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畫家伊曼·馬勒基,讓現實中人物在畫布上得到情感釋放和升華

2021-01-09 心有靈犀2020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馬勒基從小就喜歡繪畫,長大以後拜伊朗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莫特薩·卡圖茲安為老師,正式成為專職畫家!

結婚之後,馬勒基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參加過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伊朗現實主義畫家展,SABZ畫廊和薩阿德阿巴德宮的KARA工作室畫家集體展覽。2005年,他在第二屆國際ARC沙龍競賽中獲得了威廉·布格羅獎和主席選擇獎。他的繪畫生涯開始青雲直上,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賞識!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伊曼·馬勒基,伊朗畫家,1976年出生在德黑蘭,1999年畢業於德黑蘭藝術大學平面設計專業。擅長於取材現實生活中情緒化的場景和人物,讓她們在畫布上得到情感的釋放和升華!

相關焦點

  • 隱藏於內的情感釋放,伊朗畫家伊曼·馬勒基作品欣賞
    用一位作家朋友說的話,「醉裡挑燈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澀的美人,在在千呼萬喚中,一點一點地展現它的秀色。未開放時絳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開放時,它有著別的花所不及的氣度,潔白的花瓣,一點點向外舒展,如美人伸著懶腰,雖然柔情似水,但它開放的樣子,極其狂放,閉謝的姿勢也剛烈異常,象倒掛金鐘,不減姿態。宗彪、王寒夫婦,文字唱和,各領千秋。
  • 畫家華曼君畫筆下的玫瑰人生
    …… 她描繪的人物與玫瑰,就像述說一段人生,那些青春飛揚,蹉跎沉寂,還有歲月靜好都是不會消失的記憶。 她的玫瑰有很強烈的情感體現,你會發現內心深處想對最珍惜的人說的話,或許能在這些玫瑰作品中找到…… 她說,人生裡不能沒有親人,愛人,朋友,而能支撐這些關係的一定是感情。
  • 從故事內容,人物塑造,情感升華,解讀《聚散兩依依》的魅力
    其實,我們都渴望有一個熱情執著的愛人,增加和所愛之人在一起的把握。而現實中的有些有情男女,卻一再錯過,那麼渴望而絕望。 《聚散兩依依》是中國臺灣拍攝的纏綿悱惻愛情影片,1981年上映。豆瓣評分7.3。
  • 《海蓮娜:畫布人生》一位芬蘭女畫家的一生
    「畫家創作的時候,從不考慮如何詮釋他們的作品。靈感源自內心情感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我不喜歡被人打上女性畫家的標籤,我就是畫家。」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開頭的這句話,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道出了影片的主題。
  • 《破冰行動》裡那些充滿意義的人物角色,令作品得到了升華
    導讀:《破冰行動》裡那些充滿意義的人物角色,令作品得到了升華如今《破冰行動》已經收官,在收官作與剛開播的時候可以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網上撲面而來的質疑聲,令導演都不得不出來道歉。不過雖然後期劇情毛病很多,但是從整體出發的話,《破冰行動》算得上是一部佳作。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正劇要有現實教育意義,不能僅僅停留在娛樂大眾的層面,《破冰行動》取材自真實事件,在這方面自然是不缺的,裡面很多故事和人物都能夠在現實中找到原型,這就是所謂的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 熱愛盡情揮灑在畫布,俄羅斯女畫家瑪麗娜作品《大地回春》賞析
    一幅優秀的繪畫作品,都充滿了畫家對生活和藝術的熱愛。俄羅斯油畫在世界畫壇上能夠獨樹一幟,全憑層出不窮的優秀畫家們,充滿熱情地揮灑在畫布上,創作出的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新一代俄羅斯傑出女畫家瑪麗娜的作品——《大地回春》。
  • 《海蓮娜:畫布人生》痛苦是我們寶貴的財富,還是束縛的枷鎖
    不願被貼上女性畫家的標籤,而時代的背景與家庭時刻提醒著女性的身份,和弟弟一起的飯桌上母親會告訴她」男人先吃肉「獨自和母親幽居在鄉下十年,避世創作,潛意識裡卻還殘留了想要組建家庭的願望而面對突然降臨的明明帶來了內心如此熾烈情感的愛情,卻壓抑了內心的衝動和波瀾,她以為他會懂,用著自己的方式愛著他和表達愛
  • 芬蘭頭號畫家重獲關注 |《海蓮娜:畫布人生》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劇情片
    她從當時的視覺藝術文化當中汲取靈感,包括時裝、雜誌、廣告等,從而成為早期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照片提供:Yehia Eweis/阿黛濃美術館/芬蘭國家美術館2019年和2020年初,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赫爾辛基的阿黛濃美術館合作舉辦了兩個海蓮娜·謝夫貝克畫展。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回顧展被簡單地命名為《海蓮娜·謝夫貝克》,把這位芬蘭女畫家介紹給廣大的英國觀眾。
  • 從人物、場景設定、情感3方面解讀《一小時的故事》及現實意義
    人物「鮮明化」:4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徵場景設定「暗示性」:「門」和「窗」的意象,寓意型細節設定升華潛藏內核情感「多維度」:通過多重反諷手法,詮釋人物的情感走向通過門和窗的意象來描述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門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經受的婚姻枷鎖和殘酷的社會現實,門內門外兩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與自由的一種美好心境。門和窗,在結構上推動著故事的發展情況,潛藏了馬夫人內心對抗佔有,釋放自由的潛藏內核。
  • 《隱藏的畫家》是義大利梵谷?還是在自然與資本遊蕩的狂人畫家?
    直瞪畫布的眼神是執著,亦是如同要將靈魂穿透畫布才能下筆的偏執,當他對著畫布上的眾多動物吼叫、學習它們的動作時,旁人看來不免感到害怕與怪異,然而這正是這些動物最為自然的模樣。人們總愛把動物擬人,總愛借物喻情,將它們套上人類的情感,以人的角度居高臨下地凝視,想像它們如人類一般,有著思想和愛欲,卻先鮮少彎腰、蹲下身,從它們的高度臨摹它們眼中的世界。利加布極其怪異,甚至被視為精神病的舉動,或許正是他與大自然、與萬物交流的一種表現而已。
  • 【絲路光影·伊朗】 繪畫藝術家瑪嘉·莎塔琵
    14歲時,她父母為了讓莎塔琵能夠脫離伊朗的環境,將她送到奧地利維也納繼續學業,後又回到伊朗繼續上大學。大學期間,莎塔琵曾經歷了一場短暫的婚姻,一年後離婚。她在德黑蘭Azad大學獲得視覺交流的碩士學位。此後,她移居法國斯特拉斯堡,成為一名插圖畫家和兒童書籍作家。現定居巴黎。
  • 《海蓮娜:畫布人生》幀幀美如畫,讓人震撼讓人心疼
    男女平權運動的興盛,不僅切實改變了當下不少女性的現實困境,也讓我們看到更多關於優秀女性的藝術作品。芬蘭天才女畫家海蓮娜·夏白克,便是在這樣的大潮中被推到我們面前。前不久一部以海蓮娜為題材的電影《海蓮娜:畫布人生》,在北影節的雲觀影中低調出現。
  • 美國國務院呼籲伊朗釋放塔巴茲,塔巴茲因涉嫌充當間諜被伊朗逮捕
    美國國務院發起一項新的努力,爭取解救被伊朗逮捕的一位「美國間諜。此前不久,美國海軍退伍老兵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剛剛從伊朗將近兩年的監禁中獲釋。美國認為,在伊朗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關係緊張之際,這項懲罰不過是對擁有雙重國籍者的「打擊報復」。據悉,此前,塔巴茲創立波斯野生動物遺產基金會,其對外宣傳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和保護瀕危的亞洲獵豹,但伊朗指控他們從事間諜活動並將其逮捕,因為這些野生動物保護者使用攝像機跟蹤瀕危動物,在其跟蹤拍照過程中,可能涉嫌拍攝伊朗的軍事秘密。
  • C站最佳動畫《靈能百分百Ⅱ》,「劇情」和「情感」的升華
    「骨頭出品,必屬精品」,作品的第二季在「氪金」的道路上也是越走越遠,在故事情節上,第二季製作上加深了人物感情的描寫,「情感」刻畫和「打鬥」場景可以說在故事中幾乎各佔一半。一部好的動畫作品,畫面和情感缺一不可,很多作品之所以一到第二季開始被吐槽,就是缺乏更加深刻的內涵,而《靈能百分百》第二季,除了對打鬥場景進行了更精彩的展現之外,還對人物情感進行了升華,最終第二季不僅沒有辜負希望反而更加精彩,B站6.2萬人評出9.9的高分,比第一季1.8萬人評出的9.7分還要高,接近滿分。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畫家威廉·弗裡斯,既是風俗畫家,也是肖像畫家
    他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現實主義畫家,被譽為「賀加斯以來,英國最偉大的風俗畫家」,授予皇家美術學院院士稱號!弗裡斯與妻子伊莎貝拉結婚後,有12名子女,與情婦瑪麗·阿爾福德,也有七名子女,妻子逝世後,他娶了瑪麗為妻!這樣,他一共有19個子女,要撫養這麼多孩子,非常不易!所以為了維持日用開銷,他創作了不少的風俗畫!
  • 《海蓮娜:畫布人生》海蓮娜:我的畫是用來感受的 | 北影節雲影院71廳
    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海蓮娜說畫家創作的時候從不考慮如何詮釋他們的作品,靈感源自於內心情感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我覺得這三張照片特別能說明海蓮娜說這段話時的心境。她畫一些人物,身邊的鄰居朋友,這些人物都開始轉向表現主義。我還找到一些靜物作品,個人非常喜歡,能從畫面中也得到對我來說有用的東西。
  • 雲上觀影 |《關於伊麗》:後阿巴斯時代,伊朗電影新名片
    伊朗電影的實力從來不容小覷,過去這個國家誕生了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這種足以改變電影史的大師級導演,同時還有穆森·馬克馬巴夫、賈法·帕納西、馬基德·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等等一批強有力的電影導演足以讓伊朗電影在世界電影版圖上佔據一席之位。但要說阿巴斯去世之後,能夠在國際上擁有強大號召力的導演,則非阿斯哈·法哈蒂莫屬了。
  • 《冰雪奇緣》中人物及情感色彩的呈現
    如果說我們在前文所談到的那些色彩變化還僅僅是對人物性格、關係等故事內容的一種暗示性手段的話,作為貫穿整部影片的冰雪,則不僅僅提供了故事發生的背景舞臺,更在氛圍渲染、情節發展、主題升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冰雪奇緣》以在較淺景深下對晶瑩潔淨的雪花的特寫切入畫面,伴隨著低沉昂越的背景旋律轉入柔和晚霞籠罩中的冰雪世界,在雄厚酣暢的採冰曲調中畫面慢慢轉暗。
  • 伊朗經典《小鞋子》:孩子純真心靈和目光,柔化社會現實和苦難
    這位拍過多部兒童電影的伊朗名導被稱為「伊朗之光」,甚至被一些民眾稱為「伊朗人的民族英雄『』。今天我們來走進他「天堂三部曲」之—《小鞋子》。《小鞋子》又名《天堂裡的孩子們》於1997年上映的伊朗電影。影片中的兩兄妹:阿里和莎拉純真、善良,懂事能幹、善解人意,就像天堂的孩子一般,但他們卻從頭到尾都被底層貧困的現實生活壓在喘不過氣。
  • 畫室中的女人體坐像,英國著名畫家——弗雷德•艾威爾人物作品
    但當時倫敦的繪畫市場並未他想像中繁榮,而且競爭也相當激勵。拮据的生活狀態使得艾威爾備受打擊,變得非常沮喪。也由此患上神經衰弱。得到消息的父親立即趕到倫敦,照顧了艾威爾一段時間後,最終說服他回到家鄉約克郡貝弗利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