」。

1月31日,韓青和幾位同樣做殘障公益的朋友在群裡討論此事。第一天,有60多人參與,後來迅速增加到近200人。2月2日,他們在網上發布問卷,收集疫區殘障人士的需求,再由志願者一一打電話調研。

一位聾人的兒子向他們求助。他母親外出時經常不戴口罩,多次被鄰居舉報。他不擅手語,無法與母親溝通。韓青派出志願者,用手語與她交流。韓青的理念是,公益是一種支持性決策,最重要的還是讓殘障人士發揮自身能動性。他們鼓勵殘障人士向社區工作人員求助,並優先使用網絡工具,這是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如果都不奏效,他們再介入。

他們創建了微信公眾號,發布讓殘障人士無障礙獲取的疫情信息。這是他們做此事的初衷,抹平障礙,讓殘障人士與其他人地位平等。志願者們多數有公益工作的背景。他們用長期在業內積下的信任拉來一些捐贈。河南一位民宿老闆提供了200張代金券。他希望以柔軟的方式表達心意,歡迎殘障人士在疫情過後前來旅行。

這些在武漢內外、線上線下活躍的個體行動者,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後便不可辨認。

2020年2月的武漢 圖丨煬燚

辛野見到了他從未見過的武漢,寂寥、空曠,松鼠從城市道路中穿行而過。他想起一部美劇,世界末日的紐約街頭,道路上是長滿了雜草的廢棄汽車,枝枝蔓蔓從高樓裡探出來,倖存者在荒涼的大地上尋找同伴。

他也遇到過這樣強烈渴望尋找同伴的人。那是他從後湖騎行40公裡回洪山的夜晚,路上只有一位年紀挺大的男士,緩慢地騎著電動車。兩人默契地並肩向前,對方先開口:「這麼晚還在外面?」他自我介紹說是在方艙醫院搭隔離板房的,出來找小工,路上一個人都沒有,好不容易碰上個年輕人,想拉他一起去幹活。接著,他又開始滔滔不絕地描述建造隔離板房的經過。辛野想,他是憋得慌了。

未巍去杭州郊區送酒精那天,返程時已經半夜,路上安靜得讓他不適應。他見到一輛迎面駛來的公交車,空蕩蕩的,只有司機一人。路口會車時,兩人對望了一眼,然後擦肩而過,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文中徐一叉、嘎子、Monki、張奇為化名。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出品人 | 楊瑞春 主編 | 王波 責編 | 金赫 運營 | 迦沐梓 閆一帆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的香港 | 當你的健身教練都去送外賣了…
    「叮咚」當你衝去開門,準備迎接自己點的外賣時,卻發現門外站著的外賣小哥竟然是你的健身教練。早上,你剛給他傳過網上找來的清湯寡水的早餐照片。因為,疫情之下,誰都不太容易。這場新冠肺炎讓各大行業都受到重創。根據香港政府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至3月的失業率達到4.2%,創9年來新高,就業不足率則達到2.1%。疫情把民眾圈在家中,加之港府仍在執行的「限聚令」,逆勢催生了外賣平臺的異軍突起。
  • 爐小哥烤肉捐贈愛心菜 助力抗擊疫情
    ▲爐小哥愛心菜裝車▲在第一批愛心菜送往工地途中的同時,第二批愛心菜已送至燕莊社區安保及環衛工作者的手中。▲愛心菜送至醫院施工工地▲回顧2020年伊始至今,疫情肆虐,舉國同憂。但中華民族從不會被輕易打倒,全國人民也絕不會輕易服輸。越是艱難的時刻,全國人民越是團結!
  • 80後健身教練:因疫情失業的半年裡,我對這份職業愛得更深了
    不少健身房教練都已戴口罩上課因為疫情,健身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線上教學、直播授課成為主流,不少教練為謀出路,改行轉業,有的還當起了外賣小哥、滴滴司機......36歲的李凱是私教圈子裡的資深前輩。從業15年來,幾乎從未有過假期的他,卻因疫情給自己放了個長達半年的假,暫時休業在家成了專職帶娃的奶爸。
  • DJ和健身教練轉做外賣小哥背後:行業新一輪大戰或開始
    但半個月過去,事情再起起變化——根據《財新》報導,疫情肆虐的歐洲影響了中國貿易的市場,很多工廠訂單「被要求晚交付或被取消」。據美團統計,從疫情爆發至3月18日,美團外賣新增了約33.6萬騎手,其中超過37%來自生活服務業,這也是最大來源,包括餐飲、健身等等。
  • 穀雨丨疫情後年輕人報復性存錢:租10平米小屋 吃一個月泡麵
    2020年5月,北京三裡屯的年輕人 撰文丨崔一凡 編輯丨金赫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疫情影響了一些人的生活,也即將影響另一些人。但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應激反應,或者物理上的形變問題,就像一塊橡皮遇熱膨脹,遇冷收縮。疫情總會過去,北京的快遞小哥又可以上樓送貨了,但世界不一定恢復到原來的樣貌。 2020年五一,是自2008年取消五一黃金周之後最長的五一假期。但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這不過是個拉長版的周末。
  • 美女健身教練回憶2020:騎單車送外賣,5000元收入猶如雪中送炭
    是的,2020年,於每個人而言,都不平凡。 如果這一年能沿著2019年的方向筆直走下去,周靜的打算是再報一門孕產康復培訓課程,沿著健身教練的方向深度拓展下去,但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為社會經濟按下「暫停鍵」,健身行業長時間停擺。 工作「速凍」,但生活卻要繼續。
  • 90後快遞小哥義務送了3個月菜 曾笑稱「聖誕老人」 今喊他「送菜...
    蒼禹威開著快遞車送菜楚天都市報訊(記者周丹 王永勝 通訊員王婷)眼看著聖誕節就要到了,最近,漢口城市廣場小區的不少業主又想起了他們心中的「聖誕老人」蒼禹威,紛紛發來祝福和問候。90後的蒼禹威是該小區菜鳥驛站站長,在年初疫情暴發後,義務給小區業主送菜,長達三個多月。「以前我都喊他聖誕老人,現在我叫他英雄,感謝!」有居民感嘆。「我不是什麼英雄,就送了點菜,別鄭重其事的,我不習慣。」昨日,回憶起送菜的經歷,蒼禹威不願多提。但從其家人和鄰居的口中,依舊能還原這件事情最初的模樣。
  • 半年變身健身教練,發傳單小哥大蛻變,人生贏家不為過!
    韓國的這位健身教練,從一名發傳單的小哥蛻變到模特身材的健身教練,一路走來不簡單,可以說是穩穩的人生贏家!這位小哥名叫京勳,在當上健身教練之前,冬天零下的溫度還得每天拿著傳單站在街邊8個小時,有時候冷得不行,只能靠抖取暖。
  • 他是居民移動的「菜籃子」,每天用小推車送菜500公斤
    (原標題:他是居民移動的「菜籃子」,每天用小推車送菜500公斤)
  • 穀雨丨疫情當前接線員壓力倍增 24小時接100多電話
    以下是接線員楊潔的口述: 撰文丨袁琳 柳寧馨 編輯丨金赫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1 復工了,相關的求助電話多起來,很多是跟酒店住宿有關的。2月底,我就接到一個求助電話。
  • 穀雨丨7個不想工作的人辦了一檔必糊綜藝,專送失敗者出道
    撰文丨荊欣雨 編輯丨糖槭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失敗的人找到同類 衛明者看到一則綜藝選手招募啟事,節目叫《青春沒你》,號稱要做全網最小型、最沒難度的選秀節目。
  • 穀雨計劃丨美國著名作家不想寫川普:他一周說幾百次謊言 太假
    2020年5月,這本書的中文版問世。 不幸的是,2019年4月21日,託德意外去世。基德爾的代理在給穀雨的回郵中寫道:「基德爾正在寫一本新書,但是沒有了他親愛的好朋友的陪伴。」近日,圍繞《非虛構的藝術》以及非虛構寫作,穀雨對基德爾進行了對話。 「我父親曾經對我說,從事非虛構寫作花的時間太長了,最好娶一個有錢人。」
  • 穀雨計劃丨墨西哥失蹤人口逾7萬人 當地攝影師用照片向世界發聲
    7年前,因為當地猖獗的犯罪,他的兩個妻弟失蹤,一個妻弟被絞死。痛苦中的耶爾拿起了相機,開始記錄這些沉重的故事。但他並未直接展示血淋淋的屍體,而是展示葬禮上散落的花瓣、蜷縮的身體、屠宰場裡待宰的雞群……這組作品《流血的房子》,獲得了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獎大獎、世界新聞攝影獎(WPP)長期項目類二等獎。暴力闖入人們的生活,噩夢縈繞不散,此時此刻,拍攝,就是自我療愈的過程。
  • 在武漢,我們自發為獨居老人買菜送菜
    受疫情影響,小酒吧暫停營業,我每天都在家裡隔離,空閒時間比較多。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個志願者群裡了解到,有志願者關注到疫情之下,獨居老人買菜難的問題。他們問我所在的A2N疫情志願小組能不能夠協助。我們討論之後,決定由四位志願者參與負責。2月26日我們在微博上發布「尋找武漢市內無法取菜的獨居老人」的海報。加微信的人很多,至少有上千人加我的微信。
  • 越南硬核賣菜小哥:買菜不戴口罩要付雙倍價錢!
    為了提醒大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戴好口罩以保護自身健康,潘鴻明在賣菜攤上寫著:買菜不戴口罩要付雙倍價錢!('Kh ng eo kh u trang bán t g p i' ) 今年37歲的潘鴻明在同奈省邊和工業區賣菜11年多了。小哥的顧客主要是一些低收入的工人、勞動者和學生。
  • 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今日穀雨。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讓我們和古人一起感受煙雨朦朧、生機盎然的穀雨吧。
  • 韓漫歪歪漫畫丨鄰居人氣的健身教練
    超級吸引力/窗外芳鄰/比鄰而交(原名:漂亮乾姐姐)/健身教練/她的秘密/我的美女上司/她的朋友們(原名:繼母的朋友們)/重考生/私密教學/熱情的維納斯/兼職奶媽/睦鄰/秘密文件/屍去本性/壞朋友/魔幻手機/雨聲漫漫/真實的我們/真愛詛咒/代號7762/失憶兼職生/獨家培訓/歡樂小姐姐/神秘關聯/假戲成真/難以自拔/克制悸動/臨時家教/健身教練/老師,好久不見/我和上司的秘密/死黨的女友
  • 他拍攝臺灣180餘處巨大神像,體現人類怪誕欲力丨穀雨計劃
    攝影要入門很容易,要做得深入很難,因此我決定大三開始念理論組,學習西方現代藝術理論,重點方向是物體藝術(Object Art)。畢業論文,我手寫了8萬多字的《物品藝術中的異質合成現象》。 穀雨:你作品的風格和阮義忠老師的截然不同。
  • 穀雨數據丨疫情下的戀愛多脆弱?離婚預約爆滿,約3成情侶分手
    出品丨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美股10天熔斷4次,我10天之內提了4次分手。」 愛情就像買股票,有人靠運氣,有人靠經驗,有人閃入手,也有人突然熔斷。
  • 從小迷戀孫悟空,新疆小哥變身超級肌肉人,痴迷練出「蝙蝠翼」
    作為一名27歲的肌肉男,身高1米8,體重88公斤,如今在新疆一所健身房擔任教練,目前深蹲140公斤,硬拉160公斤,臥推120公斤,如此漂亮的成績,想必會讓很多男生羨慕嫉妒,憑藉著如此好身材,小哥獲得的獎項也多不勝數,在2016年西北五省健體中獲得80公斤的亞軍,也在次年獲得了健美錦標賽的80公斤亞軍。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