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揚州 | 兒時記憶裡的捏麵人

2021-02-19 揚州文旅

在揚州麵塑中,何家祖傳麵塑技藝較為突出,在當地有「面人何」之稱。現如今,何家第四代麵塑傳承人便是何燕蘭老師。

學習麵塑並不輕鬆,不僅需要有獨特的審美能力,還要有認真刻苦的精神,要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技藝。雖然現如今麵塑的經濟效益不高,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但既然擔了這份責任,就一定會堅持下去。

孔雀、唐僧師徒、老壽星、白塔……這些惟妙惟肖的麵塑作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

何燕蘭老師介紹,麵塑的原材料就很重要。只有品質上乘的麵粉和糯米粉才能入她的法眼。加入防腐劑,放入適量的水,不斷揉捏、攪拌手中的麵粉,直到形成一個細膩、均勻的麵團。揉勻之後要將麵團靜置醒一下,只有這樣,蒸出來的麵團才光滑有韌勁,看上去很漂亮。

面醒好後,將麵團分塊放進蒸鍋,經過45分鐘的蒸製,滾燙的麵團出鍋。在麵團上裹一層紗布,繼續用雙手揉壓。而且只有在燙的時候揉壓,才能均勻。

當一塊細膩度、柔韌度達標,並且不粘手的麵團製作完成後,何燕蘭老師還要逐個給分好的小麵團上色。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製作,七彩麵團終於完成了。

彩色的麵團在何燕蘭雙手的揉捏下,一下子就變成了各種造型。何燕蘭老師介紹,揚州麵塑的手法有擠、搓、揉 、壓、團、挑、按、撥等,製作的時候,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不同的手法融合到一起。有時還會用到撥針、滾子、梳子、剪刀等輔助工具。

何燕蘭老師介紹:揚州民間麵塑以簡約、質樸、生動、小巧見長,讓人覺得親切自然。根據所需隨手取材,通過揉、搓、擠、壓、團、挑、按、撥等技藝,捏塑成千姿百態的人物。

一把小小的塑刀,一團多彩的麵團,擠擠壓壓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頃刻呈現。形態各異的民間人物,造型逼真的戲曲故事,惟妙惟肖的花鳥蟲魚,憨態可掬的十二生肖……構成了一個千姿百態的自然世界!

為更好迎合市場需求,她製作的麵塑作品注重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融入更具時代氣息的卡通元素,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卡通版麵塑」,更令人望而生愛。

她的作品十分受歡迎,也深受各國外賓的賞識。她的作品及活動經常被新華報、揚州晚報、揚州日報、揚子晚報等媒體報導。

多年來,何燕蘭老師致力於麵塑的傳承與發揚,進校園、進社區、開設少兒手工培訓班……她不遺餘力,堅持將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帶到大家身邊。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有她對非遺技藝的堅守,還有她創造未來的勇氣。我們相信,「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手工藝在他們的堅守與努力下,一定可以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

相關焦點

  • 兒時記憶 ┃捏麵人
    將好白面發酵,搭鹼,搓揉成硬面,參照年畫裡的胖娃娃模樣捏成各種造型,再用紅紅綠綠的顏料給娃娃豔豔兒的點上點點打扮美氣,家鄉人把這叫捏麵人人。      捏麵人人的發麵須得是硬面,便於面人塑型,蒸熟既不開裂也不萎縮。兌的鹼面也須正好,這樣出來的面人光澤飽滿、顏色好看、質地硬。
  • 捏麵人,吃麵人,兒時的記憶,如今才知道七月十五是鬼節!》
    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有些兒時的記憶永遠忘不掉我老是自作聰明,不是藏到糧房裡,就是藏到被窩裡,結果被窩裡的在我睡著的時候讓我饞嘴妹妹弟弟偷吃個盡光,而那些藏在糧房裡的面人也讓飢餓的老鼠啃的缺胳膊少了腿,我只能抹抹袖子含淚而泣……可恨的老鼠吃飽了,妹妹弟弟們偷偷的笑了!那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天天捏麵人天天吃麵人?母親朦朦朧朧的說一年只能捏一次面人,而且只能是七月十五!到了八月十五,其實歷史總是重演,又一次重複著老鼠偷面人偷月餅的故事.
  • 【走進非遺】趙聰聰:巧手捏麵人 指尖傳非遺
    麵塑,俗稱「捏麵人」,被譽為「立體的畫,無聲的戲」。是我國獨有的優秀民間藝術。即以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我市就有一個95後的小女孩,利用業餘時間自學面人技巧,如今做的是有模有樣。【走進非遺】我們就跟隨她一起來認識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捏麵人這項傳統技藝。趙聰聰出生於1998年,是妥妥的95後。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小方桌上的紅漆木架,展示著西遊人物或者小動物,幾堆彩色面泥旁邊擺放著細竹籤、菜油瓶、小竹刀,這是成都面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熊家全的全部家當。如今,他把這些家當帶進了校園,只見面泥在他靈巧的手上變成各種形狀,在他的執導下,小學生也能捏出栩栩如生的面娃娃。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
  • 「95後」學霸捏麵人20年 郎佳子彧:非遺也可以很酷
    自三歲起,郎佳子彧就經常看父親用手裡的小麵團兒捏出眾生百態,五歲時正式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麵塑,「我的師傅就是我爸,我捏麵人技術的95%都來自他。」郎佳子彧會探著頭,仔細看著父親先小心翼翼拿鑷子將盔甲上的甲葉一片片夾出,再和父親一同屏住呼吸,瞪大了眼睛瞅著金箔服帖地粘在錯落排列的盔甲上。隨著大功告成,一大一小兩個人便會不約而同長長地舒一口氣。
  • 手塑乾坤,面人裡捏出中國文化
    街頭走出的非遺藝術品麵塑,俗稱捏麵人。它以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從前,麵塑藝人「只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於街頭,深受群眾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一家三口各有絕活
    ……畫糖人、捏麵人、吹糖人這些曾經在街巷隨處可見的手藝如今成為稀罕玩意兒近日在長春公園益智親子園內的糖畫攤位前不少遊玩的家長和小朋友心生好奇不住讚嘆這是集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民間手工技藝馬國俊帶著妻子和女兒一家三口一直堅守在傳承非遺的路上
  • 剪窗花、編繩結、捏麵人 新疆手藝人送年味
    天山網訊(文/記者 劉萌萌 圖/記者 加木布拉提·馬爾那別克)剪窗花、捏麵人、編制中國結……臨近春節,新疆的手藝人都異常忙碌,不僅要奔波在各類民俗活動中,找他們定製春節作品的民眾也是一撥接一撥
  • 今晚 看揚州「非遺級別搓背」
    昨天,記者了解到,揚州搓背師傅羅國平和祝慶陽受邀參加了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的錄製,在節目中教王一博、錢楓等主持人敲背,現場講述揚州非遺搓背的特色,推廣揚州沐浴文化。據了解,這是12月5日揚州「非遺級別搓背」登上微博熱搜後產生的熱門效應。
  • 面人師傅捏給幼兒園孩子們看
    今天,武漢面人師傅王虎走進街道口幼兒園愛家分園,被孩子們問個不停。王虎和小朋友們分享捏面的快樂,探索非遺文化的秘密,一起迎接中秋佳節的到來。王虎為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哇塞!」孩子們見到非遺作品面人的第一時間無不發出驚嘆。當看到嫦娥奔月的場景在王虎的手裡重現,孩子們眼冒小星星,瞬間對王虎師傅充滿了敬佩和羨慕,躍躍欲試。
  • 「面人」簫佔行:從祖傳手藝到非遺傳承人
    捏麵人的手藝說到捏麵人,不知道您是否有這樣的記憶:面人師傅坐在街頭,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 頃刻之間,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呈現在眼前。
  • 民間「捏麵人」:堅守18年de「絕活」傳承者
    如今,很難再在街上看到捏麵人的人,面人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我們對童年時光的念想。在一次非遺文化的展覽會上,記者結識了面人藝術的傳承人馬貴蘭。7月16日,在蘭州中心五樓的攤位上,馬大姐向記者講述了自己捏麵人的歷程。
  • 吹糖人、捏麵人:色彩斑斕的童年記憶(作者:李克剛)
    「肩挑擔子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吹個糖人好漂亮,捏個面人好白相。」老底子在每逢過年、元宵佳節之際,吹糖、捏面師傅就會邊敲銅鑼,邊哼小調,照例來到鎮上,擔子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孫悟空、豬八戒、花木蘭,還有十二生肖中的馬、牛、鼠……「吹糖人嘍——」孩子們一聽見這陣陣吆喝,就「轟」地圍攏過來,出神好奇地看著師傅變戲法般的技法。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非遺捏塑第二課:「泰迪」誕生
    商報記者 夏瑩 攝影報導 繼Q版乾隆之後,日前,20位「小小非遺傳承人」迎來捏塑第二課,任務是捏一隻「泰迪」。 捏塑非遺傳承人丁建華向大家展示了他自己的示範作品,只見他的「泰迪」,整體呈棕色,表面毛茸茸的,脖子上還有個小領巾,「泰迪」坐在一個黃色的窩裡,整體造型十分可愛。 這樣毛茸茸的效果是怎麼做出來的?孩子們都很想知道。 丁老師由此引入本次課的主題——如何正確運用七本針。
  •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
    豫園集市「食玩校場」,捏麵人、吹糖人、盤一個古代的髮髻!捏麵人捏麵人的攤位是最吸引小朋友的,手提木盒上整整齊齊碼了幾十個卡通面人。它們由麥芽糖、麵粉為主料,並加入各種顏料製成,由馬師傅精心捏制。捏麵人是個家族手藝,傳承自父輩。到了馬先生這一代,他改良了技術,在傳統主料中加入精確到克的輔料(秘方不外傳)。所以,面人就算在上海的黃梅天,也不會發黴開裂。
  • 埋首鬧市數十載,街頭的捏麵人小攤
    埋首鬧市數十載身在鼎沸人群中的捏麵人小攤阿叔靠一雙巧手將傳統技藝展示於熟練的指尖一張摺疊小凳 一個鐵皮箱子長途跋涉, 跑到另一座城市開啟新的天地捏麵人又叫麵塑,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列為非遺。以糯米和麵粉為主料,調成不同的色彩,用簡單的工具,製成各種精巧的作品如今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這門藝術,一個作品耗時費力,需要潛心研究,精雕細琢。
  • 揚州祖宅的記憶(散文)||江蘇 王家渝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絡)              揚州祖宅的記憶                                 ● 王家渝我兒時的記憶裡,在揚州西郊葛莊有一處老宅,獨門獨院,青磚黑瓦。前面是豬圈,圍牆西側有一牛棚。屋後有一院落。院落裡,一片竹林,清逸柔美,幾棵大樹,鬱鬱蔥蔥。
  • 父子「捏麵人」 堅守「絕活」 不負光陰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麵塑,俗稱「捏麵人」「面花」,簡單的麵粉、糯米粉加上顏料,再通過藝術家靈巧的雙手,就能塑造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飛禽走獸。柳阿根說,剛開始的時候,麵塑只是他在農閒時賺點外快的一種生存手段,後來慢慢變成了工作。這麼多年來,小小面人從幾分錢賣到了幾十元錢,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這些年,就是靠著捏麵人賺來的錢,柳阿根養大了兩個兒子。「捏麵人的生意,需要到人多的地方,特別是小朋友多的地方。」柳阿根說,他經常是哪裡熱鬧往哪裡去。
  • 揚州搓背師上了《天天向上》今晚展現「非遺級別搓背」絕活
    祝慶陽介紹,能夠在從小看到大的節目裡介紹自己所學,「感覺很有意義。」據了解,羅國平師徒參與錄製的《天天向上》將於今晚播出。受關注湖南衛視編導主動找上門此次羅國平師徒倆受邀參與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的錄製,是因為揚州「非遺級別搓背」登上新浪微博熱搜後,節目編導主動找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