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文字的年代,人們通過講故事將歷史以神話故事的方式口口相傳下來。文字出現以後,故事更是以各種形式在我們身邊存在著,小到孩子的睡前故事,網上的搞笑段子,大到各種時事新聞,翻看的書籍,銀幕上的電視劇、電影,舞臺上的戲劇,甚至工作中的報告,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故事,哪怕睡覺時的夢境也是以故事來呈現的。
那麼如何能講好一個故事呢?《故事處方》中是這樣描寫的。
一、好故事一定要有核心
作者在書裡把故事的核心比喻成一條「隱形的磁河」。所謂隱形就是作者不能在故事裡直接寫明故事的核心,要讓讀者在字裡行間自己讀出來故事的主旨。「磁河」顧名思義,故事的所有情節、人物,都要和核心相關,都要被主旨所吸引,沒有關係的情節一律刪掉,整個故事像一條河一樣,向前流淌,即使中間可能會遇到暗礁,遇到阻礙,會停留片刻,但是沒有什麼可以永遠阻止水流向前奔騰,我們的故事也一樣,要像一條隱形磁河一樣,不斷向前發展。
風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書籍,雖然一共有七部,但是這套書籍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關於愛與勇氣,主角哈利在魔法學校的成長也好,和反派伏地魔年復一年的戰鬥也罷,以及各種配角的精彩故事都是圍繞這一主題,裡面儘管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各種奇幻的冒險,但愛與勇氣這個能使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共鳴的核心隨著情節的發展被不斷的加強。
那如果找不到核心該怎麼辦呢?作者給出的方法就是要知道主人公的內心最深處的渴求和內心最深的恐懼,可以列一張清單理清人物關係,任何時候找不到你的核心,都可以去問問你的主人公,問問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
二、好故事的開頭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對於一個好故事同樣適用。讀者翻開一本書,決定他是否能繼續讀下去的就是開頭幾百字,所以說你要在故事的開頭花費大量心思寫好,開頭就要設置好吸引人的「鉤子」,你的開頭一定要照應核心,並且給讀者一個讀下去的理由。
但是好多人,往往被「要寫一個優秀的開篇」這個念頭絆住,因為想不到好的開篇而導致整篇文章或者整個故事都寫不下去。
作者告訴我們如果開頭寫不下去可以先不寫,或者隨便寫一個,先開始寫後面的情節,在寫的過程中你可能就會想到更好的開頭,甚至看到終點的樣子,你也許就會知道起點該怎麼寫了。
被譽為寫作聖經的《完全寫作指南》裡面也講到過寫文章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列大綱,寫開頭,再寫結尾,你可以隨時調換順序,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讓一閃即逝的靈感丟掉。
你可以找幾本自己喜歡的小說開頭,看看為什麼這本書的開頭吸引你讀下去,自己可以照著喜歡的開頭仿寫一下,多修改多練習,永遠是練習寫作的不二法門。
三、好故事要讓人物的對話、場景動起來
為什麼有的故事生動有趣,有的卻枯燥無味。好的故事能讓人感覺雖然看到的是文字,卻能在腦海裡形成一幅畫面,書中的人物不是扁平的紙片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他們仿佛是我們的朋友,他們經歷的事情,仿佛電影一樣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的情緒也能隨著書中人物的經歷而起起伏伏。
這是因為作者在書中注入了大量的對話、表情、動作、場景等細節描寫,而不僅僅是給我們進行大量的敘述、獨白和講道理。
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人物是充滿了矛盾,內心充滿了掙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是遊戲中帶動劇情的工具人,一個人物也不是由幾個形容詞來定義的而是由他的對話、行為和動作所定義的。
好的故事也不僅僅是提供信息,而是能把讀者從現實拉入書中的情景,讓讀者感覺置身於現場,你面前展開的不是一張靜態的照片而是一段視頻。
人的生活是充滿感官刺激的,我們也同樣可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五感來增加對細節的描寫,同時還要在生活中多積累關於描寫的詞彙,讓你的描述儘量的細節和生動,對現實儘可能的還原。你也可以試著練習不要直接說出一個事件而用場景描述來說清楚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的心情。通過反覆的觀察練習和模仿,相信你也能熟練運用細節描寫。
四、好故事要找到正確的視角
一個故事要由誰來講述呢?是以主人公自己的角度,還是書裡某一個人的視角,又或是開上帝視角的全局角度,這個在故事一開始就要想清楚。
不同的人講述故事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小孩子看見的世界滿是新鮮,即使是成年人習以為常的東西,小孩子也會充滿了好奇。一個底層人物講故事所用的語言、對一個事物的感受和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必定是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物視角也就是定下了我們整個故事的基調。
以主人公的視角去寫一個故事,能更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內心和掙扎而全視角則使得創作更加方便,更有利於故事的推進。
想要快速找到自己的視角必然是要首先從自身出發,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寫起,因為這是自己最熟悉的東西,也是最容易運用的部分。
很多作家的創作都和自己童年的經歷分不開。2019年紐約時報暢銷版第一名《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就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寫的都是作者童年所經歷的故事,她從那個扭曲的家庭站出來,走出去,活出真正的自我,正是從自己的內心和親身體會去出發才能寫出這樣打動人心的故事。
當然我們不可能所有人都有作者那樣的特殊經歷,但是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迷惑、痛苦、不解和掙扎的時刻,人們經歷的事件不同,但是感情卻是相通的,我們可以多去理解自己的內心,理解想要寫的主人公的內心,多去觀察,多和別人交流,發揮自己的理解力和同理心,甚至可以去讀別人的故事,模仿別人的故事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五、好故事由情節和結構共同構成
故事的情節一般由鋪墊、攀爬、高潮、結局和回歸這幾個方面構成,其中高潮是成敗的關鍵。
你必須為自己的故事設計各種情節,為主人公設置各種障礙。
有些網友曾經調侃《哈利波特》系列,每次期末時,伏地魔都會幫助哈利擺脫考試的困擾,雖然七部《哈利波特》的情節設置都按照統一的套路——剛開學總有人暗中搞事情,事件經過一學期的發酵,終於在學期末的時候大反派伏地魔露出真面目,哈利和伏地魔經過一番鬥爭最後解決危機。但是大家卻對這種「套路」樂此不疲,因為其中的細節實在是跌宕起伏加各種反轉,草蛇灰線處處伏筆,使讀者大呼過癮,且欲罷不能。情節是故事的一部分,是一條線,其中的面卻需要各種細節、場景、描述、環境、感官描寫等來體現。
想要豐富自己的情節依舊需要從內心出發,當然你也可以從一些喜歡的書籍中找靈感,作者給出的建議是可以找幾本喜歡的小說,畫出情節走勢圖標註重點情節,也可以為自己的故事畫出情節起伏線。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也沒有人會喜歡結構混亂的故事,結構之於故事類似於架構之於建築。
故事的結構分為正敘、倒敘、插敘等多種方法,開始找不到好結構也沒關係,可以多試幾種,甚至隨便找一種開始寫,千萬不要卡在思考結構這件事上,文字寫出來,自然就知道怎麼處理結構問題了,即使寫到一半發現結構不合適,場景和細節也可以打碎重組。
六、好故事都是改出來的
作家巴金曾經說過:「寫到死,改到死。」《紅樓夢》是曹雪芹批閱十載才最終問世的。海明威獲諾貝爾獎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就是五易其稿。
好的作品無一不經過反覆修改,改稿對於一個作者來說是一個不能跨越的重要階段。
有的人覺得自己好不容易寫完了一個故事,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其實你現在僅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你要把接下來的修改任務看作與寫作同樣重要。
對於修改,作者也介紹了三個循序漸進的修改模式:
1、孩童模式:第一修改階段,要像小孩玩泥巴一樣,把故事來回摔打,甚至退後幾步欣賞自己的作品。
2、成人模式:作者要像一個成人一樣,理智的審視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作品中多了什麼少了什麼,怎樣才能寫的更好。
3、家長模式:最後的修改階段,要對自己作品的每個小缺點充滿警覺,提出質疑,甚至吹毛求疵。
掌控了這三種模式能使修改的過程更有效也更愉快。
寫作是一個辛苦的差事,你需要不斷地構思,不斷地揣摩句子,但寫作絕對不是痛苦的,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寫或者在寫作中遇到瓶頸,希望以上的幾個方法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