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無相頌

2021-03-01 無上妙法禪海探源

《六祖壇經》之所以能稱為「經」,那是因為它的確達到了佛說的高度,沒有一絲一毫的僭妄。《六祖壇經》的確將「佛說」中國化了,但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佛陀的精神,它功德無量。真正了此意的人,不從宗教的角度,僅僅從文化的角度,也會看到此經的價值與《論語》、《老子》無二! 《壇經》中所有偈頌都稱作無相頌,是《六祖壇經》的精華。要想研究《壇經》,當先將這些頌文通曉念熟,你會發現《無相頌》是頓悟的大法船,妙在只談教理,而幾乎沒有一字講功夫。但最深的教理,其實就是最深的功夫。我們選兩首與大家分享,第一首是宣化上人的講解。

六祖慧能無相頌 (一)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宣化上人講解】


善知識,我有一無相偈頌,你們大家都應該念誦,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這偈頌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實行,躬行實踐,腳踏實地去修行,單記得我所說的偈頌,那是沒有用的。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說通,就是明白講經說法。心通就是宗通,宗門禪宗,所講的是心地法門。你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參禪修道,這種境界,就像太陽在虛空一樣,無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能明心見性。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明白本來的面目,才是明白佛法。這種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門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本來法也沒有頓和漸的分別,可是對迷人就要教他漸修的法門,對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頓法。所以迷人就慢一點,根性利者就開悟快些。

什麼叫頓教呢?我今對你們講一點真話。真話不能講多,講少許你且不信,何況講多呢?你更不信了。因為人不歡喜聽真話真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的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為你們講真法。我要等機會,好像今天機會到了,因講到這首偈頌,道理就被揭曉了。 

什麼叫頓法?頓就是叫你斷。斷什麼?斷淫慾心。你能做得到了?你不相信吧!這一點,就是關鍵。要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淫慾心。斷得了否?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你若能斷,就得到頓教法門。漸是慢慢的,若斷不了,不能放得下,這就變成漸了。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指示,你就斷了。愚痴的人,還捨不得,放不下,說他不相信這是頓教。所以平常我不講。你若相信,早就成佛了。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迴裡轉。你願意轉就去轉,誰也不能勉強你的。 

迷和悟只是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成佛是一定要斷的。你現在不想成佛,所以也就不想斷。這個頓法就是見性門。你若能斷淫慾心,就可明心見性。愚痴人不要對他講,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為他講,他也不會相信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鬚生慧日」: 

道理講起來有千般、萬般那麼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這種煩惱、無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個理,就是這個頓法,叫你頓斷無明,而顯法性。煩惱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裡一樣。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陽下照耀似的。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來,就是淫慾心來了,煩惱自然就生出。不要以為那是快樂,那正是煩惱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無明破了,煩惱就除去了。當邪正都沒有,這就是無餘涅槃。這裡說的是邪正俱不用。有人說邪由它邪,正由它正,不管它吧!不管,那你仍在暗宅裡。邪正俱不用——這是說已超過去了,已經是過來人,故邪的也沒有,正的也不存。為何有正?就因邪才顯正。為何有邪?就因有正才顯邪。當邪正都沒有了,這就是清淨徹底的無餘涅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本來清淨無餘涅槃是沒有一切念,它是無意、無念、無妄的。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是定具足,無妄是慧具足,所以淨心就在妄裡,就像冰裡就含水,水裡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會離開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即所造的業障礙著你。報障即你的身體受果報而障礙。煩惱障即所有的煩惱障礙住你。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話,什麼法門都可以成就道業,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則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見自己的過錯,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好像照相鏡子盡向外照,而不能自己迴光返照。不應盡看人家的毛病,而不問問自己是否守五戒或起各種邪念妄心。若能常見自己過,就與道相應,而不違背道了。 

這偈頌若常記得,則終身受用不盡。六祖大師說得太好了,又簡單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若能會意則對修道特別有幫助的。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裡邊,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斷欲去愛而不著住到色相上,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認識,而不被其所迷,這就是「不相妨惱」。你若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這又是頭上安頭。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而醒悟這事,這就叫出世,若見到這事,而生見惑,這就叫墮落。 

得道,你在修什麼道呢?即是從早到晚,所做所行都合法,不做邪鄙的事,這就是修道。你若離開日用而另外去找個道,那你始終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你辛辛苦苦一輩子,到老就後悔。這時自忖:「唉!我把光陰都白白空過了,而惹得滿懷懊悔。若我不喝那麼多酒,怎會愚痴到這種地步呢?若我一生不賭錢,那怎會窮得這個樣子!我這一生,若有人告訴我,說我也可以修行嘛!那麼大概還不會到現在的境地。但因沒遇到善知識,即使遇到也不認識。」即使善知識教你,你也當耳邊風,不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到頭還自懊,自己後悔不已。 

你想見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當的,不要存邪,不要盡見人家的過錯,盡給他人潑冷水,嫉妒障礙,就怕別人比自己好。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若自己沒有道心,不修道,盡做些黑暗見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見世間人所有的過錯。有的人說現在末法時代太壞了,已沒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會證果。為什麼你不證果呢?法本無末,是沒有邪沒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要是不見世間過,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眾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見他人非」,就是見他人的不對。「自非卻是左」,若知道他人有過錯,那你自己也就錯了。你看佛:他看誰有過錯了?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別人做錯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參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錯了。他錯了你不要錯,你不要見他的錯,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憐憫眾生而發願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雖然他全身魔氣,但他還拜佛,所以去年他說:我對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將他趕跑。本來我不同意這種情形,但既將他趕跑,也就算了。其實不應看他的過錯,應用慈悲心對待他。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若將自己不對的心去除,那麼煩惱就沒有了。 

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愛憎都是一種情。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發願度眾生成佛,若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信佛的人要和以前不一樣,不然的話,人家會說:他信佛後仍是老樣子。這樣使旁人都不信佛。所以我發願,凡皈依我的人,若不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他成佛後,我才成佛。因我沒有旁的辦法,只有發願等著你成佛。你們皈依之後,要快點修行,不要盡叫我等著。我等得時間太久,我也討厭了,那時我就不等,算了。 

長伸兩腳臥:伸長兩隻腳睡覺,這正合懶人的口味。但這句不是教人去睡覺,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種無拘無束,無掛無礙,這才能遠離顛倒,而得究竟涅槃。不要看六祖壇經「長伸兩腳臥」,就躺著睡覺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你要是想教化眾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麼眾生就要說什麼法,而不執著,不要令眾生聽法後生出疑惑心,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麼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是沒有的。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見,這就叫出世法。正見就是覺悟你的淫慾心應該把它斷了;邪見就是認為可隨順慾念令其發展。這種邪知邪見淫慾心就叫世間法。當邪正都掃除淨盡,此時菩提性宛然現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個菩提性。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我現在所說的偈頌是頓悟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這一段偈頌亦可名大法船。它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煩惱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經很長的時間才能開悟;但若你能頓悟,將所有慾念都放下,那麼,剎那間就開悟而真正認識了。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師又說:「我現在在大梵寺裡講說頓教的法門,我亦發願,願法界眾生,在講這偈頌時,一起見性成佛。」當時韋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聽聞六祖大師說此無相頌後,均一一反省悔悟,並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謝法,歡喜讚嘆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嶺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六祖慧能無相頌 (二)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要解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止惡行善,便是持戒;若能持戒,其心自安。心安理得,平等待人,是名心平。心平淨生,則不犯戒,故言:「心平何勞持戒」。

修禪修心,心有三毒,故以三學,降伏其心。心無諂曲,其行正直,若能行直,即是修禪,何須費神,故言:「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上報四恩,一報佛恩,二報母恩,三報師恩,四報眾生。若報親恩,當孝父母,為人子女,本應如此,何況佛子,怎可不孝,故言:「恩則孝養父母」。

人道倫理,仁義相繫。對上有敬,於下有慈,彼此體恤,上下相憐。仁盡義至,不愧為人,人成佛成,理當如此,故言:「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眾生是佛,我當禮敬;我未成佛,應要謙卑。人尊我卑,虛心求教;讓而不爭,人自和睦。故言:「讓則尊卑和睦」。

眾生之心,貪瞋痴愚,若無去除,惡念不停。念在於心,行出於口,是非不斷,爭執不休,唯有忍辱,方可止息。故言:「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人乘方面:孝親報恩,對眾仁義,一切謙讓,能行忍辱,則人道成。佛乘方面:勤修三學,息滅三毒,持戒修禪,定慧等俱,心平無亂,行直無曲,則佛道證。

精進修行,道才可成,如勤鑽木,方可出火,故言:「若能鑽木出火」。五濁惡世,猶如淤泥,一心不退,似蓮出離,故言:「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佛來娑婆,一大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苦口婆心,無量其劫,眾生有病,佛有良藥,藥到病除,佛子應服,故言:「苦口的是良藥」。

多生累劫,習氣染濁,一聞佛語,必難堪受。孰知佛心,句句忠言,發人深省,直入佛性,吾應不疑,信解行證,故言:「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學佛當先,懺悔前愆!知過改過,方能無過。有過則愚,無名障蔽;無過智生,撥雲見日。故言:「改過必生智慧」。

莫道人短,應讚人長,若能隨喜,定是賢者。若誇己長,或護己短,果是如此,其人非賢。故言:「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助己助人,助萬物矣;利己利人,利天下矣!修行之人,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尋常日用,饒益一切,故言:「日用常行饒益」。

布施錢財,有漏福德;以般若行,無漏功德。若要成道,宜善護念!無念無相,無住生心。無執無妄,心生智慧;無瞋無怨,心生慈悲;無貪無愛,心生清淨。故言:「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心中有佛,佛是覺義,菩提為覺,自覺不迷。若覓菩提,唯向心覓。故言:「菩提只向心覓」。

眾人心中,皆有佛性,是心作佛,心作眾生,存乎於己,一念之間。故言:「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眾生無迷,何勞說法。六祖慈憫,開示行持,大眾聽聞,當依此修。故言:「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地獄,一線之隔;佛與眾生,迷悟而已。依頌修行,自悟自行,自成佛道。故言:「天堂只在目前」。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編輯:源源小仙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惠能大師在答五祖的時候,直接就從「無相」一門契入,洃相而作出反問,從性上作答,引起五祖的刮目相看。《壇經》中僅以此二個相差的稱謂中,就將「無相」一下顯現出來。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六祖慧能與《壇經》
    六祖又說:「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為《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是年七月八日,六祖忽謂門人說:「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徒眾哀留甚堅。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  版本  ①敦煌手抄本  六祖肉身像  不分品目,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講》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經尾題為「《南宗頓教最上大乘壇經法》一卷」。一般以此本為最古。後稱此本為敦煌本。   ②惠昕本(興聖寺本)  書前有惠昕序,系根據繁本《壇經》刪定而成。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六祖慧能大師眼裡的西方極樂世界
    很多修禪的人喜歡引用六祖《壇經》中「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話來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否定淨土念佛往生一法。這是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曲解,是在謗祖謗佛,罪過很大。慧能大師主張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頓悟法,主張法從心悟,不假外求。他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在他看來,只要常行十善,除十惡八邪,在心性上用功,識身中淨土,即可明心見性,頓悟無生,當下即是西方,當處就是極樂。」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
  • 電影:六祖慧能傳
    劇情介紹《六祖慧能傳》導演是李作楠  ,主演是凌波  金漢  梁修身  孫國明  劉瑞琪  王珏  劉尚謙  陸一龍 向雲鵬  郎雄  鳳飛颺  ,這個電影屬於劇情片,《六祖慧能傳》劇情簡介:六祖出世有二僧人至府送名,上慧下能,慧能三歲喪父,家貧失學,以賣柴為生。
  • 齊炳權:六祖慧能大師的八字簡評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師集徒眾,預知他們:自己將於8月離世。徒眾聽罷,多皆痛哭。唯有一人,神情不動。此人,便是神會上人。  對痛哭者,六祖斥之: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為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為此,六祖為徒眾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為「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 學佛人是修福慧,智慧,六祖慧能,六祖壇經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國王聽了,感嘆地說:「你解釋得很對!福慧雙修,才是學佛的正道!」因此,國王做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就是這一個故事的寫照,所以做人要福慧雙修,才能圓滿人生。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壇經》是記載中國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事跡和語錄的一部佛經,由慧能的弟子法海集記而成。毛澤東曾評價它是一本老百姓的佛經。六祖禪法的核心: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無是非、好壞、美醜、善惡之分,於一切境界上心念不起。無住為本,念起不隨為無住。
  • 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中國特有的禪宗,確立過程很長,經歷了自達摩東來,開創全新的禪學派別,到五祖弘忍,建立禪師僧團,到六祖慧能,形成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南禪宗,經神會至馬祖道一,完成南禪宗對北宗的壓倒性勝利,最後到百丈懷海,確立禪師僧團的清規和生活方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這個過程之中的佛教:六祖慧能,以及「南禪宗」的確立。
  • 禪鬥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正邪人生
    次日僧人們圍觀神秀詩,其中有個廚房火頭僧叫慧能,目不識丁,旁人讀給他聽。他聽後也囗念一首,並請旁人寫在神秀詩旁邊,內容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知道後,差人把慧能叫來,當著眾人的面說慧能寫得亂七八糟,遂用鞋底把慧能詩擦掉,並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後離去。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是讓他半夜三更去找弘忍。
  • 電影 《六祖慧能傳》
    阿端:昨天劉明慧老師組建了一個微信群,邀請山長講講《壇經》,今天就先送上《六祖惠能傳》這部早期電影
  • 三水國學│慧能大師與《六祖壇經》中的唯美
    凡夫俗子的傷感,自然不能與慧能大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相提並論。六祖惠能自幼喪父,憑上根利智繼承五祖弘忍衣缽後遭到追殺,顛沛流離,即便在南方開宗創派後,也常遭到北方漸宗的挑釁,甚至暗殺。但惠能大師坎坷流離的人生旅程中,不乏充滿唯美氣息的場景。弘忍: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 佛教問答:六祖慧能在獵人眼中是個什麼樣的人?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離奇與波折,可是我們如果還原當時歷史,六祖慧能在當時獵人隊伍中又該是個什麼樣子呢?01「不務正業」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被賜予衣缽之後跟隨獵人隊伍進入山林,獵人隊伍以捕獵為生,吃的都是肉食。
  • 六祖慧能的傳奇人生,圓寂後留下兩則預言
    玄奘法師因一部《西遊記》而被眾人所熟知,眾人只是看到了玄奘法師的傳奇在,卻沒看到他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努力;而六祖慧能,眾人大都因一首詩而了解了慧能大師,了解了中國的禪宗。太虛大師曾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佛教傳到中國後,與印度佛教有了很大的不同,其表現主要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結合,融為一體,尤其是以慧能大師為代表的禪宗,更是典型的中國佛教的代表。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印度佛學中國化第一人六祖惠能。(圖片來源:資料圖) 慧能大師,唐朝嶺南(廣東省)新州人,父名盧行□,原為唐朝官吏,本籍是範陽,被貶謫到嶺南,母親李氏。 天亮後,五祖準備叫盧供奉在南廊的牆壁上畫圖相,當他抬頭看到偈頌時,就對盧供奉說:「不必畫了,偏勞你那麼遠來而沒有畫畫。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留下這首偈頌,讓大家誦持。倘若依此偈去修行,可以免墮三惡道,得到大利益。」 隨即吩附焚香禮敬,並告訴門人說:「你們可以持誦此偈,依照此偈去修行,就可見性。」大眾念著偈頌,連稱甚妙。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觀無量壽經》我們的法達禪師放下了傲慢,虔誠恭敬地向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六祖慧能大師問法達禪師曰:「汝念此經,以何為宗?」法達禪師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念誦,豈知宗趣?」六祖慧能大師此處講的和這些修法卻又有不同。祖師教誨我們誦念經文之時,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呢?就是要我們明白知曉所誦念經文的宗旨和深義。這個「知宗趣」可以是誦經前「知」,也可以是誦經的過程當中「知」,自然也可以是誦經後「知」。但一定要「知宗趣」。知宗趣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教導我們的誦經之法。
  • 楊曾文:怎樣讀《六祖壇經》
    慧能反其意而作有兩首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慧能第一首偈是說,身與心皆空無所有,眾生所秉佛性本來清淨,何有塵埃可染?此偈第三句在後來的《壇經》中一般作「本來無一物」。
  • 廣東香火最旺寺廟 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圓寂 被譽「嶺南第一聖域」!
    坐落在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龍山山麓的國恩寺,初名「報恩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為報父母養育之恩,於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創建。它不僅是六祖慧能的舊居和園寂之所,也是其弘法的聖地,素有「嶺南第一聖域」、「中國禪宗祖庭」之稱。
  • 壇經 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所有禪修者發出的十大獅子吼
    壇經,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佛法禪修方法的梳理和總結,是對佛法禪修的錯誤方法和錯誤認識,進行糾正批評和改正方法的總結。如果我們從佛法禪修角度來讀壇經,整部壇經就無異於是六祖慧能大師,對每一位禪修者發出的十聲獅子吼。第一聲獅子吼禪修必須明心見性。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告訴世人,告戒禪修者,必須了悟本來無一物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