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話故事中,巫師有一種神奇的魔法,就是能預測未來,從水晶球或是幻境中看到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做了父母以後,突然發現父母就是天生的巫師、預言家,因為父母「預言」的能力比巫師還強,而且父母不需要什麼水晶球,他們只靠自己的一張嘴,就能決定孩子的整個人生。
01女大學生理直氣壯啃老十年,「完美」證實了母親的預言:「你一事無成」
範成金是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二女兒,已經33歲,還在父母身邊啃老,而且這一啃就是十年之久。
小範本來也是大學畢業,父母每天想方設法勸女兒出去找工作,反而都演變成一次次喋喋不休的爭吵和互懟。
小時候的小範也是個很有靈氣的孩子,喜歡自己設計衣服和鞋子。無奈母親父親卻是向來喜歡用惡毒、刻薄的語言攻擊挖苦她,每當她興奮地拿自己的作品給母親看,都會換來一頓斥責:「你弄這些亂七八糟的有什麼用?看你的書去!」
無論做什麼,小範都得不到父母的一點點鼓勵和讚賞,除了嘲諷挖苦就是貶損謾罵,即使如今已經30多歲了,給家人做飯都會被父親和姐姐指責,說這個不對,那個放錯。
小範畢業後也曾找過工作,在超市做促銷員,但面對顧客卻結結巴巴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緊張得語無倫次,手心冒汗。
這時她突然發現,自己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當她向父母說病情的時候,母親卻認為這是她逃避工作的藉口。
這麼多年,母女倆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爭吵、互懟。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一事無成!」
這句話現在在小範身上「完美」地應驗了,她真的如同母親所說的,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02做父母,請關掉你的「烏鴉嘴」,因為孩子正在按照你的「預言」生長
你以為無關緊要的一句話,可能對孩子已經形成了難以預料的推動力。你的嘴,可能是把孩子推上巔峰的強大助力,也可能是特別靈驗的「烏鴉嘴」,毀掉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皮革馬利翁效應——指人的情感、觀念、行事風格會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給的暗示,並朝著對方描述的方向去行動、發展。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如果對孩子表達的,都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比如鼓勵、讚美、肯定、重視,孩子就會不知不覺地按照父母所說的,變得自信,努力,而且堅信自己就是父母描述的好樣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的,都是反面的、悲觀消極的,比如諷刺、挖苦、嘲笑、忽視,孩子就會下意識地認為父母所說的都是對的,自己就是垃圾,就是廢物,就是錯誤的存在,進而變得自卑自賤,徹底放棄努力。
03大多數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會好好說話
父母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做父母的第一堂必修課,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嘴,尤其要管住自己的「烏鴉嘴」,不要讓孩子一步一步證實自己的殘酷「預言」。
作為父母,我們都愛孩子,但通常犯的最多的錯誤,就是不會好好說話。
★鼓勵讚美@TIP
1)肯定過程,輕視結果
誇孩子不要只會說你真棒!你真厲害!這樣空泛的話,孩子並不知道哪兒做的好,要把過程描述一下,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細心、認真、愛思考等等優點,不用看重結果,很多結果並沒有多大意義。
2)肯定努力,不做橫向比較
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肯定付出的價值,並且不跟別人比較,而要自己跟自己做縱向比較,只要有進步,就值得表揚。
★負面情緒@TIP
1)冷處理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可以暫時擱置,等孩子情緒平復後,再討論。「你現在很激動,媽媽也不開心,我們暫時分開一小會兒,等你平靜了來找我,好嗎?」
2)我知道你很難過
說出孩子的感受,表達你對他的理解,他的壞情緒會較快平復。「我知道你很難過,你真的很傷心,我理解,你想哭就哭一會兒吧。」
3)你可以生氣,但別亂發脾氣
給孩子一個情緒發洩的出口,不要逼孩子憋回去,「你可以生氣,有什麼方法能讓你不生氣呢?你想扔東西嗎?那就扔這個軟墊子吧!但不要對別人亂發脾氣哦,會傷害到別人的!」告訴孩子,即使生氣,也不能隨意傷害其他人。
4)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詢問孩子的意見和看法,讓他自己做出判斷和處理,培養責任感和獨立處事能力。
★尊重理解@TIP
1)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
跟孩子說話,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不要居高臨下俯視他們,用禮貌用語表達尊重和愛。
2)跟孩子道歉
父母犯錯,要放下架子,跟孩子勇敢承認錯誤,真誠道歉,親子關係才能保持良好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