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第一書記煉成記 | 吳克:把扶貧工作做到群眾心坎裡

2021-01-16 宜賓組工

淺夏時光,江安縣井口鎮卯埂村山風吹拂,綠意染心。村委會辦公室,駐村第一書記吳克同村黨支部書記宋海正討論著端午節活動方案。


2018年5月,宜賓市紀委監委幹部吳克主動請纓下鄉扶貧,擔任江安縣井口鎮卯埂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這個務實清瘦的85後,正式踏上「縈紆指尖、守於心間」的駐村幫扶路 。‍



「我在村上服裝廠已經領了9000多元的工資了,家裡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我相信以後的日子還會更好。」卯埂村貧困戶易小容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實現穩定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卯埂村是省級貧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9戶共計198人。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產業支撐,青壯年紛紛選擇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和少數同易小容一樣「出不了門」的婦女。


初到卯埂的吳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過充分調研和謀劃,吳克領著村幹部開始東奔西跑,爭取項目、協調資金,希望撬動產業槓桿,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起初接觸的幾個項目並不順利,直到他用「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了納溪區一服裝廠老闆陳先茂,為村裡引進了第一個扶貧項目。


7月,卯埂村室外氣溫接近40度,為讓服裝廠早日達到開工條件,平整地面、粉刷牆壁、安裝機器,吳克的衣服幹了又溼,溼了又幹。8月,服裝廠正式運行。


「這麼丁點大個廠,能發得起工資不?」起先,村民們對這個用老村委會辦公室改造的小工廠並不看好。雖然吳克帶領隊員多次上門做工作,但原本配置的12臺製衣機器,卻只招募到包括易小容在內的9名工人。


之前沒幹過的事情,大家都在觀望。不想,工廠運行幾個月下來,出貨渠道通暢,工人們收入穩定。


「好些個村民都想過來上班,你有沒有興趣把工廠做大?」12月的一天,吳克和村幹部找到陳先茂。


「吳書記,你完全說到我心坎上了。」於是,擴大工廠規模的計劃很快提上了日程。


「一定要趕在春節前建好廠房,爭取多留下幾個返鄉過節的務工人員。」吳克在施工現場倒排著工期。


老闆陳先茂回憶說,從採購建築材料、現場督促施工、添置設備、擬定管理制度,他感覺吳克比自己還上心。


2019年2月,卯埂村麥伊佳服裝新廠的機器開始轉動。


務工村民增加到21人,其中,返鄉人員13人,按照目前用工規模,一年可產生30多萬元的工資效益。


5月21日,新廠第一批衣服開始裝車,工人們爭相跟自己的勞動成果合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一年,卯埂村還栽種花椒近400畝,僅此一項,便給村民帶來了13萬土地流轉費和12萬的務工收入。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5萬元,這是2018年的三倍。」吳克說,隨著扶貧力度不斷加大,村裡的就業創業機會多了,與在外打工的薪資水平差距小了,加上距離近能顧家,返鄉已經成為卯埂村越來越多外出務工者的更好選擇。


吳克(左三)動員村民流轉土地栽種花椒。


卯埂村村口有個小茶館,以前不管白天還是晚上,茶館裡總是坐滿了人,喝茶的、閒聊的、打牌的,其中不乏貧困戶、低保戶。現在,茶館卻再難發現他們的身影。


「我現在養雞、管花椒都搞不贏,哪還有閒心去喝茶?」說這話的,是卯埂村大石塔組貧困戶陳修敏。這個原本一心只想靠申請「五保戶」混日子,既不務工、也不種地的茶館常客,如今卻已成了村裡的脫貧能手。


改變陳修敏命運的,是黨的精準扶貧政策,而改變他思想的,是駐村第一書記吳克。


「『保姆式』扶貧容易養懶漢。」吳克決定首先扶起他的志氣。 每次村組幹部外出「取經」,吳克都會特意叫上陳修敏。


「吳書記沒放棄我,我也不能自己放棄自己。」漸漸地,陳修敏心裡激起了自力更生的念頭。


2018年8月,他把家附近的竹林圍了起來,不久,圈舍裡多了200隻雞苗。


為此,吳克每周都帶人跟進陳修敏的養殖情況,拌食料、做防疫……一樣不落。


深秋時節,吳克又接到陳修敏的電話。「吳書記,現在村上都在栽花椒,你說我得行不,但是我的錢都拿去養雞了,你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看到陳修敏的轉變,吳克打心底為他高興,不久,為其申請到1萬元的產業扶貧款,陳修敏利用這1萬元,發展了近15畝花椒。


2019年1月份,臨近春節,陳修敏精心飼養的土雞開始出售,除去成本,他盡賺了4000多元。


「陳修福在花椒專合社打工一天60元;劉登江養了2隻羊,30多隻烏骨雞和20多隻鴨子;為朱吉文爭取了公益性崗位,一個月有500元……」吳克可以一口氣把貧困戶的變化說個遍。


吳克(右)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


如今,村裡的貧困戶紛紛挺起了自立自強的脊梁,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奔湧而出。


產業發展了,思想也不能「掉隊」。


在第一書記的策劃、組織下,「六一」親子遊園、端午包粽吃粽、重陽敬老壩壩宴,新春寫對聯,評選「環境衛生標兵」「文明家庭」「敬老孝老」模範,在貧困戶中評選「脫貧示範戶」……


一系列活動穩步推進。


漸漸地,遊手好閒的少了,下地幹活的多了,房前屋後乾淨了,茶館裡再難尋貧困戶、低保戶蹤跡,「貧」與「非貧」矛盾也慢慢開始化解,勤勞文明新風悄然吹進卯埂村民的心間。


吳克(左)同王文虎查看卯埂村硬化路。



「你是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第一關口』,正風反腐的『最前哨』,責任重哦。」駐村不到一周,熟悉完村裡情況後,吳克就找到村紀檢委員王文虎,交流「一線」監督履職情況。


「『近距離監督』的天然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心裡壓力也不小,存在礙於人情不願監督、職責不清不會監督的情況。」吳克認真分析老王遇到的瓶頸。


第二天,他將「八張清單」之一的「村(社區)黨支部紀檢委員履行黨內『一線』監督責任清單」遞到王文虎手中。


此後,搜集基層「微腐敗」典型案例;規範記錄、保存黨員幹部違紀違法問題的來信來訪登記臺帳;「一對一」談心談話怎樣談、談什麼;制定村支「兩委」班子履職和廉潔自律情況監督清單……」吳克當上了王文虎的業務「輔導員」。


慢慢地,王文虎卸下了思想包袱,對於「幹什麼、怎麼幹」也越來越清晰。


「在吳書記的幫助下,解決了我以往『不會監督』和『不願監督』的問題,也更加堅定了我當好『前沿哨兵』,以鐵的紀律護航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王文虎的臉上寫滿了自信和堅定。


這一年,卯埂村新建集中養老廉租房5套,異地扶貧搬遷1戶,危房改造6戶,完成「一事一議」項目2個,硬化產業和入戶路1.825公裡。低保評定、「三務」公開、政策補助、惠農資金發放 ……都活躍著基層紀檢委員「貼身防守」的身影。


「村組幹部語氣都比以前好多了,扶貧資金怎麼用的,『四類』人員有哪些,每月補助是多少,我們在『家門口』的公示欄就看得到。」說到卯埂村的紀檢工作,村民們連聲稱讚。


2018年10月,卯埂村最後6戶1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卯埂村雞犬相聞,安樂如常。但吳克知道,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作為脫貧攻堅第一線的紀檢監察幹部,他會始終堅守職責與擔當,繼續在卯埂的熱土上追尋他的「詩和遠方」。


【來源:市紀委監委機關黨委 】

相關焦點

  • 馮雷:把村民當親人,精準扶貧做到群眾心坎上!
    在640天的堅守過後,靖西市湖潤鎮多吉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馮雷把駐地與家的物理距離由140公裡變成了心理上的「零距離」,成功幫助34戶126人脫貧,順利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馮雷,也從群眾曾經認為的「組織派下來的人」,變成了村民口中的「自家兄弟」!這個關于堅守、奉獻、責任和創新的故事,還需要從2018年3月說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群眾冷暖 初心使然——記駐東馬坊鄉東馬坊村第一書記蔡斌珍
    群眾冷暖 初心使然——記駐東馬坊鄉東馬坊村第一書記蔡斌珍編輯時間:2020-11-14 瀏覽次數:7 次 曾經是一身戎裝的蔡斌珍現任職於山西省環境應急中心,2019年5月,為響應國家精準脫貧攻堅任務,他胸懷赤誠之心,心繫貧困群眾,舍下了年僅一歲的小兒子和剛剛升入小學的大兒子
  • 在紅色土地上凝聚扶貧合力——呂梁市第一書記扶貧工作紀實
    新時期,呂梁幹部傳承呂梁精神,把紅色基因轉化為紮根農村、幫扶群眾的動力,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凝聚起了扶貧工作的強大合力。2016年以來,中央、省、市、縣共有1481個單位、2353支工作隊、7246名工作隊員、1769名第一書記、6.7萬名機關幹部在貧困一線結對幫扶。
  • 愛心播撒扶貧路 ——記莽張鎮蔡店村駐村第一書記許金柱
    莽張鎮蔡店村駐村第一書記許金柱任職以來,緊緊圍繞「以高質量黨建促進高質量脫貧攻堅」這一主線,狠抓基層組織建設,團結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全村各項工作邁上新臺階。    莽張鎮蔡店村駐村第一書記 許金柱:自2017年到蔡店村任第一書記以來,按照第一書記四項工作要求,堅持五天四夜,組組入戶,儘快熟悉村情民情,掌握第一手資料,根據村裡現實情況和村支兩委一起研究部署,狠抓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
  • 【身邊的榜樣】貧困群眾的知心人丨記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第一書記...
    【身邊的榜樣】貧困群眾的知心人丨記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第一書記索昂文保 2020-12-27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兄弟駐村扶貧記
    央廣網南陽12月21日消息(記者 汪寧 通訊員 程傳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唐河縣趙氏三兄弟先後主動申請駐村任第一書記,三兄弟在工作中比擔當、比幹勁、比成效,交流心得、方法,一時在廣大幹群中傳為美談。
  • 白頭書記的扶貧致富夢——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第一書記盧廣
    4月1日晚,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一則報導:《國務院扶貧辦:強化扶貧政策落地落實,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講述了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的脫貧攻堅故事,暖心而振奮人心。鏡頭裡有一個穿著紅馬甲一頭白髮的身影,他叫盧廣,廣西第三強制隔離戒毒所四大隊中隊長,現任廣西桂平市油麻鎮安平村第一書記。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在三年扶貧路上,他擼起袖子加油幹、撲下身子拼命幹,帶領貧困群眾走出一條既解近憂又謀長遠的產業扶貧路子,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3萬元,幫助秦集村實現整體脫貧出列。他腳步不停,為秦集村百姓致富增收嘔心瀝血,直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劉金海榮獲「安徽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安徽好人」,他所帶領的扶貧工作隊連續三年被滁州市委組織部評為優秀扶貧工作隊。
  • 貴州黃平縣委書記吳克違法亂紀曝光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貴州省糧食局副局長吳克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1965年5月生,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8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在貴州省麻江師範學校普師專業學習;  1984年8月至2002年2月在麻江縣工作,歷任麻江縣師範學校教師,中函站教師、縣委組織部幹事、副部長、組織員辦主任、縣委黨校副校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02年2月至2006年7月在黃平縣工作,歷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縣委副書記、縣委黨校校長;  2006年7月至
  • 第一書記徐愷:從「扶貧新手」到「行家裡手」
    「把心沉下來,為百姓辦實事,用真情幹工作。」突泉縣寶石鎮寶利村駐村第一書記徐愷在扶貧日記上寫道。今年38歲的徐愷原本是突泉縣氣象局一名普通的幹部,4年前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4年後自己會成為一名扶貧工作的行家裡手。
  • ...精準扶貧惠澤民生——記駐馬店銀保監分局駐村第一書記楊澤棟
    2020年2月,駐馬店銀保監分局選派楊澤棟同志到汝南縣南餘店鄉秧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楊澤棟牢記組織重託,紮根基層一線,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使命裝在心裡,緊緊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政策要求和分局精準扶貧工作部署,用雙腳和汗水丈量了幫扶村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他訪貧問苦、問計於民、服務百姓的艱辛歷程,以務實的作風和良好的業績,向組織、向群眾、向自已和家人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 扎西平措:彝族村落裡的康巴「第一書記」
    在村民面臨暴雨災害時,他首當其衝三次「逆行」衝向災區救助遇災群眾。幾年時間裡,他從一名西藏軍區駐守軍人到駐村第一書記,再到擔任冕寧縣彝海鎮副鎮長。他把軍人和康巴漢子那股吃苦耐勞、粗中有細的精神頭,帶到扶貧戰場上屢立新功。面對這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扎西平措內心充滿無限光榮的使命感「我出生於少數民族地區,這裡是我的家鄉,我的故土,有我最可愛的鄉親們,我為能成為他們的一員而高興」。
  • 【扶貧故事】第一書記韋金龍:練好扶貧真本領 引領群眾奔小康
    韋金龍是延安市寶塔區交通局的一名技術骨幹,兩年前他主動申請到姚店鎮安溝門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兩年多的鄉村工作,讓這個原本帥氣靦腆的後生變得有些粗獷,從剛來的不適應、不被接受,到現如今「蹲得住、融得進、幹得好」。
  • 脫貧攻堅路上的「筒靴書記」:追憶高石村扶貧第一書記夏強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22日12時51分訊(通訊員 代莉)12月20日凌晨,重慶市墊江扶貧群裡突然驚聞一個噩耗:「裴興鎮高石村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夏強同志,於2020年12月20日凌晨因心臟驟停,與世長辭,年僅46歲。」消息傳來,群裡瞬間就炸開了鍋,大家都表示難以置信。
  • 記陝西安康漢濱區局(分公司)駐官子溝村第一書記石金勇
    「組織派我來扶貧,再苦再累再難,我都要把第一書記的職責履行好,只有貧困群眾脫了貧,我才無愧於組織的信任和培養,無愧於家人的默默支持,無愧於扶貧人的工作職責。」在石金勇的駐村日記裡,寫著這樣一段話。  石金勇曾是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菸草專賣局(分公司)的一名菸葉技術員。
  • ...引領群眾奔小康——寶塔區姚店鎮安溝門村第一書記韋金龍小記...
    練好扶貧真本領 引領群眾奔小康 ——寶塔區姚店鎮安溝門村第一書記韋金龍小記 發布時間:2020-06-18
  • ——記偏關縣柳界溝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萬博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西文旅集團駐偏關縣柳界溝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萬博帶領鄉親們一起破解貧困難題,用真情獲得了百姓的認可,用汗水詮釋了奮鬥的美麗,用激情譜寫了柳界溝村的華麗轉變。2020年,獲評「山西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 人民網報導第一書記寧峰:念好扶貧「三種音」
    念好扶貧「三種音」 ——記四川能投水電集團渠縣公司 派駐三板村第一書記寧峰說話間,村民家中的小狗就纏繞在他的腳下,旁邊的群眾也熱情地跟他打招呼:「寧書記,快來坐哦」。群眾口中的寧書記是四川能投水電集團渠縣公司派駐渠縣三板鎮三板村第一書記寧峰。他的「寧」姓,被群眾用方言讀成了「硬」「擰」「贏」三種音,這三種音剛好巧妙的體現了他的工作態度。
  • 第一書記扶貧故事|記榆樹市大坡鎮後崗村第一書記劉巍然
    擔任後崗村第一書記後,劉巍然首先在村裡租了一處農房,把家安在了村裡。四年來,他記不得走訪了多少次貧困戶,為他們想對策、謀脫貧,實打實幫扶,後崗村共52戶貧困戶,誰家適合養雞鴨,誰家適合養牛羊,誰家的孩子上幾年級,誰家的房子需要維修……他都心中有數。貧困戶也把他當成了家中的重要一員,而他,也用一顆脫貧攻堅的赤子之心換來了貧困戶的認可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