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公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美刪除!
本文原作者:張德芬 文來源:張德芬空間
8月28日,《乘風破浪的姐姐》總決賽落幕。成團名單會根據觀眾投票,在今天的成團夜公布結果。
這檔節目從夏天熱鬧到了秋天,通過一期期公演和排練,我們看到的是這些姐姐身上柔軟而不柔弱,堅韌而不堅硬的現代女性之美。
48歲的寧靜在這些姐姐中極具個性,敢說、敢做,敢於面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再看她每期的公演舞臺,沒有一絲贅肉,健康勻稱而不失線條感,性感火辣充滿女性美。
細看節目,發現寧靜通過不斷地節食和運動來減重和塑形,保持身材的纖細感。
人能克己身無患,人的生命是神與形的統一,自律的人無論心靈還是生理都能澄澈清淨。
但我們真的懂自律嗎?你可能正在被「偽自律」麻痺
朋友圈裡,朋友王X開始每天打卡素食餐,有時候是一片麵包、兩個水煮蛋、一個蘋果,有時候是一個紅薯、豆皮、黃瓜,打卡堅持到第五天的時候,剛好到周末。
「周末了,可以放縱一下,整整堅持了一周,真的不容易啊。」於是,周五那天晚上,王X和朋友吃了一頓火鍋、兩份甜品、一杯奶茶。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很多人以為可以通過「欺騙餐」影響人體內的瘦素和飢餓素,來幫助自己減重塑性。
但同時,也有相關數據顯示,「欺騙餐」穩定瘦素水平是未經科學研究證實的,而且它難保代謝穩定。
且不說這些小貼士和數據的來源是否可靠,就說這種「一周饑荒周末放縱」的自律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藉口。
「揚言自律」,成了當下人們的常態。
換上精緻的運動服,到健身房隨便跑兩步,對著鏡子自拍半小時,然後發個朋友圈。
——啊,又是自律的一天。
看到身邊的朋友都開始控制飲食、堅持運動,於是約定了每天一起,但最終又找了各種理由一推再推。
——我要非常正式地開始自律。
突然間不吃主食,三餐都吃很少,餓到心發慌。
——只要堅持下來,我就是個自律的人。
擺拍、跟風、自殘……這些「偽自律」代替了自律,欺騙著人們自己,日復一日,無限循環,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實現自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乘風破浪的姐姐》從播出以來,每一期都有爆點和熱點,姐姐們的臉和身材,就是熱點之一。
金晨、藍盈瑩、張含韻滿臉膠原蛋白,張雨綺、袁詠琳、鄭希怡婀娜多姿,鍾麗緹、阿朵豐滿性感,王麗坤、白冰、黃齡嬌美嫵媚。
30位姐姐,或柔美或挺拔,或豐潤或骨感,真的是環肥燕瘦,各有各的好看。
這些姐姐,最小的30歲,最大的52歲,我們都知道,女性一旦過了三十歲,生理上的代謝會減慢,身材非常容易走樣。
但你知道她們是怎麼保持姣好的面容,火辣的身材的嗎?
一心搞事業的藍盈瑩說「不運動不行」,通過腹肌撕裂的教程練出讓人羨慕的馬甲線。
擁有六塊腹肌的白冰自曝喜歡吃宵夜,但她的運動從來沒有停歇過,又是普拉提又是拳擊,練到腳磨掉一塊皮。
你看到的好身材,都是自律的成果。
懶洋洋固然是舒服的,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疲憊,是消沉」,所以實現自律,註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摒棄懶惰、懈怠,需要放棄那些當時安逸,事後無聊的消沉。
你的自律可以不那麼痛苦
那自律是痛苦的嗎?痛苦的,或許是想要自律的心與總是失敗的現實之間的拉扯感。
我們常常滿懷期待地開始一件事,卻在不了了之後失落、頹喪,然後給自己藉口、安慰,最後黯然放棄。
是不是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太過完美?
「我一定要在7天內完成所有作業」「我一定要在一周內瘦10斤」「我一定要在兩天內看完這本書」……
我們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因為這個完美的計劃而變得沉重起來,尤其當效果不是那麼明顯的時候,我們的失落感就越發嚴重。
我們痛苦的來源,是過高的期待與難以實現的現實之間的差距。
表妹想要考公,從確定要考試的那天起,她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完美的做題計劃:每周至少三套題,每天要積累申論的素材,要看時政,要聽網課,計劃嚴絲合縫,但想想都累。
當她第一天沒有完成計劃表上的任務時,她感覺到了沮喪,導致第二天難以開始新的計劃,日復一日,惡性循環,她找不到看書的感覺,既焦慮又緊張,越發進入不了狀態。
這仿佛是在自虐。其實你的自律,可以不那麼痛苦。
真正的自律不是自虐,而是「調動更大的欲望徵服眼前的小欲望」。
「習得」自律,不是「我要」自律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曾把自律概括成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我們想要自律,往往是想要達到某一個目標,想變瘦、有好的身材,想增加自己的內涵,想要靠近一些我們認為很棒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們要遵循的一個原則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
既然「我要」自律那麼痛苦,我們不如「習得」自律。
1. 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先苦後甜,推遲滿足感是教育工作者倡導的一種教育方式,它能讓孩子學會自律原則。
5歲的孩子耐心等待同伴先玩遊戲,自己等到最後,就沒有人會催促他。6歲的孩子在吃蛋糕時不先把奶油一口氣吃完,就可以慢慢享受甜美。12歲的孩子可以不用父母監督,能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
先吃苦,後享受。先運動,後休息。先看書,後追劇。把安逸的事情稍稍放在後面,先做看起來不太容易的事,既有盼頭,又能學會堅持。
2.不要制定「學霸式目標」:一些運動達人能做到高強度訓練,一些專注力很強、時間充裕的人一天能讀完一本書,但那是別人,不是你。
每個人的能力範圍、精力值都不同,甚至能自由支配的時間也不一樣,遙不可及的目標在無法完成的時候會變成一種負累。
我們不如從實際的情況考慮,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多少,目前有多少精力能做這件事,循序漸進,聚沙成塔。
我們可以制定一些可可愛愛的小計劃:「我今天先做十分鐘運動,完成了就很棒」「我今天要練字一頁,寫完了就很不錯」,通過實現這些小目標來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3.不要被「每天必須」壓垮:兩年多不見的老友突然練出了馬甲線,我問他怎麼做到的。
他說:「我最認可自己的是,我能接受自己因為工作而兩三天不運動,但到第四天我一定會出去跑幾公裡,沒什麼,就是綿綿不斷,沒有什麼每天必須」。
我們總是容易被「每天必須」壓垮,但其實自律是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自我照顧的能力,而不是每天必須做,不做就不行。
這在給我們造成心理壓力的同時,也會變成我們實現目標的阻力。
4.不要顧此失彼:自律不是一味地克制,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能做什麼。
在網絡上看到過一段採訪,一位設計行業的工作者在被問到自律是什麼的時候,他否定了「自律是克制自己內心想法」的觀點,對於他來說,自律是 「無數個普通平淡的日日夜夜所養成習慣的結果」。
所以你看,哪有什麼一蹴而就的自律。「自律的核心,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
習得自律,不過是更珍視自己,充滿力量地靠近心之所向,來日方長,一切自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