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蔣鑫富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黨建好故事》(卷一)《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100個中國村莊》連載
(上接85.推廣「仙居模式」)
86. 強基惠民的「台州軍團」
在2015年8月和9月,正是夏日高溫時節,我根據台州市委組織部領導關於 「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要推廣深化推進中的好做法精神,及時行動,並在市委組織部調研的緊密配合下,花了14天時間下到一線,在現任共青年團台州市委副書記、時任台州市委組織部調研室副主任楊虎配合下,對台州市各個縣、市、區進行了跟進採訪。
當時,作為配合「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方法論」的《浙江二十條——向全國推廣浙江農村基層黨建的經驗做法》,《共產黨員》急需一篇有份量的實打實來自一線的文章。我報的台州「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選題通過後,採寫的《強基惠民的「台州軍團」》文章安排上了版面。下面是刊發在2015年9月5日出版的第9期「,本期關注」欄目的長篇通訊—— 為改變農村基層出現的有些村「集體經濟薄 弱」、有些村「小富即安徘徊在發展的十字路口」等狀況,台州市在總結推廣源於 「仙居縣強基惠民村村幫」經驗做法的同時,採取「三人一團,一幫三年,考核激勵」等鼓勵因地制宜的一整套幫扶機制,通過近五年的探索實踐,先後選派5784 名機關部門黨員幹部,組成1802個幫扶團隊(其中99個市級部門的428名黨員 幹部組成幫扶團隊120個),在椒江、黃巖、路橋、臨海、溫嶺、玉環、天台、仙居、三 門等9個縣(市、區)的1802個村駐點幫扶……7月28日至8月7日,記者走進台州進行專題跟蹤採訪———
強基惠民的「台州軍團」
「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機制,其作用是:促使機關黨員幹部心為基層想,人往村裡跑,勁向村裡使,較好解決了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問題。
分享「上陣父子兵」的喜悅
「阿大(爸)!好消息,好消息,今日我接下了第一張訂單!」
「哦,啥單子?」
「13箱桃子,杭州的,每箱220塊!」
穿過村口新建的健身廣場,臨海市湧泉鎮外岙村七組剛滿23歲的年輕村民馮業,一邊從手機上查看自己的網店,一邊向走在前面為其組織貨源的父親馮濟德報喜……8月7日,這對「上陣父子兵」踏著滾滾熱浪趕到村委會議室時,首先讓前來參加電商座談會的代表分享了喜悅。
當了二十多年村支書的馮仙友 說完,呵呵一笑,說橘園是外岙村的聚寶盆,還聽他講述了現任台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時任台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永波,乘著月色與本部調研人員一頭鑽進大棚,在橘園裡「巡診會診」的細節。
從領導蹲點到結對幫扶作為「中國無核蜜橘之鄉」——柑橘主產區之一的外岙村,今年4月7日至 10日迎來了一位「自家人」——蔡永波部長要在外岙村作蹲點調研。
期間,他這個「幫扶團的大團長」在外岙村既聽到了真話,也給村裡留下了貼心話。他建議 「在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中,為村級組織保留部分集體資產」「要高度重視、 及時消化黨員服務中心掛靠黨員滯留人數過多問題」等。
在加快湧泉發展上, 他是信心「滿滿,責任重重啊」。
鎮黨委書記傅順軍解釋說,現在,鎮級層面成立了「黨員電商支部」並已凝聚和啟動「忘不了」電商服務平臺,外岙村等都將納入其中並受益。 市委組織部不是只拿指揮棒的,組工幹部更是進入一線陣地也在充當戰鬥員的角色。
曾被派駐椒江區白雲街道下馬村,任農村工作指導員、第一書記的市委組織部調研室副主任楊虎介紹說,部機關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兩年多時間裡,部領導多次帶隊下村幫助強班子、理思路、解難題,使下馬村面貌大改,村級集體經濟由兩年前的1000多萬元躍升到2700多萬元。
現在,楊虎的同事羅華又接過擔子,被派到該區章安街道三門村繼續駐村幫扶。
借好「強勁東風」
作為現代股份合作制的發源地、基層民主懇談的首創地、黨代會常任制27年試點經驗的誕生地,台州始終保持創新的活力和激情。
2014年5月16日,全市「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現場推進會在仙居縣召開,作為農村基層工作制度的一大創新,台州市委乘著今年6月在浙江召開的「全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和《中共浙江省委關於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的決定》出臺的強勁東風,不斷深化完善「強基惠民村村幫」工作,並將其專門寫入市委的工作報告。
隨手接過市農辦改革指導處處長邱衛明遞給的一份文件,一長串台州市級機關結對幫扶名單赫然在目。市委組織部和市農辦作為兩個主要牽頭單位,緊密協作,聯動推進。據了解,全市幫扶團隊至今已進村調研和專題召開幫扶工作座談會4660次,走訪群眾14080人次,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6144人,落實幫扶資金 8163 萬元,完成村莊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益事業發展等項目 5980 多個。
讓「戰鬥堡壘」堅強起來
以虛促實,從黨員幹部的會風抓起,再看村黨支部一班人做事敢於公開承諾亮底的決心,黨組織的形象在群眾眼裡自然就會不一樣。
高高飄揚的紅旗
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鶴山邊城隍廟旁一個呈D字形的廣場上,廣場中央有個火炬狀的基座,基座上樹立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旗幟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莊嚴醒目——「浙江紅旗第一飄」七個大字熠熠生輝。「三門這裡是『浙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建立地』、三門也是渡江戰役前『浙江第一個解放的縣』……」早將「三門亭旁黨史」爛熟於心的縣委組織部現常務副部長朱先龍如數家珍,他向記者介紹如何將幫扶工作與基層黨建緊密結合起來。
王村與亭旁鎮駐地的楊村是和睦近鄰。8月4日下午,在王村連續當了十年村支書的楊性偉說,心裡黨旗神聖無比。組織委員李雪曉和縣委組織部調研室主任任亦將說,他最直接的感化就是發生在87年前,由我黨領導的「亭旁起 義」和為之犧牲的英烈。
在楊性偉的大辦公室,黨旗和入黨誓言始終是一道特別的風景!
王村幫扶團副團長、縣質監局副局長陳仲郎告訴記者,村黨支部開會定下的事,就是動員令。
瞧!印有「百合園」字樣的彩旗,正飄在由幫扶團隊從湖南張家界苗圃聯繫來的60畝百合園裡。 金滿坑村的新變化 「半年前,我剛負責聯繫金滿坑這個村時,支部會根本開不起來……」後背扎著一根粗壯齊肩的辮子,前額劉海齊刷刷的天台縣街頭鎮黨委副書記裴焦陽就從會風抓起,再抓執行力……可貴的是村裡建立了由幫扶團隊等參與的微信工作群,微信交流成了他們全天候的會場。
作為天台縣黨建第一責任人的現任台州市人大副主任、時任天台縣委書記李志堅來說,在擔任金滿坑村幫扶團團長的同時,又加壓了「第一書記」的擔子,這也給作為幫扶團成員單位的縣殘聯以施展的機會。
隨同的縣委組織部時任調研室主任張主俐插話,講述了一批文聯繫統的藝術家,走進金滿坑並留下了 「金點子」——塗鴉文化。
從年初2月6日由幫扶團隊與文聯策劃啟動的「首屆天台金滿坑村塗鴉大賽」的成功,到8月7日由村裡請來外教自己張羅「首期免費塗鴉培訓班開學典禮」的舉辦,令來自荷蘭的畫家 Tommas Joey 和駐村塗鴉的幾位藝術家激情 滿懷。
千金難買「好搭檔」
眼前的塔頭坑,與山那邊的金滿坑,是天台石樑鎮與街頭鎮的兩個友鄰村。
在縣教育局局長崗位上已幹了十個年頭的湯京,依託省教育廳曾聯繫結對塔頭坑時做的發展規劃,先是在這個村當幫扶團團長,後又擔任第一書記。
溪上的一號橋、二號橋,就是用幫扶團隊每年資助村裡8萬元造的。另外,個子不高的村委主任葉方炎向幫扶團隊攤苦經,希望有個合適的女幹部挑下擔子,湯京記在心裡。
不久,在山外經商打拼的支委陸愛娟放棄自己的主業,被動員回村挑起了村支書的擔子, 葉方炎拍手稱好。
在溫嶺城東街道金家村紀委幫扶團隊進村後,首先列出衛生、村民住房等難點問題,對村莊進行環境整治。村支書和村委主任倆就按幫扶團隊說的做,還立下一個規矩——每年義務搞一次全村性的清潔衛生。這天中午,包括村兩委幹部在內的46名黨員參加義務勞動的同志三四桌飯菜,全由他倆輪流埋單。
路寬暢了,寬暢的還有文化廣場和文化禮堂,村委辦公樓的對面就是「居家 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村支書陳中林與村委主任陳雲,他倆幹事情起點高而踏實 ……現任台州廣播電視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時任台州市直機關工委副書記王煥斌說,他每次以幫扶團副團長的身份,去椒江區下陳街道橋南村,這對好搭檔總會笑眯眯地在村口迎候。
7月28日傍晚,一聲「吃飯了」的響亮招呼,將正門外踱步的85歲的徐正漢喊到了餐位上。陳中林介紹說,自從村裡開辦這個照料中心一年多來,他與村委主任天天要操心。為讓老人吃好,村裡招來了等級廚師;為讓老人舒心,他們 配備了躺椅。為建這個中心幫扶團隊一下貼給了5萬元。
讓「攻堅克難的勁頭」鼓起來
面對拆遷、徵地、理賠等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事,作為幫扶團隊既要攻堅克難當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員,又要換位思考,當好農家的貼心人。
將矛盾化解在村裡井頭村那陣子,正逢沿海高速公路玉環徵地拆遷的收尾階段,當時遺留下未籤協議的徵遷戶有31戶。
如何讓農戶自願籤字?
7月30日,聽幫扶團副團長、玉環縣法院立案庭長陳紹青介紹,將村裡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分配爭議、土地承包權證、林權記載面積與實際不符等問題,全部做了梳理,通過「法庭服務」延伸進村開展「現場庭審」,調解了村民之間積怨多年的7起重大糾紛。
在7月29日的「玉環縣『強基惠民村村幫』現場推進會」上,讓現任玉環縣委副書記、時任玉環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阮聰穎欣慰的是,全縣已湧現出如法院、教育局、海洋與漁業局等一批取得成效和經驗的幫扶團隊。
多一點溝通就會多一分理解
對一個擁有17個村民小組、人口1320多個,連續20年村民住宅改造處於凍結狀態的溫嶺市城西街道芷勝莊村來說,試想一下啟動50套通天式農宅、報批48套小康型住宅,那些無房戶、住房困難戶等會是什麼樣子? 答案可想而知。
時任溫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柯軍和城西街道黨工委書記狄德興異口同聲。
年前,當村裡一戶「共產黨員戶」鄭某的兒子,因阻礙重點工程推進被取消預備黨員資格時,鄭某妻子以村裡徵解困房用地卻得不到分配為由, 躺在自家將被徵用的菜地上又吵又鬧。通過駐村幫扶的陳惠方等團隊人員的勸解,自覺理虧的鄭某妻子當天就將菜地收割了。
村支書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林榮富心直口快:「自從路橋區建設局與金清鎮上塘村結對後,幫扶團團長、局長蔣興才派出園林處支部書記、城建檔案館長陳弘當駐村指導員。
幫扶團隊整合了建設局各職能科室,面對面與村裡進行了對接。」
難以割捨的「紅色記憶」
有一種「紅色記憶」叫牽掛。
「這幾天是高溫枯水期,在新屋道地的第二口老井的水也混濁了,好在很快能吃上佃石水庫清甜的自來水了……」三門縣亭旁鎮百畝頭村的老支書邵國俊微笑著看看,已經公示明確擬進一步使用人選的現任台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牟錫榮,當時正是上任剛滿月的「80後鎮長」,又看看亭旁信用社的陳道雲說, 感謝鎮裡,感謝信用社。作為幫扶團骨幹的陳道雲,及時給村裡辦理了80萬元的低息貸款。
強基惠民的「台州軍團」幫扶精神,凝聚了台州人一種團結向上的力量。
一輛紅紅的四輪箱式工具車的車身上的「煙墩壩村志願消防隊」和「119」上 下兩行字十分醒目。
站在消防車前的椒江區洪家街道煙墩壩村村支書徐繼根很激動——這得益於幫扶團長、區工商聯副主席梁文忠等的推動。
原來,工商聯在「五水共治」的500萬元捐款中,給煙墩壩調配出了其中30萬元,再加上從本單位擠出的2.5萬元。村裡正是靠這兩筆錢做了幾件事。
「一部分人在海上,一部分人在山上」的玉環縣坎門鎮黃門村有71名黨員。 黨總支書記莊華泉說,村裡的支柱產業是70多條漁船。
7月30日下午,接過莊華泉話茬的幫扶團團長、縣海洋漁業局局長蔣興良說,以前漁業局在推進解決11個突出問題的同時,與黨總支一起將漁船劃分成7個編隊,配了同步無線對講廣播,讓黨支部和黨小組將組織的聲音及時傳遞給每個黨員和船長。
在台州鄉村幫扶團隊的好事,說不完。
7月28日,現任椒江區葭沚街道黨工委書記、時任椒江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魯才強,趕到三甲街道明亮村口,村支書陳華進老遠就在打招呼了。原來,幫扶團隊給村裡新建了一所「明亮幼兒園」。
幫扶團副團長、區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嚴邦星正帶著學前教育中心主任、基建科長、局下派的駐村指導員等圍在一起開現場辦公會。
8月4日下午,地處仙居縣大神仙居南門入口的淡竹鄉下齊村一個古祠堂裡,仙居縣委主要領導正在聽取村支書朱偉文講有關幫扶團團長單位——縣老幹部局裡擠出2萬元購置課桌椅,變舊祠堂為新課堂幫助開辦「村民學校」 的事。
讓「魅力台州的鄉村」美起來
引導創建「美麗鄉村」要因村制宜,前提是規劃要精準。幫扶團隊著力點在如何強化幫扶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上,要變鄉村特色風光為走向市場並使農民增產增收的拳頭產品。
一步一個腳印
咔嚓,咔嚓——7月30日午後的一陣快門聲裡,玉環縣大麥嶼街道石峰山村金如花家廳堂前的一張「全家福」定格了。
背景上方掛著他們長輩的紀念照,兩邊拉床單的都是幫扶團隊的。
「我們就是一家人嘛。」
「對對,是一家人。」
金如花與幫扶團副團長、縣教育局黨工委副書記、副局長梁永紅的對話,讓 已當了12年村支書的李許德聽得喜滋滋的。他指著掛在堂前的紀念照,說村裡人以前一生就只拍這一張照,這張「全家福」很有意義。涼風習習,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人才辦主任陳楊建,與幫扶團隊和村、街道一班人圍坐在石峰山莊一 棵古樟樹下,共商開發鄉村旅遊項目。
石峰山是有名的經濟薄弱村,通過招商引資——「東海石屋民俗文化園村曼裡鄉村度假等項目」籤約後已啟動運作。
常說「車到山前必有路」,可在擁有993個村118萬人口的臨海,當車子行進在馬橫溪邊,去括蒼鎮一個村的盤山公路上時,車竟然開到了盡頭。
如果是下山進城,這裡應該是0公裡處。
這地方是括蒼山高峰的黃家寮村。與之結對幫扶的是臨海水庫移民局。 幫扶團副團長、水庫移民局副局長邱衛君,與鎮組織委員尹龍華向記者列數了2012 年自來水改造,投入80萬元,2013 年,完成勞動力(家政服務)培訓計劃 ……5個幫扶項目。
站在秀美的靈湖邊,用現任台州廣電集團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時任臨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翁芬芬的話說:「幫扶只要明確誰來幫、怎麼幫、對症幫,最後一定會走出路來的。」 三面環水的椒江區下陳街道橫河陳村,舊時地處商埠要塞,造就出不少鄉賢名士,如藏書十萬卷八千部建「海濱書屋」的中醫史學家陳夢賚等。
今天,老街的西側還有保存較完整的兩座古炮臺。
如何再造優勢?幫扶團團長帶著科協秘書長和辦公室副主任兩個幫扶團成員走街穿巷,邊看邊議,當了15年村支書的徐西根聽著想——應該向水路和老街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和開發要機遇。
7月28日下午,記者在村委門口看到, 已被列入「台州市刺繡特色小鎮」的橫河陳村,在區委、區政府重視下做的一本厚厚的規劃方案。
尋訪「年輕的老壽星」
這是一件普通的文化衫。
胸前,是「九峰公園」全景的速寫,左上角有「美麗鄉村」四個大字,下方有一行落款:同濟大學——浙江台州黃巖規劃實踐工作營2015。
後背,是「美麗鄉 村」的中英文。 8月3日下午,當記者與穿著「美麗鄉村」文化衫的一支隊伍在一棵古樟樹下邂逅時,一個手拿草帽的、汗涔涔的高個子微笑著迎了上來——您好!聽時任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夏丹荷說過,《共產黨員》雜誌要來黃巖的美麗鄉村創建村採訪,很感謝,也碰得很巧,這天現任區委書記陳建勳當時正好一起在沙灘村,剛在陪同濟大學建築規劃學院規劃系主任楊貴慶教授,與他帶來的一批學生。他們個個都是志願者!
末了,他與楊教授遞過一件文化衫,笑著招招手。原來,他是現任台州市政協主席、時任台州市委常委、黃巖區委書記陳偉義。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喻鴻彪介紹,沙灘村現在是嶼頭鄉,甚至整個黃巖區創建美麗鄉村的示範點。
這是一條千年古驛道。 往西十多公裡就是永嘉、樂清了。這個被深藏在大山皺褶裡的小村是黃巖富山鄉最西邊的村——半山村。
聽說有一位104歲高齡的精神矍鑠的壽星,在村老年活動室裡讀書看報,出於好奇和敬重,記者與幫扶團隊成員、區建設局寧溪分局局長彭豔豔等前去尋訪。
這裡有沒有山外來的遊客?記者隨意問在涼亭納涼的村民黃紹成、黃紹榮兄弟倆。
「有,雙休日特別多。」
為啥? 「我們村裡山好水好空氣好,吃的東西很放心,人也很好!」時任幫扶團副團長、 區農辦副主任陳新國接過話茬說,去年已做了古村落保護方案,今年在步步推進。 夕陽拖著一抹火紅的餘輝,塗在洞橋頭一棵1500年樹齡的古楓樹上,也照在一個手執長長煙管、身子微微彎曲的走在溪流邊的104歲的老壽星潘匡金身上。
蜜蜂的夢想
多次走進仙居鄉村,記憶最深的是蜜蜂。
特別一到油菜花開遍地金的時節,蜜蜂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盛事,也唱響了田市鎮公盂村鄉村旅遊和仙居油菜花節的頌歌。
「我這50斤油,你都要了?」
「哎!都要了。」
足不出公盂,剛過八十大壽的吳仙娥如入「仙境」——眼前這位吃公家飯的人不會開玩笑吧!他真的要這麼多菜油嗎? 「怎能對山村裡的老婆婆開如此玩笑!」句句實話的時任幫扶團團長、仙居縣國稅局局長李剛帶著團隊成員,以「回字形百年民居」為核心,硬是在背靠山峁的斜坡上整出了一壟壟S形的油菜地;為了讓村民精心認種,李剛首先承諾:成本他負責, 菜籽油他收購。
在現任仙居縣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時任仙居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永欣眼裡,李剛是「財神」。這幾年,他們委託浙江電子科技大學為公盂村製作網頁,推薦公盂成為「台州市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
名聲在外的公盂村,正迎來了一批批國內外遊客。
結合「美麗鄉村精品村」創建,下各鎮創建了西六、新路等5個示範點。
8月 6日中午,記者隨時任下各鎮黨委書記李偉文,與新路村幹部走在新路街上,只見18號門牌邊醒目的「夫妻黨員承諾牌」——宋偉玲爭做先進黨員,潘時輝做3天義工的承諾,給這條曲徑通幽的路增色不少。
讓「大陳島墾荒精神」熱起來
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大陳島墾荒精神」依然閃爍著時代的光芒。幫扶團隊幫村,說到底就是在「墾荒」,那叫苦了自己,甜了村民,值!
墾荒者說
碧藍的天,碧綠的海。
坐在劈波斬浪的「慶達2號」客輪上,前方是遼闊的海面,回頭是潔白的船體與簇擁在船體兩旁歡快的浪花。
7月29日,去大陳鎮(大陳島)之前早就好幾次與現任台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台州市委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時任椒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莫鋒有約。記得當年他在仙居工作,那天他叫來現任台州市委副秘書 長、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台州市委文明辦主任、時任仙居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林傑。林傑拉著記者的手到會議室,只見一大張圖表鋪在會議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寫在一個個鄉鎮(街道)的村落之間。莫鋒說:「我們要開展『組團幫扶』工作,把機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的幹部都分派到村裡去,為村裡發展建設和廣大群眾進行零距離服務……那就是『強基惠民村村幫』的前身。」去年,莫鋒又向記者透露,關於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主題,開展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 的一個想法。
那天,他叫來從區委黨校調任不久的副部長陳筱鋒,陳筱鋒領著記者到椒江一橋的江岸,從一橋到二橋,二橋到更遠的地方……記者知道了那裡有個在大陳島上的大陳鎮。
大陳島位於東海之濱台州灣口,由上、下大陳的29個島礁組成。1955年2 月13日,我人民解放軍進駐大陳島。次年1月,來自溫州、台州等地的447名團員青年,響應時任共青團中央委員會號召,上島墾荒。
在「大陳島陳 列館」前廳——我們不能忘記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望,不能忘記老墾荒隊員所作出的貢獻,要立足科學發展,發揚「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墾荒精神,建設一個小康的大陳、現代化的大陳。大陳島開發大有可為!
大陳島墾荒精神,激勵著今天無數的「墾荒者」。
「海島明珠」邱麗英
有一個姑娘和大陳島有特殊的緣分。
娃娃臉,含著笑,初次見到她是在上大陳島的碼頭。她叫邱麗英,是大陳鎮的組織委員。
聽著隨同的現任椒江區辦公室副主任、時任區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邢寶青的介紹,才知道早早在碼頭迎候的邱麗英,原來是位「年輕的老海島」。
碼頭邊的南岙、大沙頭村是她 聯繫多年的村,也是她與台州市行政執法局一起結對幫扶的村。記者問她在島上最難忘的是什麼?
「防臺抗臺。」邱麗英解釋說,在島上12 年,走遍了 6 個行政村和 1 個居委會。也許因為守島愛島少了許多花前月下的甜蜜時光。至今,說起尋找另一半的事,她只是笑,笑盼著美滿時刻的到來。
這天,曾在旅遊辦工作過的邱麗英笑得好燦爛。
當她與上島前來慰問幫扶困難群眾和困難黨員的區政協副主席王志英等領導和幫扶團隊一起,面對「墾 荒共產黨員服務隊」正在象頭岙村搶修增容後的變壓器時,她感到作為島上人的自豪;當她同時又一起走進軍營慰問部隊官兵,聽到營長陳紅江組織的一場威風鑼鼓,讓她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而見到守島20年如一日的三級軍士長呂敬一時,更讓她肅然起敬。
「軍民共建,子弟兵幫扶地方困難群眾是部隊應該做的……」台州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劉東生的話,見證了海防的和諧與永固的真諦。
「沒退休的退休教師」蔡臨西
在臨海市白水洋鎮箬孔村幫扶團團長、台州市農科院院長、黨委書記朱良其心裡,箬孔村的「編外文書」蔡臨西是位地地道道的「幫扶團骨幹」。
8月6日 下午,從裡後坑小學退休的今年已64歲的蔡臨西正在作會議記錄。當記者彎彎繞繞顛簸到箬孔山頂時,朱良其和他的團隊正在簡陋的村委辦公室裡與村兩委成員,在商量農科院幫助建立的蜜桃基地遭「燦鴻」襲擊後,下半年如何補苗的事。村支書蔡統寧拉著記者的手說,蔡臨西從退休的那天起,就在生養他的箬孔村裡忙進忙出忙到今天了。
「聲明在前,我不拿村裡一分報酬。」蔡臨西擺擺手說。
「閒不住的鄉鎮幹部」陳通波
驕陽似火。
8月4日上午,路橋區蓬街鎮新豐村嶄新的村委樓前一塊「駐村 幫扶幹部承諾牌」非常醒目。
牌上有一個如今擔任蓬街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和民族宗教事務幹事的名字——陳通波,讓站在村委門口的區衛生局幫扶團隊的骨幹十分敬重。
而立之年的陳通波是位鼻咽癌患者,過去兩年,他三次從生死 線上掙扎過來。當區委書記鄭敏強等將鮮花送到正在下村幫扶的陳通波手上時,這位路橋人民心裡的「最美基層幹部」,精神卻是那樣的飽滿,生命是那樣的「健康」!(未完待續)
作者:蔣鑫富 (筆名 江風)浙江紹興人。主任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特聘校外導師。現為黨建好故事創作編輯研究中心(數位化中心)主任、總編輯。穿過12年軍裝,在部隊榮立過創作報導三等功。先後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政教系、原杭州大學新聞系(現浙江大學)。代表作有被列為「文學解讀浙江創作工程」的長篇報告文學《鑑湖長歌》、小說散文集《鄉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