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不願跟生人說話,「強迫」孩子禮貌,只會讓他更自卑

2020-12-24 果莓媽媽

媽媽帶嘉嘉外出逛街,遇到了媽媽的同事,媽媽讓嘉嘉和同事打招呼,叫「阿姨」,嘉嘉卻流露出一種很羞澀的表情,拉住了媽媽的衣角往媽媽身後躲。媽媽覺得挺沒意思的,督促了嘉嘉幾句,嘉嘉反而躲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得不對著同事自我解嘲道:「我家嘉嘉就是怕生,不願意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性格太內向了,別見怪啊!」

媽媽說此話的本意,是為了緩解當時的尷尬場面,可對於嘉嘉來說,卻是感到了莫名的委屈。嘉嘉其實也是想叫人的,只是內心本能的驅動致使其張不開嘴。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適應環境能力強,這點非常容易理解。但對於面對生人比較拘謹、不知如何相處的孩子而言,難道就只有強迫孩子,禮貌待人一條路嗎?

當孩子出現社交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代替孩子向他人道歉,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可怕,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仔細分析為啥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知道了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才能做好應對措施,逐步改進。

一、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

1、天生性格較為內向。

有些孩子從出生以後,就遺傳了家長的性格特點,內向且孤僻。而家長作為成年人,見識多了,性格或許有些改變,一些場面上的客套還是懂得的。而孩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會遵從自己的內心,不願意也不敢和陌生人主動交流。

2、孩子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流。

多數情況下,孩子不和陌生人主動說話,其實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說,說什麼。遇到比自己年長的大人,孩子會更加手足無措。即便是同齡人在一起,有些孩子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小朋友開口說第一句話。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膽子大一些的孩子開個頭,調劑一下氣氛,情況就會好很多。

3、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保護自己的能力。

德國教育學家克裡斯蒂娜曾經在其研究中指出,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到3歲,會經歷一個叫做「認生期」的過程,此時,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感,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孩子不會主動去接觸生面孔,也不會讓陌生人抱自己,自然孩子也就不會主動和生人打招呼了。

當孩子在外出或者在幼兒園中,總是躲避他人,家長就會覺得是自己教育孩子不當,內心會產生落差。此時,多數家長會強迫孩子叫人或者和他人打招呼,而家長卻沒有想到,這種強迫式禮貌,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養成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後果。

二、「強迫式」禮貌給孩子帶來的後果有哪些?

1、孩子會產生對社交的排斥心理。

孩子面對陌生人或者身處陌生環境時,往往會缺乏安全感。本來應該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被急功近利的家長,強迫孩子去執行家長心目中的禮貌行為,卻是違背了孩子的慢熱規律,進一步將孩子內心剛剛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再一次打破,加重了孩子的恐懼感,若是在印象深刻的場合,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繼而排斥公開的社交活動。

2、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不願意遵從家長的意願叫人時,有些家長會在無意識當中,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的標籤。家長無心的話語,卻是被孩子記在心中,從而產生羞愧心理,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的做法,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想法是不尊重的,而孩子也會產生心理活動,模仿家長的做法,不尊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了。

3、孩子容易形成自我認知錯誤。

孩子在3-5歲時,還不太容易分辨家長話是虛是實,而家長的話孩子自然會聽進去的。所以,當家長將「孩子內向,別見怪」等客套話說出來時,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內向的、不懂事的,而且還可能產生自己的麻煩製造者的心理陰影,繼而形成對自我性格的錯誤認知,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教育學家在研究了眾多案例之後發現,孩子出現怕生的現象,多數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可能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強迫孩子會加深其對社交的恐懼感,嚴重的還可能致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不願意對生人表達自己意願的情況,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正確引導孩子與他人交流。

三、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交流?

1、多陪伴孩子,給予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家長的陪伴了。有時候,父親會因為事業的原因,減少對孩子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等於缺少了父親自帶的陽剛氣質,不利於孩子全面性格的形成,尤其在對外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因此,家長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心態,在多方面形成主動意識。

2、給孩子自我決策的權力,不強迫孩子。

若孩子面對生人,實在不想張嘴叫人時,家長不妨將此決策權交給孩子,讓孩子面對各種情況,自己選擇處理的方式。有的孩子也會感覺到不自在的,他會思考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如何應對,才能避免給家長帶來尷尬或者麻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心情,不強迫孩子,也是對其成長的關愛。

3、主動創造機會培養孩子。

當然,開明的家長還會主動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多種機會,增加孩子語言的次數,讓孩子在模擬練習中增強自信心,以便在真實場景中更為得心應手、從容不迫。事實也證明,經過了長久專業訓練的選手,會更有信心克服面臨的困難,孩子也是如此,屆時,孩子不但心情放鬆,做事也會非常更加合理。

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時刻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對孩子形成正向的激勵和刺激,孩子見自己的行為,符合家長的判斷標準,會願意繼續朝著好的方向努力。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多引導孩子,讓孩子判斷生人的年齡,教給孩子遇到多大歲數的人怎麼稱呼等等,只要方法得當,相信孩子是可以克服內心的膽怯心理,變得活潑開朗,敢於面對生人的。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面對生人,您的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您是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的呢?歡迎留下您的見解和高招,參與話題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怕生人怎麼解決
    有的孩子在某一段時間內,性格方面會表現的十分內向。而父母也很擔憂這樣的性格對以後的成長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那麼,孩子怕生人怎麼解決?@視覺中國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關注,家長要多花些時間和孩子進行面對面地交流。而且孩子有幾個階段會特別的怕生,比如小時候不讓陌生人抱,大一點也只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見了人總是躲在大人身後。
  • 春節拜年,別再強迫孩子跟別人打招呼!這與禮貌無關……
    孩子被這麼一催,不但沒有打招呼,反而躲到媽媽身後,羞怯地露出半邊臉來。同事又叫了幾次,孩子都沒有應聲,她有點尷尬了,不由地板起臉,用嚴厲的眼神盯著孩子。我趕緊打圓場,同事臉上更掛不住了,不停地訓斥孩子:「這麼沒禮貌,下次不帶你出來玩了!」。孩子立馬就哭了,他惶恐而無助的樣子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 強迫孩子「叫人」並不是禮貌,別讓國有禮貌格式化,這些行為要改
    家裡有小朋友,一般家長都會叮囑孩子,出門在外一定要懂禮貌,見到長輩的時候一定要懂得主動問候。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禮貌,小朋友再見到長輩主動叫人的時候,家長會覺得非常欣慰,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但有的時候,這種行為是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開心的,尊老愛幼確實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也要看孩子的願不願意。強迫孩子「叫人」並不是禮貌旺旺是個比較調皮的小夥子,平時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總是喜歡當帶頭人,會把每個小朋友的情緒都照顧好,在小區裡是孩子們的小哥哥,即使旺旺和小朋友年齡一樣大。
  • 孩子怕生並非害羞?或者考慮「陌生人焦慮症」
    ,說他們太膽小了,太害羞了,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內心很受傷。因為他們對於父母都是很信任的,被自己信任的人去這樣評價,當然內心是不好受,長久下去,只會用這些標籤來定義自己,潛意識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 孩子膽小、黏人還怕生?其實這都不叫事兒,父母真正要重視的是它
    當然,這並不阻礙在你需要時間做其他事情或心情不佳時,狠下心不抱、不理孩子。但你也需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黏人,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己沒必要刻意地訓練他「不黏人」。因為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患得患失,更加的想要黏住你。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但是樂樂有一個毛病,他特別害怕被老師提問,每次只要老師叫到他的名字,他都會出一身冷汗,說話結結巴巴,急得要哭似的。每次考完試,拿試卷給媽媽籤名,他也是緊張到渾身直打哆嗦,低著頭,不敢言語。小麗一直以為樂樂是性格內向,有點膽小怕事,直到有次老師發覺到樂樂的異樣,帶樂樂看心理醫生,才發覺樂樂的反應是過度自卑的表現。
  • 孩子為什麼不懂禮貌?學會這3個辦法,讓孩子變得有禮貌
    孩子不懂禮貌的表現1. 打斷別人說話孩子如果不懂禮貌的話,他們就會經常打斷其他人說的話。他們完全不會在乎別人的感受,只為了自己痛快。所以通過這個舉動我們就可以清楚地明白,這類孩子是缺乏教養的,也是最容易讓人感到反感的。
  • 孩子害羞怕生?可能是到了「認生期」,這樣做他會變得落落大方
    孩子會出現「認生期」的原因有人會感到疑惑,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能夠落落大方地應對周圍的人或者事,誰對他笑,誰跟他玩,他都會願意親近,怎麼孩子越長大,反而開始害羞、怕生了呢?是不是退化的表現。
  • 孩子不叫人是沒禮貌?錯,細分1-6歲孩子怕生的6大原因、10大對策
    自家親戚,為什麼會怕生,會沒禮貌不叫人呢?【2】大約同一時間,孩子也會更依賴平時帶他更多的人,這就是分離焦慮症的開始。媽媽可能會發現,哪怕媽媽只是上廁所洗澡,孩子也蹲門口啼哭不止,誰也勸不開,好像媽媽會跑了一樣。我孩子1歲時,我得上班,早上孩子醒了,只能推推車帶孩子到廁所門口等著我,看我刷牙,誰帶都哄不住。
  • 孩子會自卑,多少都是因為父母
    ①自卑是什麼,自卑又會什麼?自卑是一種性格,會讓孩子們從自信變得不自信,從樂觀變得內向,從愛說話變得不愛說話,儘管生活中有些孩子們的表面再怎麼暴躁叛逆,可內心也永遠是自卑的!自卑存在的行為, ①說話聲音小,不敢看別人眼睛 ,②害怕人多的地方,不敢主動去交流,③每次分東西都拿最後一份,④害怕別人問問題,他會很緊張不知所措!
  • 請別強迫我的孩子打招呼,她只是慢熟型~
    而想抱她的人,卻抱不到就會說:「都是你們太少讓他接觸其他人啦!」其實,小孩在六個月時期都會遇到「分離焦慮」而大哭的狀況。這是小孩學習觀察階段,這其實是好事阿!現在小貝拉一歲五個月了,她已經看到陌生人會觀察,觀察這個人是否對她有不好的敵意,慢慢地就會與陌生人打招呼。
  • 孩子內向不說話怎麼辦?
    甚至可能多次在孩子面前,或者當著孩子的面跟親戚朋友,很無奈地說:「他呀,膽子比較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也不會叫人。」於是孩子確實如父母所說的一樣,每次都是這樣的表現。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性格,親戚朋友一來,我不叫人時,親戚朋友就開始說怎麼不叫人呀,爸爸就說弟弟性格內向呀,不愛說話呀,然後我就也這樣認為自己了。一碰到這種場合,我就不願意融入。
  • 孩子不願洗襪子,家長強迫孩子把臭襪子塞嘴裡,孩子乾嘔不止
    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往往決定著孩子的未來,要是教育不當的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前段時間廣東就有一父親因女兒徹夜不歸,當街揪女兒頭髮,多次用拽拉等形式扇女兒巴掌,引發網友熱議,都覺得父親教育太過,近日12月20日陝西安康又有網友發出一段視頻,一男孩不願洗襪子,家長強迫孩子把臭襪子塞嘴裡
  • 孩子怕生,如何克服害羞和社交障礙?家長要找自身原因
    我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出不得門,每次走個親戚串個門全程粘在我身上,壓根兒就不下地。朋友說我家孩子這麼怕生,平時可以多帶他出去溜達溜達。問題是我現在是標準的「袋鼠媽媽」,人家從不給機會我,只要人多點的地方,不是哭鬧就是我抱著,愁都愁死了!
  • 家長強迫孩子把襪子塞嘴裡,孩子乾嘔不止,只因孩子不願洗襪子
    雖然每個家庭有了孩子之後都會非常的高興,但是教育孩子也成為了家長最煩惱的事情。因為家庭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一切作為,如果教育不好孩子以後會走上不該走的路,有可能在叛逆時期會非常的叛逆。近日在陝西安康就有這樣一段視頻被傳到了網上,內容是這樣的:一個男孩不願洗襪子,家長就強迫孩子把襪子直接塞到嘴裡面。據悉,視頻中顯示:男孩把臭襪子塞到了嘴裡面,旁邊的父親還不停地說「快點塞進去,在使勁給我往裡面塞,老子讓你洗襪子你不但不洗,還非要往自己床上塞」,一遍訓斥一遍讓孩子使勁的塞。他想用這樣的辦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 兩歲前 孩子容易怕生
    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不同,有的特別怕生,連親友的熱情互動都會嚇得嚎啕大哭,讓父母既尷尬又心疼。如何陪伴敏感孩子度過這段適應期呢?孩子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警戒、不安等情緒反應,心理學上稱為陌生人焦慮,發生年齡與階段因人而異,平均從七八個月開始,持續時間不一,通常最慢2歲前結束,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從生理發展機制看,新生兒因視覺距離較短窄,直到1歲後才慢慢接近成年人視野寬度,對顏色和立體感要到七八個月以後才趨於成熟,能看清家長的面孔、表情與動作,結合聲音和面孔認人。
  • 父母的「愛面子」令孩子難堪又自卑,別再沾沾自喜了
    父母有這6種「愛面子」的表現,令孩子難堪又自卑 01「凡爾賽式」曬娃 有些家長喜歡曬娃,一天能在朋友圈裡發十幾條關於孩子的動態。然而,比「刷屏式曬娃」更令人反感的是「凡爾賽式曬娃」。
  • 讓孩子知道別人說話不要打斷,不禮貌也是壞習慣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種人在你說話說到半截的時候,他總是打斷你下面的話。有時候一次打斷也就算了,連續的打斷,就讓人生厭了。記得和一個人在聊天我的話還沒說完,他就然就打斷了,問的別的事情,當我在說下雨就化的時候說了幾個字,他又再一次打斷。對於這樣的人,我瞬間就失去了,給他說話的興趣。
  • 孩子怕生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逢年過節,見到陌生人,外向的孩子更招人喜歡、能得到親戚更多的讚揚。 如果是內向的孩子呢? 在這個強調競爭的社會,大人們下意識地會賦予「外向」的孩子「更有能力」「討人喜歡」的頭銜; 而內向的孩子卻總是被大多數人貼上「性格有問題」「缺陷性格」「沒出息」「慫蛋」等負面標籤。
  • 孩子有心事不願告訴父母,您的指責與否定,會讓孩子關上心門
    一位媽媽接孩子放學,她像往常一樣問孩子:「寶寶,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啊?過的開心嗎?」孩子只是看看媽媽,一句話也沒有回答。看到孩子不回答,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媽媽跟你說話,你怎麼不回答呢?」孩子走進家門,重重地將書包扔到沙發上,然後蹲下身子趴在沙發上。此時如果你是這位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做?對孩子大發脾氣還是一直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