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觀影 |《關於伊麗》:後阿巴斯時代,伊朗電影新名片

2021-02-21 電影傳送門

「電影始于格裡菲斯,終於阿巴斯。」伊朗電影的實力從來不容小覷,過去這個國家誕生了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這種足以改變電影史的大師級導演,同時還有穆森·馬克馬巴夫、賈法·帕納西、馬基德·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等等一批強有力的電影導演足以讓伊朗電影在世界電影版圖上佔據一席之位。但要說阿巴斯去世之後,能夠在國際上擁有強大號召力的導演,則非阿斯哈·法哈蒂莫屬了。2011年法哈蒂憑藉《一次別離》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蜚聲國際,徵服了全球無數觀眾(它也是最早在大陸引進院線上映的奧斯卡獲獎電影之一)。

大概是由於《一次別離》過於有名,以至於常常被以為是法哈蒂的起點,不過實際上,在2009年,他就憑《關於伊麗》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這部作品第一次將伊朗中產階級生活,如此真切地帶到世界面前,一掃以往伊朗電影中非貧即困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展現了法哈蒂強大的編劇和場面調度能力,其才華不禁令人驚羨。這個星期我們就來一起品品這部《關於伊麗》。

《關於伊麗》海報

「劇情簡介」

三天假期,歌什菲一家約了幾個熟悉的朋友駕車去海邊旅遊,一同出行的還有年輕美麗的伊麗。

幾經輾轉,這一行人住進了一幢海邊舊別墅。一輪忙亂之後,大家打掃好房間,整個氛圍也隨著大家跳舞、玩遊戲、聚餐而變得歡快、輕鬆,但看得出伊麗內心不安情緒卻隨著時間漸漸堆積。

隨後佩曼的兒子阿拉什失足落水,一陣忙亂之後,阿拉什被救起,大家舒了一口氣,而正在此時,大家忽然發現——伊麗消失了!!!

《關於伊麗》劇照,頭巾包裹、以手遮陽的伊麗

伊麗的行蹤與真實身份引發出來的懷疑、焦慮、爭吵情緒,迅速交織,膨脹,謊言形成的漩渦越發不可控制……

「片頭引入:封閉空間的建構與隱喻

電影伊始,攝影機仿佛置於郵筒內, 四周漆黑, 只有投信口透出的一道狹長光影。

這道光影慢慢疊化成隧道內透出的刺眼光線, 下一個鏡頭中人們從車窗探出頭, 在車開過黑暗隧道的同時放聲吶喊獲得一種短暫的宣洩。

《關於伊麗》劇照,開頭漏入狹長光影的郵筒

顯然這裡影射的是主角們與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即便駛出隧道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溫文爾雅的中產人群,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看到他們身上的所受的束縛,並未因他們的身份而減弱,反而因為他們的思考和自省而變得更加牢實。而這個「郵筒」隱喻,可以說從一開始就統攝了全片。

《關於伊麗》中的中產群像

「高超的群體調度及運鏡技巧」

《關於伊麗》在場面調度方面可以說是令人嘆為觀止。

首先,無論是長鏡頭還是蒙太奇,第一個感覺是運動的迅速,典型的例子是人物的走動,大多數情況下保持在一定速度之下,有種行走起來「步步生風」的感覺,形成鮮明的質感;另一個例子是人物之間的應答交流,無論是語言,表情,還是動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反饋迅速,一方面與「步步生風」的質感相切,另一方面,暗示了某種知識分子特有的「頭腦敏捷」。

與此同時,法哈蒂大致上維持了一種流暢感,但這種流暢又並非平穩順滑所能描述,相反,畫面中不斷滋生出新的運動,包括走動、動作、眼神等等。

《關於伊麗》中的構圖例示,此靜態構圖正是動態構圖的基礎

這些運動在方向上(上下、左右、縱深)各有不同,這使得畫面上整體給人一種雜亂感,在影片前半部這種雜亂帶來了緊張而活潑的氛圍,而在影片後半部,這雜亂則化作了心理上的緊張,行走上的踉踉蹌蹌,以及幅度較大而又點到即止的暴力行為。

除了產生新的運動,法哈蒂在取景上也頗有考究,他在動態中不斷形成新的景別和構圖。這種做法,一方面是籍此產生了節奏感,另一方面也將構圖的功能性充分發揮——可以說是場面調度的典型運用。

比如在下面這個鏡頭中,通過關係人物走位(歌什菲遠離伊麗,同時雙人鏡頭變成單人鏡頭),營造出伊麗「被冷落一旁」的內心情感,然後一個朝向鏡頭的自然運動,使得觀眾更清晰看到對她的情感表達。

《關於伊麗》中的動態構圖

「懸念敘事技巧」

法哈蒂的編劇一向為人稱道,一是他總能抓住伊朗本土民眾在社會結構、道德信仰以及心理上的微妙變化,藉此構造一層層的懸念,而在懸念打破之後,往往有柳暗花明的感覺。

在《關於伊麗》中,故事主線通過若干個懸念來聯結。

比如第一個懸念是伊麗與阿曼德在朋友們的撮合下能否走到一起?另外,比較關鍵的懸念是阿拉什落水後,伊麗有沒有去救落水的阿拉什呢?伊麗真實身份是什麼?伊麗消失後去了哪裡?

《關於伊麗》劇照,詭異的構圖和數位男性的零落站位

全片就像一部懸疑劇,每當一個懸念被解開的同時又會從中引出新的懸念。謊言背後隱藏了太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阿斯哈·法哈蒂電影的敘事魅力也正存在於此,懸念環環相扣迂迴深入,直到故事結局。

《關於伊麗》劇照,懸念叢生的場景

「隱喻系統的建構」

法哈蒂的強項在於藉助微型視角下生活化的故事映射宏大社會現實,而在將微觀故事升華向宏觀升華的時候,符號隱喻也頗有助益。

除了片頭的「郵筒」,片中「放飛的風箏」和片末「擱淺的汽車」這兩個場面,也頗令人玩味。

《關於伊麗》劇照,高飛的風箏與放風箏的伊麗

空中的風箏代表對開放空間的渴望,而在片末33秒的長鏡頭的鏡頭裡,在沙灘上擱淺的汽車,烏雲籠罩的海面下的一群人試圖將深陷海灘上的汽車推上岸,似乎正映射著人們所面臨的困境。

《關於伊麗》劇照,擱淺在海灘上的的汽車與眾人

一如《一次別離》,法哈蒂在《關於伊麗》中同樣才華橫溢,場面調度、編劇和隱喻系統都在他手中散發出無窮魅力,讓觀者見證著一個伊朗社會的現狀,也引發出觀者的無窮思考。周六晚上,歡迎大家一同前來欣賞、思考和討論。

【主辦方】

滑動門電影協會+雲上咖啡藝術會館

【放映時間】

2019年3月23日,周六晚七點半

【放映地點】

越秀區東山口,雲上咖啡·藝術會館

【參與方式】

微信報名

(線路圖及報名方式見下方)

【報名方式】微信報名,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備註雲上觀影:關於伊麗(茶位費15元/人)

相關焦點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對我而言,這位去年才健健康康來過中國的電影大師,簡直去世得太突然了,一下子無法接受。有人曾說,阿巴斯的眼睛永遠是睜開的。然而今天,櫻桃沒了滋味,生生不再長流,究竟何處才是我們真正的家?正如阿巴斯在電影中所言:活著的人最怕什麼?最怕閉上眼睛後再也無法醒來。
  • 阿斯哈 · 法哈蒂:《關於伊麗》來自伊朗的現實神話
    就在我們還沒來及反應飄過伊麗臉上的一絲黯然之時大夥已經上了車,他們到了一家民宿,而民宿的大嬸告訴他們房間已滿,伊麗靜靜地在車裡看著大家:跟過往伊朗電影不同的是,你在這裡不單看不到黑板與小鞋子,看不到山村,貧困,石頭路與的士司機,相反,你看到了:熱愛舞蹈的伊朗中產階級
  • 伊朗阿斯哈·法哈蒂導演另一部電影《關於伊麗 》(在線觀看)
    圖為優酷網劇照在昨天奧斯卡頒獎會上,伊朗電影《推銷員》榮獲最佳外語獎。今天,我們再給讀者們介紹阿斯哈·法哈蒂的另一部電影《關於伊麗》,由《一次離別》原班人馬出演,以前筆者在優酷網上看過,算是一部悲傷電影,能觸動心靈。文中照片皆為劇照。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在線觀看電影
  • 《關於伊麗》(About Elly )|家事倫理電影|來源:百度百科、騰訊視頻、豆瓣電影
    (新浪娛樂評)  該片對人物的心理刻畫非常細膩,尤其是在伊麗消失後,片中人物們對這個事件的本能反應非常人性化,也讓觀眾對伊朗的社會生活有所了解。(新華網評)該片取名《關於伊麗》,實際上是關於人在面對實情時,該做如何取捨的問題。Sepideh選擇了謊言,內心對死者充滿內疚,可是,安定的局面得以保存。
  • 追憶「櫻桃的味道」——伊朗電影巨匠阿巴斯逝世
    就在上周,阿巴斯和其他682名電影人受到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邀請,獲得奧斯卡獎投票資格。  伊朗外交部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裡夫說:「伊朗失去了一位國際電影界傑出的人物。」  伊朗另一名著名導演阿斯加爾·法爾哈迪告訴英國《衛報》記者,他原本打算4日晚些時候到巴黎探望阿巴斯,得知老友過世,他「十分震驚」,「他(阿巴斯)不僅是一位電影製作人」,其國際成就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伊朗電影工作者,「他為別人鋪就道路,影響了許許多多的人」。
  •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逝世 "櫻桃的滋味"曾獲金棕櫚
    7月4日,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76歲, 距離他今年3月被診斷出罹患腸胃癌只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   阿巴斯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眾多天才的電影導演都對他推崇備至,包括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曾經用這樣的語言評價他:「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基阿魯斯達米!」   阿巴斯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畢業後為了生活曾為交警設計交通海報,也給兒童讀物畫過插圖。後來,他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
  • 這些優秀的伊朗電影,值得一看
    1.關於伊麗獲獎情況: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09)金熊獎 最佳影片(提名)銀熊獎 最佳導演第4屆亞洲電影大獎 (2010)最佳導演(提名)最佳編劇(提名)「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 馬克馬巴夫,與阿巴斯齊名的伊朗電影大師
    倘若不是因為FIRST青年影展邀請莫森·馬克馬巴夫擔任今年的訓練營導師,可能很多中國影迷都難以記起這位伊朗導演的名字。1990年,馬克馬巴夫以演員身份出現在阿巴斯導演的電影《特寫》中。那一年,阿巴斯50歲,離拍出金棕櫚之作《櫻桃的滋味》還有七年;馬克馬巴夫33歲,剛憑藉《騎單車的人》《小商販》等數部作品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
  • 從《橄欖樹下的情人》看伊朗大師阿巴斯的紀錄特色和詩意表達
    作為伊朗電影乃至亞洲電影的旗手,眾多著名電影導演對阿巴斯非常推崇,黑澤明稱阿巴斯的作品「無與倫比」。劇組中的每個人都是在扮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通過這種方式將電影拉到如同生活一樣的平易、樸實。看著看著,觀眾已經分不清電影和生活的界限。正如阿巴斯在接受採訪時所說:「這部電影是對現實的重構,而不是現實本身。」簡單來說,阿巴斯的新紀錄電影風格其實就是一種虛中觀實、實中望虛,藝術化的真實。
  • 從《橄欖樹下的情人》看伊朗大師阿巴斯的紀錄特色和詩意表達
    電影大師戈達爾有句名言:「電影始自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為何會止於阿巴斯呢?因為阿巴斯的風格回歸了電影藝術剛開始時的紀錄面貌,除去了現代技術發展帶來的複雜、華麗風格,又回到了質樸這個審美起點。作為伊朗電影乃至亞洲電影的旗手,眾多著名電影導演對阿巴斯推崇倍至,黑澤明稱阿巴斯的作品「無與倫比」。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帶阿巴斯去工體的「三個貴州人」,阿巴斯能一邊品嘗口味怪怪的折耳根,一邊和中戲的博士、莎士比亞專家坦率爭論伊朗革命的各種問題。2005年的瑞士洛迦諾電影節,我偶然看到他的英文詩歌書籍、攝影展、電影回顧展。命中注定一樣,我電郵邀請他來中國巡展,第二天就收到他從德黑蘭的親自回信,英文超出預料的好,承諾給予我儘可能的支持。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 馬丁斯科塞斯發文悼念
    阿巴斯(資料圖)。網易娛樂7月5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電影《關於伊麗》場面調度超詳解
    商務合作請添加小編微信:ddbxiao說到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他在2011年以《一次別離》奪得柏林金熊,並在其後橫掃奧斯卡等各大獎項而名滿天下,他的編劇能力為人稱道,不但細節到位而且層層深入在他奪得2009年最佳導演銀熊獎的《關於伊麗》中,阿斯哈·法哈蒂精湛嫻熟的場面調度簡直可以說是驚為天人,下面這段視頻將為大家逐個分析其中的場面調度技巧。(關注淘夢:iamtmeng 獲取更多影視乾貨)電影《關於伊麗》場面調度超詳解鏡頭首先以一個中景的景別開始,主角身後的角色走上前景後,畫面變為一個雙人鏡頭。
  • 阿巴斯三年祭
    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
  • 別了,阿巴斯的微觀世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阿巴斯得到包括戈達爾在內的歐洲文化界名人的追捧,作品在歐洲各個電影節上頻頻獲獎,這極大地刺激了伊朗本土電影從業者,進而形成了伊朗電影新浪潮。阿巴斯阿巴斯影響了他後來的幾代伊朗導演,這毋庸置疑。去年,另一位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因《計程車》而拿到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成為獨立導演之前,他曾是阿巴斯的助理導演。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2006年,我在法國寫博士論文時,受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委託,接手翻譯法國《電影手冊》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本關於阿巴斯的文集,這本小書匯集了當時歐洲最為全面的關於阿巴斯電影的評論和介紹。當時,這本書中的一篇關於阿巴斯生平的文章,已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的單萬裡老師翻譯完成,我和肖熹接手翻譯其他的訪談和文章。後來還託出版社找張獻民老師做了校對。此書在2007年出版。
  • 我就想靜靜的告訴你關於伊朗電影的一切
    孕育出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馬基德·馬基迪等眾多偉大電影導演同時也深受電影審查制度所限的神秘國度——伊朗。告訴你關於伊朗電影的一切(前方高能長文請注意👇)歷史中的伊朗如果追尋伊朗歷史上的視覺表現形式,公元前500年以前的波斯波利斯的淺浮雕可能是最早的例子。
  • "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去世
    阿巴斯於1940年出生在德黑蘭。他自小性情孤僻,說是自己從小學入學到六年級之前,沒和任何人講過話。是畫畫,扮演了他的避難所。畢業後,他先是從事平面廣告設計,後來開始做廣告策劃,為廣告產品寫詩,並逐步當上廣告導演。9年時間裡,他拍了150多部電影。「拍廣告片受到很多限制,但這種限制是有益的。」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享年76歲 曾獲得金棕櫚獎(圖)
    阿巴斯(資料圖)。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一封寫給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影像「情書」| IDF創投入圍公布
    於是,平面設計的畢業生卻打算以一部紀錄片作為畢業設計,在得到師長的認可和鼓勵後,管鑫踏上了自己的紀錄電影創作之旅,三次伊朗之行,所有費用自付,《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同行》雖然還未完成,但是有夢想在,電影作品還會遠嗎?凹凸鏡DOC專訪導演管鑫,聽他講述這部紀錄片創作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