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颳風,老井就會傳來哭聲,老木匠為此富有一生

2021-01-08 老蘇貓

故事:每逢颳風,老井就會傳來哭聲,老木匠為此富有一生

原名:一諾千金

李重山千裡迢迢,來到桃源坳,聽到的卻是孫母早已病逝的悲訊。

他是個小客商,兩個月前,南方某縣,偶遇老鄉孫旬,孫旬常年披甲服役,兩腳潰爛,為上司不喜,尋個理由,將他打發出去,這倒正合孫旬之意。孫旬離鄉已有五載,甚是掛念家裡孤母,遇此大赦,狠不得脅生兩翅,回去拜見母親。

可惜,天不遂人願,孫旬急火攻心,病倒了。

幸得一同住店的李重山照顧,饒是如此,孫旬也只能臥榻休息,郎中再三叮囑,切莫勞累,如再舟車勞頓,必會性命不保。

孫旬聞言,潸然淚下,兩手緊握李重山,泣不成聲:「五年前,我從縣城賣面返家,萬不該,千不該,不該去城東買梨。老母久咳不止,本想捎些回去給她吃,結果碰到抓壯丁的,將我逮了充軍,連家也沒能回去,就和老母分開,晃眼,這麼多年了,兵荒馬亂的,我家又在山坳之中,信書難寄,也不知道她老人家如今怎麼樣了……」

李重山心裡悲切,口中勸道:「賢弟,你莫慌怕,愚兄可以先行返回監郡,給令堂捎個口信,然後再回來接你歸鄉。」

孫旬掙紮起身,衝他作揖,從衣裳裡掏出半把散銀,交給李重山,「說來慚愧,披甲五年,就攢了這麼點錢,請兄長代我交給母親大人。」

李重山點頭,含淚收下。

孫旬上過幾年鄉塾,又提筆歪歪扭扭寫了幾行字,裝入信封,鄭重地遞給李重山。

李重山拍胸保證,定然會將此信收達。又安慰了一番孫旬,讓他好生養病,然後上路。

四十日後,跋山涉水,抵達監郡地界,先不回自己家,而是去清水鎮東邊的桃源坳,這裡便是孫旬舊居。

桃源坳有十幾戶人家,李重山打聽孫旬老母近況。然而,一個老漢告訴他,孫母早在三年前,因為思子成疾,已經病逝了,還是老漢召集村民,造薄棺收殮下葬的。

李重山聽罷,捶胸頓足,讓老漢指路,要去孫旬家瞧瞧。

老漢神色古怪道:「客人,眼下疾風不止,你到了孫旬家,若是傳來什麼聲音,萬不可驚慌。」

李重山疑竇叢生,「老伯,此話怎講?」

老漢解釋道,也不知怎麼回事,靠近孫旬家的那口井,每逢颳風天,裡面就會傳來哭聲。村裡膽大的,附耳細聽,然後說這是孫母的哭聲,反反覆覆就那麼一句話,「我可憐的孩子,何日才能盼到你回來。」因為之前地動,這老井斷了水脈,村民又擇他處,新挖一井,舊井棄之不用,有人提議要把它填上,大家都反對,現在妖孽遍地,若因此得罪了哪路鬼神,降罪村子,那就不好了,是以無人搭理,就這麼一直荒了下來。

李重山皺眉不語,少頃,衝老漢施了一禮,朝孫旬家走去。

久不住人,房屋已塌。

李重山悲從中來,抹了一把淚。

這時,西北風颳來,隱隱約約,從旁邊那眼廢井傳出一陣哭聲。

「果真如此?」李重山瞧著老井,失口道。

李重山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此等微事,不足以懾到他,他在孫家破院轉了兩周,將書信拿出,掏出火鐮,吹出火燃了,心裡說道:「也算是將信送到了吧。」

烈風更甚,那哭聲也大了許多。

李重山心忖道:「莫不是孫惦記兒子,魂魄不散?而今孫兄弟尚在南方,我還是及早將他接回來的好。」

於是匆匆回到家,宿了一夜,次日一早,又趕往南方,去接重病纏身的孫旬。

哪料,到了客棧,店掌柜搖頭道:「晚了,晚了,那爛腳漢子,已死了。」

原來,李重山離開沒多久,孫旬半夜忽然咯血不止,沒捱到破曉,就兩腿一抻死了。

幸好存在店裡的還有些錢,掌柜也是好心,將孫旬屍首燒成骨灰,盛入甕中。

李重山聞言大慟,把骨灰甕抱入懷中,再次返回監郡清水鎮桃源坳。

在孫母墳冢旁,新掘一穴,葬下孫旬骨灰,路上所花盤纏,殮葬費用,正好等於孫旬交給自己的錢。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葬畢,風起,杵在孫家廢院跟前的李重山,又聽到了井裡的哭聲。

李重山自語道:「不能啊,我已將孫旬骨灰運回來,葬於老母墳旁,母子團聚,孫母理應魂安才是,為何仍是哭聲嚶嚶?」心裡不解,徘徊井前良久,心一橫,決定下井探個究竟。

有膽大的村民,借了井繩給李重山,縛在腰間,拔他下去,餘者村民皆竊竊私語,不敢近前。

李重山挽好衣襟,小心翼翼,一點點下到井底。

井底無水,李重山站穩,那哭聲卻聽不到了。

他又讓上面的村民往上拔,一點點升高,直到能聽到哭聲,如此反覆上下,最後發現,這哭聲在井沿處,聽起來最大,越遠離越是聲小,漸不可聞。

李重山年輕時學木工多載,手藝精湛,此時此刻,忽憶起早年間,授業師父曾講過一事,昔日有高才同行,耗盡心血,造了一個蓄聲匣,抽屜大小,裡面機關重重,門扇道道,朝它講一句話,便會被匣子存起來。若想聽到這話音,依著順序,打開機關,那聲音便會傳出,跟原話人聲音一模一樣,只能一進一出,一旦聲音跑了出來,下次就聽不到了,只能重新蓄聲。並且,蓄聲時,也要依著順序打開機關,有一個順序亂了,聲音就存不進去。

這天才木匠死後,眾人無論如何也仿造不出蓄聲匣。

「該井因為地動,井壁空腔甚多,難不成造化奇工,竟然誤打誤撞,將孫母思兒哭聲儲入井內?一旦風起,透入井壁,便會讓人再次聽到孫母聲音?」想到這裡,李重山心裡一駭。

出井後,李重山覓來紙筆,再次下井,將井中構造繪在紙上,連凸凹處都標得細細緻致。還不罷休,仔細詢問村民詳情,原來也並非每次颳風都會有哭聲,須是西北風,李重山依著方位發現,這西北風颳起時,正好通過不平的井沿,灌入井壁,多次跌撞井壁,最後又生出氣旋,折返井沿。

有了這草圖作依據,李重山耗時兩載,終於讓蓄聲木匣重現人間,甚至比那位前輩還厲害,李重山的這個匣子,不僅蓄聲時間長,並且還能多次放聲,見者無不稱奇。

而後,李重山造了幾十個匣子,以此掙得一大筆錢,富足一生。為感此恩,每年李重山都要去桃源坳兩次,祭奠孫氏母子。

(故事完)

相關焦點

  • 【沂山彌河】馮磯法:​家鄉的老井
    經過社員們十天半月的辛勤付出,井挖得已足夠深了,泉水很旺好清.生產隊準備派人到山上開石頭了,石坑裡傳出叮叮噹噹的聲響,有時傳來隆隆的炮聲。等開的石頭差不多了,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推上膠輪車,到山上推石頭。一車石頭足有千兒八百斤重。他們手握車把,雙肩搭袢,小心翼翼地駕著車子,順著彎彎曲曲的崎嶇山路,一步步挨下來。老遠就能聽到車輪輦絞「吱嘎——吱嘎」刺耳地尖叫聲。
  • 樟樹老木匠的工具,你見過幾種?
    小時候每逢家裡要置辦新家具,都會砍好幾顆樹,請來木匠,在家裡做上幾天。
  • 貪心的老木匠|百家故事
    他知道疙瘩灣有一個不正經的老木匠,會做一種銷子,江湖人管它叫做「寂寞銷」,好多養了小的老闆都找過老木匠,也揪出過一些不守婦道的女人。 三哥對手下人說:「去,把疙瘩灣的老木匠叫來。」手下人開車到了唐樹灣,對老木匠說:「跟我走一趟,三哥叫你。」拉著老木匠就上了車。
  • 想起村中那口老井
    文:陳慶禮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離開家鄉已整整三十個年頭,每逢夜深人靜或閒遐孤獨或煩惱浮躁之時,總泛起縷縷懷鄉情思,每每想起村中那口老井。移居城裡後,長住高樓頂層,飲水自來,雖也十分方便,但水裡總少不了一股氯味夾雜著鐵腥味兒。
  • 鹽城西鄉老木匠
    老木匠姓徐,是一位遠近聞名、技術精湛、心地善良的粗細料木匠。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已經上小學了。記得放暑假期間,我和小夥伴們到生產隊農場去玩,當時就聽其他人說老木匠在造木船,我們就興高採烈地跑到造船的地方去玩。
  • 老井惡靈
    大哥家的院落是西北鄉村很老的那種結構,有點北京的四合院味道,坐東向西,莊牆都是厚厚的黏土一層層打上去的,很厚實。過去的老院子,糧倉總是修在廚房裡面。大哥家的廚房在東北角,走進廚房,正中間有一根柱子頂著房梁,柱子也不知是哪年哪月頂上去的,看上去油光鋥亮。
  • 老木匠臨終前給我爸一本魯班書,並告誡他絕不能學!
    他從小就跟一個老木匠學做木工活路。學習幾年後,有一天老木匠晚上把我三爸叫去他床頭,說自己活不長了。隨後他從枕頭下抽出一本書來——魯班書下部。老木匠非常嚴肅地告訴三爸:不可外傳、不可銷毀、不能學,但可以看。裡面都是一些陰損毀人的伎倆。之後的第二天,老木匠就駕鶴西遊了。
  • 老木匠皮偉文:30年刨鑿鋸削 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編者按:匠人精神,一語概之便是「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在家裝行業有許多人雖處平凡,卻懷揣匠心,對裝修施工傾注全部心血,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細心雕琢,務求做到精益求精。   水電泥木油,儘是匠人傳承;一釘到一室,皆為匠心獨運。
  • 愛奇藝修復老片觀影人次超1200萬《老井》《紅高粱》《我的1919...
    2020年春節至今,線上觀影成為陪伴群眾宅家隔離的精神食糧,備受觀眾喜愛的內容不僅有最新最熱的大片,也不乏歷經時間考驗依然富有魅力的經典老片。截至3月10日,愛奇藝49部獨家修復版經典電影觀影人次已超1200萬,《老井》《紅高粱》《三毛流浪記》《我的1919》《地道戰》等作品觀影人次均超百萬。自19世紀電影誕生以來,全球生產的所有電影拷貝僅有10%留存了下來,其中1914年之前生產的電影裡,有75%以上已無任何拷貝留存。
  • 夢淚和夢嫂直播遊戲,直播間傳來小孩哭聲,網友:誰的孩子?
    夢淚和夢嫂直播遊戲,直播間傳來小孩哭聲,網友:誰的孩子?王者榮耀有很多遊戲技術厲害的主播,夢淚便是其中之一。夢淚作為一個職業選手,遊戲技術不敢說是最強的,至少在王者榮耀主播裡,遊戲技也屬於最頂尖的那一批主播。
  • 【夜讀】老木匠退休(小故事大道理)
    老木匠退休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軟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他。「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 寒衣節回老家 老木匠父親做菜板
    除了給母親上墳之外,爸爸還惦記著家裡有幾塊老木頭,做幾塊菜板子。爸爸跟新中國同歲,是個老木匠。耍手藝到60歲左右,以前農村蓋房子,爸爸在三裡五村的屬於名人,很多村子裡的房子大多都是爸爸做的木工。爸爸的手藝學自爺爺,俗話說幹什麼吃什麼,家裡的木頭有很多。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膠東農村就不讓蓋房子了,即使是蓋房子,也只能翻修。
  • 民間故事:木匠輕佻女主不成,在主梁做手腳,巧遇老木匠化解此難
    前兩天,偶然一次機會認識了一個老木匠的兒子。於是乎,便和他閒聊起過去木匠的手藝。據他說,過去的老木匠手藝都很高超,不藉助一釘一鉚便可搭建起主梁,而木與木之間連接全靠打出來的卡槽,非常結實!其實對於這種木工的卡槽,小田也是記憶猶新。
  • 村西頭那口老井(隨筆)
    村西頭那口老井(隨筆)文/白浪從我記事開始,村西頭那口老井就是全村唯一的飲用水水源地,一年四季,村裡人喝水都靠著這口井。水桶碰著水面後,怎麼搖晃井繩,這裡有個技巧,經驗豐富的人很快就會使水桶倒立沉入水中,沒有經驗的人得搖晃很長一段時間。
  • 中國最神秘的地方,大聲說話,就會颳風下雨!
    迷人湖位於雲南高黎貢山的原始森林,當地人又稱之為聽命湖,顧名思義就是聽從命令的湖泊,叫颳風就颳風、叫下雨就下雨,而對於這種現象從古至今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以為是湖泊裡的鬼神作怪,於是關於迷人湖之謎便流傳開了。
  • 老木匠——一個時代的印記
    老木匠生活的經驗固然會叫人忘記許多事情。但是有些記憶經過了多少時間的磨洗也不會消滅。記憶裡的木匠,老木屋……構成了童年的故鄉印記。有一年正月將盡,我的遠房姑丈帶著他的兩個憨厚樸實的徒弟挑了一堆的行囊來我家院子裡安營紮寨了。
  • 民間故事:老木匠做手腳,害苦王老漢,最終木匠遭了報應
    民間故事:老木匠做手腳,害苦王老漢,最終木匠食了惡果。本文為《民間故事》之第278期,如果您喜歡看不妨給個關注。01、老木匠做手腳,在院牆下埋了人形木鯰魚1989年的一個夏天,在秦皇島市的某個村子裡,王老漢正和兒子拿著鐵鎬在西北角院牆下面挖著東西。看那爺倆兒頂著烈日掄著膀子的拼命勁兒,似乎那地下埋藏著珍貴的寶藏。
  • 「吃雞」小學生的麥克風裡傳來了嗷嗷的哭聲,隊友的反應太真實!
    平時在玩和平精英遊戲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小學生,小學生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他們玩得非常奔放,喜歡開麥克風和隊友交流,有時候交流得有點過激,就變成炸麥了。之後玩家觀戰小學生打遊戲,突然2號小學生的麥克風裡面傳來了嗷嗷的哭聲,同時還出現了兩個聲音,一個是「讓你玩,我讓你玩」,一個是「Pia~Pia」。很明顯,2號小學生偷玩遊戲被媽媽發現了,媽媽下手有點狠,打的小學生哇哇的哭。
  • 品讀| 家鄉那口老井
    作者:林建武家鄉在時間的蛻變中漸成符號,老家門前的那口老井卻不時在夢裡縈繞。老井位於山腳下,有百年歷史,方口圓肚,全部用石頭砌成。到了傍晚,人們搬出涼床、涼椅聚集在老井四周,用井水澆透被曬熱的井沿,享受水蒸氣升騰後的晚間涼爽。那時候,農村沒有煤氣,也沒有電磁爐,燒菜做飯大都是燒木材或煤炭,灶臺都比較高。記得還在上小學時,一個初秋的傍晚,父母還在田裡勞作,我學著燒水做稀飯,由於身高不夠,從大鍋裡舀稀飯時只能爬上灶臺,一不小心,剛舀出的滾燙的稀飯灑了一身。
  • 民間故事:小木匠練屍復仇
    皮三低聲說了句謝謝,就沒了下文,老木匠摸了摸皮三的腦袋,走出了屋子,皮三想要離開,可人家救了自己,就這樣離開很沒有禮貌。於是,皮三等了會,沒過多久,老木匠回來了,身上沾著雪花,從懷裡掏出一個雞腿,遞給皮三,皮三茫然地看著老木匠,老木匠示意皮三吃掉它,雞肉的香味誘惑著皮三,餓了很久的皮三忍不住了,很快的吃完了雞腿,老木匠樂呵呵地掏出饅頭,乾巴巴地吃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