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紫藤香,可降神也。①
降真,新絳也,推陳出新。降者大赤,易曰∶幹為赤,坎為大赤,貫流先天一氣者歟。主利率類以從陽,遠於絕類以從陰也。燒之真降,詮名降真。蓋真者,仙變通乎天,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獨立守神,命曰真神。故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闢邪惡氣。遠於生陽,顯諸死陰之屬者,斂臼消滅,顧赤心在中,重皮鞏固,宛若衛外為固之為陽,藏精起亟之為陰也。仲景先生祖劑,主利脈革之半產漏下,佐以蔥莖前通乎陽隧。君以旋復,誠營血之師帥。旋者周旋,旌旗之指麾,覆者伏兵,奉旌旗之指麾者。而後新降起亟乎陰,衛外乎陽則行者留,留者行矣。本草失列品類,時珍補入綱目,療金瘡折跌出血不止者,此遵祖劑之行留而推展之。副名降真,良有以也。頤更推展之,不但系小子婦人吉,猶可系丈人之失與。
中醫氣味分陰陽,指藥物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陰陽屬性。
表七
陽
陰
四氣
熱、溫
寒、涼
五味
甘、淡、辛
酸、苦、鹹
升降浮沉
升、浮
沉、降
從中醫氣味的角度來看,降真香氣味辛溫,五行則屬木。肝經屬木,絳者大赤,絳宮乃心房也。降真香主降氣,氣為血之帥,氣推動血的運行,疏通氣血,加快新陳代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洩,調節精神情志。所以,心與肝的關係,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與調節精神情志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服用降真香,打通人體經絡,加強營衛等正氣,祛除邪溼等惡氣,從而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以終時,此其道生。」 真人:古人尊稱,對養生達到最高境界者的尊稱。他們能掌握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變化,超越世俗,身心合一,生命可達於極限。道家講究養生、求壽,習練道家內功之人必然知道降真香之奧妙。想必除了「通真達靈」「蘸星辰」「感引鶴降」,這也是道教首推降真香的理由吧!
升、降、沉、浮是從中藥的角度講,是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四種不同趨向。
表八
升與降,沉與浮是作用趨向相反的一對,而升與浮、沉與降則是作用趨向相似的一對。有道是:「升極則降,降極則升」。
「沉香」、降真香在中醫領域看來皆為降氣之物,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兩者同源之物。因趨向不同,在古代中醫領域,分別被納為兩種不同名的藥品,又被分別收錄中醫藥典,亦被分別說明其藥性。
降真香,古稱:紫金藤。紫者:絳紫、紫紅。金者:金黃,降真香母體活株,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其色金黃。降真香乃藤本「木質」植物--吉鉤藤,受傷陳結而成的香料,在醫藥古籍中與青風藤、雞血藤等藤本木質植物都被歸納在木部。藤:代表其結香植物的形態特性,古人用3個字總結其特性。中醫的藥性通過色、氣、味3個方面辨別藥物屬性,紫紅色因其顏色古人判定走血屬性;黃色藥膜,其實就是2-苯基色原酮類(2-苯基苯並芘喃)化合物是黃酮類化合物的基本母核。2-(2-苯乙基)色酮類成分是沉香的特徵性成分之一。
降真香含有的萜類物質則以藤膠的形式,少量以揮髮油的形式,存在於降真香的管狀結構中,具有行氣之功效。紫金藤主走血、輔行氣、通筋絡,對腰腿痛,鬱結所致,溼寒所致諸病均有療效。降真香泡酒功效顯著,是因為白酒本身屬於釀造類,故同有行氣、引領藥性的作用。
「沉香」是受到人為、外力、蟻獸等破壞造成的傷口,傷口會被微生物等感染,再加上外部溼熱的環境,使傷口腐蝕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體的作用下,經過化學反應在創傷部位凝結油脂膏狀物逐漸結痂而形成的發香物。「沉香」並不特定是一種木材,而是一類特殊的「香樹」結出的,混合了油脂(樹脂)成分和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著名香學大師劉良佑在《香學會典》曾言:【沉香】是一種令人舒暢的香味形容詞,中國古人,以往將帶有這類氣味的木材,稱為【沉香木】。這是今人對「沉香」最客觀最科學的定義。
古代的沉香,有廣義②和狹義之分。現代意義的沉香為狹義上的沉香。從海南降真香的主要成分、結香方式、形態、香味、藥性諸多方面綜合考量,可以斷定是古代沉香的一種。
《粵東筆記》記載:海南古沉香有十五種。很多沉香品種在現代意義上沉香中是找不到的,比如:其九,紅蒙花鏟。蒙者,背香而腹泥。紅者,泥色紅也。花者,木與香相雜,不純鏟木而存香也。其十,黃蒙花鏟。其十一,血蒙花鏟。其十二新山花鏟。筆者認為:合併海南降真香與海南白木沉香,才能完善整個海南古代沉香體系,還原古代海南「沉香」的真面目。
紅蒙花鏟:
圖147
圖148
圖149
圖150
黃蒙花鏟:
圖151
圖152
圖153
圖154
血蒙花鏟:
圖155
新山花鏟:
圖156
海南降真香主走血,沉香主走氣,合二為一,才能構建海南古沉香完整性。
①【性味】 辛,溫。
【歸經】 入肝、脾經。
【功能主治】 理氣,止血,行瘀,定痛。治吐血,咯血,金瘡出血,跌打損傷,癰疽瘡腫,風溼腰腿痛,心胃氣痛。
①《海藥本草》:"主天行時氣。"
②《綱目》:"療折傷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
③《玉楸藥解》:"療梃刃損傷,治癰疽腫痛。"
【注意】
1.《本經逢原》:"血熱妄行、色紫濃厚、脈實便秘者禁用。"
2.《本草從新》:"癰疽潰後,諸瘡膿多,及陰虛火盛,俱不宜用。"
3《本經逢原》:"降真香色赤,入血分而下降,故內服能行血破滯,外塗可止血定痛。又虛損吐紅,色瘀昧不鮮者宜加用之,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
②1.太學同官,有曾官廣中者云:沉香雜木也,朽蠹浸沙水,歲久得之,如儋崖海道居民橋梁皆香材,如海桂橘柚之木,沈於水多年得之,為瀋水香。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三·頁27·太學同官 》
2. 「沉木香者,土人斫斷,積以歲年,朽爛而心節獨在,置水中則沉,故名曰沉香。」 《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