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超度,並非僅限佛門中事,世間生活中也常有超薦拔度之事。比如說,舉薦他人高升,便是超薦,使被薦人超出了現有地位。救拔他人,度脫他人出離苦難,就是拔度。能超薦者,必是有力之貴人;尋常人份量不夠。能拔度者,必是福德深厚之人;若無福德,縱然有心相助,亦是無能為力。然而,這些超拔僅僅限於世間人事,若是要超拔眾生出三途之苦,非得藉助諸佛菩薩、阿羅漢等這些出世間聖人的力量。
目犍連曾經向佛陀請教如何超度其在餓鬼道的母親。佛陀說,其母謗佛謗僧,罪業深結,不是目犍連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的。如果能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眾僧的解夏自恣的日子,舉辦盂蘭盆法會,設齋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則能仰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令他母親離餓鬼之苦。可惜的是,現在的盂蘭盆法會在有些地方,已經訛傳為拜神祭鬼之日,要知道鬼的福德力還不如人呢,如何能夠超薦拔度呢?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他與佛陀同年同月同日生,曾和佛陀辯論而結成好友,又因佛陀成道而視佛陀如師,他與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因為功德殊勝,在自恣日,,室羅筏城中的國王、長者、居士等都紛紛設齋供僧。
波斯匿王為其父王的諱日(忌日)營辦設齋,他親自迎請佛陀來到王宮的掖殿(即偏殿。正殿是處理國事的場所),在那裡廣設了各種無上的珍饈美味。同時,他又親自延請了各位大菩薩前來應供做陪。
城中的長者、居士,也準備了很多豐盛的齋食,他們佇立盼望著諸大菩薩們能夠前來應供。為了讓大眾都有機會修福德,佛陀敕令文殊師利菩薩,分派領供的菩薩及阿羅漢,到各個齋主家裡去應供。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
只有阿難一個人,早先就接受了別的邀請,在遠處赴約還沒有回來,就沒有算入應供僧眾的人次之中。他在沒有上座或阿闍黎相伴的情況下,途中獨自歸來。由於當日沒有分派應供,就只能自己託缽,在他所遊方的城市裡,挨家挨戶的次第乞食。
「應器」,梵語缽多羅,是出家人受食之缽,也叫應量器,意思是應量乞食,不能過多。
阿難「途中獨歸」, 似乎預示著阿難將要遭難。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僧人外出一般要兩人以上同行,這樣既能防止破戒,也可以防止意外的傷害。同行人中,如果有上座或者阿闍黎,就不容易遭受魔障。「上座」是德高望重的人,通常分四種,一是年齡較大的生年上座,二是受戒年數較長的戒臘上座,三是福德深厚的福德上座,四是智慧明了的法性上座。「阿闍黎」,譯意為軌範師,其行為端正合宜,堪做眾人的導師。佛之戒律,都是對眾生的護念。落了單的阿難,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根據佛制,比丘沿門求食,不能超過七家,如無人供食,當天就得挨餓。
阿難心中謹記佛陀教誨。從第一家求食,到最後一家檀越(布施者),都是自己的齋主,無論是淨還是穢;不論是尊貴的剎帝利(王種),還是很卑賤的旃陀羅(屠戶)。他都要依照佛陀所教之方法,行施平等慈心,不挑揀擇除卑微下賤的人家,他發心要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福報。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此時的阿難,回憶起佛陀曾經訶責過須菩提和大迦葉為小乘阿羅漢,因為他們乞食之時,心不能均勻平等。須菩提專化富人,認為富人應該多種福報,來生才不至於因為福報享盡而受貧窮。而大迦葉則專化窮人,認為窮人太苦了,應該讓他們多種福報,來生才能得到富貴。如果不幫助他們種福的話,他們的來生豈不更加貧窮?
阿難非常欽佩仰慕如來,在開示闡明平等乞食之法時,沒有一點遮掩袒護兩位弟子的意思,故而能夠度脫、消除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疑惑和誹謗的言論。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阿難邊走邊思維佛之教誨,途經室羅筏城隍(隍:城外無水的壕溝)之後,又緩步行過了城門。這時,他嚴整了自己的威儀,肅然恭敬地認真修持乞食法門。因為阿難是次第乞食,途經妓院,便在妓院乞食,在這裡,他遭遇到了大幻術,他被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一種邪咒)攝受到行淫的床蓆之上,淫躬撫摩,眼看就將毀掉戒體了。
「戒體」,即戒之體性,指修行者受戒後,於身所生的防非止惡之功能。戒體就類似於世間法中的誓言,世間人看重誓言,有時候寧隕生命,也不破誓言。出家人很看重戒體,為護戒更是不惜生命。阿難此時,正面臨著破淫戒而毀戒體的危險之中。
那麼,摩登伽為何要用邪術來迷惑阿難呢?原來,摩登伽有一個女兒名叫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墮落為淫女,但本性未失。在過去世,她與阿難曾有五百世為夫妻,愛習未忘,故而一見阿難就生愛心。她什麼都不要,只要阿難做她的丈夫,並以死為要挾。其母摩登伽沒有辦法,只好用邪咒來迷惑阿難。而此時阿難是獨自行乞,機會難得。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阿難雖然定力不足,但在這戒體將毀的危急時刻,大概是心中動了念頭向佛陀求救,故而佛陀馬上就感應到了阿難的危機。一般來說,佛陀用完齋後,要為齋主講法。然而這一次,佛陀沒有講法,而是立刻返歸。波斯匿王、長者、居士們因為想聽佛陀講重要的大法,也都跟著佛陀一起回到了祗桓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