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融藝:分享影視資訊,感受影視文化
提起五條人,相信在這個夏天之後,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這個名字了。&34;&34;&34;等眾多火爆網絡的梗,讓更多人愛上了這支樂隊。
這個由兩條穿著人字拖的主唱&樂手為代表的、人數不定的五條人,一時間成了觀眾心中在《樂隊的夏天》第二季節目裡最受歡迎的樂隊。
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後,雖然因現場臨時換歌的緣故而被低分淘汰,但憑藉那段堪稱脫口秀表演的賽後採訪,獲得了所有場上樂隊、場下觀眾的喜愛。
與隨行導演之間的&34;更是被網友們津津樂道。因此,大家都很期待五條人樂隊能夠被復活,在節目中有更多表現。
好在天遂人願(不誇張,五條人的復活真有點兒這個意味兒)。因風就力,寫有&34;的紙條神奇地落到了三張紙條中間,成功獲得復活賽資格。
如果說獲得復活賽資格是運氣使然的話,那麼後面五條人的憑藉即興表演贏下復活賽、成功復活則是靠著強大的舞臺魅力和多年來的積累。
在大張偉給出的&34;&34;&34;為主題的即興創作比賽中,五條人通過一分多鐘的準備,以&34;&34;的唱段,加上那個被敲得碎屑漫天飛、被當做鼓的垃圾桶,贏得了許多觀眾的喜愛,最終成功復活。
看完這場表演後,有樂隊這麼評價五條人:&34;
那麼如此真實、隨性的五條人到底有何魅力,以至於成了今夏最受歡迎、話題量討論最大的樂隊了呢?
這是五條人樂隊第一張錄音室專輯《縣城記》宣傳海報上的文案,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很好地概括了五條人樂隊的音樂風格和內容表達。
他們的歌確實極具區域特點,但在內容上又無所不包:新聞素材、生活故事、傳奇的人物、平凡的角色、海豐話、粵語、英語、普通話、法語、西班牙語等都在其中,以世界為立足點,在海豐這個縣城的生活中,找到印證。
在他們的歌曲裡,你能看到許多隨意的表達和對生活的思考。《縣城記》《一些風景》《廣東姑娘》《夢幻麗莎髮廊》《故事會》,先後5張專輯,呈現了許多豐富多彩的、具有強烈生活感的故事。
五條人的歌曲,許多都是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像老朋友一樣,以酒後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李阿伯的一生以及他的兩個兒子,結婚又離婚的朋友的故事,倒港紙、賣打口碟的的小販,髮廊的姑娘等等。
對於五條人的音樂,似乎很難從風格上定義,你可以說它是民謠,也可以說它是搖滾。但不管怎麼分類,歌曲裡的思考、情緒上的宣洩和反抗都能深深地吸引聽眾。
在演唱方式上,時而低聲吟唱、時而傳入一兩聲街頭味很足的吆喝和對話、時而爆發一陣情緒激昂的吶喊。這種極具特色的風格,讓人在收穫到市井風味和傳奇誌異般的聽感時,還能感受到背後平靜卻有力的宣洩和反抗。
這是五條人在《樂隊的夏天》節目採訪過程中,對自己歌曲的評價,也是他們對&34;問題的探討和選擇。
&34;與&34;看上去是一對近義詞,但本質上卻又很大的差別。紮根於土地,帶有濃厚地區特色、生活質感的內容,你可以說它很土,但怎麼也不會俗氣。
早期的仁科和阿茂,一個賣盜版書籍、一個賣打口碟,兩個人藉此獲取生活的來源。後來變得好了一些,兩人租了一間老屋,看準周圍的大學生群體,開了間唱片店。生活雖然沒改善多少,但至少不用與城管鬥智鬥勇。
兩層的老屋,底層是店鋪,上面則是他們的創作室,有時一大群樂手聚集在這裡,興致一來,一首新歌就會隨之產生。或者一群人喝酒聊天,等到第二天太陽高高升起,才悠乎悠乎地爬起來。
因此,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裡,他們的歌曲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感。這種帶著真實、隨性、地域文化特質的音樂,也受到了不少觀眾的鐘愛。
這是馬東在採訪五條人的時候,提出的一個&34;的提問,仁科的這番回答不僅完美地迴避了這個關於隊內團結的問題,也很好地調動了現場氣氛。因為在他們之前的馬賽克樂隊,剛剛因為隊內成員打架而被大家調侃。
不過,儘管這是一個非常隨意的回答,但&34;這個稱呼確實還挺適合五條人樂隊的。
16歲的時候,因為要拿畢業證還需要額外繳50塊錢,仁科便毅然決定不要畢業證,隨即從美術學校輟學。
之後,仁科因為一場&34;認識了比自己大5歲的阿茂,兩人逐漸熟絡起來。在阿茂的建議下,做起了賣書的生意,因此閱讀了很多書籍。
而阿茂剛到廣州的時候,則偷偷地住在上大學的哥哥的寢室裡,跟著他蹭了許多課程,電影導論相關的課程則是阿茂的最愛。
對電影的痴迷,讓阿茂和仁科產生了許多創作的靈感,他們的專輯《故事會》正是這種靈感的體現。封面上繪製了一幅兩人模仿經典電影海報場景的插畫,而專輯內的歌曲更像是一部部充滿畫面感的電影。
在趿著人字拖,穿著休閒服裝的外表之下,阿茂與仁科更像是生活中的思考者和絕佳的體驗者,算得上是非常入世的知識分子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因五條人的&34;認識他們,最後因音樂而愛上這支&34;。五條人樂隊,衝吧!
EDIT&TEXT:小H
THANKS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