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這首詞,也許你不知道全文,但一定聽過這一句

2021-01-13 舊時堂燕

辛棄疾,南宋官員、將領,當然他最出名的還是他的詞,作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詞大多為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也不乏一些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比如他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首附綴於淳熙十五年冬天與陳同甫唱和諸詞之後的一首詞表達出的豪邁,絲毫看不出是作者失意閒居信州之時所作。

如果你認為辛棄疾只會寫豪放的詞,那就是大錯特錯了;不管是多麼瀟灑的人也會有失意、無奈,辛棄疾也是如此,此時的他寫出的詞也就沒有那麼豪邁了。比如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在這首詞中,即使詞人「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卻還是「無人會,登臨意」,其中的辛酸苦楚只能自己品味。

辛棄疾一生幾度浮沉,雖有一腔殺敵報國之志,但大多時候只能在他的莊園裡抒發一下自己報國無門的無奈。如《蘭陵王》中的「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水龍吟》中的「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等等,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他其中一首詞。

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賀新郎,詞牌名,又名「金縷曲」、「乳燕飛」、「貂裘換酒」、「金縷詞」、「金縷歌」等,據清毛先舒《填詞名解》載:「詞雲『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槐陰轉午,晚涼新浴』故名《賀新涼》,後誤為「郎」。

這首詞是辛棄疾帶湖局被焚毀之後舉家遷往江西鉛山瓢泉別墅之後所作。

上闕開篇「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餘幾!」就用了《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所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慨嘆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緊接著又連用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和《世說新語·寵禮篇》記郗超、王恂「能令公喜」等典故,敘說自己徒增年紀一事無成,又找不到稱心朋友,道盡了世態關係與自己此時的落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本詞中最令人熟知的一句,很多人沒有聽過這首詞,卻不會沒有聽過這一句。明末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本名楊愛,正是看見了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才改名「如是」,足可見這一句的影響之深。這一句倒是與李白於四百多年前所作的《獨坐敬亭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先把審美主體的感情楔入客體,然後借染有主體感情色彩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感情,大大加強了作品裡的主體意識,也易於感染讀者。

《千裡江山圖》王希孟繪

下闋作者也是一連用了好幾個典故。陶淵明《停雲》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佇」和「有酒有酒,閒飲東窗」的詩句,詞人沒有直接引用,而是將他們濃縮為「一尊搔首東窗裡。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下句「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看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的名士派人物,實際是諷刺南宋那些「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統治者。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一句照應了上文的「我見青山」,表現出了作者傲視古今的英雄氣概。最後一句「知我者,二三子」頗有屈子「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都出於對國家和民族危亡的憂慮。

《賀新郎》宋代詞壇使用較多的一個詞牌名,用者多用以表達心中無法明說的苦悶,辛棄疾也是藉此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給人一種「欲語還休」的感覺。

相關焦點

  • 辛棄疾閒居瓢泉,這首詞質樸清雅,讀完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南宋詞人辛棄疾就是這樣一位很矛盾的人,曾經金戈鐵馬、沙場點兵,可是當他遭遇猜忌、被人排斥,雖然有些灰心喪氣,卻不甘心就此沉淪。不過歲月不饒人,轉眼間青絲變成白髮,他也只好看淡想開。下面介紹的是辛棄疾閒居瓢泉,這首詞質樸清雅,讀完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 辛棄疾的這首詞,曾被誤解為「情詩」,居然有大哲理,令人驚嘆
    不僅僅學生喜歡拿這首詩詞去給自己的情書增色,還有很多描述愛情的文章,視頻也愛用這詩詞,表達自己千裡尋愛卻在不經意處尋到的喜悅。其實不然,這首《青玉案 元夕》蘊涵著很深的智慧。只讀一兩遍,是讀不出它的內涵的。
  • 辛棄疾的「封神之作」,盡顯愛國情懷,最後一句堪稱神來之筆
    他就是文武雙全的辛棄疾。少年時期的辛棄疾,就擁有報效國家的偉大志向,然而當時他的滿腔熱血,卻無法揮灑在戰場上,而只能被灌注於筆下,他的心裡究竟有何苦衷?來讀一讀他曾寫的「封神之作」,也許我們能得到答案。「夢回吹角連營」,這裡「夢回」一詞點明詩人是做了一場夢,而後文寫的也都只是他夢裡的場景。在詞的第三四句中,「八百裡」和「五十弦」對仗工整,也頗有用意,分別指的是牛和樂器。
  • 晚年時的辛棄疾,掉牙被嘲笑,寫了首詞調侃,讓人忍俊不禁
    辛棄疾一生宦海沉浮,壯志難酬,滿腔熱血化為空。這是他終身的遺憾,也許是逆境成就他,辛棄疾成為繼蘇軾之後的又一個偉大的豪放派代表詞人。他將豪放詞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辛棄疾出生之地早已被金佔領,他目睹在金人統治下的漢人生活悲慘,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於是在兒時的時候,他就立志精忠報國,把恢復中原當中畢生的目標。
  • 紀錄片《南宋》展現南宋的歷史進程,更記住了辛棄疾和他的這首詞
    南宋,同北宋一樣,是一個文化極為繁榮的時期,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文人,如辛棄疾、陸遊、嶽飛等,他們的出現讓南宋更多了一抹人文氣息。了解宋詞的人們知道,北宋的詞大多還是以婉約風格為主,雖然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寫過一些頗為豪放派的詞,但和南宋時期相比,相差極為懸殊。
  • 辛棄疾《醜奴兒》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辛棄疾這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到底該如何理解?
    之所以聊辛棄疾詞中的這一句,是因為這句太有爭議了。而主要的爭議點在「那人」二字上,「那人」究竟是辛棄疾的心上人,還是辛棄疾本人,抑或是與辛棄疾「志同道合」的人呢?針對這一問題,學術界引發了許多熱議。其中有四種觀點比較有代表性。
  • 辛棄疾經典的六首詞,出神入化,堪稱千古佳作,每句都是千古絕唱
    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參加了抗金農民起義,馳騁沙場,殊不知已過很多年,依然壯志未酬。這首詞《破陣子》好像對早年戰場生涯的追憶。當初是「沙場秋點兵」神採飛揚,而現如今「白髮生」,壯志未酬,這種對比令人無限感慨。梁啓超在《藝蘅館詞選》寫道:「無限感慨,哀同甫亦自怨也。」辛棄疾始終有著收復北方的夢想,從沒動搖,但是卻壯志未酬白髮生!
  • 辛棄疾的這首詞上闕平淡無奇,卻名傳千古
    南宋詞人辛棄疾,與蘇軾齊名,合稱為「蘇辛」,共同撐起宋詞裡的豪放派。辛棄疾的一生是傳奇的,首先是他的出生不一般,他生長在被金人佔領的淪陷區,從小就感受到「國破山河在」;青年時期,曾經單騎闖入金營,擒殺叛徒張安國,隨後回歸南宋。
  • 辛棄疾的這首詞才有意思,桃李漫山過眼空,他寫的是什麼?
    南宋辛棄疾《鷓鴣天》初衣解詩:辛棄疾的這首詩寫得極有意思,此時桃李爭春,但是詩人踏馬即行,卻意不在此。詞風極其的曠達,卻意在言外。「桃李漫山過眼空,也宜勞損杜陵翁。」桃李開遍了山野,這樣的美景,我並不在意,因為我不是為桃李而來,但是桃李滿山,也曾經讓杜甫煩惱。這是因為什麼呢?
  • 辛棄疾搬家失敗,即興寫了首詞,通篇哭窮,其中9個字令人捧腹
    只有辛棄疾,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他才準確。在他深情之時,有又見那人在燈火闌珊處的殷殷期盼;在他傷感之時,有醉中夢回沙場的鬱郁不得志;於他閒適之時,有於稻花香中聽蛙鳴的恬淡自然;就算是他喝醉時,亦有和松樹互相言語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 辛棄疾的這首詞,少年時候看不懂,看懂時卻已經是中年人!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便是一首年輕時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的詞作。它出自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之手,是辛棄疾被罷免官職後,閒居帶湖期間所作。辛棄疾在帶湖居住時,常常到博山(今江西廣豐縣西南)遊覽,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寫下了這首詞。在這首詞中,辛棄疾通過對自己「少年」時與「而今」的對比,記述了他對「愁」這種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
  • 辛棄疾的這首詞,被認為是「情詩」,實則暗含處世之道
    這首詞就是宋代的偉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許有曾讀過此詩的人覺得這明明是首描寫情愛的詩詞,與處世之道好像不太相關。但要經過細心品讀,你才會真正領悟這其中的奧妙之處,足以讓讀過此詩的人回味許久。
  • 楊雨16: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許多古典詩詞的名句到現在還活躍在我們的口語中,像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首詞中就有兩句的使用頻率還是非常高,那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兩句就是出自南宋著名英雄詞人辛棄疾筆下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人會背,卻常常理解錯這兩字!
    王引用這段話的目的,雖然是為了借詞喻事,和賞析詩詞沒太大關係,但他也直言,這樣的話「非大詞人不能道」。由此也可見,辛棄疾的這首詞有在古詩文壇有多重要的地位了。不過,《青玉案·元夕》雖歷來備受文人推崇,普通人幾乎也都能背誦,但並不是所有人能完全讀透這首詞,甚至連詩詞中的一些字也會理解錯。
  • 這些虐心的詩句,每一句背後都是一種肝腸寸斷,你聽過幾句?
    因此,若是天涯淪落人,自然不需要多言語,一切都在詩句中。而這些讓人聽來肝腸寸斷的詩句,你聽過幾首呢?「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嘆花 / 悵詩》——杜牧(唐)即杜牧早年遊湖州時,見一十多歲少女,長得極美,就與她母親約定:等我十年,不來再嫁。十四年後杜牧果然當了湖州刺史,但那女子已經嫁人生子了。「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 七日之約(63):辛棄疾《摸魚兒》
    老白二樓我習慣讀詩詞的時候,總是要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查詢一下詩詞創作的背景,而這首詞也不例外。因此,辛棄疾在南宋朝堂任職的大多都是一些地方籤判、安撫使、轉運使等職務,只是管理地方,主理民政,並未充分發揮其統軍才幹。而今天這首詞的出世,正是辛棄疾39歲那年,從湖北轉運使調任湖南轉運使,並與新任湖北轉運使(所以序中稱王正之為同官,如果還不明白,你可以參考李海星和張十六的關係來理解一下)置酒話別時所作。
  • 讀辛棄疾,看真英雄
    場面壯觀而熱烈,一句視覺場景,一句聽覺形象。看到這場景、聽到這樂曲,讓人熱血沸騰!讀到「沙場秋點兵」,才知道原來「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寫的就是點兵場景。在以前詞裡,很少出現真正的沙場、戰場。早期的詞作,基本上是女性文學、都市文學,大多是在沙龍、歌樓妓館裡頭演唱的流行歌曲。
  • 辛棄疾在春節寫下一首詞,不知道背景很難讀懂,知道後讓人佩服
    在宋代,春節和立春都是很受重視的節日,這一年兩大節日趕在了一起,按理說應該到處都是一片歡慶熱鬧的氣氛,但是辛棄疾卻似乎高興不起來。這一年,辛棄疾四十九歲了,自他渡江歸宋以來,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個年頭,這二十七年中,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恢復大業,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被主和派打擊,此時的他,已經被賦閒在農村多時。所以在新春、立春雙節的宴會上,辛棄疾心中不禁感慨頓生,一年又過去了。
  • 辛棄疾寫的一首婉約詞,寫盡了相思之苦,其中一句更是千古名句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一說到辛棄疾,小矣的腦子裡就自動循環播放這些辛棄疾所寫的豪放詞,真是每一句都經典啊!不過,儘管辛棄疾的豪放詞寫得很好,但你知道嗎?他的婉約詞,也寫得不錯。就比如小矣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一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