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義
西格圖拉小鎮街景。
《海寇詩經》?海寇還會寫詩?是的。
海寇不就是海盜嗎?是的。
海寇與瑞典還有關係?是的。
海寇是瑞典人的祖先,他們又稱維京人,斯堪地那維亞人。不過,這些海寇生活在公元700年至900年之前。那時,正是中國的唐朝。
一
2014年9月,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我與馮天瑜、熊召政、徐魯一行經俄羅斯飛到了瑞典。拜訪了瑞典文化委員會,參觀了瑞典國家圖書館和頒發諾貝爾獎的市政廳後,我們來到了距斯德哥爾摩約50分鐘車程的西格圖拉小鎮。
小鎮坐落在梅拉倫湖畔,參差錯落的小別墅不規則地散落在寂靜的樹林裡。紅色的、藍色的、赭色的、黑色的鐵皮屋頂,和那座已經頹圮的石砌古堡,在9月熱烈而又溫婉的陽光下,無聲地訴說著這個昔日首都的秘密。湖水很藍,仿佛從天上延伸而來。一排排藍白相間的遊艇間,一群群灰褐色的野鴨子優哉遊哉地慢慢遊到岸邊,旁若無人地從我們腳下綠茸茸的草地上踱過,一一躺在維京時期的石雕腳下,享受秋風的撫慰。
正是下午時分,小鎮很安靜,走在石子路上,能聽見自己橐橐的腳步聲。三五間店鋪,開著慵懶的門,任憑遊客進出。小街盡頭,夾竹桃和玫瑰花掩映的巷子裡,掛著瑞典十字國旗的地方,有濃烈的咖啡味兒飄逸到空中。
小鎮有一個廣場,廣場邊綠樹簇擁的是一個長方形的建築。兩層的黃色屋頂上,有一個尖尖的黑色小鐘樓。樓很滄桑,據說曾是市政廳。如今廳裡空空蕩蕩,靠左邊的房子裡,有一個銷售紀念品的攤位,在蛇與十字架的維京人圖騰間,我一眼看見有一本中文圖書:《海寇詩經》。
在異國他鄉看見母語,我心裡一陣悸動。
二
《海寇詩經》是北歐最古老、最流行的經典著作《埃達文集》中最膾炙人口的詩集。這71首詩歌與《埃達文集》中其他詩歌截然不同。它不像英雄史詩,也不是神話傳奇,而是如中國人的《了凡四訓》《朱子家訓》《增廣賢文》等修身養性書一樣,記錄下了維京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世哲學。
《海寇詩經》原是用冰島文字「冰文」寫作。現代冰文系北歐挪威、瑞典、丹麥的古文字。1000多年來,北歐與西歐的語言已有了很大的變化,而冰島文字卻變化很少。這部詩集在冰文原文中為Havamal,意思是高者之言。在譯成中文時,譯者王超女士將其譯為《海寇詩經》,是因為本書體現了北歐海寇時代文化遺產中最典型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Viking,在北歐的語言中,這個詞語包含兩層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他們遠航的足跡遍及整個歐洲,南臨紅海,西到北美,東至巴格達。但他們第一次在當地百姓面前出現時,總是以海盜的身份搶劫掠奪。
北歐冬天陰冷潮溼,苦寒之地,維京人需要拓展生存的空間。他們在耕作之餘便四處偷盜牲口和穀物,當然也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財寶。他們先是打劫修道院,因為那裡收藏著眾多的食物。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殺害教士和掠奪教會的財產。一般人都會懼怕他們的無情和殘暴。
但是維京人最終融入了這個時代。1066年,是挪威國王——「無情者」哈拉爾德·哈拉爾迪戰死的年份,作為最後一個一生四處徵戰的北歐海盜領袖,他的死標誌著北歐海盜在歐洲瘋狂侵略擴張年代的終結。
不過,據英國《每日郵報》2014年5月15日報導,目前瑞典南部海岸小鎮Foteviken仍生活著一群維京人,他們沿襲著古代維京人的生活方式,過著悠閒的田園生活。雖然他們與每一個北歐人一樣,血管裡仍流淌著維京人的血液,但他們現在不再四處出擊,行搶掠的勾當,而是充分地享受著人類的和平。
三
在外人看來,維京人是殺人越貨的海盜,其實,他們在徵服世界、掠奪錢財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早期的維京人信仰多神教。他們注重家庭,重視家族。女性的婚姻既尊重父母之命,又保持著一定的選擇權。雖然維京的男人們渴望劫掠四方建功立業,但他們在修身養性上,又主張溫柔敦厚,其主張猶如中國的儒家。他們追求品德高尚,主張身心健康超過對物質和名利的追求。他們珍惜生命,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們重視人際關係,主張尊老愛幼。
如《海寇詩經》中有很多教人處世的詩歌:《如何待客》《好客》《禮貌》《赴宴》《赴宴之道》等。如《如何待客》:佳賓若進門/排座不可輕/位置偏而遠/不樂懷悶情/上座促膝談/主雅客來勤;如《好客》:跋涉過山嶺/遠客扣家扉/生火客身暖/食物解客餒/被單潔又淨/賓客至如歸。
還有如何交朋友的詩歌:《永恆的友誼》《論狡猾》《要有敵情意識》《如何培育友誼》等。如《永恆的友誼》:寶劍酬壯士/霓裳贈佳人/華服顯友誼/鄉裡美言頻/禮尚來而往/至情萬年春;如《虛飾》:朋友不可靠/無法敞內心/微笑以敷衍/巧言禮彬彬/虛飾對虛偽/交往無紛爭。
再如如何成長成才的詩歌:《論意志》《論遠見》《論自尊》《論權力》。又如對待人生的詩歌:《樂觀看人生》《活著》《不被金錢驅使》《名譽》等。
《海寇詩經》到底起源於何時、何地?專家們眾說紛紜。有人說起源於挪威,有人說起源於冰島,有人說起源於英倫。這些所謂的「詩經」如中國的《詩經》一樣,都是早期先民們口頭創作的結晶。關於中國《詩經》的產生,2000年前班固在《漢書》中曾有明確的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採詩,比於太師,以聞於天子。」
今天,專家學者對《海寇詩經》起源於何地仍有爭議,但詩歌所體現的北歐海盜鼎盛時期的文化和哲學思想則無爭議。談到《海寇詩經》的寫作年代,專家們一致認為詩歌創作於公元前700年至900年之間。而此時,正是中華帝國的唐朝文化輝煌燦爛的時期。當然,我們不能用像鑑賞唐詩一樣的標準來看待這些口頭文學,《海寇詩經》對於我們認識維京人畢竟還是多了一種參照系。
四
西格圖拉的下午,連同在斯德哥爾摩逗留的幾天,都是一個美好的回憶。我回國後曾經寫了一組文字記述瑞典之行,後來我又有幸讀到了同行的詩人熊召政寫下的詩歌。他的詩《西格圖拉的下午》中有這樣幾句:
西格圖拉啊,你是寧靜的
我相信,只要瑪麗教堂的鐘聲敲響
那些心靈的汙垢就會像敗葉一樣簌簌墜落
西格圖拉啊,你不是我的故鄉
我是在東方水墨中旅行的遊子
但是在今天,你給了我新的鄉愁
明日歸去,我會有新的相思
(作者系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