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華《胭脂扣》:以謀殺的方式求殉情的結果,真愛為何如此偏執

2020-10-20 青於墨

李碧華小說《胭脂扣》有很濃重的「才子佳人」式的故事結構:綺紅樓的紅牌阿姑如花,因與富家子弟「十二少」(陳振邦)兩情相悅而以身相許,儘管自願為妾卻依然遭到對方父母的反對。為了能夠永遠在一起,兩人相約殉情。

而李碧華卻不滿足於老套的故事,她巧妙地用了一個「穿越」元素,使這個故事更加哀婉:如花服毒自殺之後,在陰間苦等了53年仍不見昔日愛人的蹤影,於是重返人世。女鬼如花在現代都市情侶、在報館工作的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幫助下,終於見到苟延人世的十二少。

一個是風流瀟灑卻曾經有真心付出的紈絝子弟,一個是善良痴情從小就受命運欺壓的煙花美人。如花和十二少之間的愛情一開始似乎並沒有沾染太多的銅臭,即便十二少也與家庭決裂,與如花住到一起。離開家庭的少爺自然不能向以往那樣一擲千金。

但是,金錢的匱乏反而讓如花的愛情更加美麗,家庭的反對卻只增加了如花與十二少愛情的堅定。而到了十二少因學戲不能賺錢,只能依靠如花出賣色相來養活彼此之時,兩人走投無路,只能約定雙雙自殺。

其實,殉情的思路是如花想到的,當她在陰間等待戀人半個多世紀之久後,忍不住申請來人間一探究竟。而當阿定和阿楚在根據各種線索尋找陳振邦時,卻也在逐漸揭開了當年的真相——十二少「當年之死」並非是殉情,而是謀殺。

根據小說的描述,如花吞鴉片自殺而死當然是心甘情願的,而十二少並沒有堅定的殉情打算和勇氣。相反,他本來是來和如花談分手的,卻被如花鬨著喝下了泡著40粒安眠藥的酒,他的胃裡只有安眠藥沒有鴉片。

而同名電影《胭脂扣》對該情節做了調整:如花吞依然是鴉片自殺而死,但十二少的殉情是半推半就的。電影中十二少是答應去殉情的,也知道吞鴉片的結果,儘管態度很猶疑。不過十二少依然不知道安眠藥的事情,後來被醫生發現他胃裡有安眠藥和鴉片兩種成分。

不論怎樣,十二少的「死亡」都是有謀殺意味的。

按照如花的邏輯:「如果你也有一點真心,便死於殉情;如果掉頭他去,也死於被殺。」看上去很精密的打算,然而貪生怕死的十二少最終還是被救了。只有十二少當初真的死了,殉情的美名才能夠被成全,愛情神話才會完美得沒有破綻,因為一切都死無對證了。

可是偏偏,十二少苟活了下來。那場「殉情」也變成了「謀殺」,得知了真相的阿定和阿楚非常震驚,甚至感到可怕。如花的愛為何如此偏執?


「殉情」這個詞彙,且不說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很不可思議,即便是小說中生活在20世紀80年代的阿定和阿楚來說也是想都沒想過的可能性。

同樣是女子,一個知識女性阿楚不會為愛奮不顧身,而一個煙花女子如花卻非常有勇氣為愛而死。如花對待愛情的態度類似《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故事,風塵女子會把將真心託付給一個稍微對她好的少爺。

如花出身很苦,正如她對阿定說:「我自小沒有生氣的權利,沒有父母供我撒嬌。或弟妹給我差喚。稍懂人性,已在倚紅樓三家手底下成長,接受一切禮儀訓練,也沒有生氣之經驗。」

「心裡很苦的人,需要多少的甜才能填滿呢。」馬東說:「心裡很苦的人,只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而十二少對於如花來說正是那一絲甜。

風塵女子,每天面對三教九流強顏歡笑,長期周旋於低級情愛關係中,而十二少不僅長得讓人如沐春風,卻也的確與別人不同,甚至不能抹殺十二少的確付出過真心。一個從小就缺愛的年輕女子,怎會不動心?她不會輕易愛上誰,不過一旦動了心,就會死心塌地,甚至會伴隨著一種毀滅性的力量。杜十娘亦是如此。

當然,即便是從理性角度考慮,一貫命苦的風塵女子看到一絲希望便也有過上正常人生活的妄念,即便是做妾。這類故事中的女性心理無外乎如此。

而當現實逼得兩人的感情無法繼續走下去的時候,如花卻只想到了毀滅。事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殉情」的確是如花能夠永遠擁有十二少的唯一方式。


而十二少的退縮也不能僅僅被定性為對愛情的背叛。

同樣,如花的殉情也能完全不代表她的明智。從本質上說,兩人都是無法主宰自身命運的人。

十二少為了如花與家庭決裂,為了生計低聲下氣地拜師學戲,的確是一般的公子哥難以做到的事情。但他對如花的愛絕對沒有達到靈魂的深度和感性衝動的制高點。十二少的確很愛如花,所以多年後那段愛情依然讓他刻骨銘心。

但十二少有著他從上流社會帶來的無法克服的弱點,但他對如花的愛沒有達到可以讓他為之殉情的程度。事實上,這樣的一個紈絝子弟,甚至永遠都無法拿生命去愛任何一個人。不出意外的話,他本應該在父母的安排下安穩度過一生。

他與如花在一起的時候是一直都有逃避心理的,他說:「但願鴉片永遠抽不完。」這是有一種「但願長醉不願醒」的心態,就是逃避心理。

對於這樣一個闊少爺是應該被批判的,但批判的對象不是他求生的舉動。每個人都有生的欲望和權利,無可厚非的。但他在兩人生死之際,卻只顧自己求生與擺脫殉情的壓力,而沒有去挽救如花的生命。十二少的愛的確是是非常自私的、蒼白的、無力的。

如花可以說是一個愛情理想主義者,她以女性天生的浪漫與激情執著地追求愛情,甚至不惜用生命來維護她的愛情理想。當然,她內心是有對十二少的懷疑的,且不說面對阿楚對十二少學戲的質疑,如花對之進行了狡辯。其實狡辯,表面上看是護短,實際上做了鬼的如花有幾分清醒。

或者說,當年的如花就已經隱約感受到了十二少的不堅定,不然,何以會有在酒中泡下40片安眠藥的舉動?

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就此演變成一場煞費苦心的單方謀殺,含情脈脈的情愛也就變成了一種各自懷有私心的魚死網破。

而當如花得知十二少在陽間苟活了50多年之後,卻還是感到意外,忍不住傷心欲絕地自問:「如果是真愛,他為什麼在甦醒以後不再自盡?」

當然,也不能因為如花下了安眠藥就簡單地判定她為殺人兇手。

十二少送給如花的花牌題詞說:「如夢如環境,若即若離花。」本就是一個暗喻:如花與十二少的感情不會有一個擲地有聲的結果。

愛情往往是人自己虛幻出的空中樓閣,若要一直堅持自己盲目的痴心,並且固執地認為對方也如她一樣投入,是很容易產生悲劇的。

當愛情遭遇到殘酷的現實,生計無路時,終於貧賤夫妻百事哀,落魄的十二少,心灰意冷,深染煙霞癖,借吞雲吐霧來忘憂。闊少終於嘗到了為愛付出沉重代價的苦澀滋味,犧牲了自己錦衣玉食、風流瀟灑的生活,他變得什麼都不是了。兩個人之間的縫隙越來越大。

「兩個人,不知如何,化成了一堆粉,化成不象樣的湯圓——但,終於不能團圓。」李碧華隱喻用得巧妙。而如花也深感兩個人再這樣發展下去不行,想來想去,只想到了一條死路。

如花堅定地殉情,並且是義無反顧地拉著情人一起,是值得反思的。她為什麼就不能維護愛人的生命,以健康和快樂的方式維護愛情呢?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現實情景時,面對種種突如其來的事件、傳統的觀念、世俗的準則,都會讓人來不及做出理性的思考。

況且在當時的社會下,風塵女子的出路儼然就是被堵死的。

這種毀滅式的愛情模式甚至可以說是如花的一種自然反應,她同樣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這也為什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阿楚一開始對殉情的舉動不能理解,後來咄咄逼人說她是個兇手,而到最後卻又開始理解同情如花。

古典愛情因偏執而顯得浪漫,現代愛情因中和而顯得平淡。阿楚甚至是有些羨慕如花了。

如花的怨魂不得安息,非要執著地來到人間找尋黃泉路上失散的情人,作者如此安排,無非是讓如花自己看清痴情的虛妄,同時也揭示了如花義無反顧地殉情背後無意義的現實本相。

表面看來,如花輸了,十二少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對愛情堅定;而實際上,輸的是十二少,難以忘記那段情事卻又不得不苟活,何嘗不是痛苦了大半生。浪漫美滿的愛情傳奇不僅需要雙方的成全,更需要天時地利的機遇。

李碧華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大概一千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並無想像中之美麗。」

愛情無疑需要雙方的心靈契合與坦誠相待,同時也需要認真考量許多世俗羈絆。大抵,美滿的愛情,從來都不是兩情相悅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李碧華《胭脂扣》:以謀殺的方式求殉情的結果,真愛為何如此偏執
    李碧華小說《胭脂扣》有很濃重的「才子佳人」式的故事結構:綺紅樓的紅牌阿姑如花,因與富家子弟「十二少」(陳振邦)兩情相悅而以身相許,儘管自願為妾卻依然遭到對方父母的反對。為了能夠永遠在一起,兩人相約殉情。
  • 《胭脂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世人所言之愛情為何物,自是千般人有萬般想法。李碧華的《胭脂扣》只論一種,便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某個深夜,一冷豔女子到報館登報尋人,工作人員袁永定見她無力付廣告費以為欺騙,便叫她次日再來,誰料她竟尾隨一路,閒聊中得知,她原是香港三十年代石塘咀名妓如花。
  • 再看《胭脂扣》:痴狂至死的愛與執念,最終只落得兩敗俱傷
    這對才子佳人的深厚友誼,便起源於這部關錦鵬導演的成名作《胭脂扣》。這部影片是根據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的,從1987年上映至今已經33年了,如今在豆瓣依然有著8.4分的高分。比起小說,影片人物少了一些算計,添了幾分痴情。加上導演特殊的同性身份,使得他對如花的人物形象拿捏得細膩而完美,鬼似人,人又似鬼。再加上哥哥張國榮和梅姐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就了一個經典的愛情絕唱。
  • 張國榮與梅豔芳經典之作:《胭脂扣》,看了不後悔
    《胭脂扣》是改編自中國香港女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胭脂扣》的一部愛情故事,李碧華也是《霸王別姬》的編劇。於是如花與振邦訂陰世之約,計劃一起吞食鴉片殉情。結果如花死去,而陳振邦被救活。50年後,如花在地下沒有等到陳振邦苦,遂上陽間來尋。
  • 《胭脂扣》:把它還給你,從此我再也不必等
    文 / 唐露《胭脂扣》這部電影我一共看過三次,這已足以說明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我亦看過李碧華的原著,電影與原著之爭,幾乎都是電影輸,因但凡看過原著,再看電影時總會覺得原著的諸多細節在九十幾分鐘的時間裡電影無法全數交代清楚
  • 回憶經典電影|《胭脂扣》:愛的方式千萬種,放下最是不容易
    《胭脂扣》是由關錦鵬執導,梅豔芳,張國榮主演的愛情片。於1988年1月7日,在香港上映,該片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獲得了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李碧華的作品,洋溢著悽涼的虐戀氛圍。猶若《霸王別姬》中段小樓的虐戀,《誘僧》中迷離的情思,《胭脂扣》也透著那股超於常人的悽然的愛情氣息。
  • 問世間情為何物?從《胭脂扣》看跨越半個世紀的兩段愛情
    臨近4月1日愚人節,重溫《胭脂扣》,「哥哥」張國榮曾經塑造的經典形象又浮現在我眼前。李碧華用《胭脂扣》描繪了一段跨越了五十三年的荒誕愛情故事,之後被關錦鵬搬上了大熒幕,在張國榮和梅蘭芳的完美演繹下,魂斷情腸。
  • 《胭脂扣》:我不想再等了
    個人覺得這是對相見不如懷念的最佳解讀,而《胭脂扣》則是對於這個詞的最佳詮釋。那麼這部電影讓我如此痴迷是為何呢?那便是李碧華的創作,梅豔芳、張國榮的再現。在香港,有一位擅於寫鬼魅系列,以浪漫,悽美,激越的寫作風格著稱的作家,那就是李碧華,小說《胭脂扣》就出自她筆下。而梅蘭芳的歌,張國榮的電影在香港甚至內地也是享有盛譽,三個看似無關的人,卻因為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胭脂扣》而結下了思想上的緣。
  • 《胭脂扣》:一場「入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愛情絕唱
    影片《胭脂扣》由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關錦鵬執導,1987年上映的《胭脂扣》,如今在豆瓣依然有著8.4分的高分。《胭脂扣》一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一個技藝高超的導演,哥哥和梅姐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就了如夢似幻、纏綿悱惻的愛情絕唱。
  • 《胭脂扣》:為了成全自己的痴情,她騙情人服下了四十粒安眠藥
    李碧華的胭脂扣講述了一個痴男怨女的故事,看過電影的往往同情如花,這個愛情中的女子如此勇敢,更加襯託得十二少面目可憎,讓觀眾們感嘆這世間果然還是女子痴情,男子大多負心薄倖。只因電影將小說的立意改變了,小說裡的十二少並沒有做錯,如花也不過是自欺欺人。
  • 張國榮罕見演講實錄:在陽剛與明柔中演繹李碧華作品中的人物
    對於《胭脂扣》這部戲,有人覺得關錦鵬放大了女性的執著,我的看法是:碧華的原著故事本如此,人物本如此。 而《胭脂扣》電影版跟文字版的結局是點差異,這點呈現的是導演跟作者利用影像跟文字兩種媒體表述故事時的不同考慮,但無疑電影版本的戲劇性較濃,這也是必要的。 如花與十二少的愛情 有人置疑,以《胭脂扣》中十二少所服的鴉片份量,結果是如花死了而他竟能逃過大難而苟活,是否有不合理之處。
  • 李碧華《胭脂扣》:「人一窮,連最細緻的感情都粗糙」
    多年前看《胭脂扣》的電影,記住了梅豔芳和張國榮。如花那暮氣沉沉的眼晴裡透出的幽怨與悽婉,給人無盡綺思,身姿更是如風拂柳;十二少氣質風流,細緻溫文的風華,出場時第一個浮現出來的詞竟是「面若桃花」,一個男人原來也可以煙行媚視,滿目慵懶繾綣。這概是最動人的鬼故事,古來多少人鬼情未了,都不及《胭脂扣》來得深刻。
  • 《胭脂扣》
    元朝文學大家元好問在《摸魚兒·雁丘詞》中曾留下一句千古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而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胭脂扣》完全可以說是對這一千古名句的註解。 同時這部作品又沿襲了蒲松齡《聊齋》的文風,通過一個痴情的青樓女子與心愛的男子雙雙殉情的故事,將萬丈紅塵中的一腔痴情與愛恨依依書寫得纏綿悱惻,卻又不免令人心生悵惘。 李碧華原名李白,祖籍廣東臺山,出生、成長於香港,畢業於香港著名女子學校香港真光中學。李碧華擅長寫辛辣、悽豔悲涼的故事小說,文筆流暢,觀點獨到。
  • 李碧華《胭脂扣》:如花美眷,難抵似水流年
    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的防範距離,剝開了偽裝,呈現了赤裸裸的愛情真相,當年的這段殉情,生生死死的演繹,其實另有故事。無可質疑,如花愛著十二少,十二少也愛如花。在這場身份地位無法對等的愛戀裡,他們雙雙奉上的其實只有他們自己。於是如花將自己紅牌阿姑的身段暫且放下,只蜷縮於十二少私有的銅床,以示情堅。十二少與自己的家庭抗衡,未得到家長允諾,便離家出走,甚至為謀生計,淪為戲子,登臺賣笑。
  • 《胭脂扣》張國榮&梅豔芳,富家公子與青樓女子的愛有幾分真?
    劇中的痴情愛戀雖感動無數影迷,可在我看來,富家公子和青樓痴女之間的「真愛」也夾雜著幾分無奈的「自私」。 「十二少」:哪有什麼一見鍾情,不過是見色起意。 十二少和如花的愛戀,發生在醉生夢死的倚紅樓。
  • 愛有今生,但沒來世 ——談電影《胭脂扣》
    這部電影講述才子佳人的故事,圍繞殉情的主題,採用穿越的結構,表達一種懷舊的情緒。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香港南北行的少爺陳十二少流連煙花之地,認識了如花,頭牌妓女。兩人以一種浪漫的現代人談戀愛的方式開展他們的關係。如花吊著陳十二少,慢火煎甲魚,慢慢熬著他。十二少則陪盡小心,花盡功夫,討其歡心。於是兩人相愛了,在妓院同居。看似很歡樂,但事情從不會如此結束。人往往要得更多。
  • 李碧華:平淡的愛情,往往更持久
    《霸王別姬》劇照 《胭脂扣》是她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講述了紅牌妓女如花和十二少陳振邦相愛,由於身份地位懸殊,遭到陳家反對,兩人訂下陰世之約,計劃吞食鴉片殉情。結果如花死去,十二少被救活,她在陰間等了50年不得,遂上陽間來尋。1988年導演關錦鵬將這部作品搬上大熒幕,由梅豔芳、張國榮擔任主演,影片一舉拿下了金馬獎和金像獎的多個獎項,李碧華個人獲得了金像獎最佳編劇和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名滿天下。
  • 張國榮《胭脂扣》:人生如戲,這個故事寫盡了人間的愛恨情仇
    影片中,殉情那一段雖沒幾句臺詞,可十二少每個眼神、動作、心理,哥哥都詮釋得極盡完美。起初喝酒時,十二少內心堅定,動作利落,接過酒杯一飲而盡。如花挖鴉片餵他時,他卻遲疑了:眉頭一皺,嘴巴下意識抿緊,內心的恐懼暴露無遺。無論情願與否、後悔與否,他們都完成了這場象徵「真愛」的儀式。
  • 《胭脂扣》原著:怕他不肯一起死,在他的酒裡還放了40片安眠藥
    相約殉情後,在黃泉等候50年不見人影,只得換取7天時間回陽間尋找,卻不想情人未死,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十二少如此,姐夫的工作亦是如此,想要更進一步只有先付出才能得到。但是愛情是複雜的,越是付出得多,想要得到的就更多,越是在意,越是放大細節;越是愛,越是質疑,現在的人都怕付出得不到回報,你進一步,我上前一尺,相互試探。
  • 我與李碧華的緣分(下):李碧華看女人
    夢裡繁花似錦,金玉滿堂,崇拜者眾,食客三千,華燈璀璨,掌聲雷動,揮霍縱情,男歡女愛,如痴如醉,欲仙欲死……2003年,是李碧華災難深重的一年。她的兩位圈中好友——張國榮和梅豔芳先後辭世,相跟著走了。李碧華與兩人淵源深遠。1988年,香港導演關錦鵬將李碧華的新作《胭脂扣》搬上銀幕,大獲成功,轟動一時。片中的男女主角,正是張國榮和梅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