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瑛:不老樂魂的交響人生

2020-11-20 騰訊網

▲鄭小瑛執棒國家大劇院。

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年逾九旬的指揮家鄭小瑛半年多來仍然很忙:2020年6月30日,在福建泉州大劇院執棒「致敬城市最美逆行者」公益交響音樂會;8月15日,由她領銜製作的義大利歌劇《茶花女》(中文版)亮相廈門閩南大戲院……

6歲學鋼琴,14歲登臺演出,23歲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深造……鄭小瑛師從蘇聯合唱指揮家列·尼·杜馬舍夫,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專業指揮人才,此後又被選派到蘇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師從知名教授尼·安諾索夫和格·羅日傑斯特文斯基進修歌劇、交響樂指揮專業,一生與交響樂歌劇結緣。數十年間,她指揮演出了20餘部歌劇,將國外的經驗引進中國,開創了 「音樂車間」的歌劇排練方式。

50歲時,她在指揮演出大量作品的同時,致力於交響樂普及,開創了在演出前向聽眾介紹曲目的「鄭小瑛模式」;60歲時,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女音樂家創辦 「愛樂女樂團」,義務在學校、企業、農村演出經典樂曲;70歲時,鄭小瑛創立廈門愛樂樂團,數年後這個年輕的樂團被市民們選為廈門的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她在80歲時,成立 「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至今仍在為全國各地培養歌劇表演人才。

▲鄭小瑛指揮樂團排練。

從在文工團「打拍子」到上歌劇院任指揮

鄭小瑛的父親是第二批庚款留美歸國的學者,母親是中國第一代女子體育教師。父母的垂愛,讓她從6歲開始就接觸到了鋼琴。這也成為了她交響人生的啟蒙,在她看來,鋼琴在音樂的國度裡是自由行走的,「如果你還沒有想好讓你的孩子學什麼,那就學習鋼琴吧。即使最後不選擇音樂,鋼琴的學習也會受益一生。」

18歲那年,抗戰的硝煙剛剛散去,鄭小瑛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按照當時的規定,進入協和學習前,學生必須先上幾年教會大學。當時,父母為她選擇了離上海較近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文理學院。

在這裡,鄭小瑛受到進步思想影響,和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參加反內戰遊行,還組織了民樂社,唱解放區傳來的歌曲和蘇聯歌曲。1948年12月,中共地下黨組織一批知識青年到解放區,她瞞著期待她回家過聖誕節的母親,登上駛往漢口的輪船,輾轉前往中原解放區,被分配到文工團。

幾年的文工團生涯,感受自民間的各種音樂元素,給鄭小瑛留下了一生銘記的感悟:音樂是人民創造的,音樂家來自普通百姓。初到開封,鄭小瑛看了春節、五一等節日由工農組成的鑼鼓宣傳隊,小夥子們在冬日裡光著膀子,打擊出撼動人心的鑼鼓節奏,那種精氣神令她十分羨慕。

後來,她隨隊伍到少數民族地區慰問演出,陪同的少數民族翻譯一路走一路唱,到了住地,大家都休息了,兩位翻譯拉條板凳坐在門口還要唱。那段經歷讓鄭小瑛體會到,音樂是他們的生活需要,也讓她進一步理解了音樂是如何產生的。 1952年,在文工團裡負責 「打拍子」的鄭小瑛被保送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1955年的一天,學校人事科通知她立即去會客室,接受蘇聯合唱指揮家列·尼·杜馬舍夫面試。面試出奇的順利,她也成為蘇聯專家授課合唱指揮班中唯一的女學員。從此,鄭小瑛再也沒有放下過指揮棒。

5年後,鄭小瑛又被選派到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進修歌劇、交響樂指揮專業,師從知名教授尼·安諾索夫和格·羅日傑斯特文斯基。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2周年時,在安諾索夫幫助下,鄭小瑛在克裡姆林宮舉行了一場慶祝音樂會,上半場演出中國作品,後半場則突出中蘇友好的主題。

1962年,在資深指揮伊·巴因的指導下,鄭小瑛在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了義大利歌劇《託斯卡》。鄭小瑛說:「他一定是頂著壓力,很可能是把自己指揮一場歌劇的機會給了我,因為歌劇院一般不會接受沒有經驗的年輕指揮。」演出獲得了高度評價,鄭小瑛也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臺的中國指揮家。後來,安諾索夫在鄭小瑛的畢業評語上寫道:「完全可以預見她從事指揮的光輝前景和在她的祖國的交響藝術事業發展中將起的作用。」

▲親密接觸廈門愛樂樂團。

從「歌劇車間」到「先講解後演奏」

學成回國後的鄭小瑛,重返中央音樂學院擔任教職。1965年,中央歌劇院的前身中央實驗歌劇院要排練新歌劇《阿依古麗》,找到了她擔任指揮。鄭小瑛回憶當時的場景,由於那時關於音樂的土洋之爭很厲害,說歌劇的「洋嗓子」演不了表現中國人感情的戲。「我們都想借排演新歌劇《阿依古麗》,為歌劇打個『翻身仗』。」

鄭小瑛曾說,指揮要能一目二三十行地看二三十種樂器構成的總譜,以自己理解的樂曲應有的速度和力度,率領樂手們進行二度創作。因此,指揮是樂隊的靈魂,甚至沒有不好的樂隊只有不好的指揮。但在以往的中國歌劇排練中,由於排練流程的不科學,樂隊和演員都很辛苦。

「那時候我國劇院通行的排練方式是導演帶著樂隊排戲,大家心裡都沒譜,都在即興地做,排練過程拉得很長。」鄭小瑛將在蘇聯留學時指揮歌劇《託斯卡》的經驗,運用到《阿依古麗》的排練中。

國外歌劇排練流程是指揮先給演員作業,把音樂處理的要求告訴演員和鋼琴排練的指導,把技術上的問題、表現上的問題都解決了,才跟樂隊去配合。指揮按自己的要求練樂隊,導演在這個音樂裡排戲,練完以後這兩家才合樂。

按照這一模式,鄭小瑛對歌劇的排練流程進行了優化,排練效率大大提高,她將這一模式稱為「歌劇車間」。在她的指揮下,《阿依古麗》演出獲得成功,有媒體甚至以歌劇裡的臺詞「誰說母燕領頭飛不遠」,讚揚鄭小瑛的指揮有大將風度。然而受當時種種條件影響,這部歌劇還是受到了批判,而創作者們也被集體下放勞動,歌劇自此在中國舞臺上銷聲匿跡十餘年。

1978年底,鄭小瑛再次在中央歌劇院的舞臺上執棒指揮了《阿依古麗》,她在日曆上寫下了「女指揮的復活節」幾個字,中國歌劇迎來了復甦。次年,她又指揮了中文版《茶花女》,在天津連演39場,創造了世界紀錄。1981年,由鄭小瑛主持譯配並指揮排練的中文版歌劇《卡門》,短短四年裡上演了100場。

與一般的歌劇演出不同,鄭小瑛在指揮的音樂會曲目開始演奏前,通常會用20來分鐘向聽眾講解曲目的時代背景和相關音樂知識。這種形式她已經堅持了近40年,聽眾們稱為「鄭小瑛模式」。

創立這一模式的想法,始於中文版《茶花女》的一場演出。儘管是中文演唱,但觀眾還是不理解為什麼整場演出要從頭到尾唱,劇場裡也慢慢開始從安靜變得喧鬧,甚至有聽眾在悲情處笑出聲來。

「面對這樣的觀眾,我無法置之不理,我們更不該曲高和寡。我領著樂隊勞心費力地表演給誰聽?對牛彈琴?我不希望。我希望我的這點勞動能夠換來聽眾的共鳴,希望這點知識能夠進入觀者的心靈。」自此,只要是鄭小瑛擔綱歌劇指揮,開演前20分鐘,她都會給觀眾講解該如何欣賞歌劇。一個雷打不動的演出慣例——「鄭小瑛模式」誕生了,而且一直延續至今。

後來,鄭小瑛又把音樂講座從劇場延伸到了校園。她介紹說:「我把講座辦到學校,北大、清華都要我做歌劇、交響樂系列講座。在北師大開講座時,學生把窗戶都擠破了,窗臺上也坐著人。剛開始時,有人提出這不是指揮的事,也不符合音樂會的慣例,但我希望經典音樂能夠『陽春白雪,和者日眾』。」

▲假日裡的露天音樂會。

從「愛樂女」到「廈門愛樂」

上世紀80年代末,港臺流行歌曲大行其道,音樂廳觀眾急速減少,一場音樂會只能賣出幾十張票。許多正規文藝院團演出受到影響,一些演出骨幹外出「走穴」,這讓鄭小瑛深感苦悶。一次,她與中央樂團首席大提琴司徒志文、總政歌劇團首席小提琴朱麗說起這種現象,三人深有同感,都希望能讓年輕人有機會領略經典音樂的美妙,產生了組建一支由志願者組成的樂隊,到學校、工廠、農村去為市民無償演出的想法。倡議發出後,得到了十多位演奏家的響應,大部分是女性。鄭小瑛說,都是女同胞,就叫愛樂女室內樂團吧。

1990年3月10日,愛樂女室內樂團成立首演音樂會在北京海澱劇院舉行。鄭小瑛用不到五分鐘的開場白,向聽眾宣告中國第一個女子室內樂團成立,五次被全場爆發出的熱烈掌聲打斷。演出結束後,全場更是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喝彩。

演出是無報酬的。鄭小瑛說,樂團出去演出,唯一向對方提的條件就是派車來接我們。樂團成員接到演出通知,從來不問給多少錢,而是問「到哪裡集合」,無論寒暑,只要有演出,大家都會下了班從各自單位趕到集合地點。有一次北京下著大雪,接最後一位二胡演奏家宋飛時,比約定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大家都認為宋飛可能已經回家了,沒有想她抱著兩把二胡在雪中等了一個多小時。直到樂團後來得到了一些社會贊助,才在演出時發給每個人一次20元交通費和誤餐補貼。

1995年,在愛樂女室內樂團的基礎上組建的愛樂女交響樂團在世界婦女大會開幕式演出,此時,樂隊成員已發展到108位。受當時政策、法規的限制,這支樂團只能掛靠在中央樂團。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首都各大樂團紛紛重新組建,在改善演奏員各方面待遇的同時,又強調嚴格的紀律,要求一般情況下各樂團正式演奏員不能夠參加其他樂團的演出。

中央樂團改組為中國交響樂團後,愛樂女樂團在贊助經費使用上又面臨新的問題。1996年,鄭小瑛在一場演出後,突然宣布這是「愛樂女」最後一場演出。在樂迷們的惋惜聲中,這支成立6年,利用業餘時間到學校、廠礦、農村義務演出近300場的女子樂團宣告解散。

告別「愛樂女」一年後,鄭小瑛定居福建,創辦廈門愛樂樂團。之所以選擇廈門,一方面廈門是她的家鄉,另一方面是受當時廈門市領導的盛情邀請。在籌建廈門愛樂樂團期間,她被查出罹患直腸癌。這時樂團應聘者的資料已經匯集來了,她就在病床上聽應聘者的資料進行初步的篩選。

經歷了4個月的手術、化療、放療等一系列的煎熬之後,她出院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到鼓浪嶼面試。對她來說,大病初癒是死而復生的一次考驗,「我要告訴這些被『冷卻』了半年的應聘者,辦樂團這件事情沒有騙人!讓我們一起來到廈門開創全新的事業!」 廈門愛樂樂團是我國第一家「民辦公助」的全職業化交響樂團。經歷了初創時期的艱難,這支年輕的樂團得到了廈門市政府、企業的支持和市民的認可。鄭小瑛說:「沒有哪個樂團堅持每天五個小時排練,每周推出一臺新節目的。是我們的努力和辛勤耕耘,吸引了那麼多的觀眾,換來了社會的承認。我經常打車,司機對我說:『你為廈門作了這麼大的貢獻,能拉到你是我的榮幸』,就是不肯要錢。我們租房時,一說是『愛樂』的,人家就很熱情;一說是』愛樂』的,人家都給我們打折。」

鄭小瑛說:「我父親是閩西客家人。我去尋根時,發現當地的『土樓』都是按照『八卦』建的;還有那些楹聯、族訓等,都充滿了文化氣息,我就想,應該有一部交響樂來表現它,就請了青年作曲家劉湲寫了交響詩篇《土樓迴響》。

2000年11月21日,在閩西龍巖的客家祖地,鄭小瑛指揮《土樓迴響》在第16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首演,她特地請晚會主持人宣報指揮的名字為「永定客家女——鄭小瑛」。一首有五個樂章,長達37分鐘的器樂作品,在一個從來沒有聽過交響樂的山區體育館裡演出,聽眾們不僅坐住了,還聽得入了神,最後還隨著她的指揮棒齊聲擊掌,高唱一曲客家山歌。她說:「這樣的經歷,在我的指揮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2006年,廈門市政府發動市民票選代表廈門的十大城市名片,廈門愛樂樂團名列其中。鄭小瑛覺得特別高興。她說:「我們這個全部由外來移民組成的樂團當選為名片之一,我覺得好不容易。廈門愛樂代表這個城市了。我們可是跟鼓浪嶼、廈門大學一起參評的。」

2013年起,鄭小瑛不再擔任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但她仍將美妙的音樂和歌劇的種子留在這裡,樂團「周末交響」音樂會一期接一期舉行,為聽眾獻上了1700多場音樂會。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自2011年在廈門理工學院成立後,先後推出歌劇《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傷逝》(校園版)、《帕老爺的婚事》(中文版)、《嶽飛》(音樂會版)、《快樂的寡婦》(中文版)等多部中外經典歌劇,在全國各地演出累計達20餘場次。

時隔9年,2020年7月30日,由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排演的《茶花女》(中文版)在廈門歌舞劇院再度公演,從主角到配角,難覓大腕蹤影,演員都是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學歌劇來廈門」演員培訓班學員。9年前,中心成立之初,曾以這種方式排演了中文版《茶花女》。與9年前相當,此次培訓班報名者更加踴躍,吸引了全國各地近百人報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終通過視頻,挑選出20多人來廈門學習。

總結自己的「90後」人生,鄭小瑛說:「我想今天我是最幸福的人,我作為新中國的第一個女指揮受到世界上許多女同行的羨慕。我感謝我的祖國,感謝我的人民。」

人物檔案

鄭小瑛,1929年出生於福建,幼年因戰亂輾轉重慶等地,抗日戰爭勝利後隨父母移居上海。新中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愛樂女樂團音樂總監和創辦人之一,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中央歌劇院樂隊首席指揮。廈門愛樂樂團的創辦者。

指揮演出了《阿依古麗》《護花神》《熱土》《屈原》 《屋外有熱流》《茶花女》《卡門》《費加羅的婚姻》《蝴蝶夫人》《波希米亞人》《託斯卡》《奧爾菲下地獄》《弄臣》《帕老爺的婚事》《圖蘭多特》 《魔笛》《塞維亞理髮師》等20餘部中外歌劇。1980年後,多次赴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及日、澳、美、意、芬、新、德、法、荷、比、英等國舉行音樂會、參加「國際藝術節」、指揮歌劇或講學,是第一位應邀在國外排演世界著名歌劇的中國指揮家。

作者:郭大誌

編輯:付鑫鑫

責任編輯:劉棟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位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我們的國民音樂教育,太落後了
    童年時期的鄭小瑛直到8歲那年抗戰爆發,鄭小瑛全家搬遷至四川寄居破廟,天天冒著日機轟炸危險。父母憂心忡忡,而年幼的鄭小瑛卻稱那是最快樂的童年時光。她和男孩子一樣,天天在山林裡撒開了瘋玩。鄭小瑛具有良好的音樂基礎和素養,杜馬舍夫眼前一亮,選中了她和另一名學員後滿意而歸。1956年7月合唱指揮班結業,鄭小瑛代表全班向杜馬舍夫致謝,鄭小瑛是當年班裡唯一的女生。
  • 指揮家鄭小瑛的最後一搏
    巴因有一天忽然提議,讓鄭小瑛在國立莫斯科音樂劇院指揮一場《託斯卡》:「你應該有一樣東西,回去向你的祖國匯報。」鄭小瑛回憶,「他問我敢不敢上,我說當然得上了。那時候初生之犢不畏虎,就是這樣上的。」當時整個莫斯科,《託斯卡》總譜只有兩份,鄭小瑛借來巴因那份,把配器抄在自己的鋼琴譜上。每次巴因指揮,鄭小瑛就蹲在樂池的角落裡看,全憑模仿和記憶來學習。
  • 生命的交響 | 88歲米壽之年,三次患癌仍活躍在舞臺上的中國女指揮家鄭小瑛
    86歲饕餮之年的鄭小瑛先生演出前講話鄭小瑛,我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如今,已經88歲高齡米壽之年的她站在指揮臺上依然是那樣激情澎湃、光彩照人!但是,又有誰能想到,鄭小瑛早在13年前就患上直腸癌,當時,醫生曾斷言她活不過5年,但她卻靠著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丈夫在其背後的默默奉獻,不僅逼退了死神,還創造出了更加壯美的人生篇章。
  • 女指揮家鄭小瑛 87歲登颱風採依舊
    鄭小瑛先後擔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組建第一支志願者樂團「愛樂女室內樂團」,創建廈門愛樂樂團。2013年,鄭小瑛離開廈門愛樂,在享受晚年生活的同時,致力於中文版歌劇的推廣。         掰著手指頭算了好幾遍,也不相信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鄭小瑛已經87歲高齡了。一身黑衣,脖子上搭著一條明黃底色的絲巾,聲音洪亮,步履穩健。
  • 91歲鄭小瑛與9歲琴童同臺,展現湖南交響樂新生力量
    91歲高齡的新中國首位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又一次來到長沙,執棒此次音樂會,帶領約300名小演奏員向觀眾展示湖南交響樂的新生力量。湖南青少年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周小詩與鄭小瑛共同執棒,湖南少兒合唱團擔任合唱,湖南青少年交響樂團擔任演奏。擔任大提琴獨奏的辜宣瑞年僅9歲,與91歲的鄭小瑛同臺,正映襯了本次音樂會的主題,讓人看到湖南交響樂發展的美好未來。
  • 「致敬城市最美逆行者」公益交響音樂會在泉州大劇院歌劇廳舉行
    日前,「致敬城市最美逆行者」公益交響音樂會在泉州大劇院歌劇廳舉行,這場演出由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鄭小瑛到場指揮,她看到泉州的現代化劇場由衷感嘆道。「致敬城市最美逆行者」公益交響音樂會此次交響音樂會是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泉州大劇院的首場復演。以「致敬城市最美逆行者」為主題,精選了《紅旗頌》、貝多芬作品戲劇《艾格蒙特》序曲、歌劇《茶花女》等中外經典曲目。
  • 91歲女指揮鄭小瑛要來上海,牽手廈門樂團奏新年交響詩篇
    鄭小瑛 圖片來源:鄭小瑛博客演出現場,樂團除了獻演《茶花女》《卡門》《快樂的寡婦》等歌劇的選段,《藍色多瑙河》《丹松舞曲》《愛情圓舞曲》等歡快的舞曲,還將花大篇幅演繹交響詩篇《土樓迴響》。鄭小瑛出生於福建省永定,客家人。她曾求學於中央音樂學院,留學於蘇聯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歷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
  • 人物|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鄭小瑛談到母親溫嗣瑛時,坦言:「我獨立好強的性格,與從小接受媽媽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鄭維、溫嗣瑛與幼時的小瑛抗戰期間,鄭小瑛一家從上海搬到了重慶南岸老君洞半山腰的鎮江亭。當時曾有媒體以「民國大小姐」為主題,專門拍攝採訪鄭小瑛。鄭小瑛說:「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幹活的。」
  •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當時曾有媒體以「民國大小姐」為主題,專門拍攝採訪鄭小瑛。鄭小瑛說:「我不是大小姐,我是幹活的。」母親溫嗣瑛因參加婦女運動結識了何香凝、史良等一眾民主愛國人士。史良就住在鄭小瑛家的樓上。史良曾給8歲鄭小瑛寫過這樣一段話:「你有為勞苦大眾謀利益的爸爸,又有為家庭和社會服務的幹練媽媽,他們是男女國民的模範,你要學習他們,擔負起中華兒女應有的責任來,才是真正的救國。」
  • 冷幽默電影《交響人生》
    外面,風大雨大,宅家中找電部看,《利刃出鞘》,《小婦人》,《交響人生》。周星馳的無釐頭劇喜會令人捧腹大笑,是那種忍俊不禁的具有強烈生活感的搞怪逗趣。而《交響人生》是蘇聯的一部有關音樂與政治,音樂與人生,音樂與追求的喜劇。很強的文學表達,很強的文藝渲染。
  • 人生不老,樂聲不停——鄭小瑛教授91歲感言
    ——鄭小瑛這是去年鄭小瑛老師在接受採訪時撰文寫到,今日正逢鄭老師生辰,已91歲高齡,她依舊未從一線指揮與教學崗位上退下。世界上年過九十仍同時活躍在舞臺上和講臺上的交響樂、歌劇指揮家可謂鳳毛麟角。鄭小瑛無疑是中國的唯一。由於她德藝雙馨、桃李芬芳,被晚輩尊為指揮界的泰鬥。
  • 文史|鄭小瑛:生命不息,愛樂不止
    鄭小瑛上的中學是教會學校華美女中,學校裡設有鋼琴課和唱詩班。在初中畢業典禮上,鄭小瑛完美地彈奏了一曲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 抗戰勝利後,鄭小瑛轉學到另一所教會學校華英女中就讀。這時的她已經展露出出色的音樂才華。學校排練舞劇《黛安娜》時,老師讓鄭小瑛指揮大家唱《馬賽曲》,這是她第一次嘗試拿起指揮棒。
  • 盧燕VS鄭小瑛:人到九十,每一天依舊是嶄新的
    如今,顧香蘭的人生堪稱傳奇,一生顛沛流離踽踽獨行。而「世紀影人」盧燕的人生,比舞臺上更精彩,也更真實。盧燕:這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一個人不會越變越年輕,人在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美,要接受老,可是也要自己努力保持健康。你看,從前都是膠片,每拍一個鏡頭都要看看我們的膠片用了多少, 可現在無所謂,現在你可以儘量地拍到滿意為止。這些都是時代的進步,我也很慶幸能趕上這個時代,能更自由地發揮。
  • 【人物·大家】鄭小瑛:陽春白雪 和者日眾
    1978年以來,她經常擔任國家重要演出活動的指揮,並指揮演出了中外歌劇《護花神》《第一百個新娘》《茶花女》《夕鶴》《卡門》《費加羅的婚禮》《蝴蝶夫人》《魔笛》《波希米亞人》《塞維亞理髮師》等;還曾與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等十多個交響樂隊合作,舉行音樂會。鄭小瑛被認為是國內最有經驗的指揮教授之一,已步入國際指揮行列。
  • 88歲米壽之年,鄭小瑛將再度執棒「唐宋名篇」!
    今天,是鄭小瑛老師的88歲生日88歲,在中國俗稱「米壽」鄭小瑛,我國第一位女指揮家,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即將於重返天津大劇院指揮臺的她,依然是那樣激情澎湃、光彩照人!但是,又有誰能想到,鄭小瑛早在13年前就患上直腸癌,當時,醫生曾斷言她活不過5年,但她卻靠著對音樂的熱愛以及丈夫在其背後的默默奉獻,不僅逼退了死神,還創造出了更加壯美的人生篇章……即使疾病纏身,
  • 鄭小瑛:她對我說「You are lucky」
    而在中國,我們有一位「新中國值得向世界驕傲的指揮家」鄭小瑛。現年92歲高齡的她卻說:「我沒有個人奮鬥史。我成長的年代,沒有遭遇性別歧視。我感謝我的祖國,感謝我的人民!」    早在1987年,鄭小瑛教授就在美國拜望過當時已經八十多歲的安東尼婭·布裡克這位前輩女指揮。她印象最深的是安東尼婭一見面就直接問:「你們中國有沒有歧視女指揮?」
  • 鄭小瑛:91歲仍堅持工作的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她用一生詮釋了什麼...
    人生如戲,每天登場一位「主角」 微信公眾號:登場 NO.21-鄭小瑛:91歲仍堅持工作的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 毫不誇張地說,鄭小瑛是一位活著的傳奇。 尤為可敬的是,她對對待民族、對待生命、對待事業的態度,鄭小瑛用自己的一生,向世人詮釋了什麼叫中國風骨。讀完她的故事,沒有人會不感嘆,原來人生真的可以活的這麼精彩。
  • 與鄭小瑛教授在湘江畔品味中文版歌劇魅力
    星辰在線8月2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 今年91歲高齡,依然以「90後」的活力努力推動「洋戲中唱」,並在長沙開辦「鄭式」指揮法基礎研修班的我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中央歌劇院終身榮譽指揮、音樂教育家鄭小瑛教授,幾十年如一日地實踐著她「陽春白雪,和者日眾」之藝術追求,與大眾共享美妙音樂人生。
  • 鄭小瑛VS呂嘉:三十一載師生情
    在國家大劇院的排練廳,呂嘉看到幾年沒見的鄭小瑛老師來了,激動地上前擁抱。 無暇寒暄,排練立即開始。著名指揮家鄭小瑛老師和著名鋼琴家殷承宗老師在一旁仔細地觀看著呂嘉的排練。 他們二位老藝術家是呂嘉專門請來演奏鋼琴協奏曲《黃河》的。 憑藉他們爐火純青的藝術造詣和多年合作的默契,必然成為此次演出的最亮點!
  • 歲月如歌||從十七八歲到七老八十——鄭小瑛同中原大學文工團戰友的深情[注]
    中大文工團的戰友們,包括其傑出代表鄭小瑛在內,他們的友情源遠流長,並隨著近60年歲月的增長而積澱更為深厚,刻骨銘心,永放光芒!(一)不管什麼時候,只要談起在文工團那幾年的生活,鄭小瑛總是那麼激動,眼神裡流露出少見的興奮,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