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時間,他翻譯了好幾首好詩歌,其中之一首是『主禰得勝,我今服矣』,是詩人牛頓JohnNewton的作品。牛頓的詩歌廣泛為人所喜愛,所以其作品散見各詩集。惟獨這首詩像珍珠般地埋藏在其個人詩集《歐尼詩選OlneyHymns》的深處,卻被遠在中國的採珠人所發現,而引介到華人的世界。可見倪柝聲博覽群書,其詩歌豐富的儲蓄,不只來自各宗各派的詩歌選本,更像蜜蜂一樣探入花蕊深處,吸取到百家的精華。雖然「奇哉恩典」是牛頓最著名的詩歌,但「主禰得勝,我今服矣」才是牛頓的代表作。像這樣的詩歌都需要花時間才能夠把它翻得好,倪柝聲恰好利用冷藏的時間把它作好,到了時候就端出爐來。果然,後來鼓嶺訓練期間,大家常常唱這首詩歌。當時沒有詩本,就用大字寫在紙張上給大家唱。
一、主,禰得勝,我今服矣!恩典強迫我的心意,奉獻一切於禰;禰的可怕我能久排,但誰能抗禰的大愛?愛大,我無能力。
二、禰若命禰萬鈞雷霆,轟我靈魂向我施刑,我仍固執不悔;但是憐憫徵服我心,已往抵擋銷化淨盡,現今我恨我罪!
三、我今羨慕單獨歸禰,主,來佔領這個陋器,作為禰的所有;我既脫離撒但暴手,就願全人毫無保留,服侍禰到永久。
倪柝聲曾經親自鄭重介紹這首詩歌,他說了下面這番話:
「這是牛頓(JohnNewton)的悔改詩歌。雖然也有些人把這首詩歌當作福音詩歌用,然而,它仍是一首在聖徒聚會中極有用的詩歌。」
「牛頓於1725年生在英國倫敦,他父親常年在外,從事航海事業,教養的責任全落於他敬虔愛主的慈母身上。她常帶著牛頓屈膝在神面前禱告奉獻,並教他讀聖經,牢記詩歌。但他七歲時,慈母因操勞成疾而病逝。這打擊使他步入歧途,十歲起就跟隨父親在海上,在異鄉過了二十多年流蕩的浪子生涯。他少年時就學水手的放浪形骸、酗酒賭博,多次聽福音,每次聽,就憶及兒時慈母的容顏與教導,倍感扎心,但始終無法自拔,仍舊沉溺在罪惡之中。後來,他在非洲從事販賣黑奴的勾當,結果卻鬧出事情,反被賣為奴隸,遭遇苦待、折磨。肉體與精神的痛苦曾使他企圖逃亡,卻換得剝衣鞭韃之苦。幾年後,才由其父探知下落,用錢贖回。」
「就在他坐船返鄉途中,有一天忽遇暴風,眼見小船就要傾覆,但主就在這時答應慈母在他幼時將他奉獻給主的禱告,暴風猛烈地吹襲,竟吹熱了他冰冷的心;那激浪的搖撼,搖醒了他死沉的靈。他想到自己過去的犯罪作惡,想到年幼時慈母對他所講述恩主愛他的故事,就是主是神的愛子,卻為他流血受死!這恩是如何的大!他不覺大聲地呼求主名,向主禱告,悔改認罪而信主,接受主耶穌作他的救主。日後,他將自己完全奉獻,侍奉主一直忠心至死。」
「牛頓寫了許多很好的詩歌。我們選擇這首詩,是他悔改時的詩。這首詩是關於悔改寫得最好的詩歌。這裡說,人雖然說地獄可怕,神的刑罰多可怕:但我不怕,禰將奈我何?但神不是用祂的刑罰來威嚇人,乃用祂的恩典、大愛強迫人悔改。許多人信主進來,不過就是信主而進來,但牛頓乃是順服而進來。保羅的悔改乃是被打倒了,順服而進來。牛頓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唱上面這首詩歌,是應用在當難以奉獻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