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愛著你
作者:狄金森〔美國
翻譯:馬永波
我一直在愛著你,
我可以向你證明:
在我愛你之前
我愛得不夠。
我將一直愛你,
我發誓
愛情就是生活,
而生活中有永恆。
親愛的,難道你懷疑這一點?
那麼我
再沒什麼可以表露
除了痛苦。
[詩人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又稱狄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1886)美國傳奇詩人。出生於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女尼似的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餘首;生前只是發表過七首,其餘的都是她死後才出版,並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狄金森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性。她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美國詩人最著名的佼佼者是美國文學之父歐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鎖在盒子裡的大量創作詩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禮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獲得青睞,然而周遭眾人對她的不解與誤會,卻絲毫無法低損她豐富的創作天分。根據統計,艾米莉驚人的創作力為世人留下1800多首詩,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與新近發現的25首。
[詩歌賞析]
愛情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自古以來一直頻繁出現在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的筆下,狄金森也毫不例外。
狄金森對愛情持有矛盾態度,儘管在現實生活中從未找到愛的港灣,她卻畢生都在追求愛情,在詩歌中她對愛情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時而以柔弱溫順的雛菊自居以引起異性的同情,時而直率狂熱不拘一格表達愛情信念的執著與真誠。但是,在內心深處,她有著對愛情以及愛人的懷疑,她不信任愛情亦不相信愛人的忠誠與專一,所以,當她畢生追求的愛情到來時,她卻退縮放棄,或許她想得到的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但是由於她含混的表達,沒有人能準確把握她的心理。不過有一點是確鑿的,那就是對愛情的矛盾心理以及她所遭遇的挫折嚴重傷害了她,她選擇獨居,一個人體會巨大的傷痛和煎熬。
她的《我一直在愛》就如向世人發出的一篇愛的宣言:「我一直在愛/我可以向你證明/…我將永遠愛下去/也可以向你論證/愛就是生命/生命有不朽的特徵」。作為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美國單身未婚女子,可以毫不掩飾的表達自己對愛情美好的嚮往之情,足見其偉大之處。
狄金森詩歌中的矛盾對立真實地重現了一個心思細膩、渴望愛情、思想先進、追求平等自由卻深受傳統以及宗教觀念的束縛的女性形象,生動地展現出她內心的掙扎與苦悶,這與她細膩聰慧的性格、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敏銳的文學天賦有很大關係,但是,作為時代的產物,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壞境的薰陶。雖然終身獨居,她始終通過通信與外界保持聯繫,知道外界的主流發展及趨勢。美國建國初期的欣欣向榮,內戰期間的蕭條悲觀都對她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狄金森生活的環境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崇尚改革強調個人主義,發展如火如荼的美國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卻是清教主義氣氛濃厚,強調傳統,凡事以《聖經》為準則的阿默斯特小鎮。新舊文化的衝擊使狄金森無所適從,她無法徹底捨棄其一,於是,矛盾的思想便出現在詩歌中,神秘而令人回味無窮。除了對主題的態度,狄金森的寫作手法也是含混的,不管是句法措辭,文本形式的不確定性還是多種面具人物的出現,所有的含混都說明她無論性格還是思想意識都是矛盾、複雜、多面的,可以說,狄金森詩歌的矛盾性實際上表現了詩人矛盾困惑的思考及感受過程,也體現了變遷時代對她的認識論和世界觀的重大影響,而正是這些矛盾使這位「阿默斯特修女」在詩歌創作中別具一格,在彷徨中走向永恆。(蔣巧珠)
嘉賓自我簡介:我叫林思懿,就讀於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平時的我喜歡與人真誠交流,分享自己的快樂和感動。我曾為時光匆匆流逝而遺憾,曾為生命如此短暫而感傷,曾為花草樹木的調殘而惆悵,曾為生活的艱辛而彷徨,當情海思緒積壓心頭的時候,我想發現一葉扁舟,在大海上遊蕩,讓思緒盡情的釋放,於是我愛上了詩歌朗誦,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詩歌中獲得成長。希望通過我的聲音傳播滿滿的正能量,可以和大家一起發現生命的真諦,讓穿梭忙碌在世界中的我們心靈皈依、恬靜淡然。
以夢為馬,追尋詩歌,感動就在我們之間蔓延。
聲明 「追尋詩歌」微信公眾號所發布圖、文、朗誦、音樂等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由「追尋詩歌」編輯部獨立製作、編輯、創作。重在分享,歡迎轉載,但請務必標註:
轉自「追尋詩歌」微信公眾號: lzl00707
聯繫郵箱:1297550993@qq.com
追尋詩歌QQ群:47546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