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一|為何阿難會遭遇大幻術?

2021-01-17 經典悅讀

說起超度,並非僅限佛門中事,世間生活中也常有超薦拔度之事。比如說,舉薦他人高升,便是超薦,使被薦人超出了現有地位。救拔他人,度脫他人出離苦難,就是拔度。能超薦者,必是有力之貴人;尋常人份量不夠。能拔度者,必是福德深厚之人;若無福德,縱然有心相助,亦是無能為力。然而,這些超拔僅僅限於世間人事,若是要超拔眾生出三途之苦,非得藉助諸佛菩薩、阿羅漢等這些出世間聖人的力量。

目犍連曾經向佛陀請教如何超度其在餓鬼道的母親。佛陀說,其母謗佛謗僧,罪業深結,不是目犍連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拔的。如果能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眾僧的解夏自恣的日子,舉辦盂蘭盆法會,設齋供養十方大德僧眾,則能仰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令他母親離餓鬼之苦。可惜的是,現在的盂蘭盆法會在有些地方,已經訛傳為拜神祭鬼之日,要知道鬼的福德力還不如人呢,如何能夠超薦拔度呢?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薩羅國的國王,他與佛陀同年同月同日生,曾和佛陀辯論而結成好友,又因佛陀成道而視佛陀如師,他與頻婆娑羅王同是護持佛教的兩大國王。

因為功德殊勝,在自恣日,,室羅筏城中的國王、長者、居士等都紛紛設齋供僧。

波斯匿王為其父王的諱日(忌日)營辦設齋,他親自迎請佛陀來到王宮的掖殿(即偏殿。正殿是處理國事的場所),在那裡廣設了各種無上的珍饈美味。同時,他又親自延請了各位大菩薩前來應供做陪。

城中的長者、居士,也準備了很多豐盛的齋食,他們佇立盼望著諸大菩薩們能夠前來應供。為了讓大眾都有機會修福德,佛陀敕令文殊師利菩薩,分派領供的菩薩及阿羅漢,到各個齋主家裡去應供。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

只有阿難一個人,早先就接受了別的邀請,在遠處赴約還沒有回來,就沒有算入應供僧眾的人次之中。他在沒有上座或阿闍黎相伴的情況下,途中獨自歸來。由於當日沒有分派應供,就只能自己託缽,在他所遊方的城市裡,挨家挨戶的次第乞食。

「應器」,梵語缽多羅,是出家人受食之缽,也叫應量器,意思是應量乞食,不能過多。

阿難「途中獨歸」, 似乎預示著阿難將要遭難。根據佛陀制定的戒律,僧人外出一般要兩人以上同行,這樣既能防止破戒,也可以防止意外的傷害。同行人中,如果有上座或者阿闍黎,就不容易遭受魔障。「上座」是德高望重的人,通常分四種,一是年齡較大的生年上座,二是受戒年數較長的戒臘上座,三是福德深厚的福德上座,四是智慧明了的法性上座。「阿闍黎」,譯意為軌範師,其行為端正合宜,堪做眾人的導師。佛之戒律,都是對眾生的護念。落了單的阿難,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呢?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

根據佛制,比丘沿門求食,不能超過七家,如無人供食,當天就得挨餓。

阿難心中謹記佛陀教誨。從第一家求食,到最後一家檀越(布施者),都是自己的齋主,無論是淨還是穢;不論是尊貴的剎帝利(王種),還是很卑賤的旃陀羅(屠戶)。他都要依照佛陀所教之方法,行施平等慈心,不挑揀擇除卑微下賤的人家,他發心要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的無量功德福報。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此時的阿難,回憶起佛陀曾經訶責過須菩提和大迦葉為小乘阿羅漢,因為他們乞食之時,心不能均勻平等。須菩提專化富人,認為富人應該多種福報,來生才不至於因為福報享盡而受貧窮。而大迦葉則專化窮人,認為窮人太苦了,應該讓他們多種福報,來生才能得到富貴。如果不幫助他們種福的話,他們的來生豈不更加貧窮?

阿難非常欽佩仰慕如來,在開示闡明平等乞食之法時,沒有一點遮掩袒護兩位弟子的意思,故而能夠度脫、消除由此而產生的各種疑惑和誹謗的言論。

【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

阿難邊走邊思維佛之教誨,途經室羅筏城隍(隍:城外無水的壕溝)之後,又緩步行過了城門。這時,他嚴整了自己的威儀,肅然恭敬地認真修持乞食法門。因為阿難是次第乞食,途經妓院,便在妓院乞食,在這裡,他遭遇到了大幻術,他被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一種邪咒)攝受到行淫的床蓆之上,淫躬撫摩,眼看就將毀掉戒體了。

「戒體」,即戒之體性,指修行者受戒後,於身所生的防非止惡之功能。戒體就類似於世間法中的誓言,世間人看重誓言,有時候寧隕生命,也不破誓言。出家人很看重戒體,為護戒更是不惜生命。阿難此時,正面臨著破淫戒而毀戒體的危險之中。

那麼,摩登伽為何要用邪術來迷惑阿難呢?原來,摩登伽有一個女兒名叫缽吉諦,譯為本性,意思是,她雖墮落為淫女,但本性未失。在過去世,她與阿難曾有五百世為夫妻,愛習未忘,故而一見阿難就生愛心。她什麼都不要,只要阿難做她的丈夫,並以死為要挾。其母摩登伽沒有辦法,只好用邪咒來迷惑阿難。而此時阿難是獨自行乞,機會難得。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阿難雖然定力不足,但在這戒體將毀的危急時刻,大概是心中動了念頭向佛陀求救,故而佛陀馬上就感應到了阿難的危機。一般來說,佛陀用完齋後,要為齋主講法。然而這一次,佛陀沒有講法,而是立刻返歸。波斯匿王、長者、居士們因為想聽佛陀講重要的大法,也都跟著佛陀一起回到了祗桓精舍。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卷一|阿難已得了初果,為何還不能抵抗邪咒?
    阿難已得初果,又被譽為多聞第一,其博聞強識無人能及,為何還會遭遇邪咒之難呢?有人因此而生出偏見,說多聞無益,不如專修定力。誠然,似阿難那樣,偏於多聞,定功不足,就容易為境界所轉。但是,如果偏於定功,沒有聞解,只能行卻不知道為何而行,往往也會陷於勞而無功。就好比有的人,只知道天天念佛,把心定在佛號上,卻不知道佛是誰,又如何能成佛呢?
  • 楞嚴經·卷一|阿難以能推究者為真心,是這樣嗎?
    如果把《楞嚴經》當作是講心性的理論經典,肯定會被阿難攪得得稀裡糊塗的。但如果把它當成是一部關於心性的故事書,那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個故事從阿難遭摩登伽女之難開始,在佛陀與阿難等眾弟子的一問一答中逐漸展開。若能靜心慢慢研讀下去,便能領略到眾生世界與佛世界的不同心景,看見佛陀是如何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的。這便是名符其實地開智慧的楞嚴。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 常讀楞嚴經,隨身善知識,阿難作同參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經中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那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 楞嚴經·卷八|消業需先識業,阿難請問業道由來(14)
    阿難在這裡請問業道之由來,甚合佛陀心意。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阿難當即從座而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對佛陀說:「大威德世尊!以慈音無遮教化眾生,善於開啟眾生的微細沉惑,令我今日身心愉快暢然,獲得大饒益。」
  • 《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四卷之四
    見者增慧,轉載多福——跟我讀藏經,白話寫大意 第128篇《楞嚴經》白話大意第四卷之四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第四卷之四 原文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楞嚴經》的當機人,即阿難陀尊者,為佛弟子,多聞第一。發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羅漢四沙門果。所處行位,尚未發大乘菩提心大悲願。經云:「塗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時因阿難未證聖果,乞食資生,因有宿緣,遇摩登伽。經云:「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摩登伽女之母有咒術,迷惑人性。
  • 夢參法師講《楞嚴經》097
    夢參老和尚講楞嚴經:第二卷   【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這是受陰,受的五蘊就是這樣子,一切諸法從妄所生。受必須得接觸,領納為義。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談說梅子,談說我們喝的酢,那口裡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說一想就口水來了。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假使我們想到走那個懸崖絕壁,空中懸崖絕壁,這腳杆就發酸,這是正常人的現象。想陰,這就叫想陰。雖還沒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發酸了。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7)|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譯文】 如你的身體,先因父母想生〈注一〉再由自己想心,與父母想心,感應和合,傳續命根,若自己無想,有應無感,印不能續命,赤白將潰,而自體即不能成,正如我從前所說,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你身體必然不是虎妄之類,何以會有口水足酸產生?
  •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楞嚴經是如何輾轉來到我國的?
    不過呢,我以前在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接觸過一部非常了不得的經典,這部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所以不論是否經過灌頂都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沒有佛學基礎,我個人還是不建議學習的,這部經典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或者《首楞嚴經》。
  • 81.阿難求佛開道眼【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十番顯見 · 剖妄出真◎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一方面,阿難自己一想:「啊,自己把光陰都錯過去了,而沒有證得聖果,這是太可惜的一件事!」所以就悲淚。一方面,又聽見佛指示他真心,而生一種殷重感激的心,感激佛指示他真心,所以就悲淚。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6)|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所以眾生如心持禁戒,就會覺得全身輕快〈注一〉。心持咒印,即會顧盼雄毅〈注二〉。心要想生天,就會在夢中飛升起來。心想佛國,就會在夢中或禪觀中,見到聖境界〈注二〉,事奉善知識,自然會不惜身命,為法忘軀。阿難!這些眾想雖然各有不同,然而都是以超勝之氣,同樣輕舉。因為飛動不沉,所以自然超越,這就名為外分。  【注一】 心念律儀戒,能淨三業。念善法戒,能成聖因。念饒益戒,能利樂有情。
  • 學佛求道始於「動機」,看《楞嚴經》中阿難的緣起,明白心的變化
    《楞嚴經》緣起於阿難尊者遇難,於是佛問阿難,你當初為什麼選擇和我出家修行,當和尚。阿難很老實的回答說,我看佛有三十二勝相,非常好看,這不像是人世間父母所生的樣子。所以說阿難的動力是「好色」,「色」不單是男女的外貌,也指人世間種種能夠吸引眾生五官的「相」,因為有了這個偏好才有了煩惱妄想,這個以後再具體說。
  • 《楞嚴經》敬畏因果謹潔無犯
    (第一百八十五段)【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佛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70)|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4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0):並空、見、識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  4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1):大眾聞法身心蕩然,獲本妙心說偈贊佛  50.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6):發覺初心一決定義,依圓湛性永斷無明  51.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7):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應當審觀煩惱根本
  • 楞嚴經對「開悟」的定義——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賊在哪裡」
    「開悟」一詞是個術語,佛家常用的術語。開悟是一種境界,佛家所追求的境界。「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正是因為開悟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由之路,所以呢,也就有人會把「開悟」理解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把「開悟」直接定義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開悟」就會是一個用世間語言難以描述的境界,就會是一個不可捉摸的神秘定義。
  • 佛法楞嚴|定慧師兄和你一起學習:《楞嚴經》之佛斥妄識非心
    一、如來重徵直呵這一段文的意思是世尊對阿難尊者說:如果你甘願受生死輪迴,那就不必談了,因為你想要了知奢摩他路,所以現在才要問你。為什麼要問?就是要令阿難尊者知道真妄兩種根本,進而要舍妄依真,才不會錯亂修習。在《楞嚴經講義》中,引了一段《正脈疏》的話,說明對於奢摩他路,阿難尊者所問與世尊所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本書廣收大乘經論六十部,及印度、中國聖賢三百人之著作等彙編而成。其內容詳述諸佛之大意與經論之正宗。全書立論重在頓悟、圓修,所謂「禪尊達摩,教尊賢首」為其中心思想,為昭示禪教一致之修禪要文集。錢謙益之《楞嚴經解蒙鈔》云:「禪師會三宗學者,集錄大乘經論諸家語錄,撰《宗鏡錄》一百卷,折衷法門,會歸心要,多取證於《楞嚴》,所引古釋即愨、振、沇三家之說也。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頭和見性,都是在阿難尊者的身體,阿難尊者能夠在自己的身體內分出動與不動,已經比前面認為眼睛是會看東西要進步得多了。阿難尊者這個時候,能夠在搖動的境界與身體之中,分出不動的見性,是因為聽到前面那一科,世尊說沒有眼睛的人,不是什麼都看不到,盲人既然能夠看到黑暗的境界,得以證明見性是沒有虧損的。
  • 佛法楞嚴|《楞嚴經》七處破妄之三:破執心潛眼根
    「我今思維,知在一處」,有兩點錯誤,第一是思惟;第二是處。「思惟」是心在想,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這部《楞嚴經》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舍識用根,必須把意識妄想分別心捨去,而阿難尊者還用意識心在那裡思惟,這是錯誤的。「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句話,無論與真心、妄心都不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