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之所以能稱為「經」,那是因為它的確達到了佛說的高度,沒有一絲一毫的僭妄。《六祖壇經》的確將「佛說」中國化了,但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佛陀的精神,它功德無量。真正了此意的人,不從宗教的角度,僅僅從文化的角度,也會看到此經的價值與《論語》、《老子》無二! 《壇經》中所有偈頌都稱作無相頌,是《六祖壇經》的精華。要想研究《壇經》,當先將這些頌文通曉念熟,你會發現《無相頌》是頓悟的大法船,妙在只談教理,而幾乎沒有一字講功夫。但最深的教理,其實就是最深的功夫。我們選兩首與大家分享,第一首是宣化上人的講解。
六祖慧能無相頌 (一)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宣化上人講解】
善知識,我有一無相偈頌,你們大家都應該念誦,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這偈頌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實行,躬行實踐,腳踏實地去修行,單記得我所說的偈頌,那是沒有用的。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說通,就是明白講經說法。心通就是宗通,宗門禪宗,所講的是心地法門。你明白講經說法,也明白參禪修道,這種境界,就像太陽在虛空一樣,無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傳的法門,就是要你能明心見性。你明心就無難事,見性就不知愁。明白本來的面目,才是明白佛法。這種法門是專講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門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本來法也沒有頓和漸的分別,可是對迷人就要教他漸修的法門,對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頓法。所以迷人就慢一點,根性利者就開悟快些。
什麼叫頓教呢?我今對你們講一點真話。真話不能講多,講少許你且不信,何況講多呢?你更不信了。因為人不歡喜聽真話真道理,也不歡喜真真實實的去修行,所以我沒有法子為你們講真法。我要等機會,好像今天機會到了,因講到這首偈頌,道理就被揭曉了。
什麼叫頓法?頓就是叫你斷。斷什麼?斷淫慾心。你能做得到了?你不相信吧!這一點,就是關鍵。要頓斷無明,無明也就是淫慾心。斷得了否?斷不了你就不想聽真法。你若能斷,就得到頓教法門。漸是慢慢的,若斷不了,不能放得下,這就變成漸了。聰明的人,我給你一點指示,你就斷了。愚痴的人,還捨不得,放不下,說他不相信這是頓教。所以平常我不講。你若相信,早就成佛了。就因為你不相信,所以到現在還拖泥帶水在六道輪迴裡轉。你願意轉就去轉,誰也不能勉強你的。
迷和悟只是早晚的問題,你現在不斷,將來成佛是一定要斷的。你現在不想成佛,所以也就不想斷。這個頓法就是見性門。你若能斷淫慾心,就可明心見性。愚痴人不要對他講,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為他講,他也不會相信的。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闇宅中,常鬚生慧日」:
道理講起來有千般、萬般那麼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這種煩惱、無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個理,就是這個頓法,叫你頓斷無明,而顯法性。煩惱就像在黑暗的屋子裡一樣。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陽下照耀似的。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邪來,就是淫慾心來了,煩惱自然就生出。不要以為那是快樂,那正是煩惱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無明破了,煩惱就除去了。當邪正都沒有,這就是無餘涅槃。這裡說的是邪正俱不用。有人說邪由它邪,正由它正,不管它吧!不管,那你仍在暗宅裡。邪正俱不用——這是說已超過去了,已經是過來人,故邪的也沒有,正的也不存。為何有正?就因邪才顯正。為何有邪?就因有正才顯邪。當邪正都沒有了,這就是清淨徹底的無餘涅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菩提覺性莫向外尋,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動念,就是妄念。本來清淨無餘涅槃是沒有一切念,它是無意、無念、無妄的。無意就是戒具足,無念是定具足,無妄是慧具足,所以淨心就在妄裡,就像冰裡就含水,水裡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會離開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即所造的業障礙著你。報障即你的身體受果報而障礙。煩惱障即所有的煩惱障礙住你。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話,什麼法門都可以成就道業,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則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見自己的過錯,不要盡看人家的不對,好像照相鏡子盡向外照,而不能自己迴光返照。不應盡看人家的毛病,而不問問自己是否守五戒或起各種邪念妄心。若能常見自己過,就與道相應,而不違背道了。
這偈頌若常記得,則終身受用不盡。六祖大師說得太好了,又簡單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若能會意則對修道特別有幫助的。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裡邊,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斷欲去愛而不著住到色相上,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認識,而不被其所迷,這就是「不相妨惱」。你若離開道而另外去找道,這又是頭上安頭。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見到事而醒悟這事,這就叫出世,若見到這事,而生見惑,這就叫墮落。
得道,你在修什麼道呢?即是從早到晚,所做所行都合法,不做邪鄙的事,這就是修道。你若離開日用而另外去找個道,那你始終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你辛辛苦苦一輩子,到老就後悔。這時自忖:「唉!我把光陰都白白空過了,而惹得滿懷懊悔。若我不喝那麼多酒,怎會愚痴到這種地步呢?若我一生不賭錢,那怎會窮得這個樣子!我這一生,若有人告訴我,說我也可以修行嘛!那麼大概還不會到現在的境地。但因沒遇到善知識,即使遇到也不認識。」即使善知識教你,你也當耳邊風,不改自己的毛病習氣。所以到頭還自懊,自己後悔不已。
你想見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當的,不要存邪,不要盡見人家的過錯,盡給他人潑冷水,嫉妒障礙,就怕別人比自己好。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你若自己沒有道心,不修道,盡做些黑暗見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見世間人所有的過錯。有的人說現在末法時代太壞了,已沒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會證果。為什麼你不證果呢?法本無末,是沒有邪沒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要是不見世間過,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眾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見他人非」,就是見他人的不對。「自非卻是左」,若知道他人有過錯,那你自己也就錯了。你看佛:他看誰有過錯了?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別人做錯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參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錯了。他錯了你不要錯,你不要見他的錯,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對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憐憫眾生而發願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雖然他全身魔氣,但他還拜佛,所以去年他說:我對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兩個徒弟就不能忍了,將他趕跑。本來我不同意這種情形,但既將他趕跑,也就算了。其實不應看他的過錯,應用慈悲心對待他。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若將自己不對的心去除,那麼煩惱就沒有了。
憎愛不關心:憎就是討厭。愛憎都是一種情。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愛護一切眾生,發願度眾生成佛,若眾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後要守規矩。信佛的人要和以前不一樣,不然的話,人家會說:他信佛後仍是老樣子。這樣使旁人都不信佛。所以我發願,凡皈依我的人,若不成佛,我就在這兒等著他成佛後,我才成佛。因我沒有旁的辦法,只有發願等著你成佛。你們皈依之後,要快點修行,不要盡叫我等著。我等得時間太久,我也討厭了,那時我就不等,算了。
長伸兩腳臥:伸長兩隻腳睡覺,這正合懶人的口味。但這句不是教人去睡覺,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種無拘無束,無掛無礙,這才能遠離顛倒,而得究竟涅槃。不要看六祖壇經「長伸兩腳臥」,就躺著睡覺去。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你要是想教化眾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麼眾生就要說什麼法,而不執著,不要令眾生聽法後生出疑惑心,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麼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是沒有的。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見,這就叫出世法。正見就是覺悟你的淫慾心應該把它斷了;邪見就是認為可隨順慾念令其發展。這種邪知邪見淫慾心就叫世間法。當邪正都掃除淨盡,此時菩提性宛然現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個菩提性。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我現在所說的偈頌是頓悟的法門,是成佛的法門,這一段偈頌亦可名大法船。它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經煩惱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經很長的時間才能開悟;但若你能頓悟,將所有慾念都放下,那麼,剎那間就開悟而真正認識了。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師又說:「我現在在大梵寺裡講說頓教的法門,我亦發願,願法界眾生,在講這偈頌時,一起見性成佛。」當時韋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聽聞六祖大師說此無相頌後,均一一反省悔悟,並同時向六祖大師頂禮謝法,歡喜讚嘆說:『太好了!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嶺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六祖慧能無相頌 (二)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諠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要解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止惡行善,便是持戒;若能持戒,其心自安。心安理得,平等待人,是名心平。心平淨生,則不犯戒,故言:「心平何勞持戒」。
修禪修心,心有三毒,故以三學,降伏其心。心無諂曲,其行正直,若能行直,即是修禪,何須費神,故言:「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上報四恩,一報佛恩,二報母恩,三報師恩,四報眾生。若報親恩,當孝父母,為人子女,本應如此,何況佛子,怎可不孝,故言:「恩則孝養父母」。
人道倫理,仁義相繫。對上有敬,於下有慈,彼此體恤,上下相憐。仁盡義至,不愧為人,人成佛成,理當如此,故言:「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眾生是佛,我當禮敬;我未成佛,應要謙卑。人尊我卑,虛心求教;讓而不爭,人自和睦。故言:「讓則尊卑和睦」。
眾生之心,貪瞋痴愚,若無去除,惡念不停。念在於心,行出於口,是非不斷,爭執不休,唯有忍辱,方可止息。故言:「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 淤泥定生紅蓮
人乘方面:孝親報恩,對眾仁義,一切謙讓,能行忍辱,則人道成。佛乘方面:勤修三學,息滅三毒,持戒修禪,定慧等俱,心平無亂,行直無曲,則佛道證。
精進修行,道才可成,如勤鑽木,方可出火,故言:「若能鑽木出火」。五濁惡世,猶如淤泥,一心不退,似蓮出離,故言:「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佛來娑婆,一大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苦口婆心,無量其劫,眾生有病,佛有良藥,藥到病除,佛子應服,故言:「苦口的是良藥」。
多生累劫,習氣染濁,一聞佛語,必難堪受。孰知佛心,句句忠言,發人深省,直入佛性,吾應不疑,信解行證,故言:「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學佛當先,懺悔前愆!知過改過,方能無過。有過則愚,無名障蔽;無過智生,撥雲見日。故言:「改過必生智慧」。
莫道人短,應讚人長,若能隨喜,定是賢者。若誇己長,或護己短,果是如此,其人非賢。故言:「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 成道非由施錢
助己助人,助萬物矣;利己利人,利天下矣!修行之人,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尋常日用,饒益一切,故言:「日用常行饒益」。
布施錢財,有漏福德;以般若行,無漏功德。若要成道,宜善護念!無念無相,無住生心。無執無妄,心生智慧;無瞋無怨,心生慈悲;無貪無愛,心生清淨。故言:「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心中有佛,佛是覺義,菩提為覺,自覺不迷。若覓菩提,唯向心覓。故言:「菩提只向心覓」。
眾人心中,皆有佛性,是心作佛,心作眾生,存乎於己,一念之間。故言:「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眾生無迷,何勞說法。六祖慈憫,開示行持,大眾聽聞,當依此修。故言:「聽說依此修行」。
天堂地獄,一線之隔;佛與眾生,迷悟而已。依頌修行,自悟自行,自成佛道。故言:「天堂只在目前」。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編輯:源源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