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採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世文人無不對這首長詩推崇備至。唐代大詩人李白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魯迅在1926年出版《彷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顯示出《離騷》所體現的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離騷》已經成為楚辭的代名詞,「騷人」也成為詩人的代名詞。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顯然,我們可從這裡發現,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於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裡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懊喪。這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美好理想執著追求的精神。他的理想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屈原《離騷》
老百姓過日子樂趣各樣,我獨自愛修養習以為常。即使我被肢解也不變我的思想,又怎能挫敗我遠大志向。
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體現了屈原一個至清的浪漫主義詩人的求索精神。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離騷》
早晨飲用木蘭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飄落的花瓣。飲露是表示自己不與世同汙,化用了鳳凰非露水不飲,非煉食不食的典故。
人漸漸要老了,恐怕良好的名聲還沒有俱備起來(古代講功成名就,三十而立就有立名的含義) 。
想到草木不斷地在飄零凋謝,不禁擔憂美人(代指君王)也會日益衰老。
保持清白節操,為正直的信仰而死,這正是被古代聖賢所看重推許的。
眾女疾餘之蛾眉兮,謠諑謖餘以善淫。
——屈原《離騷》
那些壞女人妒忌我風華出眾,於是(向楚王)造謠誣衊,說我是一個妖豔好淫之人。
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謝變化有常。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