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又是關於教育的電影,印度再次走在了我們前面

2020-08-29 電影日記人

前有《三傻大鬧》反映教育的死板,近有《起跑線》反映社會階級關乎教育,各從不同的角度映射出社會中的問題。印度時不時就能帶來這種有思想的好電影,為什麼中國電影就不能有類似的出品呢。是我們缺少生活的體會,還是沒有好的編劇撰寫故事,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在我們思考的同時,先來看看10月12日最新上映的印度教育電影——《嗝嗝老師》。

電影的主角納娜擁有教育學學士和理科碩士雙學位,一心想成為一名教師,這麼優秀的學歷原本應該很容易就應聘成功。但是因為患有圖雷特症候群,會經常出現打嗝怪音,屢次被學校拒絕。終於有一家學校願意接納她,但是納娜即將面對的是排在最末尾的"壞學生"班級F班。納娜卻不這麼認為,一步步建立和學生們的信任,並通過因材施教,讓這群孩子完成了逆襲。

老師讓學生們發生改變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是一群不聽話的"壞學生",雖然別的老師對他們抱有成見,但納娜老師不同意,就像電影裡的臺詞:世上沒有壞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靠小粉筆去噪音開始讓孩子們改變,一起放飛寫滿恐懼的紙飛機,勇敢面對學習的困難。了解孩子們每人的特點,並能因材施教,這可能才是好老師的好教育。

原本及格都難的孩子們,不但順利完成考試學業,還幫助學校實現了全國科學博覽會的第三冠。孩子們在舞臺上的笑容是那麼陽光,這些都歸功於納娜老師,如果像前幾任老師早早放棄,也不會有這些孩子們勝利的笑容。當納娜老師退休的那一天,全校師生以及第一屆學生都齊來歡送,那一刻被納娜老師教育的魅力所感動。這部電影值得被更多的老師們觀看學習。

中國也有"壞學生"不聽話,然後通過老師的教誨重新改過自新。可我們怎麼就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呢?說到校園青春電影,總是充斥著早戀逃課打鬥,你們的青春難道都是這樣過得?答案肯定並不是吧。不能因為市場喜歡小鮮肉狗血劇情就一味的投其所好,否則拍出的電影只會越來越沒有營養。傳遞教育的正確導向才是正路,畢竟教育依舊是中國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之一。當然這些思考與嘗試需要花費時間去實踐,但是不要每次只是反思而沒有了結果,電影進步的道路上崎嶇波折,長路漫漫望諸君努力。

相關焦點

  • 印度的高分教育電影《嗝嗝老師》,看了開頭就停不下來!
    「嗝嗝老師」這個電影,下載到電腦裡有相不短時間了,各種原因,一直沒有看,直到前幾天給看了,禁不住讓人驚呼電影的高質量與優秀,直接就把它收藏了。嗝嗝老師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印度電影,有《三傻大鬧寶萊塢》珠玉在前,印度的教育電影都是高口碑。
  • 《嗝嗝老師》:好的老師終將給我們好的教育
    在《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之後而印度電影也真實的再現在我們的眼前,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相信大家都是非常喜歡最近上映的這些印度電影的,畢竟無論是內容還是現實都讓我們難以忘記,以及知道了關於印度的文化。然而今天小編也要來講一講一部最近新上映的印度電音《嗝嗝老師》。
  • 又一部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火了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正在熱映中,電影延續了近一兩年印度電影的上佳口碑,印度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屢屢創下佳績,《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起跑線》等每部都值得二刷,這次的《嗝嗝老師》也是如此,勵志溫情,又貼近現實生活,引發中國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 《嗝嗝老師》,印度電影教學
    有很多和老師有關的經典電影,比如《死亡詩社》《心靈捕手》《放牛班的春天》……然而當我們談到教師時,我們不得不說,每個國家,甚至每個地區和每個學校的教育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受教育,不同的教育資源導致不同的教育。
  • 印度暖心之作《嗝嗝老師》讓我們穿越語言的隔閡重拾教育的真諦
    印度真是個神奇的國家,印度電影也一向以畫風清奇而著稱於世,然而當我們帶著老眼光去看待印度電影的時候,印度電影卻早已跳脫出了歌舞的套路,在探討社會現實和人性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幼稚與感人並存,即使我們會吐槽某些情節的合理性,但我們依然會哭得稀裡譁啦的。
  •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用生命影響生命
    電影講述了患有圖雷特症候群而不停打嗝的奈娜,帶領學校最差班的14名來自貧民窟的學生「逆襲」的勵志故事。劇情看似「俗套」,但創作者並沒有滿足於敘述「嗝嗝老師」個人的奮鬥,而是將視野投向印度當下真實的社會現狀和教育問題,聚焦「缺陷」個體的不幸與幸運,聚焦他們融入主流教育和社會的可能性。作為「非視覺系」影片,電影以口碑贏得市場,在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平衡之間提供了良好的藝術樣本。
  •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教育是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嗝嗝老師》:故事的主人公嗝嗝老師,她從小患有圖雷特綜合症,時不時會發出類似打嗝的怪聲。 正如電影中的一句話:一般的老師只會教你讀書,而好的老師會教你做人,偉大的老師會讓你明白人生真諦!後來那個想用陰謀趕走F班的學生主動把「優秀勳章」還給了老師。  嗝嗝老師的父親見證著女兒帶給學生的力量,在電影的最後,他鄭重的對女兒說,我以你為榮,我不會再要求你去做我幫你安排的工作了。  「只有差老師,沒有差學生」我想這句話也可以成為父母的自我勉勵之辭:「只有差父母,沒有差孩子。」而這似乎又成了今天的教育困境。
  • 《嗝嗝老師》,印度電影版本的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和老師有關的電影作品,經典的很多,就好像《死亡詩社》《心靈捕手》《放牛班的春天》……但是提起老師,就不得不說一下教育,每一個國家,甚至對每一個地區,每一個學校來說,教育都是不同的,受教育的人不同,教育的資源不同,導致了教育的不同
  • 印度大片《嗝嗝老師》,一部直擊教育痛點的電影!
    《嗝嗝老師》是一部沒有懸念就能猜中結局的電影,但豆瓣評分是8.9。 《嗝嗝老師》和《十八歲的天空》,同樣的主題,同樣的逆襲,但我們的記住卻完全不一樣。 地域不同,經濟發展不同;家庭情況不同,收入不同。這些點點滴滴終將距離我們期待的結局有差距。
  • 《嗝嗝老師》印度教師再開掛,打嗝改變國家教育理念
    在輕鬆、幽默的氛圍,它依舊擁有直擊印度現實社會裡「歧視」與「階級疼痛」等陰暗面的力量,是一部動情的勵志電影。《嗝嗝老師》中對班級的劃分正反映出印度社會的這種等級差別。從9A的尖子生,到9F的差生,不但體現出學習成績的高低,而且家庭經濟狀況也有著天壤之別。這一點在家長會那場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當尖子班的富人家長紛紛趕來參加時,「放牛班」卻一位父母都沒有出現。
  • 又一部「閉眼買票不會錯」的印度電影《嗝嗝老師》
    拿去年上映的《起跑線》來說:一場印度版的「擇校大戰」不僅戳了印度人的心,還讓重視教育的中國觀眾感同身受。最終它逆市狂飆,收割2.1億高票房。《嗝嗝老師》今年3月在印度本土上映,口碑飆高引發熱議。「放牛班」我們現在都懂,指的是那些不考慮升學的「差生」班級。可是,「嗝嗝老師」又是什麼來頭?
  • 印度電影《嗝嗝老師》,值得一看
    昨天偶然間看到朋友圈有人說這電影好看,夜晚就找出來看完了。真的很不錯,很感人的故事。印度電影給我們的感覺一直是穿插著歌舞,像《幻影車神》系列的。近年來印度電影傳到我們這幾部代表作還是口碑不錯的。《摔跤吧,爸爸》我還沒看,不過看過別人推薦的一部《誤殺瞞天記》,還是很不錯的,當然這種結局在我們這是不允許的。孫紅雷的《全民目擊》結局倒是很大膽,不過還有第二部,所以真相還是會水落石出,為了彰顯正義,犯錯犯罪都是需要懲罰的。《嗝嗝老師》帶給大家什麼感覺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會感動,然而之後就是極力吐槽老師的種種不是。
  • 《嗝嗝老師》:有些理想主義,但勝在真誠
    撰文:Erma馮儘管國內電影市場在「十一」黃金周后降溫明顯,印度引進電影《嗝嗝老師》還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成績
  • 《嗝嗝老師》:教育的作用,是喚起孩子的良善之心
    當這些學生遇到一個語言有障礙的老師,會發生什麼樣的碰撞?可能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一場災難,但嗝嗝老師卻把這場災難,變成了一場讓人感動的人性轉化。反思教育類型的電影,印度國寶阿米爾·汗曾經就拍過《心中的小星星》《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有去年引起不少討論的《起跑線》,我們甚至能從這些影片中,看到國內如出一轍的教育現狀。
  • 《我的嗝嗝老師》: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有老師教育的縮影!
    《我的嗝嗝老師》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影片,同時這是一部印度電影,從這部影片背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思考,教育是我們共同的話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每個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義務,如何進行教育是一門學問,而老師的教育方法是各種各樣的,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但是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優秀的老師,在孩子的身上體現的是教育的縮影
  • 透過《嗝嗝老師》探討教育的本質
    老師的厭煩,同學的鄙視,加上他們自己,從調皮搗蛋到自我放棄,可以說是學校裡的最不和諧的存在。直到主人公「嗝嗝老師」—奈娜的出現。奈娜為什麼會被叫做「嗝嗝老師」呢?因為她患有一種不可治癒的遺傳性疾病:圖雷特綜合症,導致她會不由自主的、頻繁的、運動性抽動和聲帶抽動。這在別人眼中就成了不停在「打嗝」。
  • 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三刷《嗝嗝老師》
    《嗝嗝老師》是由印度YRF電影公司出品,由西達夫·馬賀拉執導,拉妮·瑪克赫吉領銜主演,內拉吉·卡比、薩欽、蘇普麗雅·皮爾加卡爾、羅特·薩拉夫等聯袂出演。最終,一位校長的一句「我們會像對待其他學生一樣對待你」讓奈娜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平等待遇,同時也在心中種下當一名好教師的夢想。
  • 再次被印度電影圈粉,《嗝嗝老師》我想給它打9.5分!
    印度電影已經不止一次讓中國觀眾從靈魂到淚腺受到震撼了。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或者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和《起跑線》,印度電影總能抓住中國觀眾最關心的那些事兒,把你勾進電影院,再把你惹得涕泗滂沱。在看印度電影的時候,人們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字——溫度。
  • 《嗝嗝老師》:除了勵志,還有對於教育的反思
    文/殺手裡昂在亞洲電影中,印度電影算是最接近中國國情的,其電影中所呈現出的教育、女性意識等主題,比較契合中國觀眾的文化審美,中國觀眾在印度電影的故事表達裡更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來自陌生語境的情感共鳴更能引起輿論發酵,形成一種廣泛討論的社會現象。這也是當年《摔跤吧!
  • 《嗝嗝老師》將話題聚焦在了教學或教學方法本身
    影片藉此詮釋了教師和教育的真正含義,因材施教四個字,嗝嗝老師亦身體力行,感人而又發人深省。女主拉妮·瑪克赫吉的表演很令人信服。印度版《放牛班的春天》,溫情滿滿,關於教育體制的反思,身患神經功能障礙打嗝不斷的女主一面反抗著父權,一面爭取自我價值的實現。為何印度電影能在國內大獲成功,因為他的出色在於有笑有淚,與觀眾共情,貼近真實也更容易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