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麵塑中,何家祖傳麵塑技藝較為突出,在當地有「面人何」之稱。現如今,何家第四代麵塑傳承人便是何燕蘭老師。
學習麵塑並不輕鬆,不僅需要有獨特的審美能力,還要有認真刻苦的精神,要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技藝。雖然現如今麵塑的經濟效益不高,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但既然擔了這份責任,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孔雀、唐僧師徒、老壽星、白塔……這些惟妙惟肖的麵塑作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何燕蘭老師介紹,麵塑的原材料就很重要。只有品質上乘的麵粉和糯米粉才能入她的法眼。加入防腐劑,放入適量的水,不斷揉捏、攪拌手中的麵粉,直到形成一個細膩、均勻的麵團。揉勻之後要將麵團靜置醒一下,只有這樣,蒸出來的麵團才光滑有韌勁,看上去很漂亮。
面醒好後,將麵團分塊放進蒸鍋,經過45分鐘的蒸製,滾燙的麵團出鍋。在麵團上裹一層紗布,繼續用雙手揉壓。而且只有在燙的時候揉壓,才能均勻。
當一塊細膩度、柔韌度達標,並且不粘手的麵團製作完成後,何燕蘭老師還要逐個給分好的小麵團上色。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製作,七彩麵團終於完成了。
彩色的麵團在何燕蘭雙手的揉捏下,一下子就變成了各種造型。何燕蘭老師介紹,揚州麵塑的手法有擠、搓、揉 、壓、團、挑、按、撥等,製作的時候,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不同的手法融合到一起。有時還會用到撥針、滾子、梳子、剪刀等輔助工具。
何燕蘭老師介紹:揚州民間麵塑以簡約、質樸、生動、小巧見長,讓人覺得親切自然。根據所需隨手取材,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技藝,捏塑成千姿百態的人物。
一把小小的塑刀,一團多彩的麵團,擠擠壓壓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頃刻呈現。形態各異的民間人物,造型逼真的戲曲故事,惟妙惟肖的花鳥蟲魚,憨態可掬的十二生肖……構成了一個千姿百態的自然世界!
為更好迎合市場需求,她製作的麵塑作品注重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融入更具時代氣息的卡通元素,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卡通版麵塑」,更令人望而生愛。
她的作品十分受歡迎,也深受各國外賓的賞識。她的作品及活動經常被新華報、揚州晚報、揚州日報、揚子晚報等媒體報導。
多年來,何燕蘭老師致力於麵塑的傳承與發揚,進校園、進社區、開設少兒手工培訓班……她不遺餘力,堅持將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帶到大家身邊。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有她對非遺技藝的堅守,還有她創造未來的勇氣。我們相信,「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手工藝在他們的堅守與努力下,一定可以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