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皇朝的皇帝都沒用「大帝」的諡號,為何東吳孫權卻敢用

2020-12-20 大大大紅袍子

普通諡號有文、武等,這些諡號都是用來讚美死者的功績的。誠然,有些批評性的東西,如隋煬帝的「煬」,秦檜的「繆醜」,都是罵人的。

第一,孫權的諡號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有一個皇帝的諡號非常特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三國時期東吳時期開國皇帝孫權,諡號「大帝」。

提到「大帝」,很多人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漢武大帝、康熙大帝之類的帝王,他們都是統一封建王朝的雄心勃勃的君主。事實上,歷史上真正諡號「大帝」的,只有孫權一個人。按道理來說,孫權所建立的東吳,只是三國割據的一方,他既沒有秦始皇、宋太祖那樣的一統天下之才,也沒有漢武帝、康熙那樣的開疆拓土之才,這些皇帝都沒有使用「大帝」這一諡號,為什麼獨孫權使用?

事實上,這位「大帝」,並非我們現在普遍理解的那種,蘇洵在《諡法》中說:「則天法堯之大」,即能照天而行,照堯而行。

作為古代統治者,堯頒布了曆法,以方便百姓耕作。大禹治水,人民免於災禍。也曾虛心納諫,讓百姓指出自己的過失。於是,堯被後世所推崇。所以,孫權一生的功績有什麼可以稱為「則天法堯」呢?

唐宋時期,江南發展很有成就,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儘管春秋時有吳國、越國先後霸佔江南,東漢也曾開發過江南,但這一地區至今仍是廣為流傳。第一個在現實中大力發展江南的人,無疑是孫權。

在東吳統治時期,孫權統治了52年。第一,他吸收了北方遷徙的流民,又對住在本地的山越人發動了多次攻勢,採取了「強兵強戶,勝利者為家」的政策,為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稱帝後,孫權還下令修建水利工程,開鑿運河,解決交通灌溉問題。又設農官,設屯田,設郡縣。這一切都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

二三十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抵達臺灣,這是大陸古代人第一次到臺灣。二百四十二年,又派聶友等赴廣東徐聞、海南儋州等地,加強兩島與大陸的聯繫。

在歷史上,孫權是第一位將南京作為首都的皇帝,奠定了南京後來成為多朝故都的基礎。孫權的一系列舉措,可以說是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為何人們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而其它朝代多用廟號或諡號
    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高祖趙匡胤,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而到明清時期,諡號更是多達兩位數,例如明朝朱元璋的諡號長達21個字,其餘皇帝則均為17字,而清朝皇帝的諡號則大多為21字,甚至還有23字和25字(努爾哈赤)。 唐朝以前皇帝多用諡號稱呼,如漢高祖 與此同時,由於諡號失去了評價皇帝功過是非的作用,使得唐朝以後的皇帝諡號大多採用「美諡」,這導致皇帝諡號極為相似
  • 劉備關羽都死了,曹丕為何還不敢攻蜀?難怪他能當皇帝
    但在這些了不起的功績背後,隱藏著曹丕終身的遺憾,他在有生之年尚未能替父親曹操報仇,又未能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可惜,可惜。為何要說曹丕攻打了蜀漢,就是為父報仇了呢?曹操生前的最後一戰,便是與劉備相約在漢中之戰,那次曹操被迫撤出漢中,足以讓他臉上無光,而又損失了城池,讓他心中陰影面積加大,最終加速了曹操的死亡。不久,曹操便去世了。所以,無論從哪種角度來講,劉備都是曹魏的仇人。
  • 享年71歲在位24年,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為何沒能一統天下?
    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成就了400多位皇帝,如果加上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那是有整整500多位。 這些皇帝中什麼樣的人物都有,有作為的皇帝不少,但荒唐的皇帝也不少,而為了表彰這些皇帝的「功績」,後世之人還習慣為他們冠以諡號。
  • 古代迷之行為之諡號,努爾哈赤諡號多達29字,為何諡號會變長?
    但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金文中發現,諡號應該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時期。古代人物去世後,他的是非功過,用幾句話來表達往往很難表達清楚,所以後人為了方便就給他起諡號,以他們的生平事跡為依據,用簡單的幾個字給逝者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諡號有褒有貶,是用來概況總結這個人一生的奉獻和作為。
  • 廟號、諡號和年號傻傻分不清楚?開國之君一般用哪些?明清最簡單
    除了李淵以外,大一統王朝中,還有一位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他的廟號也是高祖,被稱之為隋高祖,不過這個廟號比較生僻,我們一般叫他的諡號隋文帝。除了李淵、楊堅以外,基本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中,沒有廟號為高祖的皇帝了。
  • 秦孝公重用商鞅、扭轉國運,為何諡號卻「平」平無奇,「配」不上嗎?
    漢朝皇帝自劉邦後所有人的諡號前面都帶「孝」字,劉盈為孝惠皇帝,劉恆為孝文皇帝,而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劉徹諡號的全稱為「漢孝武皇帝」。除了漢朝以外,唐朝也是如此。他們的諡號都太過冗長,不過倒數第三個字一定是孝。除了唐恭宗李重茂為殤皇帝之外,所有人諡號之前都帶著孝。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周朝時期,周王和各諸侯國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有諡號,但都不建廟號。諡號是國君去世後,臣子們給他加上的評價其作為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文武昭穆,都是好的諡號,對於行為不當的,則諡號也就不會很好了,比如,周厲王、周幽王。周朝時期,百家爭鳴,聯邦制,沒有專制集權,因此,臣子給國王做評價的諡號,都很準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 臣子竟可以評價皇帝?看看漢朝的諡號制度,堪稱古代的「民主」
    幾乎人人都知道秦始皇嬴政的鼎鼎大名,卻不以諡號稱之,為何?現在你知道為何自從唐代之後為何不稱皇帝諡號,而以廟號、年號作為稱謂了吧。所以諡號的真正價值與意義,集中體現在漢代。(朱元璋)漢朝尤為重視諡號的評定,上到皇帝、下到臣子,皆以獲得「美諡」為榮,以獲得「惡諡」為恥。
  • 「科普」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諡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得到的評價,比如李世民的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嶽飛諡號「武穆、忠武」。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 年號、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叫錯了就鬧笑話啦
    看古裝劇尤其是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古裝劇,涉及到一些歷史常識,有的編劇可能都是懵的,往往演員一嗓子喊出來立馬就出戲了,對於一些觀眾(比如我)來說就非常的不友好。比如《康熙大帝》中太皇太后自稱「孝莊」,還有《延禧攻略》中的慧貴妃,這兩個都是諡號,活著的時候這麼叫就是妥妥的bug。那麼,年號、尊號、諡號、廟號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羅曼諾夫皇朝?王朝?
    注意,是「印度皇帝」,不是「英國皇帝」。從此一直到1948年喬治六世放棄「印度皇帝」稱號(印度已獨立),英國君主都享有「印度皇帝」頭銜。也就是說,只有在1877—1948年這麼短的時間裡,英國統治者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皇帝」,英國才有「皇家」。其他時間裡,只能說是「王家」而已;如果英國君主自詡「皇帝」,會招致外交上不必要的麻煩。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清平樂:古代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得清嗎?
    自西周中期以後,到唐朝以前,除秦朝以外的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基本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如我們熟知的漢武帝、魏文帝、北周武帝、隋文帝、隋煬帝等。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秦朝皇帝這麼特立獨行,非要搞特殊,不用諡號呢?
  • 明朝那個兩歲封王,至死都敢和皇帝攀比的朱翊鏐,為何那麼大膽?
    明朝時期有個王爺兩歲就被封王,至死敢和皇帝攀比!古代是很講究禮制的,比如說一言九鼎中的九鼎可不能隨便用,君王才可以用,還有就是皇帝頭上戴的皇冠的那幾串玉珠也是有講究的,皇帝皇冠上12串旒,每串旒12顆珠。皇帝以下的王爺可以戴9串旒的王冠,每串旒也只能9顆珠!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的稱呼廟號,有的稱呼諡號?
    每個皇帝去世之後都有諡號,又因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就有孝武皇帝、孝文皇帝之類的諡號,也就是漢武帝和漢文帝。當時的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擁有的,必須嚴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要有豐功偉績才能在家廟供奉時擁有名號——廟號。整個西漢也只有漢高祖、漢文帝、漢武帝和漢宣帝這四位皇帝擁有廟號,堪稱明君的文景帝也沒有廟號。
  • 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不過,在蜀漢滅亡之後,司馬昭卻沒有趁勢消滅東吳,從而錯過了徹底結束三國時代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一首先,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恢復了聯盟,從而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在此基礎上,蜀漢的滅亡,無疑會給東吳上下帶來不小的衝擊,乃至於人心惶惶,擔心自己也會上演同樣的命運。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為什麼歐洲君主的頭銜很多而中華帝國君主只用皇帝一個頭銜?
    相比而言中華帝國皇帝的頭銜就很簡單,雖然有天子、陛下、皇上等許多尊稱,但並非正式頭銜,多數皇朝都使用皇帝作為唯一的頭銜。少數皇朝雖然也使用其他頭銜,但只對某個地區使用,皇帝仍是唯一全國使用的頭銜。例如唐朝皇帝雖然使用天可汗的頭銜,但只對西域、漠北地區使用,皇帝是唯一對全國使用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