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文人誤國的說法。但在南宋,有一位詩人卻顛覆了大家的認知,因為他不僅會寫詩作文,才華橫溢,而且行軍打仗也是相當熟練,可謂武藝超群。他就是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少年時期的辛棄疾,就擁有報效國家的偉大志向,然而當時他的滿腔熱血,卻無法揮灑在戰場上,而只能被灌注於筆下,他的心裡究竟有何苦衷?來讀一讀他曾寫的「封神之作」,也許我們能得到答案。
「夢回吹角連營」,這裡「夢回」一詞點明詩人是做了一場夢,而後文寫的也都只是他夢裡的場景。在詞的第三四句中,「八百裡」和「五十弦」對仗工整,也頗有用意,分別指的是牛和樂器。戰士們吃完牛肉,聽過悲壯的軍歌之後,就該準備好閱兵了。
於是接下來,在他的夢裡,浮現出秋天閱兵時的畫面。從「的盧馬」到「霹靂弦」,寫了戰場上跑得飛快的馬,和發出霹靂般響聲的弓箭,仿佛讓我們看到戰士們在作戰時英勇殺敵的氣勢,也營造出一種激烈而緊張的戰鬥氣氛。
在詩人的筆下,他所夢到的戰士威武雄壯,勇往直前,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節節敗退,最後凱旋而歸。這樣既可以幫助君王完成抗金復國的大業,又能替自己「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美哉!然而理想雖然美好,現實卻是殘酷的。
在當時的現實世界裡,詩人空有滿懷抱負和一腔熱血,卻壯志難酬,無用武之地,所以只能嘆一句:「可憐白髮生」。辛棄疾的詞,風格多為「沉鬱頓挫」,這首《破陣子》就是典型之作。詞的前文,通過寫戰士們英勇作戰的畫面,奠定了雄壯高昂的基調。
而到最後一句,卻突出了詩人內心的悲愴鬱悶之情,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由壯烈轉為低沉,讀起來也跌宕有致,波瀾起伏,很有味道。如此有風格,有才華,又有愛國情懷的詞,難怪被世人當成辛棄疾的「封神之作」,尤其是最後一句「可憐白髮生」當屬「神來之筆」,幾乎無人可以超越。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正過著暢快自在的閒居生活,然而,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與虛度光陰並無兩樣。畢竟,他曾在心血來潮之際棄筆從戎,也曾因武藝超群當過不少的地方高官,他想要窮盡一生幫天子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卻無奈生不逢時,只能當著沒用的閒官。
南宋朝廷腐敗無能,為了圖個歲月靜好,根本無心搭理辛棄疾殺敵報國的志向。所以我們可憐的大詩人辛棄疾,年近50歲了還沒能實現功成名就的心願,每每想到這裡,他自己就感到鬱悶不已,只能靠寫詩回憶一下自己曾經奮勇殺敵的光輝歲月,也藉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世人皆知,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每當我們讀過他的那些愛國詩詞,就能感受到他強烈的愛國心和報國熱情,然而同時,我們也會讀出他因壯志難酬而產生的苦悶心情。也許正是因為報國無門,理想難以實現,才能激發出辛棄疾的滿腹才華,才能讓我們看到一代文豪辛棄疾吧,你覺得呢?
相關的詩詞還有很多,文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介紹,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古詩詞鑑賞》,裡面有很多優美又富含哲理的詩詞,並且有詩詞、注釋、賞析,硬殼精裝,現在店鋪有活動,原價98,限時特價只要56元,良心推薦,點擊上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