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
一向標榜「生而成熟」的理想汽車,還是顯露出了「不成熟」的一面。
5月21日,理想汽車公布了對長沙理想ONE自燃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結果顯示,本次起火原因經勘察認定是前機艙右下部的排氣管段表面附著了一塊車漆防護墊造成的起火。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車並未說明是否對車主進行賠償。
自燃風波尚未平息,又有上海車主曝出理想ONE斷軸事故。日前,上海一位理想ONE車主發布微博稱,自己在行駛中右前輪與路肩磕碰,碰撞導致了車輛右前下擺臂球頭脫落,車輛出現了「斷軸」現象。從這位車主公布的行車記錄儀來看,當時的車速約為48km/h。
圖片來源:車主微博
有關理想汽車的一系列事故,引發了外界對其產品質量的懷疑。實際上,不只是理想汽車,造車新勢力幾乎都沒能逃過車一量產就出現質量問題的「魔咒」,這在無形中也給造車新勢力帶來信任危機。
一塊車漆防護墊引發自燃
在道歉信中,理想官方表示,經過對長沙自燃事故車輛的拆解確認:增程器和燃油的油路管道良好,整個燃燒過程都未發生斷裂和燃油洩露;位於前機艙的雙電機、電機控制器、高壓線束,以及車身中部的電池,沒有燃燒和結構損傷,高壓線束的絕緣層沒有損壞;增程系統和電驅動系統均正常。
「因管理疏漏而導致的事故,在交付量大幅提升的節奏下缺失了對流程管理的細節把控。」理想汽車方面表示。據了解,該車輛於4月30日由理想汽車武漢交付中心運抵長沙,交付給車主。經追查監控視頻後,確認該異物為事故車輛在交付前,工作人員在整備過程中把一塊車漆保護墊遺落在前機艙內,最後被高溫引燃。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事實上,這並不是理想汽車在交付過程中的第一次疏漏。去年12月16日,一位理想ONE車主剛剛提車駛出杭州交付中心上了高速後,在解除自適應巡航的情況下,踩踏電門車輛卻無法加速。
隨後,理想官方對此事回應稱,是車輛的物流模式在交付用戶前沒有完成解除,車輛自身沒有任何質量問題,這種情況是屬於交付過程中的漏檢。
理想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想也在微博上致歉:「PDI(Pre Delivery Inspection出廠前檢查)的流程太不嚴謹,是我們自己太蠢了,讓用戶擔驚受怕了。」他承諾會作出改正:1、PDI後幾個模式變換後的系統都要確認是否成功;2、物流模式下,會在儀表屏上顯示狀態。
然而,李想的承諾未能兌現,長沙自燃車輛的事故認定結果更是「打臉」,也暴露出理想汽車組裝流水線上的制度缺失。
半年8起質量問題
5月19日,遭遇「斷軸」的上海車主又公開稱,受損零部件「不翼而飛」,理想汽車未經其允許,私自將受損零部件全部拆除,官方解釋是「拿回總部檢測」。
「事故之後,我便反覆與理想方面強調,未經我的允許,不準私自拆解我的車輛,務必將事故車原封保存,以便後續檢查檢測。」該車主在微博上公開表示。
據了解,事故發生後,該車主認為理想ONE存在質量問題,提出退車請求。但理想汽車官方表示,此次斷軸事故是受外力導致,與車輛本身的質量問題無關,拒絕了車主退車訴求,並提出可以送加油卡作為補償,不過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
「5月12日,最先聯繫我們的理想市場部的人,讓我們按照他們的稿子發微博,我才知道網上的帖子和微博都在熱議。我們不願意,因為作為車主,我最在意的是我買的車是否真的安全。」該車主表示。
圖片來源於:微博截圖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詢問了理想汽車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對方並未就此事回應。
相比同期成立的蔚來、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理想汽車走了不少彎路,首款產品交付足足慢了近兩年,失去了搶佔市場的先機。「先天不足」的理想汽車,後天又頻繁暴露出質量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29日,理想ONE累計交付6500輛。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交付半年來,理想ONE共發生了8起質量問題,引發了「排放控制系統故障」誤報警;因車輛的物流模式在交付用戶前沒有完成解除,導致在高速上無法加速;儀表顯示動力電池故障,車輛在高架上停擺;儀表黑屏;剎車失靈;街頭自燃等多起事故。
造車新勢力面臨信任危機
「汽車是個複雜事物,需要長久積累。汽車企業也是分等級的,理想汽車還太稚嫩。理想挖來的工程師經驗未必豐富,況且理想才跑了幾臺試驗車?」一位自主品牌車企質量工程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傳統車企裡,有些問題工程師們都是摸索著來,理論說不清就靠經驗,還要做大量的實驗驗證。
實際上,理想汽車前員工曾向媒體爆料稱:「李想還是想按照做網際網路的思路先做出一款60分的產品,然後再逐漸迭代到80分。這種思路下,難免會對一些流程進行簡化,比如第一款小車設計完成後就直接發標書給製造商,省去了傳統汽車造車中的軟體仿真模擬、軟模試驗、工藝仿真等等環節。」
一系列事故頻發的同時,理想汽車又被曝出遭18家股東企業退出,註冊資本由約7.25億元減少至約4.34億元,減少註冊資本約2.91億元。
「這反映了理想汽車發展很不順利,內部問題比較多。雖然總體銷量還比較好,但近期出現了質量問題,負面效應比較大,銷量會受很大影響。理想汽車價格偏高,用的是增程式混合動力,這個拿國家補貼也比較困難。」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認為,從商業上來講,未來理想汽車的風險評估會比較大,盈利可能性很小,多名股東感覺到危險,撤資躲避風險。
實際上,不只是理想汽車,造車新勢力幾乎都沒能逃過首款量產車出現質量問題的魔咒。當前,在疫情和車市下行的雙重影響下,汽車行業加速優勝劣汰,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本就不多。眼下,頻發的安全事故或將引發消費者對造車新勢力的連鎖信任危機。如何保證產品安全性,或許將成為造成新勢力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