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寫信向呂后求愛,真的是因為收繼婚制的原因嗎?

2020-12-28 福垊

公元前195年的「兒童節」,是大漢王朝最悲傷的日子——這天漢太祖劉邦駕崩了。整個漢朝陷入了悲傷和惶恐之中,悲傷的是因為國喪,惶恐的是匈奴會不會趁機搞事情呢?劉邦駕崩的消息沒傳出時,悲傷和惶恐是呂后,呂后最擔心的是:國內的驕兵悍將權謀臣,國外的虎視眈眈的冒頓。

攘外必先安內,呂后跟自己的紅顏知己男閨蜜審食其(yì jī)商討:想當年,先皇跟功臣宿將都是草根,陛下登基後,他們北面為臣,心裡很不爽。現如今,皇帝已經是大行皇帝了,他們會不會欺我孤兒寡母。不如將他們一網打盡,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呂后

呂后沒有婦人之仁,闢陽侯審食其卻有點婦人之仁,而且還不小心洩密了。6月5日酈商拜訪,單刀直入地問:聽說太后要對功臣勳貴一窩端?你們這樣做是作死啊!即便是您能殺死京城的功臣勳貴,那邊疆的功臣勳貴怎麼辦?到時候,你們不僅沒法殺不了他們,還會被殺。代國的樊噲和燕國的周勃帶領二十萬大軍南下,陳平、灌嬰十萬士兵從滎陽一路向西,京師長安必然陷入大亂。闢陽侯一聽很有道理,向呂后說明了來意,呂后值得放棄。要知道這麼重大的事情都能洩密,也說明功臣宿將也非常厲害,他們肯定也做好了防患。

大漢國內的事兒,呂后的男閨蜜審食其解決了,大臣們安全了,可呂后在外交上出現了大事兒,北方的匈奴單于冒頓向呂后發了一封極近羞辱的求愛信。

劉邦駕崩的消息也傳到了匈奴單于冒頓那裡,他作為了劉邦的女婿和兄弟並沒有過來奔喪。關於這點漢朝並不計較,在漢初的國家實力上,匈奴堪稱老大哥,漢朝真算小老弟。這不是比喻,漢匈真的約為兄弟,但匈奴老弟老是「欺負」老大哥漢朝。漢太祖劉邦不得不送女人(和親)送錢(納貢)門戶開放(互市)。其實劉邦挺不容易的,別看給匈奴送了很多好東西,並約為兄弟,可這個兄弟並不好。當初是削藩剪除異姓王,一邊善待匈奴,即使這樣還有異姓王們叛漢投匈。像韓王信甚至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王盧綰等都投靠匈奴了。

這不劉邦駕崩了,匈奴單于冒頓不僅不奔喪,反而趁火打劫了,而且似乎還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冒頓單于在劉邦屍骨未寒之際,向大漢的太后呂雉下了一份挑戰書的「求愛信」。

冒頓

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作為冒頓的嶽母和嫂子的呂雉看到這封信,肺都氣炸了。這冒頓簡直了,他這是作死啊!您看他都寫了些什麼啊?我冒頓很弱很寂寞,出生在沼澤中,在草原牛馬的帳篷裡長大,我幾次到邊關,為的就是:中原那麼大,我做夢都想去看看。陛下您剛喪偶,一個人獨撐,也是很弱很寂寞啊。您看咱倆都沒什麼好玩的,誰都不快樂,不如我們結婚吧。

【從震怒到納諫的呂后】

面對冒頓輕薄自己,呂后立即召集大謀士丞相陳平、妹夫猛將樊噲還有那個一諾千金的季布等人,商量著要不要殺掉冒頓的使者,然後給他來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樊噲很激動,當時他表示的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他說:給我十萬人,我能把匈奴打趴,你信不信?呂后問:季布,你怎麼看?

季布

季布回答:一諾千金,言出必行,樊噲作死亂吹牛,該殺!以前陳豨在代國謀反,樊噲是統領三十二萬的上將軍,都不能解除他皇帝姐夫在平城(白登)的圍困。都流傳著這樣一個歌謠,七天都吃不飽,也沒法打仗,又冷又餓,絕望極了。這才五年來,遭遇圍困歸來的人,怕是現在還沒走出來吧。樊噲現在胡說什麼,十萬人橫行匈奴,他這是吹牛,是欺君。再說了,冒頓就是像禽獸的野蠻人,他吹大漢咱們也不會高興,他罵大漢咱也不犯不著跟他一般見識,您跟生他什麼氣呀。

低三下四的回信和送禮

呂雉對他點讚,釋然地對他說:好!說的好!呂太后就讓負責外交的謁者僕射張澤給冒頓回信了。

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

單于還掛念著俺們窮鄉僻壤小地方,屈尊發出求愛信,嚇死俺們小地方吧。俺一個人回屋裡一想,我又老又弱,頭上脫髮,嘴裡掉牙,走路都搖晃。單于老弟別聽別人瞎說我怎麼漂亮,我都比你大7歲,都賽老母了,再說我都是你的嶽母啊。你還年輕,我哪裡能配得上你,我哪裡能有損你的英明呢?俺們小地方沒有什麼罪過,老弟您饒恕俺吧。俺有兩輛豪華專車,還有八匹寶馬,都給您,給您當一般的馬車吧。

冒頓見呂后服軟收禮,也就給了漢朝一個面子,說:我蠻夷,不懂中原的規矩,多謝您不怪罪於我。兩國於是繼續和親,保持兩國暫時的友好關係。

【專家你錯了,明明是恥辱卻說責任】

有一些專家分析說,冒頓寫「求愛信」不是調戲,不是侮辱,更不是挑釁。是因為愛情,因為責任,是匈奴繼婚制的表現。他後來回信裡,不也說了嘛,他蠻夷,他不懂大漢的禮。收繼婚簡單就是說繼承他父親和兄弟的一切,包括女人。有人說,他和劉邦約為兄弟,老大哥的女人自然也要「收繼婚」嘛!冒頓難道不懂入鄉隨俗,尊重對方嗎?就是不懂,他也不能輕易亂下國書啊?這還不完,他跟劉邦約為兄弟後,不是還繼續騷擾大漢邊境,企圖入主中原嗎?他的「求愛信」中明確說到「數至邊境,願遊中國」,您以為他時不時到邊疆,真的想來漢朝玩啊!他的「數至邊境」實際是「數攻邊境」!他的「願遊中國」實際是「入主中原」!

專家在這方面似乎有點值得商榷,歷史書上明確記載:

「敞(何敞)上疏諫曰:『臣聞匈奴之為桀逆久矣。平城之圍,嫚書之恥,此二辱者,臣子所為捐軀而必死,高祖、呂后忍怒還忿,舍而不誅。』」(《後漢書·卷四十·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冒頓不是一個好男人】

福垊認為,冒頓不是一個好男人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 鳴鏑弒父(弒君)應該說,矛盾弒父(弒君)也是有原因的,他是老大本來是有繼承權的。可隨著幼子的母親受到老單于的寵愛,冒頓不僅面臨被廢的尷尬,老爺子還想要他的命。老單于把他送到月氏當人質,等冒頓到了月氏後,老單于興兵攻打月氏。這招借刀殺人的手段並不高明,卻很有用,可冒頓命大,騎著一匹回國了。老單于見兒子大難不死,不免動了惻隱之心,重用了他,還給了一批人馬。可冒頓對於父親恨透了,他要報仇。他創造了一種帶有聲音的弓箭,他下令他射哪裡,大家也必須射哪裡。他射鳥獸,反應慢的被殺了,他射自己的愛馬,猶豫的被殺了,他射自己的愛妻,懷疑的被殺了,他射父親的寶馬,擔心的人被殺了。不跟他一同射箭的人,越來越少。於是,他將弓箭射向自己的父親,幾乎所有人都射了,他的父親瞬間成為大刺蝟。

第二、 以妻惑敵如果說他弒父(弒君)是報仇,那麼他射殺自己無辜的妻子簡直是毫無人性。登上單于大位的冒頓,遭到了東胡的鄙視,東胡向匈奴發起了挑釁。派人到匈奴,要冒頓的千裡馬,大臣說不給,冒頓說:千裡馬算什麼,友誼最重要。東胡變本加厲,派人要冒頓的妻妾,大臣發飆了,冒頓說:女人算什麼,友誼最重要。東胡屢屢得手,於是直接向冒頓要地,大臣紛紛說:「土地算什麼,友誼最重要。」最後說這句話的人都被冒頓給殺了,理由就是:地是國家的根本,為啥給別人?

福垊總結:冒頓對漢朝的挑釁,就是他憑藉其強大的實力而為所欲為,哪裡是什麼收繼婚啊!冒頓並不是看上了呂后,而是看上了漢朝。他試圖通過激將法,然後打敗漢朝,實現入主中原。如果對方同意結婚,那麼他又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由一家人變成一國人。他沒想到的是,呂后忍氣吞聲,靠著送禮說好話拒絕了他。他也只能見好就收,因為恭順之下憋了一肚子的火,冒頓南下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的。

相關焦點

  • 冒頓單于要在劉邦去世之後,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什麼反應?
    故而,劉邦將韓王信的韓國來了個乾坤大挪移,調整到了馬邑、大同一帶,故而,韓王信叛變大漢,也是有著這一原因,當時,得知韓王信在匈奴的支持下叛亂,劉邦立即決定,出兵消滅韓王信並且順帶對陣一下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 一女嫁給祖孫三代,令漢族女子害怕的收繼婚到底是什麼怪胎?
    這樣的制度正常漢族女人都承受不了,王昭君也是這樣,所以王昭君死的時候才33歲,雖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匈奴再次攻打中原,王昭君得了心病,但這種制度定然也對王昭君脆弱的心靈造成了傷害。此外被匈奴這種制度逼死的公主絕對不在少數,更有甚者因為這個制度直接怕的都不敢嫁過去。中原王朝的皇帝也不捨得將自己女兒嫁給匈奴,往往在宮女中找個年輕貌美的做替身。那麼今天我們便來聊聊,匈奴人為什麼會覺得這種制度合理?這種制度一般史學家稱其為收繼婚制(轉房制),早在春秋時期,便存在了該制度,《左傳》裡面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
  • 匈奴千年歷史中的最強王者——冒頓單于
    可是冒頓表面上和和氣氣,實則,內心已經開始謀劃自己的奪權之路。因為只有權力,才能活下去。(二)韜光養晦冒頓發明了一種箭,射出之時會發出響聲,稱之為「鳴鏑」。他在自己的軍隊中下達命令:凡是鳴鏑射擊的目標,士卒必須跟著射擊,不射者斬!然後,冒頓開始了自己的實驗,開始了自己的篩選。
  • 昭君出塞——因匈奴人的收繼婚制,王昭君先後嫁給父子兩任單于
    而她遠嫁匈奴之後,嫁了兩任丈夫,且兩任丈夫是父子關係,這對尊崇禮制的漢族人來說實在有違倫常,難以接受。當時匈奴人奉行的收繼婚制,這對於自小在儒家思想氛圍長大的昭君來說如何接受?她被作為和平使者稱頌的傳奇人生到底是光輝還是悲戚?畫工誤美貌?昭君出生於秭歸縣一戶平民人家,花樣年華就被選入宮中成為宮女。寂寞深宮中,一待就是六年。
  • 強勢專制的呂后,真的如歷史記載的那樣,殘暴無情嗎?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唯一一位讓司馬遷編入《史記》的女性掌權人物,她就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我們總覺得呂后是一個殘暴的人,那麼事實上呂后真的那麼殘忍嗎?在劉邦兵敗將她拋棄自己逃命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怨言,呂雉在嫁給劉邦之後可謂是吃盡了人間苦頭,受盡了旁人不能忍受之苦,這也是她後期性格轉變的原因之一。
  • 梟雄冒頓
    歷史上,晉獻公、衛莊公、趙武靈王、秦皇漢武、劉邦、漢景帝、唐宗宋祖、隋文帝、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康熙等無不因為這樣的太子之爭、長幼之爭、庶嫡之爭搞得流血事件不止。怎麼殺呢?頭曼單于腦子一轉,計上心來。於是他把冒頓扔到月氏去當人質。冒頓剛到月氏,頭曼單于馬上就攻打月氏。想借月氏的手幹掉冒頓。
  • 呂后傳奇:登峰造極的歹毒女人(2)
    惠帝發喪時,張良之子張闢疆發現,呂雉此時只是乾哭,而沒有一滴眼淚。他立即找到丞相陳平商量此異事:「太后僅有惠帝一個兒子,如今惠帝去世,太后卻只是乾哭沒有眼淚,這表明她內心絲毫不悲痛,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陳平自然不知,張闢疆解釋道:「惠帝沒有成年的兒子,太后現在顧忌的是你們這幫老臣奪了她的權。
  • 狠毒至極的呂后,真的把彭越剁成肉醬了嗎?
    韓信如此「評價」劉邦是有根據的,那時候他已被解除兵權,並從楚王貶為淮陰侯,原因也是被懷疑謀反。因為這個,他還悲憤地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對陳豨說的話,不幸而言中了,劉邦後來果然懷疑陳豨想謀反,理由是他賓客眾多,又在外獨掌兵權好多年。如果這也叫理由,還有什麼不可以作為某人想謀反的理由?
  • 冒頓:弒君殺父當上首領,統一了匈奴各部
    匈奴太子冒頓,頭曼單于的閼氏(匈奴皇后的稱呼,讀音同胭脂,有的說法稱閼氏就是取可愛如胭脂的意思)又有少子,頭曼想要廢了冒頓,立少子為太子,就把太子派到月氏當人質。你說,父親不喜歡兒子,把他派到別國當人質還不算,頭曼竟然如此狠心,又派兵攻打月氏,這不是一定要陷自己的兒子於死地嗎?果然,月氏人見匈奴單于頭曼攻打自己,就要殺了冒頓。
  • 呂后稱制辨——讀漢高祖、呂太后本紀
    宋濂《史記評註》以為高祖知呂后與戚夫人有隙,以孝惠弱而不能制諸大臣,故委戚氏不顧,為天下計也。餘以為得其實。 或知妻莫若其夫,呂后之才不亞丈夫,劉邦非固知之,以歷事而知之者也。其昔微時,素不事生產,以遊冶為務,家給每不能足,取呂雉,以呂氏富而益廣結交,不曾怨。及舉事,更不以家顧,呂雉侍奉翁媼幼子居豐邑中陽裡,顛沛者也,不為難。
  • 古代的法與理 收繼婚:那些被「繼承」的女人
    雖然有關收繼婚的禁令一道嚴似一道,在民間、尤其是未受儒家倫常浸染的偏遠少數民族地區,收繼婚仍然是「民不告官不管」的尋常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百姓們「知法犯法」,寧願冒著被懲罰的風險也要娶親屬的遺孀呢?其實收繼婚的習俗並非是清代百姓的獨創,它根植於古代社會中,其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傳說。
  • 樊噲對韓信的跪拜,就是呂后殺死他的原因
    然而劉邦卻因為猜忌,強硬剝奪了韓信的夢想。韓信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活得卻像活死人一樣。因此,韓信經常稱病,不肯上朝。除了鬱悶以外,韓信之所以不上朝,是因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恥辱。根據史料記載:「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 呂雉,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性:擅權專政,制霸劉氏江山
    她將曾經與自己為敵的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不過也因為這件事,將心愛的兒子嚇倒。隨後,她將太子劉恭扶持上位,而自己臨朝稱制。從那以後,天下仿佛就變成了呂家人的。 因為她恐懼朝中的老臣會趁著年幼的劉恭剛剛上任,把持朝政。所以,她才把自己的娘家人都叫來。
  • 白登之圍中冒頓單于為何放了劉邦?原因遠不止賄賂閼氏那麼簡單
    就在秦漢交接之際,匈奴也經歷了一場內部統一的動亂,冒頓趁著中原無暇北顧的機會,殺死父親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當劉邦稱帝之時,冒頓單于已經理順了草原上的秩序,把目光盯向了中原地區。 陳平所獻之計「世莫得聞」最大的可能是該計謀本身就是「見光死」的計策,如果真的有錦囊妙計也不會等到漢軍被圍困七天七夜之後才獻出來了。
  • 東漢光武帝做了一件事,讓呂后比戚夫人還慘 | 大梁如姬
    因為,樊噲雖然是劉邦的老鄉,又是從革命開始期就跟在身邊的功臣,但,他娶的是呂后的妹妹呂嬃。呂嬃同樣性格強勢,假設劉邦死後,當呂氏和劉氏二選一的問題來臨時,樊噲的立場很大程度會倒向呂后。劉邦作為丈夫,為呂后做得最多的,就是讓她生存更加艱難。作為妻子,呂后是沒法討好丈夫了,於是,她另闢蹊徑,以皇后的身份討好皇上。
  • 【南開明史學第61期】專題研究|柏樺:從收繼婚風俗看明代的律例
    柏樺「摘要:明代的律例嚴格禁止收繼婚,可是,嚴厲的法律不但沒有根除收繼婚,收繼婚反而作為社會一種風俗習慣而普遍存在。為什麼法律嚴格禁止卻根除不了收繼婚?為什麼收繼婚普遍存在而法律卻顯得蒼白無力?這其中有政府對法律推行不力的原因,也有傳統風俗習慣沉積的原因,更有倫理道德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