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館長自創 「太極二十三式」 向年輕人推廣太極拳

2020-12-28 合肥網

 11

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申遺成功。數天後,「90後」太極拳館長何衛俊在接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對普通太極拳學習者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太極拳的推廣來說意義深遠。這位90後太極館館長,自始至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敲開年輕人的太極「心扉」。因為在他看來,得年輕人,太極拳便能得「天下」。

1990年出生的何衛俊,能與太極拳結緣,是因為曾經身子骨弱。大學時期,為了強身健體,他嘗試了各種鍛鍊。最終有人建議何衛俊學習太極。「我一開始是照著視頻學,但是效果不理想。」乾脆在2010年大二的寒假,何衛俊隻身去了太極拳發源地——河南陳家溝。


如今,已是館長的他這樣介紹自己:國家一級拳師、陳氏太極第二十一代傳人、陳自強老師入室弟子。何衛俊說,從2010年至2015年,他在陳家溝斷斷續續學習了五年拳法,那是改變他一生的五年。從此,何衛俊迷上太極拳。畢業後的一年多,他短暫從事了大學所學的建築行業,隨即又投身「太極」,創建了自己的太極拳館。


作為90後,何衛俊期待更多的年輕人能從太極拳中受益。但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對太極拳有種「分裂感」:一種從武俠劇上獲得,認為太極拳是一種很厲害的功夫;而另一種則從公園裡看到,老人們在用太極拳健身。何衛俊認為,這並不矛盾。武俠劇上的太極拳是經過文人墨客和導演「層層放大」;而公園裡老人練習的太極拳,多是從視頻裡學習到的太極拳架招式,兩者相差甚遠。

很多年輕的太極拳學員更在乎「短」「平」「快」的拳法,希望學習的拳法能立竿見影,更希望快速達到實戰效果。何衛俊則說,這根本不可能,因為太極拳要達到實戰要求,先要學拳架,然後經過力量、速度爆發力練習,最終通過實戰訓練,才可有實戰的可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光是拳法架勢的學習就需一年半以上。即便如此,在何衛俊看來,太極強調「一身動而全身動」「氣血通達全身」「五臟六腑的調和」的人體自然規律,更符合現在年輕人對健康的追求。為此,他根據太極拳母拳、老架一路和老架二路創編了「太極二十三式」,目前有很多年輕學員都利用業餘時間到館裡學習,權當放鬆,緩解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陶偉 任逸瑋 文/攝)


 112020年12月17日,太極拳申遺成功。數天後,「90後」太極拳館長何衛俊在接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對普通太極拳學習者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太極拳的推廣來說意義深遠。這位90後太極館館長,自始至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敲開年輕人的太極「心扉」。因為在他看來,得年輕人,太極拳便能得「天下」。1990年出生的何衛俊,能與太極拳結緣,是因為曾經身子骨弱。大學時期,為了強身健體,他嘗試了各種鍛鍊。最終有人建議何衛俊學習太極。「我一開始是照著視頻學,但是效果不理想。」乾脆在2010年大二的寒假,何衛俊隻身去了太極拳發源地——河南陳家溝。

相關焦點

  • 「90後」館長自創 「太極二十三式」
    12月21日,太極拳申遺成功後第三天,何衛俊在接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對普通太極拳學習者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太極拳的推廣來說意義深遠。這位90後太極館館長,自始至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敲開年輕人的太極「心扉」。因為在他看來,得年輕人,太極拳便能得「天下」。
  • 《安徽商報》:「90後」館長自創 「太極二十三式」
    本報訊(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陶偉 任逸瑋 文/攝) 12月21日,太極拳申遺成功後第三天,何衛俊在接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對普通太極拳學習者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太極拳的推廣來說意義深遠。這位90後太極館館長,自始至終在用自己的方式敲開年輕人的太極「心扉」。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衛笑堂到臺灣後,常在臺北市植物園教拳。因衛笑堂偏重於技擊觀念,將拳架稍作更改,其弟子們便稱其為衛式太極拳。楊清容在臺灣出版有《衛式太極拳108式》。霍潔泉,臺灣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創辦人。自幼向父親習得精武門霍元甲之迷蹤拳,1949年拜吳鑑泉長子、香港鑑泉太極拳社太極拳名家吳公儀為師,系吳公儀的入室弟子,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二是武式太極拳。張峻峰,山東省鄒平縣人,臺灣武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武式太極拳第三代傳臺灣各式拳人郝為真弟子。約在1930年至1936年間,衛笑堂在上海山東旅滬體育會傳授八步螳螂拳,結識上海精武體育會吳鑑泉,學習了吳鑑泉傳授的108式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到臺灣後,常在臺北市植物園教拳。因衛笑堂偏重於技擊觀念,將拳架稍作更改,其弟子們便稱其為衛式太極拳。楊清容在臺灣出版有《衛式太極拳108式》。霍潔泉,臺灣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創辦人。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明萬曆年間,由山西武術家王宗嶽的著作《太極拳論》,才確定了這種古拳法的名稱—太極拳。17世紀,「太極拳」又經過民間武術家陳王廷,在家傳武術的基礎上改良和發展,集各家武術之所長,融合中醫、周易、防身、健體等思想,彙編成一套新的拳法,這就是「陳氏太極拳」。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太極拳精義》《太極拳拳械》三部著作傳世,與陳鑫的《陳氏太極圖說》一同將我國太極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對太極拳發展至今具有指導意義。1930年曾陪同武術理論家、史學家唐豪赴陳家溝,搜集太極拳資料,考察太極拳源流,確立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的地位,是陳子明對太極拳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72年創香港太極學會,致力研究及發展健身太極武術,1975年與香港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部合作,培訓師資擔任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主辦全港各區健身太極班導師。1979年創辦香港太極總會,中外門徒眾多。鄭天熊拳術因專注實用,以陰陽24 段太極內功及肚腩功著名, 發展成一體系,稱為「鄭家吳式太極拳」。20世紀 90 年代,鄭天熊退隱歸鄉,自建太極山莊。
  • 參加」太極王子「陳思坦湘潭42式太極拳、劍提高班學員有感(續)
    沉穩、輕靈、鬆柔,綿綿不斷、節節貫穿、渾圓六面、八方支撐、觸之即發、收發隨意的內在功力,虛領頂勁、一招一式、舉手投足,簡直就是一本靈動在我眼前的教科書,給人一種「只有太極方才有」的唯美無比的享受。 老師的教學慎密嚴謹,如:在強調要重視基本功訓練時,陳思坦老師反覆告誡我們一定練習樁功。他還指出,在練僕步壓腿時,要領是屈蹲腿的膝蓋用同側的肘向外撐圧等。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20世紀20年代末,在北京授拳的陳照丕受魏道明邀請前往南京。在北京武術館的要求下,經陳家溝鄉親們推薦,陳發科便開始了北京授拳生涯。陳發科到北京後,北京武術界諸多名手,如北京國術館副館長許禹生、李劍華等,均找他切磋拳技。
  • 太極拳演變成太極操, 億萬太極拳愛好者觀念洗白讓人痛心疾首
    由於形意拳、八卦掌的鍛鍊形氣,基本功單操,必須師父言傳身教,個人努力練習,才能逐步進步,不似太極拳聽聽就懂,看看就會,跟著比劃就可以上手直接打套路,太極拳好學易練,成為武術管理大力推廣的主要拳種。果不其然,練習太極拳的武術愛好者越來越多,太極拳音樂響起,人們就跟隨太極拳音樂翩翩起舞。
  • 《新安晚報》: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圈粉」年輕人
    作為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武術名師陳正雷的親傳弟子,安徽太極名宿倪世清多日來一直在關注著太極拳申遺的新聞,提到成功申遺,他連連感嘆「好事多磨」,並稱太極拳如今正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青睞。12月18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位於合肥市奧體中心內的一家太極拳館,館長倪世清正在和徒弟們討論著太極拳成功申遺的事情。
  • 論太極拳與「太極操」
    《和美太極》中國專業太極微刊摘要:文章採用對比分析法,對太極拳與「太極操」不同的特點,關係,及共同點作了比較全面的分析解剖,同時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後指出練好太極拳功夫,詳細地歸納了    可太極拳運動對人類的生活及身體健康所產生的作用可就不同了。首先,太極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自古以來,就被國內武術界所推崇。而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被我國的三位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倡導學習過。其次,太極拳源遠流長。
  • 播撒太極種子,打造太極之城!太極拳「六進」讓焦作「接地氣」「有...
    太極拳進社區,培訓太極拳骨幹力量,建立太極拳教練隊伍,社區太極拳社會體育指導員要達到2人/1000人,要建立固定的太極拳輔導站點,達到5個/10000人,長年組織開展活動,以家庭為載體,通過宣傳培訓、競賽展示等活動,進一步普及太極知識,推廣太極健身理念,倡導太極健康生活方式。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陳發科引領陳氏太極拳立足全國陳發科到北京後,即由陳照丕陪同會見了挑戰者。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高超技藝,使對方折服,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腳。從此,聞名拜訪前來請教的人越來越多,就連北平國術館館長許禹生以及當時頗有名氣的李劍華、沈家楨等皆就學於陳發科。
  • 太極巨星隕落,同道沉痛悼念:陳式太極拳國際推廣傑出貢獻者、全美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程進才大師逝世!
    先生的仙逝,是整個太極拳界的一大損失,太極巨星隕落,全體同道哀痛,大師一路走好!程進才,字良清,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河南溫縣,常年旅居美國,現任美南河南同鄉會會長,美國文體藝術聯盟主席,美國全國武術總會顧問,美國太極拳總會顧問,國際陳式太極拳推廣中心負責人,中國河南省焦作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焦作市武術協會副會長。美國「世界功夫」報發行人。
  • 張東武:太極旋風 東方武傑
    他痴愛太極,勤學苦練,慧根加努力,使他最終尋覓到太極拳的高深境界;遊走四海授拳播種,創辦拳館培育人才,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使他在傳承太極文化的道路上一直奮勇前行。傳拳授藝之餘,張東武勤於筆耕,悉心鑽研太極理論,在《中華武術》《少林與太極》等雜誌上先後發表了《陳式太極拳系統化訓練》《修練太極心態》等一系列文章。他的名字相繼被列入《陳式太極拳志》《世界優秀人才大典》《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中國民間武術家名典》《中國太極拳辭典》等書。鶴鳴九皋,聲聞於野。各地紛紛聘請張東武前去傳授太極拳。
  • (極其珍稀的太極資料)中國太極老人林墨根大師示範太極拳推手發勁 再現太極真功夫
    林墨根1920年出生於資中,林老師於2010年2月2日12時在成都逝世,享年九十歲(1920——2010)現為國家武術最高專家段位八段,現任四川太極拳推手研究會會長、四川武術協會顧問、四川鼎緣東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鼎緣太極會館名譽館長、四川省國光文化科技研究院名譽院長。
  • 非遺「新丁」太極拳正在新疆「圈粉」
    陳全勝出生在太極拳的發源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拜師陳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國家武術高級教練陳正雷。臨行前,師父陳正雷囑咐他:「你是陳家溝人,家人在新疆,你不妨到新疆開武館,讓陳氏太極拳在全國遍地開花。」  31年後,已經50歲的陳全勝,以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自治區太極拳協會副主席的身份回憶當初在烏魯木齊推廣太極拳的情形依然滿懷熱情。  「起初,學拳的人寥寥無幾。」
  • 『太極著述』張東武:《從零開始學太極》【視頻】
    [張東武:陳氏太極基本功]【張東武老師簡介】 張東武,中國武術七段、中國陳家溝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正雷大師入室弟子、河南陳正雷太極文化有限公司陳家溝太極拳館執行館長兼主教練、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副秘書長兼技術培訓部主任、東武太極研修院長兼總教練、香港陳氏太極拳總會副主席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72年創香港太極學會,致力研究及發展健身太極武術,1975年與香港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部合作,培訓師資擔任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主辦全港各區健身太極班導師。1979年創辦香港太極總會,中外門徒眾多。鄭天熊拳術因專注實用,以陰陽24 段太極內功及肚腩功著名, 發展成一體系,稱為「鄭家吳式太極拳」。20世紀 90 年代,鄭天熊退隱歸鄉,自建太極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